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科急性骨丢失防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7
1
作者 孟斌 程黎明 +10 位作者 海涌 李淳德 李锋 李建军 李危石 沈彬 沈慧勇 吴新宝 仉建国 章振林 杨惠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7期577-583,共7页
因病情需要制动数日至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的患者,当某部位或全身活动功能受限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溶骨速度大于成骨速度,出现局部和全身急性骨丢失现象。急性骨丢失一般发生在急性制动后的6~8周,这个阶段患者的骨量将急剧下降至最低水平... 因病情需要制动数日至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的患者,当某部位或全身活动功能受限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溶骨速度大于成骨速度,出现局部和全身急性骨丢失现象。急性骨丢失一般发生在急性制动后的6~8周,这个阶段患者的骨量将急剧下降至最低水平,是预期骨折风险最高的时期,之后会出现骨量的逐步恢复,但骨形成和骨吸收的速率仍不平衡,恢复到一定水平后骨量将继续丢失,这个时期持续2~24个月,称为进行性骨丢失。患者经历急性和进行性骨丢失后,大量骨质流失,骨骼强度降低,且往往多年无法完全恢复到骨折前的骨量水平,增加骨质疏松、骨折固定、关节置换失败等风险。针对临床常见的急性骨丢失现象,国内外骨科医师的认知各有不同,治疗差异也很大,且国际上尚未有急性骨丢失方面的共识和指南规范。本共识结合已有研究及临床经验,对急性骨丢失研究历史、现状、病因、评估以及防治等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加强临床医师对急性骨丢失的认识和管理,有效提升骨科急性骨丢失的防治效果,防止骨折,加速康复,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急性骨丢失 骨量 加速康复
下载PDF
压电医学背景下MSC参与骨修复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国健 吴昌华 郑冠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4年第1期60-68,共9页
生物电信号主要通过介导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分化调控来参与骨修复过程。压电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模拟体内电信号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到骨组织工程领域。近年来屡见压电材料促进骨修复过程的成功报道,然而其电信号调控MSC分化... 生物电信号主要通过介导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分化调控来参与骨修复过程。压电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模拟体内电信号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到骨组织工程领域。近年来屡见压电材料促进骨修复过程的成功报道,然而其电信号调控MSC分化的具体作用仍不清楚。本文综述关于电信号调节MSC成骨、成软骨和成脂三向分化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不同压电材料在骨修复领域的应用,展望压电医学在骨修复领域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信号 压电材料 生物相容性材料 间质干细胞 骨修复 多向分化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氨甲环酸与抗凝血药应用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107
3
作者 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业委员会 +16 位作者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关节疾病防治分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 周宗科 黄泽宇 杨惠林 翁习生 李庭 王光林 张志强 刘涛 陈允震 沈慧勇 吴新宝 孙天胜 唐佩福 邱贵兴 裴福兴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2期81-88,共8页
骨科手术出血量大,异体输血率高,极大增加了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和经济负担。氨甲环酸(TXA)是一种抗纤溶药物,大量研究均已证实其能有效减少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的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骨科大手术患者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 骨科手术出血量大,异体输血率高,极大增加了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和经济负担。氨甲环酸(TXA)是一种抗纤溶药物,大量研究均已证实其能有效减少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的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骨科大手术患者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高危人群,应用抗凝血药物能有效降低VTE的发生率。如何在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更好地应用抗纤溶药与抗凝血药,达到既可减少患者出血量、降低输血率,同时减少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达到止血与抗凝的平衡,保障医疗安全。通过查阅文献,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组织专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反复讨论和通讯修改,对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抗纤溶药与抗凝血药应用方案达成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 氨甲环酸 抗凝血药 加速康复
下载PDF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指南 被引量:72
4
作者 周宗科 +17 位作者 廖刃 唐佩福 曹力 屠重棋 吴新宝 王浩洋 李庭 王光林 沈慧勇 孙天胜 王飞 刘浩 赵劲民 翁习生 杨惠林 姜保国 邱贵兴 裴福兴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12期929-938,共10页
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疼痛控制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与医疗质量。应用已证实有效的方法降低围手术期疼痛可减少疼痛的相关并发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查阅文献,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疼痛控制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与医疗质量。应用已证实有效的方法降低围手术期疼痛可减少疼痛的相关并发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查阅文献,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和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组织专家,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数据库大样本数据分析,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全国专家反复讨论和通讯修改,针对骨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形成本指南,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骨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目的、原则、疼痛分类及评估方法,根据不同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疼痛特点归纳了一系列镇痛措施,并强调了氨甲环酸和糖皮质激素在围手术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 疼痛 加速康复
