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恶心呕吐的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贺秋兰 刘卫锋 +4 位作者 舒海华 杨军林 魏明 刘宽智 黄文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135,共5页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下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患者恶心呕吐(PONV)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间全身麻醉下行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进行围术期变量的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下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患者恶心呕吐(PONV)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间全身麻醉下行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进行围术期变量的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24 h内发生PONV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计算危险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回顾检索收集到215患者,共有199例患者符合标准,其中45例发生PONV(发生率2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中低平均动脉压(LMAP)、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Hb)大、术中低体温(LT)和使用吗啡或芬太尼术后镇痛(M/FPA)是脊柱侧弯矫形患者发生PONV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为P=1/[1+exp(-0.42×LMAP+0.087×△Hb+2.263×LT-3.069×M/FPA+20.829)]。ROC曲线的AUCsyn为0.969±0.011,且AUCsyn>AUC△Hb>AUCMAP>AUCLT>AUCM/FPA。【结论】脊柱侧弯矫形术中,平均动脉压过低、Hb丢失、体温偏低使患者容易发生PONV,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行术后镇痛增高PONV的风险。PONV的预测模型为P=1/[1+exp(-0.42×LMAP+0.087×△Hb+2.263×LT-3.069×M/FPA+20.829)]。综合危险因素的预测性能优于单一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恶心呕吐 脊柱侧弯矫形术 危险因素 围手术期
下载PDF
触发肌电图监测技术及其在脊柱矫形内固定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军林 邓耀龙 黄紫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2-755,共4页
目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脊柱手术中,椎弓根置钉不良会导致神经损伤和内固定失败等,据报道,因椎弓根螺钉置入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11%。
关键词 矫形内固定术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 监测技术 应用 脊柱 肌电图 椎弓根螺钉置入 触发
下载PDF
CTA、CTV在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谢红波 杨军林 +2 位作者 黄紫房 谢超凡 李子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5期448-450,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的CTA、CTV在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间至我院脊柱侧弯中心治疗的重度脊柱畸形7例,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31.8岁。术前术后均行CTA、CTV检查,检查时均行MSCT0.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的CTA、CTV在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间至我院脊柱侧弯中心治疗的重度脊柱畸形7例,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31.8岁。术前术后均行CTA、CTV检查,检查时均行MSCT0.5×64模式薄层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容积数据的重建处理分析。结果 7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均成功完成脊柱畸形矫正手术,术前主弯平均160°,术后矫正至平均92°,平均矫正率为42.4%,术前平均后凸125°,术后矫正至平均62.4°,矫正率为47.1%,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并发症。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CTA、CTV经MSCT的各种后处理技术处理后,均能清楚地观察到术前胸、腹主动静脉及肋间血管的形态走向及其与畸形脊柱的位置关系,术后顶椎区域肋间血管的损伤情况及紧张程度。结论术前CTA、CTV检查可清楚的观察脊柱和胸、腹主动静脉及肋间血管的位置关系及紧张程度,为临床医师制定术中截骨和畸形矫正方案提供影像学参考;术后CTA、CTV可观察到术后血管损伤情况及紧张程度,为判断截骨矫形是否存在脊髓缺血损伤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脊柱畸形 X线计算机 三维重建 截骨
下载PDF
Lenke I型脊柱侧弯肩部平衡的2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其飞 杨军林 +3 位作者 黄紫房 范恒伟 邓耀龙 李佛保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575-1580,共6页
