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RNAs在瘢痕疙瘩中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7
1
作者 郭晓瑞 梁杰 +4 位作者 黄如林 卢玲 金玉丹 罗少军 吴志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50期9370-9375,共6页
背景:瘢痕疙瘩的形成受多种基因、细胞因子的调控,然而目前对这些基因、细胞因子的调控表达机制的研究尚不明确。目的:通过检测人正常皮肤组织和人瘢痕疙瘩组织中microRNAs的表达情况,初步筛选人瘢痕疙瘩microRNAs表达谱。方法:根据瘢... 背景:瘢痕疙瘩的形成受多种基因、细胞因子的调控,然而目前对这些基因、细胞因子的调控表达机制的研究尚不明确。目的:通过检测人正常皮肤组织和人瘢痕疙瘩组织中microRNAs的表达情况,初步筛选人瘢痕疙瘩microRNAs表达谱。方法:根据瘢痕疙瘩临床诊断标准及实验要求制定瘢痕疙瘩、正常皮肤病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瘢痕疙瘩标本(6例)和正常皮肤标本(5例);TRIZOL法提取标本的总RNAs并进行质检,再采用Ambion's miRNA Isolation Kit从总RNAs中分离microRNAs;荧光标记后与微阵列芯片杂交,扫描检测后数据经SAM和Cluster分析处理,筛选瘢痕疙瘩组织中microRNA差异表达谱。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验证在瘢痕疙瘩组织中均存在显著差异表达的microRNAs。结果与结论:通过microRNA微阵列芯片筛选得到人瘢痕疙microRNAs差异表达谱(筛选出显著差异表达microRNAs12个),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microRNAs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下调。提示瘢痕疙瘩microRNAs差异表达可能参与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过程,部分microRNAs有可能成为用于瘢痕疙瘩诊治的专有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MICRORNAS 瘢痕 microRNA微阵列芯片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差异表达 分层聚类 基因 调控 荧光标记
下载PDF
荧光定量分析人皮肤瘢痕疙瘩组织中miRNA-34s的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金玉丹 郭晓瑞 +3 位作者 黄海华 卢玲 蔡小健 王绥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1694-1699,共6页
背景:通过分析不同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miRNA表达谱的差异,有可能筛选到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可作为特定肿瘤分子标志物的miRNA。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miRNA-34家族(miRNA-34s:miR-34a/b/c)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差异... 背景:通过分析不同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miRNA表达谱的差异,有可能筛选到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可作为特定肿瘤分子标志物的miRNA。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miRNA-34家族(miRNA-34s:miR-34a/b/c)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分析评价microRNA-34s在瘢痕疙瘩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影响。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瘢痕疙瘩组织(10例)和正常皮肤(2例);TRIZOL法提取标本的总RNAs并进行质检,再采用Ambion′s miRNA Isolation Kit从总RNAs中分离micro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miRNA-34s(miR-34a/b/c)在瘢痕疙瘩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miRNA-34s(miRNA-34a/b/c)在瘢痕疙瘩组织中均呈下调表达(P<0.01)。表明该家族成员参与了瘢痕疙瘩的形成发展,下调表达的miRNA-34s可能导致了瘢痕疙瘩的肿瘤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瘢痕疙瘩
下载PDF
中药石膏倒模术联合红、蓝光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的疗效观察及意义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梁雪梅 刘咏梅 +3 位作者 黄陈霞 霍培文 金玉丹 吴昌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6期22-23,共2页
目的综合应用中药石膏倒模术和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自2010~2011年两年收治的341例痤疮患者使用随机抽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71例患者,每周进行1次的中药石膏倒膜治疗与红、蓝光照射治疗各一次,观察... 目的综合应用中药石膏倒模术和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自2010~2011年两年收治的341例痤疮患者使用随机抽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71例患者,每周进行1次的中药石膏倒膜治疗与红、蓝光照射治疗各一次,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对照组170例患者,每周使用红、蓝光照射治疗各一次,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八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观察治疗结果 ,并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观察疗效和复发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5.38%,复发率为4.68%;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4.71%,复发率为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石膏倒膜治疗联合红、蓝光对治疗痤疮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实践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石膏倒膜 红、蓝光 痤疮