下载PDF
中国骨科手术围手术期贫血诊疗指南 被引量:39
5
作者 康鹏德 +23 位作者 黄强 沈慧勇 邵增务 严世贵 向兵 周宗科 黄泽宇 林进 胡懿郃 张卫国 陈允震 徐鹏 张立海 李庭 郭建军 高鹏 吴新宝 唐佩福 牛挺 孙天胜 翁习生 邵宗鸿 邱贵兴 裴福兴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11期833-840,共8页
贫血是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存疾病,发生率为12.8%~45.0%。术前贫血常见原因有营养不良、慢性失血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或创伤等;手术导致的显性和隐性失血术后又将加重贫血。术后贫血造成细胞、组织、器官缺血缺... 贫血是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存疾病,发生率为12.8%~45.0%。术前贫血常见原因有营养不良、慢性失血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或创伤等;手术导致的显性和隐性失血术后又将加重贫血。术后贫血造成细胞、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增加输血率、感染风险、致残率及死亡率,易引发血液传播疾病并影响免疫功能,延缓术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术前明确贫血病因及贫血类型是治疗贫血的关键。骨科手术围手术期常见贫血类型有缺铁性贫血、正细胞正血色素贫血、大细胞型贫血等。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清铁(SI)水平、血清铁蛋白(SF)水平、总铁结合力(TIBC)等检测可明确贫血类型。贫血治疗包括术前积极处理原发病、消除病因、加强营养、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术中微创操作、控制性降压、应用氨甲环酸减少出血、减少手术失血的应激反应,围手术期铁剂联合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加快提升血红蛋白水平及减少术后异体输血等,必要时联合血液科医师共同诊治,促进患者早期康复,降低或避免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 贫血 围手术期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在幼儿上颈椎疾患中的应用
6
作者 陈源权 莫少东 +3 位作者 徐敬 付索超 张宇 艾福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84-591,共8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在1~5岁幼儿上颈椎疾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团队2013年5月~2022年3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治疗的上颈椎疾患幼儿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15~68个月,平均43.85±17.56...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在1~5岁幼儿上颈椎疾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团队2013年5月~2022年3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治疗的上颈椎疾患幼儿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15~68个月,平均43.85±17.56个月;体重9~22.5kg,平均16.32±3.23kg。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其中2例患儿伴有四肢乏力,1例患儿颈部偏斜为主要表现;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2例,D级1例,E级10例。术前常规行张口位正侧位以及动力位X线片、CT骨三维重建、椎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MRI平扫或增强检查。常规行床边枕颌带或颅骨牵引,麻醉下颅骨牵引,13例患儿皆可获得完全或大部分复位,遂行后路寰枢椎复位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所有椎弓根螺钉直径为3.5mm;除外4例新鲜单纯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儿,其他病例皆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对3例因颅颈交界畸形或寰枢椎发育异常无法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患儿采用枕颈固定融合方式治疗。结果:所有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硬脊膜、脊髓、椎动脉或神经根损伤。共置入颈椎后路螺钉50枚,枕骨钢板3个;其中寰枢椎椎弓根螺钉41枚,枢椎椎板螺钉3枚,C3、C4侧块螺钉6枚。手术时长100~180min,平均136.92±30.38min;术中出血30~150ml,平均73.33±35.43ml,均未输血。住院时间5~31d,平均15.58±8.37d。所有患儿皆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9个月,平均47.46±36.26个月。术后寰枢间距减小,椎管最小矢状径增大,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19±0.19cm vs 1.81±0.34cm,1.42±0.30cm vs 1.08±0.43cm,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所有患儿均无颈部疼痛,除枕颈固定融合病例颈部活动受影响明显外,其余患儿仅轻微颈部旋转受限;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00±0.00 vs 16.23±0.48,P>0.05);术前1例脊髓功能ASIA C级,2例ASIA D级患儿末次随访时恢复至E级。所有行融合手术患儿骨性融合时间为2.5~6个月,平均4.15±1.60个月。4例行单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患儿,齿状突骨折愈合后返院拆除内固定,在后续随访中,寰枢椎无不稳并恢复正常功能。结论:直径3.5mm成人椎弓根螺钉能够安全有效应用于大部分上颈椎疾患幼儿,长期随访疗效满意。对于部分寰枢椎发育不良或颅颈交界畸形患儿,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枢椎椎板螺钉或枕颈固定融合是有效的补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1~5岁) 上颈椎疾患 颅颈交界畸形 寰枢椎脱位 颅底凹陷症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
下载PDF