[目的]评估单胸弯(Lenke Ⅰ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患者术后及最少2年随访过程中肩部平衡的变化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8月在本院脊柱侧弯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72例,男14例,女58例;平均年龄15.8... [目的]评估单胸弯(Lenke Ⅰ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患者术后及最少2年随访过程中肩部平衡的变化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8月在本院脊柱侧弯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72例,男14例,女58例;平均年龄15.8岁(9—21岁),平均随访29.7个月(24~62个月)。均为Lenke Ⅰ型。研究利用术前术后及随访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双肩高度差、锁骨角等指标,并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对参数进行比较,分析手术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对患者肩部平衡的影响。[结果]72例患者皆采用单纯后路椎弓根钉棒矫正,手术完成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主胸弯Cobb角从术前平均(53.7±11.1)。矫正至术后平均(11.1±7.4)°,平均主弯矫正率为77.7%;上胸弯Cobb角从术前平均(23.2±7.6)°矫正至术后平均(7.4±11.1)°,平均主弯矫正率为70.6%。术前双肩高度差(RSH)及锁骨角(CA)分别为平均(1.3±1.0)cm和(3.0±1.9)°,术后矫正至平均(1.7±1.1)cm和(3.9±1.8)°,半年随访平均(1.4±1.0)cm和(3.0±1.8)°,1年随访平均(1.2±1.2)cm和(2.8±1.8)°,2年后随访平均(1.1±1.0)cm和(2.7±1.6)°,双肩高度差在术后及末次随访差异皆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两年的随访中,RSH和CA指数分别得到了35%及31%的恢复,其术后1年内恢复所占比例分别为95%及97%。[结论]对于Lenke Ⅰ型患者来说,手术矫正可能会导致肩部不平衡情况加重,但术后所残留的肩部不等高在术后远期功能重建中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而术后1年的时间段是肩部平衡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 肩部平衡 失衡 矫正
原文传递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凸侧旋棒矫形与凹侧旋棒矫形的手术效果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黄紫房 杨军林 +3 位作者 林翔 李佛保 谢超凡 王其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246-2249,共4页
[目的]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采用后路凸侧旋棒矫形与凹侧旋棒矫形的手术效果。[方法]收集本中心2008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AIS患者61例,年龄10~18岁,术前主弯均<70°。按术中矫形技术分为凸侧旋棒矫形组(n=34)和凹侧... [目的]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采用后路凸侧旋棒矫形与凹侧旋棒矫形的手术效果。[方法]收集本中心2008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AIS患者61例,年龄10~18岁,术前主弯均<70°。按术中矫形技术分为凸侧旋棒矫形组(n=34)和凹侧旋棒矫形组(n=27),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术前、术后全脊柱X线片。研究收集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主弯Cobb角及其矫正率、T5~12后凸角、顶椎偏移距离(AVT)、C7偏离骶骨中央垂线距离(C7-CSVL)和C7偏离骶骨后上角距离(C7-SSVL),置钉密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皆成功获得手术矫正,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主弯Cobb角分别从平均47.9°±9.9°和51.4°±8.8°(P=0.148),矫正至术后平均8.2°±5.2°和14.0°±8.5°(P=0.002),平均矫正率为(82.5±10.5)%和(73.4±13.9)%(P=0.005);T5~12后凸分别从术前平均17.7°±12.2°和20.6°±13.7°(P=0.377),矫正至术后平均19.7°±9.8°和18.3°±8.7°(P=0.558);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皆获得良好平衡。[结论]AIS后路凸侧旋棒矫形较凹侧旋棒矫形具有更好的主弯矫正率,并可潜在增加脊髓神经安全性;两组患者术后皆能维持良好的胸椎后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矫形 凸侧 凹侧 旋棒技术
原文传递
Thrsp蛋白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MSCs成脂分化过程中的差异性表达和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其飞 杨军林 +4 位作者 范恒伟 黄紫房 林翔 谢超凡 李佛保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3-269,共7页
[目的]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与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收集本院脊柱侧弯中心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AIS患者20例的骨髓血,同时采集10例年龄段性别接近的志愿者骨髓血作为... [目的]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与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收集本院脊柱侧弯中心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AIS患者20例的骨髓血,同时采集10例年龄段性别接近的志愿者骨髓血作为对照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MSC细胞,培养至P3流式细胞仪定性。诱导成脂分化14 d后提取全RNA进行Affymetrix 3'IVT表达谱芯片检测。对主要检查结果进行RT-PCR验证,并且对结果中特异性高表达的Thrsp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Western blot检验。[结果]受试者骨髓血均成功采集分离,密度梯度离心分离MSCs并培养至P3,流式细胞仪验证其性质,成脂分化培养14 d后苏木红染色定性为脂肪细胞,提取全RNA电泳条带清晰,表达谱芯片检测结果显示AIS患者MSC在成脂分化过程中有111条基因表达上调,189条基因表达下调。Western blot检验结果显示Thrsp蛋白在脂肪细胞中高度表达。[结论]AIS来源MSCs成脂分化相关差异表达的300条基因可能参与了AIS的发生和发展,Thrsp基因可能是导致MSCs分化差异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MSC 成脂分化 Thrsp
