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8
1
作者 马红滔 常晓健 +1 位作者 赵相军 张良清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8期99-101,共3页
目的筛选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膜腔镜手术患者350例,年龄≥18岁,ASA分级1级或Ⅱ级,手术类型为普外科或妇科腹腔镜手术。根据患者术毕或术后第1周是否发生,将其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 目的筛选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膜腔镜手术患者350例,年龄≥18岁,ASA分级1级或Ⅱ级,手术类型为普外科或妇科腹腔镜手术。根据患者术毕或术后第1周是否发生,将其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记录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性别、合并疾病、手术体位、气腹针穿刺次数、手术时间、气腹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的危险因素。结果 350例患者中8例因手术原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1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4 h、气腹压≥20 mmHg、头高脚低位为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时间≥4 h、气腹压≥20 mmHg、头高脚低位为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免钛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梁章焱 《医药论坛杂志》 2007年第24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不使用钛夹的技术,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采用镜下打结,线圈套扎处理胆囊动脉或胆囊管完成手术;对照组100例采用钛夹夹闭胆囊动脉与胆囊管完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比较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不使用钛夹的技术,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采用镜下打结,线圈套扎处理胆囊动脉或胆囊管完成手术;对照组100例采用钛夹夹闭胆囊动脉与胆囊管完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比较临床效果。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免钛夹组手术时间较长(P<0.01),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恢复指标两组类似,两组均无术后大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借助镜下打结,线圈套扎技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可以不使用钛夹,手术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钛夹法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下载PDF
胰腺损伤48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徐本卫 王成友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5年第8期1015-1016,共2页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的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自1997年7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48例胰腺损伤的类型、术前诊断以及手术治疗的方法。结果腹部B超、CT以及血尿淀粉酶检测是诊断胰腺损伤的主要方法,但确诊率较低,本组仅...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的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自1997年7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48例胰腺损伤的类型、术前诊断以及手术治疗的方法。结果腹部B超、CT以及血尿淀粉酶检测是诊断胰腺损伤的主要方法,但确诊率较低,本组仅有15例(31·25%)患者在术前得到确诊,其余33例(68·75%)患者的胰腺损伤均为剖腹探查时发现。手术方式:缝合、止血+引流术者32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6例;脾脏+胰体尾切除术6例;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4例。结论胰腺损伤的术前诊断困难,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手术探查,可使胰腺损伤得到早期治疗。术中根据损伤的类型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损伤 外科手术 胰腺损伤 诊治分析 手术治疗方法 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 胰体尾切除术 术前诊断 尿淀粉酶检测
原文传递
持续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郁树亮 陈华 +1 位作者 叶泽鸿 陈培钊 《中国综合临床》 2011年第6期612-614,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压持续动态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将我院2004年8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2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颅内压监护组(62例)和常规治疗组(62例),颅内压监护组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常规... 目的探讨颅内压持续动态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将我院2004年8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2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颅内压监护组(62例)和常规治疗组(62例),颅内压监护组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凭经验进行常规的神经外科治疗。结果颅内压监护组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电解质紊乱11例;常规治疗组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15例,电解质紊乱25例。颅内压监护组并发症发生率低(X^2值为分别为3.54,7.67,P均〈0.01)。颅内压监护组及常规治疗组甘露醇使用时间分别为(6±2)、(15±3)d,使用剂量分别为(749±125)、(1545±250)g;恢复良好和轻残分别为28、16例,13、9例;重残、植物生存及死亡分别为9、17例,4、7例,8、13例;颅内压监护组较常规治疗组甘露醇使用时间短、剂量小(t值分别为8.32,7.41,P均〈0.01),恢复良好和轻残比例高(X^2值分别为5.07,3.55,P均〈0.01),而重残、植物生存及死亡比例低(#值分别为0.84,0.89,1.43,P均〈0.01)。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护有利于早期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颅内压 监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