PTED与TLIF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比较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爱军 靳松 +3 位作者 陈丽萍 林昆 李亚杰 项炜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9期1359-1362,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方法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行手术治疗且有随访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28例,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用经皮椎间孔镜(PTED)组[13例,平均随访(18±2.1)个月]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方法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行手术治疗且有随访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28例,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用经皮椎间孔镜(PTED)组[13例,平均随访(18±2.1)个月]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LIF)组[18例,平均随访(25±2.4)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JOA评分,腰、腿痛的VAS评分,治疗改善率。结果患者随访12~25个月,平均(16±2.5)个月,未出现死亡病例。其中PTED组有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TLIF组出现脑脊液漏1例,椎弓根螺钉拔出1例,PTED组JOA评分从术前12.1±2.50上升至20.9±2.57,TLIF组JOA评分从术前11.1±2.26上升至17.9±2.58。下肢痛的VAS症分PTED组从8.1±0.95下降为3.1±1.26,TLIF组从8.2±0.99下降为2.9±0.68,腰痛的VAS评分TLIF组从术前3.9±1.21上升至术后2周时的4.8±0.94,1年时的治疗效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和TLIF都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极外侧型 经皮 内窥镜 融合
下载PDF
miR-124靶向抑制NFATc1调控小鼠C3H10T1/2细胞软骨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靳松 黄爱军 +3 位作者 林昆 彭建强 李亚杰 邹学农 《新医学》 2018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研究miR-124是否通过调控预测的靶基因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表达调节小鼠C3H10T1/2细胞的软骨分化。方法培养C3H10T1/2细胞,行软骨诱导分化,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NFATc1和软骨标记基因Aggrecan、CollagenⅡ、Co... 目的研究miR-124是否通过调控预测的靶基因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表达调节小鼠C3H10T1/2细胞的软骨分化。方法培养C3H10T1/2细胞,行软骨诱导分化,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NFATc1和软骨标记基因Aggrecan、CollagenⅡ、Collagen X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在线靶基因预测软件预测NFATc1 mRNA的3’端非翻译区(3’UTR)结合位点,构建NFATc1 3’UTR野生型及突变型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检测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观察miR-124对NFATc1 3’UTR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转染miR-124模拟物或抑制物并进行软骨诱导,观察miR-124对NFATc1的调控作用。结果与诱导前比较,成软骨诱导组软骨分化相关基因Aggrecan、Col2a1和Col10a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均<0.01);Sox 9和NFATc1 mRNA表达水平随着软骨分化进展而增加(P均<0.001);Col2a1、Sox 9和NFATc1蛋白呈逐渐增强表达,而肥厚性标记Col10a1蛋白显示较稳定表达。NFATc1 mRNA的3’UTR与miR-124的种子区存在理论上的互补碱基配对序列。转染NFATc1野生型质粒的C3H10T1/2细胞中,加入miR-124模拟物者的荧光素酶活性低于加入miR-124抑制物者,加入miR-124抑制物者的蛋白表达强于加入miR-124模拟物者(P均<0.05);转染NFATc1突变型质粒的C3H10T1/2细胞中,加入miR-124模拟物与加入miR-124抑制物的荧光素酶活性无变化(P>0.05)。蛋白免疫印迹法与实时定量PCR结果均显示,转染miR-124组与si-NFATc1组的NFATc1表达水平低于Control组(P均<0.01),miR-124组与si-NFATc1组的NFATc1表达水平相近(P>0.05)。过表达miR-124后,NFATc1大约降低了60%,而这种降低可被miR-124抑制物逆转。转染NFATc1野生型质粒的miR-124模拟物组的NFATc1荧光素酶活性减低(P均<0.05),转染NFATc1突变型质粒的miR-124模拟物组NFATc1荧光素酶活性无变化(P均>0.05)。结论 miR-124通过抑制靶基因NFATc1的表达调控C3H10T1/2细胞软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12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分化 活化T细胞核因子c1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9
作者 林昆 易志新 +2 位作者 黄爱军 靳松 邹学农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PK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脊柱骨科采用PVP和PKP治疗的30例脊柱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16例;年龄48~81岁,平...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PK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脊柱骨科采用PVP和PKP治疗的30例脊柱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16例;年龄48~81岁,平均(64.10±1.83)岁。脊柱转移癌部位为颈椎(11个椎体)、胸椎(53个椎体)、腰椎(47个椎体)。原发肿瘤为乳腺癌9例,前列腺癌6例,结肠癌和肺癌各4例,肝癌和胃癌各2例,甲状腺癌、宫颈癌和食管癌各1例。行颈椎PVP和胸、腰椎PKP手术,术后3天、1个月、3个月、1年分别以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和活动功能,测量区域后凸角(LKA)、椎体高度压缩率评估患者的椎体重建情况,依据生存质量(QOL)量表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无肺栓塞、骨水泥过敏等并发症。26例患者获得12个月随访,4例患者因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原因于术后6~12个月死亡。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d、1个月、3个月及1年时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降低(P<0.05),QOL评分升高(P<0.05),椎体高度压缩率和LKA均改善(P<0.05)。结论 PVP和PKP是治疗脊柱转移癌有效的微创方法,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PKP在恢复椎体高度和LKA、骨折复位、降低骨水泥渗漏率方面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转移癌 骨水泥 生存质量 微创手术
下载PDF
骨化三醇加阿伦磷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疗效观察及不良反应 被引量:11