原文传递
VCM技术和旋棒技术治疗Lenke 5C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其飞 杨军林 +5 位作者 黄紫房 李佛保 杨靖凡 谢红波 容剑明 王丽琴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比较Lenke5C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采用VCM技术(vertebralcolumnmanipulator)和旋棒技术(RD,rodderotation)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侧弯中心2008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36例Lenke5CAIS患者,按去旋... [目的]比较Lenke5C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采用VCM技术(vertebralcolumnmanipulator)和旋棒技术(RD,rodderotation)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侧弯中心2008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36例Lenke5CAIS患者,按去旋转矫正技术不同分为2组:VCM组26例,RD组15例,所有患者皆具有完整临床和影像资料。研究测量记录患者的10项影像参数,包括主弯顶椎旋转角及其矫正率,主弯Cobb角及其矫正率,主弯顶椎偏移(AVT),C,铅垂线偏移骶骨中央垂线距离(C7-CSVL),C,铅垂线偏移骶骨后上角距离(C7-SSVL),下融合椎倾斜角(LIV—tih)及其矫正率,下融合椎距稳定椎节段数(LIV—sV),并利用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影像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皆成功获得手术矫正,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CM组和RD组的顶椎旋转角旋转矫正率平均为52.2%和34.4%,两组术前顶椎旋转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顶椎旋转角及旋转矫正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主弯Cobb角矫正率平均为87.3%和82.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LIV—SV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VCM组明显大于RD组,其均值分别为(1.1±0.3)节和(0.84-0.4)节;两组的LIV—tilt角矫正率平均为77.2%和66.6%,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皆得到良好维持。[结论]Lenke5CAIS采用VCM技术和旋棒技术矫形皆可获得良好的主弯和下融合椎倾斜角矫正及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但VCM技术术后即刻的顶椎旋转矫正和减少腰椎远端融合节段的趋势优于旋棒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去旋转 VCM技术 旋棒技术 评估
原文传递
凸侧旋棒与凹侧旋棒矫正Lenke I型AIS至少2年随访效果评估 被引量:4
8
作者 黄紫房 杨靖凡 +3 位作者 杨军林 王其飞 范恒伟 李佛保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153-1157,共5页
[目的]评估Lenke I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采用后路凸侧旋棒矫形与凹侧旋棒矫形至少2年的随访效果。[方法]收集本中心2008年7月~2011年7月间收治的Lenke I型AIS患者66例,平均年龄14.9岁,术前... [目的]评估Lenke I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采用后路凸侧旋棒矫形与凹侧旋棒矫形至少2年的随访效果。[方法]收集本中心2008年7月~2011年7月间收治的Lenke I型AIS患者66例,平均年龄14.9岁,术前主弯均〈70°。按术中矫形技术分为凸侧旋棒组(32例)和凹侧旋棒组(34例),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术前、术后及术后2年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以及术前、术后CT平扫。研究分析两组病例的主弯Cobb角及其矫正率、T_(5~12)后凸角、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C_7偏离骶骨中央垂线距离(coronal C_7 to centre sacral vertical line,C_7-CSVL)和C_7偏离骶骨后上角距离(the sagital C_7 to centre sacral vertical line,C_7-SSVL),置钉密度及置钉破壁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皆成功获得手术矫正,术中及术后2年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凸侧旋棒组和凹侧旋棒组的术前主弯Cobb角分别从平均(53.2±10.7)°和(51.2±10.8)°(P=0.455)矫正至术后平均(8.0±7.3)°和(12.9±7.0)°(P=0.008),平均矫正率为(86.2±12.7)%和(75.3±13.0)%(P=0.001);T_(5~12)后凸分别从术前平均(18.4±12.6)°和(23.2±19.3)°(P=0.248),矫正至术后平均(20.2±10.9)°和(21.8±8.9)°(P=0.533);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皆获得良好平衡。所有病例的凸侧和凹侧总椎弓根螺钉破壁率分别为1.2%和3.9%(P=0.162);凸侧旋棒组和凹侧旋棒组的总椎弓根钉破壁率分别为1.3%和3.2%(P=0.01)。[结论]青少年脊柱侧凸采用凸侧旋棒技术矫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凹侧旋棒矫形具有更好的侧凸矫形效果和置钉安全性;结合胸椎小关节松解、体内折弯和增加凹侧预弯棒角度有助于矢状面后凸的维持或矫正,且至少2年随访的矫形效果维持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矫形 凸侧 凹侧 旋棒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