下载PDF
QS-1064 nm Nd:YAG激光Q-PTP模式大小光斑序贯技术联合氨甲环酸口服治疗黄褐斑 被引量:12
4
作者 郭晓瑞 李勤 +4 位作者 蔡小健 吴映彤 肖丽娜 王荣侃 金玉丹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652-656,660,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QS-1064 nm Nd:YAG激光Q-PTP模式大小光斑序贯技术联合氨甲环酸片口服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对42例面部黄褐斑患者采用QS-1064 nm Nd:YAG激光Q-PTP模式进行治疗,间隔4周治疗1次,共治疗5... 目的探讨采用QS-1064 nm Nd:YAG激光Q-PTP模式大小光斑序贯技术联合氨甲环酸片口服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对42例面部黄褐斑患者采用QS-1064 nm Nd:YAG激光Q-PTP模式进行治疗,间隔4周治疗1次,共治疗5次。单次激光治疗先采用大光斑、低能量、全面部治疗(7 mm,1.4~3.0 J/cm^2,2、3遍),序贯小光斑、中能量针对色斑的精准治疗(4 mm,4.0~6.0 J/cm^2,1遍)。联合氨甲环酸片口服,每次250 mg,每天2次。治疗前后用m MASI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并评估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78.6%和64.2%,m MASI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时间点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0.1%和69.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QS-1064 nm Nd:YAG激光Q-PTP模式大小光斑序贯技术联合氨甲环酸口服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为常规治疗黄褐斑提供了一种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QS-1064 NM ND:YAG激光 Q-PTP 氨甲环酸 联合应用
原文传递
瘢痕疙瘩microRNA表达谱的筛选及miR-199a-5p生物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吴志远 卢玲 +1 位作者 郭晓瑞 张培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9-284,共6页
目的探讨并筛选出瘢痕疙瘩相关微小RNAs(miRNAs),检测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增殖的影响。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各8例,采用基因芯片检测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表达的miRNA,... 目的探讨并筛选出瘢痕疙瘩相关微小RNAs(miRNAs),检测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增殖的影响。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各8例,采用基因芯片检测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表达的miRNA,并采用qRT.PCR验证,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株中转染miRNA模拟物,模拟细胞中成熟miRNA的高表达,用EdU检测方法检测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①通过芯片检测发现包括miR-199a.5p在内的17个差异表达的miRNAs。②qRT.PCR验证结果显示miR.199a.5p表达下调,与芯片检测结果相一致。③miR-199a-5p模拟物转染组与阴性对照组EdU的阳性率分别为(20.72±2.50)%和(27.68±4.92)%,miR-199a-5p模拟物转染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率下降(t=2.183,P=0.047)。同时,细胞的生长周期分布也发生改变,MiR.199a-5p模拟物转染组S期与G2/M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3.93±1.30)%和(10.87±0.80)%,阴性对照组分别为(31.39±0.79)%和(9.27±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瘢痕疙瘩中miRNA的差异表达有组织特异性;②miR.199a.5p在瘢痕疙瘩中的显著低表达,可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周期分布,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提示miR-199a-5p可能参与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基因表达谱 微小RNA-199a-5p 成纤维细胞
原文传递
颞区皮肤手术易损伤结构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魏含辉 梁雪梅 +2 位作者 黄剑真 郑春丽 张海玲 《解剖与临床》 2011年第4期271-273,共3页
目的:获得颞区解剖结构数据,分析颞区皮肤肿瘤活检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经10%甲醛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5例10侧,行颞区层次解剖,观测耳前、后组血管神经的参数.结果:主要结构分布于颞浅筋膜层,耳前组由后向前为颞浅静脉、耳颞神... 目的:获得颞区解剖结构数据,分析颞区皮肤肿瘤活检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经10%甲醛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5例10侧,行颞区层次解剖,观测耳前、后组血管神经的参数.结果:主要结构分布于颞浅筋膜层,耳前组由后向前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及面神经颞支,分别距耳屏(3.14±0.21)mm,(7.04±1.18) mm,(7.32±1.92) mm,(28.67±0.37) mm;面神经颞支最后侧在颧弓上缘处距耳屏(28.67±0.37)mm.耳后组由前向后依次为耳后动脉、枕小神经及耳后静脉,分别距耳廓后沟中部(6.55±0.23)mm,(40.41±1.37)mm,(41.18±1.57)mm.结论:颞区手术切口以耳尖为中心呈放射状,术后瘢痕最小;颞区活检或手术最易损伤面神经颞支,越近颧弓上缘越易损伤,其后果越严重;耳屏前28 mm范围内无面神经颞支,为手术相对安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区 应用解剖 皮肤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