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杨超 刘大钺 +3 位作者 张恒 王凌雁 廖康 刘金龙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719-3721,共3页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鲍氏不动杆菌(ABA)感染与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医院感染以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NICU收治的患者痰标本分离出37株ABA,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细菌...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鲍氏不动杆菌(ABA)感染与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医院感染以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NICU收治的患者痰标本分离出37株ABA,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及其配套的细菌鉴定卡和药敏卡进行检测。结果 ABA所致的感染率0.99%,其对抗菌药物表现为多药耐药性;敏感率最高的抗菌药物是阿米卡星,为75.68%,其次为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妥布霉素、美罗培南,分别为56.76%、45.95%、37.84%、32.43%,而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替坦,为97.30%,其次为氨曲南、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分别为91.89%、89.19%、86.49%、83.78%。结论通过健全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培训医护人员、加强临床实验室监控的改进,对遏制ABA耐药率的增高和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氏不动杆菌 抗菌药物 耐药率 敏感率 医院感染
原文传递
两种替加环素制剂对多重耐药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汉 郭鹏豪 +2 位作者 陈怡丽 伍众文 廖康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6年第12期826-829,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替加环素制剂对多重耐药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212株多重耐药细菌对两种替加环素制剂(海正力星和泰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两药的药敏结果。结果两药对107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率均为9... 目的比较两种替加环素制剂对多重耐药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212株多重耐药细菌对两种替加环素制剂(海正力星和泰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两药的药敏结果。结果两药对107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率均为99.1%,两种药物对25株耐甲氧西林金葡菌、25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25株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20株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10株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的敏感率均为100.0%。两药对212株多重耐药细菌的MIC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两种替加环素制剂对多重耐药细菌均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两者体外药敏数据无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多重耐药细菌 最低抑菌浓度(MIC)
原文传递
两种亚胺培南制剂——俊特与泰能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郭鹏豪 陈怡丽 +1 位作者 黄汉 廖康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6年第11期767-769,775,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亚胺培南制剂俊特与泰能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两种制剂对125株4种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两者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30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 目的比较两种亚胺培南制剂俊特与泰能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两种制剂对125株4种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两者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30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和20株阴沟肠杆菌对两药的敏感率均为100%;30株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对两药的敏感率均为93.3%;4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俊特的敏感率为66.7%,对泰能的敏感率为62.2%。对不同细菌的MIC,俊特与泰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两种亚胺培南制剂俊特与泰能对肠杆菌科细菌体外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稍差;两者体外抗菌活性并无显著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胺培南 抗菌活性 最低抑菌浓度(MIC)
原文传递
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侵袭性镰刀菌病1例
4
作者 林知朗 张晓莉 +4 位作者 郭鹏豪 李毓 唐燕来 罗学群 黄礼彬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31-833,共3页
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在化疗期间出现发热和皮疹,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及血培养结果提示茄病镰刀菌感染,确诊侵袭性镰刀菌病(IF),累及血液、皮肤软组织和鼻中隔。经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促进骨髓造血恢复、两性霉素B抗感染及伏立... 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在化疗期间出现发热和皮疹,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及血培养结果提示茄病镰刀菌感染,确诊侵袭性镰刀菌病(IF),累及血液、皮肤软组织和鼻中隔。经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促进骨髓造血恢复、两性霉素B抗感染及伏立康唑再次预防等处理后IF持续缓解,随访至感染后7个月余(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个月余),IF未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镰刀菌病 血培养结果 骨髓造血 茄病镰刀菌 侵袭性 鼻中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