10
作者 林奇生 邹学农 《河北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加阿伦磷酸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状况。方法:回顾性选取骨质疏松老年患者76例作研究对象,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8例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38例予以骨化三醇加阿伦磷...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加阿伦磷酸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状况。方法:回顾性选取骨质疏松老年患者76例作研究对象,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8例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38例予以骨化三醇加阿伦磷酸钠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价各项疼痛的改善状况,测定骨密度,血钙、磷及碱性磷酸酶(AKP)水平,同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数据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47%、71.05%,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发现,研究组治疗后静息性腰背痛、翻身痛、前屈后伸痛均降低,腰椎及右髋部骨密度均升高,血钙、磷升高,AKP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无恶性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采用骨化三醇加阿伦磷酸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疗效明显,显著增加骨密度,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磷酸钠 老年骨质疏松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月娇 许妹仔 +2 位作者 谭永花 李佳凤 陈丹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1975-1977,共3页
目的:基于快速康复理念构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法:2019年10月~2019年12月,选取15名骨科快速康复外科的专家为咨询对象,在查阅文献、证据检索及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指标,形成专家咨... 目的:基于快速康复理念构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法:2019年10月~2019年12月,选取15名骨科快速康复外科的专家为咨询对象,在查阅文献、证据检索及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指标,形成专家咨询问卷,应用德尔菲法对专家进行两轮咨询。结果:两轮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权威系数为0.86;变异系数为0.07~0.19,协调系数为0.33~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轮咨询结果可靠,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临床路径应用提供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快速康复外科 临床护理路径 德尔菲法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李中檀 《河北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目的:分析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从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所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PFNA内固定治疗方案;... 目的:分析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从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所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PFNA内固定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后髓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7.14%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1月、3月患者髓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髓关节Harris评分略高于对照组。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能够帮助患者减少卧床时间,较早恢复行走功能和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股骨头置换 PFNA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载PDF
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不同固定节段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爱军 靳松 +3 位作者 陈丽萍 林昆 李亚杰 项炜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不同固定节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6年7月我科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的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2~65岁,平均(40.5±4.5)岁,经影像学检查...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不同固定节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6年7月我科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的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2~65岁,平均(40.5±4.5)岁,经影像学检查为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所有患者均单纯行椎弓根内固定不行后路椎管减压,固定节段为单节段、双节段、三节段固定;对比3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等指标及手术前后椎体前缘压缩率、矢状位Cobb角、内固定失败率、术后并发症,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大血管损伤和截瘫等严重并发症发生。3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0~12个月,平均(11.6±2.4)个月。单节段固定组手术切口长度较短、术后伤口引流量较少,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节段固定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节段固定组矢状位Cobb角、术后及拆钉前椎体前缘压缩率均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节段固定组有1例发生断钉。结论: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不同固定节段对疗效有一定影响,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 压缩性骨折 椎弓根钉
