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多模态成像对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活体示踪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胡越
彭焘
+4 位作者
黄明声
姜在波
李名安
贺立
吴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22-1626,共5页
目的探讨生成像(BLI)和MRI相结合对移植入大鼠损伤肝脏内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实时、无创示踪的能力及移植的MSCs对大鼠损伤肝脏的功能修复作用。方法对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移植标记了荧光素酶和SPION的MSCs,分析大鼠的血浆转氨酶水平...
目的探讨生成像(BLI)和MRI相结合对移植入大鼠损伤肝脏内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实时、无创示踪的能力及移植的MSCs对大鼠损伤肝脏的功能修复作用。方法对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移植标记了荧光素酶和SPION的MSCs,分析大鼠的血浆转氨酶水平及肝脏病理学改变,观察MSCs对肝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并利用BLI和MRI观察MSCs在大鼠肝脏内积累的时间进程,最后进行大鼠肝脏组织切片的原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MSCs移植后的第5、9、10天检测的大鼠血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MSCs移植后第1天,大鼠肝脏区域的生物发光强度显著增强,T2*WI标准化信号强度明显减低,于移植后第10天才逐渐恢复到移植前水平。并且随着大鼠肝脏生物发光强度的逐渐下降,荧光素酶阳性的MSCs数目亦随时间进程逐渐减少。结论移植MSCs对大鼠损伤肝脏的功能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且将BLI和MRI相结合可实时、无创示踪移植入大鼠损伤肝脏内的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
大鼠
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发光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
3
2
作者
李名安
姜在波
+5 位作者
黄明声
钱结胜
李征然
庞鹏飞
张有用
单鸿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81-484,共4页
目的总结经皮介入技术治疗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9年12月间25例OLT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患者的资料。其中22例行胆道外引流,3例第2次肝移植者行内外引流。25例的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经...
目的总结经皮介入技术治疗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9年12月间25例OLT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患者的资料。其中22例行胆道外引流,3例第2次肝移植者行内外引流。25例的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4例,PTBD配合球囊扩张术14例,PTBD配合胆道支架置入术7例(胆道内涵管5例,胆道金属支架2例)。结果PTBD手术成功率为100%,25例经介入治疗后15例(60%)治愈,10例(40%)好转,有效率达100%。7例首次行PTBD时引流管未能通过胆管狭窄段,其中3例于引流1周后再次调整引流管,成功通过狭窄段,余4例于引流术后4~8周时胆管狭窄段完全闭塞。引流期间发生胆道感染6例(24%),患者均未出现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经皮介入技术是治疗OLT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首次PTBD或PTBD后应短期内使引流管尽可能通过狭窄段,以免狭窄处永久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胆管
吻合口狭窄
放射学
介入性
原文传递
题名
多模态成像对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活体示踪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胡越
彭焘
黄明声
姜在波
李名安
贺立
吴春
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科介入放射学研究所
出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22-1626,共5页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项目(2018A0303130050)
文摘
目的探讨生成像(BLI)和MRI相结合对移植入大鼠损伤肝脏内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实时、无创示踪的能力及移植的MSCs对大鼠损伤肝脏的功能修复作用。方法对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移植标记了荧光素酶和SPION的MSCs,分析大鼠的血浆转氨酶水平及肝脏病理学改变,观察MSCs对肝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并利用BLI和MRI观察MSCs在大鼠肝脏内积累的时间进程,最后进行大鼠肝脏组织切片的原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MSCs移植后的第5、9、10天检测的大鼠血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MSCs移植后第1天,大鼠肝脏区域的生物发光强度显著增强,T2*WI标准化信号强度明显减低,于移植后第10天才逐渐恢复到移植前水平。并且随着大鼠肝脏生物发光强度的逐渐下降,荧光素酶阳性的MSCs数目亦随时间进程逐渐减少。结论移植MSCs对大鼠损伤肝脏的功能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且将BLI和MRI相结合可实时、无创示踪移植入大鼠损伤肝脏内的MSCs。
关键词
肝
大鼠
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发光
磁共振成像
Keywords
liver
rat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ioluminescenc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分类号
R-332 [医药卫生]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
3
2
作者
李名安
姜在波
黄明声
钱结胜
李征然
庞鹏飞
张有用
单鸿
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介入
血管
科
介入
放射学
研究所
出处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81-484,共4页
文摘
目的总结经皮介入技术治疗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9年12月间25例OLT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患者的资料。其中22例行胆道外引流,3例第2次肝移植者行内外引流。25例的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4例,PTBD配合球囊扩张术14例,PTBD配合胆道支架置入术7例(胆道内涵管5例,胆道金属支架2例)。结果PTBD手术成功率为100%,25例经介入治疗后15例(60%)治愈,10例(40%)好转,有效率达100%。7例首次行PTBD时引流管未能通过胆管狭窄段,其中3例于引流1周后再次调整引流管,成功通过狭窄段,余4例于引流术后4~8周时胆管狭窄段完全闭塞。引流期间发生胆道感染6例(24%),患者均未出现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经皮介入技术是治疗OLT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首次PTBD或PTBD后应短期内使引流管尽可能通过狭窄段,以免狭窄处永久闭塞。
关键词
肝移植
胆管
吻合口狭窄
放射学
介入性
Keywords
Liver transplantation
Bile ducts
Anastomotic strictures
Radiology, interventional
分类号
R657.3 [医药卫生—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多模态成像对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活体示踪的应用研究
胡越
彭焘
黄明声
姜在波
李名安
贺立
吴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介入治疗
李名安
姜在波
黄明声
钱结胜
李征然
庞鹏飞
张有用
单鸿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