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磷酰胺治疗非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梁馨苓 史伟 +4 位作者 郝文科 黄凌红 刘双信 梁永正 李远红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A肾病 环磷酰胺 非肾病综合征IgA肾病 肾上腺皮质激素 转化生长因子 胶原蛋白Ⅳ 疗效
下载PDF
从白细胞介素-13和病理改变探讨丹芍丸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伍新林 谢桂权 +5 位作者 邝昱 张伟君 李俊彪 敖勤兴 王祥 彭文兴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8年第6期481-484,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丹芍丸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模型肾组织白细胞介素-13(IL-13)表达及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设置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激素对照组、丹芍丸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抗T... 目的:探讨丹芍丸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模型肾组织白细胞介素-13(IL-13)表达及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设置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激素对照组、丹芍丸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抗Thy-1大鼠肾炎模型。在实验的第28天处死各组大鼠取肾组织切片,通过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肾组织IL-13mRNA的表达;通过光镜、电镜观察大鼠肾组织形态学的改变,进行肾组织学分级及肾小球损害、肾小管间质损害积分评定,并检测各组大鼠实验前后的血尿素氮(BUN)、血肌肝(Scr)、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肾组织IL-13表达与大鼠MsPGN模型肾小球损害、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正常对照组肾组织无明显IL-13表达,模型对照组肾组织IL-13表达较正常组明显上调(P<0.01);丹芍丸治疗组与激素对照组实验后肾组织IL-13表达较模型对照组均明显下调(P<0.01),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丹芍丸治疗组与激素对照组实验后肾组织病理半定量积分均减少明显(P<0.01),组间比较优势明显(P<0.01)。丹芍丸治疗组实验后BUN、Scr、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激素对照组实验后比较优势明显(P<0.05或P<0.01)。结论:IL-13在MsPGN的发病过程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丹芍丸能改善肾小球损害、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经丹芍丸治疗后肾组织IL-13表达下调,肾脏炎症程度明显改善,丹芍丸可能是通过调控MsPGN肾组织IL-13的产生而起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丹芍丸 白细胞介素-13 肾脏病理
下载PDF
浅谈尿红细胞形态 被引量:2
3
作者 董秀清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1期30-35,55,共7页
用显微镜检测分析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来确定血尿来源,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病情检查的起始点。为了提高检验人员对尿中正形和畸形红细胞特点的鉴别能力,本文介绍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常见的各种形态红细胞的分类和判断方法,该方法客观明确... 用显微镜检测分析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来确定血尿来源,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病情检查的起始点。为了提高检验人员对尿中正形和畸形红细胞特点的鉴别能力,本文介绍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常见的各种形态红细胞的分类和判断方法,该方法客观明确,易于掌握,适于临床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形红细胞 畸形红细胞 G1细胞
下载PDF
培哚普利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钙瞬变及其调控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礼春 马虹 +11 位作者 何建桂 廖新学 麦炜颐 陈文芳 冷秀玉 马莉 曾武涛 柳俊 陶军 董吁钢 唐安丽 冯冲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3-517,共5页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在心力衰竭(心衰)治疗中对心肌细胞的收缩特性、钙瞬变及其调控蛋白的影响。方法通过缩窄雄性Wistar大鼠的腹主动脉,制成压力负荷增高性心衰模型。随机分成培哚普利治疗组(培哚普利组,3mg·kg-1·d-1)、心衰对...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在心力衰竭(心衰)治疗中对心肌细胞的收缩特性、钙瞬变及其调控蛋白的影响。方法通过缩窄雄性Wistar大鼠的腹主动脉,制成压力负荷增高性心衰模型。随机分成培哚普利治疗组(培哚普利组,3mg·kg-1·d-1)、心衰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组)。12周后分离左室心肌细胞,测定单个心肌细胞在电刺激时的缩短分数、钙瞬变以及钠-钙交换蛋白(NCX1)、内质网Ca2+-ATPase(SERCA2)、受磷蛋白等钙调控蛋白的转录与翻译水平。结果心肌细胞的缩短分数(FS)和[Ca2+]imax在心衰对照组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FS(%):7.51±1.15与13.21±1.49,[Ca2+]imax(nmol/L):330.85±50.05与498.16±14.07;均为P<0.01]。给予培哚普利治疗后,培哚普利组的FS和[Ca2+]imax分别为(10.89±1.18)%和(488.72±22.27)nmol/L,明显高于心衰对照组(均为P<0.01)。