下载PDF
钉道强化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奇生 邹学农 +2 位作者 曾瑞芬 李亚杰 张宏波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第17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钉道强化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46例2015年7月—2017年12月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根据术式分组。对照组开展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行钉道强化技术治疗。比较两组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 目的探讨钉道强化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46例2015年7月—2017年12月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根据术式分组。对照组开展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行钉道强化技术治疗。比较两组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手术效果;手术时间、出血情况;手术前后患者功能JOA评分和疼痛VAS评分。结果观察组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手术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功能JOA评分和疼痛VAS评分相近,P>0.05;手术后观察组功能JOA评分和疼痛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患者行钉道强化技术疗效肯定,可有效改善相关功能和减轻疼痛,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道强化 骨质疏松 腰椎管狭窄 效果 腰椎滑脱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踝关节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解剖学特点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云烽 张正政 +6 位作者 江川 徐达政 谢若琪 王铭薇 李卫平 沈慧勇 宋斌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4-371,共8页
目的:观察踝关节不同体位下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和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的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其基本参数、止点面积及韧带间的角度,为临床外踝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7... 目的:观察踝关节不同体位下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和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的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其基本参数、止点面积及韧带间的角度,为临床外踝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7例国人踝关节标本,解剖外踝结构直至显露出外踝韧带,观察并记录ATFL和CFL的形态及分束。测量不同分束在踝关节中立位、背伸位、跖屈位及跖屈内翻位时的韧带长度和宽度,以及中立位下ATFL和CFL之间的夹角。将韧带从止点离断、标记并用Image J软件计算附着区域面积。结果:共有13例(27.6%)标本的ATFL呈单束结构,31例(66%)标本的ATFL由双束构成,余下3例(6.4%)由三束构成。中立位时单束ATFL平均长18.91±2.95 mm(与双束ATFL中的上束长度19.4±2.53 mm接近)、宽6.70±1.37 mm;其余分束结构的长、宽均小于单束的测量数值。CFL的长、宽分别为26.73±3.49 mm和4.95±0.97 mm。ATFL和CFL在中立位的角度约113°。各韧带的形态、位置及参数随踝关节体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CFL在跟骨上的止点面积最大(1.40±0.38cm^(2)),大于其在腓骨端的面积(0.53±0.18 cm^(2))以及ATFL在腓骨(≤0.62±0.18 cm^(2))或距骨端(≤0.53±0.16 cm^(2))的面积。结论:踝关节ATFL的形态存在着一定变异,ATFL和CFL在不同体位下会发生形态和参数的改变,各束韧带的功能可能存在差异。这有助于了解正常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并推测韧带损伤的机理。韧带之间的角度及止点面积可能为解剖修复外踝韧带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外踝韧带 解剖学 踝扭伤
下载PDF
踝关节外侧韧带的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云烽 徐达政 +5 位作者 陈仲 姚伙生 张琮达 李卫平 沈慧勇 宋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研究国人踝关节外侧韧带的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解剖43例踝关节标本,观察并记录外侧韧带的分束、走行、起止点及附着部位的纤维联系。结果所有标本都解剖出距腓前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根据ATFL分束数目,将其定... 目的研究国人踝关节外侧韧带的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解剖43例踝关节标本,观察并记录外侧韧带的分束、走行、起止点及附着部位的纤维联系。结果所有标本都解剖出距腓前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根据ATFL分束数目,将其定义为Ⅰ型(单束)、Ⅱ型(双束)和Ⅲ型(三束),各占27.9%、65.1%和7%。根据ATFL和CFL纤维在腓骨止点部位的浅-深层关系,分为浅表型(8例,18.6%)、平行型(19例,44.2%)、深层型(9例,20.9%)和混合型(7例,16.3%);根据其上-下关系,分为完全型(5例,9.3%)、上部型(15例,34.9%)和下部型(24例,55.8%)。同时,在7例标本中发现了复合体结构,占总数的16.3%。外侧距跟韧带存在于46.5%的标本中:A型(25.6%);B型(20.9%);余下23例(53.5%)为C型。结论踝关节外侧韧带在形态上存在一定变异性。形态学研究可能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同时可为更深入地探讨各韧带的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外踝韧带 解剖学分型
下载PDF
肥胖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早期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清晏 陈小婷 +7 位作者 陈林 陈果 李毓灵 蒋科 蔚芃 陈路 唐欣 陈骞 《四川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肥胖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于我院行PFNA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7例,将全部患者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A组为BMI正常组(n=22,18.50.05);术前及术后各组IL-6、... 目的探讨肥胖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于我院行PFNA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7例,将全部患者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A组为BMI正常组(n=22,18.50.05);术前及术后各组IL-6、术前及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VAS评分水平比较C>B>A(P<0.05),CRP在术前及术后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肥胖组有1例发生切口并发症;肥胖组有2例、超重组有2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经积极处理均末造成不良后果,肥胖及超重组各有1例出现术后恶心呕吐(PONV)。结论肥胖及超重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症状较重,手术难度较大,围术期失血量较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肥胖患者炎性因子表达增高、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转子间骨折 慢性炎症
下载PDF
桡动脉返支骨瓣移植对陈旧性腕舟骨骨折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汤玉泉 彭磊 +3 位作者 张冰彬 伍浩 危果 胡龙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0年第3期327-328,332,共3页
目的探讨桡动脉返支骨瓣移植对陈旧性腕舟骨骨折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陈旧性腕舟骨折23例进行研究,均接受内固定加桡动脉返支骨瓣移植治疗,并对愈合情况及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3例均完成12个月的随... 目的探讨桡动脉返支骨瓣移植对陈旧性腕舟骨骨折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陈旧性腕舟骨折23例进行研究,均接受内固定加桡动脉返支骨瓣移植治疗,并对愈合情况及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3例均完成12个月的随访,所有骨折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术后12个月的Cooney腕关节评分为(86.95±2.58)分,明显较术前(60.35±3.47)分更高(P<0.05);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恢复优17例,良4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91.30%。结论桡动脉返支骨瓣移植用于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返支骨瓣移植 陈旧性 腕舟骨骨折 腕关节功能
下载PDF
旋股外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外伤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项炜 彭磊 +4 位作者 汤玉泉 唐硕 刘灿 黄瑞燕 林奇生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2年第3期352-353,377,共3页
目的探讨旋股外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外伤术后出现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21年7月采用旋股外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90例手外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对90例患者具体临床信息进行评估,对比性... 目的探讨旋股外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外伤术后出现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21年7月采用旋股外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90例手外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对90例患者具体临床信息进行评估,对比性别、年龄分布、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抽烟情况;术前血糖情况及BMI值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90例出现感染38例,年龄17~44岁,平均(38±1.3)岁,女性和男性比为1∶2.8,感染率42%。本组年龄>40岁者48例,<40岁者32例。术前抽烟情况和手术时间对术后感染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两者是感染危险因素。结论尽量缩短旋股外动脉穿支皮瓣手术时间可降低感染率,并对术前抽烟的手外伤患者需要预防穿支皮瓣术后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手外伤 感染
下载PDF
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负载干细胞对软骨损伤修复的研究
20
作者 曾统 唐硕 +4 位作者 张迪 邹峰 邹学农 陈海堡 靳松 《新医学》 CAS 2021年第9期680-686,共7页
目的探讨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负载干细胞对新西兰兔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构建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利用扫描电镜技术检测丝素蛋白支架的结构,培养兔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流式细胞仪检测第2代BMSC表面蛋白CD34、CD45、CD90... 目的探讨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负载干细胞对新西兰兔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构建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利用扫描电镜技术检测丝素蛋白支架的结构,培养兔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流式细胞仪检测第2代BMSC表面蛋白CD34、CD45、CD90和CD105表达,活细胞/死细胞双重染色检测水凝胶与BMSC的生物相容性,CCK-8法检测BMSC增殖情况检测,实时定量PCR检测水凝胶对BMSC的蛋白聚糖(AGN)、Ⅱ型胶原a1(COL2a1)、成软骨分化调控基因Sox-9 mRNA的表达,分析水凝胶对BMSC成软骨分化的影响,并利用甲苯胺蓝染色评估水凝胶对兔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功能化自组装多肽可以形成纳米纤维网状结构;第2代BMSC表面蛋白结果显示CD105阳性和CD45阴性的比例为91.22%,而CD90阳性和CD34阴性的比例为95.10%。生物相容性检测示兔BMSC在自组装水凝胶中生长状态稳定,以绿染的活细胞为主。CCK-8法检测示BMSC复合水凝胶组在培养3 d时增殖能力高于BMSC组(P<0.001)。PCR检测示空白组、水凝胶、诱导液组和水凝胶与诱导液混合组的AGN、COL2a1、Sox-9 mRNA表达在第2~4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有水凝胶的环境更有利于BMSC成软骨分化。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水凝胶负载干细胞对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优于BMSC组和缺损对照组(P均<0.05)。结论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负载BMSC对软骨缺损的修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蛋白降解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分化 水凝胶 自组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