在心衰对照组,NCX1和受磷蛋白的mRNA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而SERCA2的mRNA却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在培哚普利组,其NCX1和SERCA2的mRNA水平则介于心衰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心衰对照组及培哚普利组,NCX1的蛋白表达量分别是假手术组的(1.141±0.047)倍(P<0.01)和(1.074±0.081)倍(P=0.018),SERCA2的表达量则是假手术组的(0.803±0.100)倍(P<0.01)和(0.893±0.084)倍(P=0.003)。结论培哚普利抗心衰治疗能够减轻心肌细胞的钙瞬变及其调控蛋白的异常变化,使心衰中单个心肌细胞的收缩特性得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哚普利 心力衰竭 大鼠 心肌细胞 钙瞬变 调控蛋白
原文传递
测定CD38^+CD8^+T淋巴细胞在监测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9
5
作者 费继光 陈立中 +3 位作者 王长希 郑克立 吴培根 孔庆喻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目的 观察CD38+CD8+T淋巴细胞水平在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体内的变化,探讨其监测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可能性。方法 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56例肾移植受者手术前后的CD38+CD8+T淋巴细胞水平和巨细... 目的 观察CD38+CD8+T淋巴细胞水平在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体内的变化,探讨其监测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可能性。方法 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56例肾移植受者手术前后的CD38+CD8+T淋巴细胞水平和巨细胞病毒白细胞抗原,并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肾移植术前所有患者巨细胞病毒白细胞抗原均为阴性,其(CD38+CD8+)/CD8+的平均比值为0.11±0.05;肾移植后检测到有14例患者巨细胞病毒白细胞抗原阳性,出现阳性的时间为术后(32.7±16.6)d,(CD38+CD8+)/CD8+的比值在术后(29.6±8.4)d出现了有显著意义的升高,平均数值为0.43±0.21。这些患者接受静脉滴注丙氧鸟苷治疗后巨细胞病毒白细胞抗原转阴,(CD38+CD8+)/CD8+平均比值下降为0.16±0.09。治疗前后CD38+CD8+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D38+CD8+T淋巴细胞水平的检测结合巨细胞病毒白细胞抗原检查有助临床监测肾移植后CMV活动性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8^+ CD8^+ 肾移植 巨细胞病毒感染 T淋巴细胞 白细胞抗原 流式细胞术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活体胎儿循环血中造血干/祖细胞表型动态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祎 方群 +1 位作者 庄广伦 孔庆瑜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8期1974-1977,共4页
目的探讨人类活体胎儿血循环中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表面标记物CD133、CD34、CD38随孕龄变化的规律.方法通过B超引导下脐静脉穿刺术等方法获得妊娠12~41周活体胎儿血106例,应用双色免疫荧光标记法分别标记单个核细胞CD34、CD133抗原和... 目的探讨人类活体胎儿血循环中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表面标记物CD133、CD34、CD38随孕龄变化的规律.方法通过B超引导下脐静脉穿刺术等方法获得妊娠12~41周活体胎儿血106例,应用双色免疫荧光标记法分别标记单个核细胞CD34、CD133抗原和CD34、CD38抗原,流式细胞仪检测抗原表达.结果所有在B超引导下胎儿标本取样术后母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CD34+细胞/有核细胞、CD38-细胞/CD34+细胞、CD133+细胞/有核细胞、CD133+细胞/CD34+细胞含量均随孕周增加而降低,且与孕周呈直线负相关关系,其变化范围分别为4.21%~0.04%、58.5%~10.7%、3.69%~0.31%、87.6%~48.5%.结论越早期的胎儿循环血HSPC在免疫表型上越原始,这可能是宫内基因治疗理想的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胎儿 循环血 造血干 /祖细胞 免疫表型
原文传递
贲门癌与同体正常胃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对比研究
7
作者 李威 李欣欣 +4 位作者 陈文芳 陈君填 曾永明 郭毓文 陈胜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432-435,共4页
目的探讨贲门癌组织显微自体荧光特征及自体荧光在同体正常胃组织各层的分布和差异。方法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以氩离子(Ar+)激光(Ex=488nm)和氦氖激光(He-Ne)(Ex=543nm)为激发光的双通道法对16例贲门癌手术标本(贲门癌组织与同体... 目的探讨贲门癌组织显微自体荧光特征及自体荧光在同体正常胃组织各层的分布和差异。方法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以氩离子(Ar+)激光(Ex=488nm)和氦氖激光(He-Ne)(Ex=543nm)为激发光的双通道法对16例贲门癌手术标本(贲门癌组织与同体胃体组织)进行自体荧光图像分析。结果同体正常胃组织胃壁各层中,以黏膜下层荧光信号最强。固有层呈现较强的荧光信号,主要分布于腺体上。癌组织自体荧光信号与正常组织各层相比均显著减弱(P<0.01)。结论贲门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与同体正常胃组织在形态、颜色、分布及荧光强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诊断 信号处理 计算机辅助 荧光光度测定法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贲门癌组织 自体荧光 胃组织 荧光图像分析 氦氖激光 光信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