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外光接枝甲基丙烯酸二甲胺乙酯制备抗菌分离膜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林 华河林 +1 位作者 李娜 熊鹰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5-210,共6页
将乙胺直接加到聚偏氟乙烯铸膜液中制备含碳碳双键的聚偏氟乙烯膜,在不除氧和无光引发剂条件下,采用紫外光直接辐射将抗菌单体甲基丙烯酸二甲胺乙酯(DMAEMA)接枝到聚偏氟乙烯膜表面,利用氯化苄对接枝DMAEMA的膜进行季铵化改性,制备了具... 将乙胺直接加到聚偏氟乙烯铸膜液中制备含碳碳双键的聚偏氟乙烯膜,在不除氧和无光引发剂条件下,采用紫外光直接辐射将抗菌单体甲基丙烯酸二甲胺乙酯(DMAEMA)接枝到聚偏氟乙烯膜表面,利用氯化苄对接枝DMAEMA的膜进行季铵化改性,制备了具有抗菌性的聚偏氟乙烯分离膜。考察不同接枝率膜的抗菌效果,接枝改性后膜的抗菌效果随接枝率增大而增加,同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经稀盐酸洗涤后,膜的抗菌效果并无明显变化,表明紫外光接枝改性后的聚偏氟乙烯分离膜具有较稳定的抗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光接枝 抗菌膜 聚偏氟乙烯 甲基丙烯酸二甲胺乙酯
下载PDF
紫外光引发直接接枝丙烯酸制备聚偏氟乙烯pH敏感膜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林 华河林 +1 位作者 李娜 熊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0-144,共5页
聚偏氟乙烯铸膜液中添加多乙烯多胺,制备含碳碳双键的聚偏氟乙烯超滤膜;在不除氧和无光引发剂条件下,采用紫外光直接辐射将单体丙烯酸接枝到聚偏氟乙烯膜表面,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H敏感膜。考察单体丙烯酸浓度、反应时间与接枝率的关系,... 聚偏氟乙烯铸膜液中添加多乙烯多胺,制备含碳碳双键的聚偏氟乙烯超滤膜;在不除氧和无光引发剂条件下,采用紫外光直接辐射将单体丙烯酸接枝到聚偏氟乙烯膜表面,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H敏感膜。考察单体丙烯酸浓度、反应时间与接枝率的关系,当丙烯酸质量分数为40%,反应时间20 min时,膜接枝率为26.6%。当接枝率为18.7%时,膜的pH敏感性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敏感膜 紫外光接枝 聚偏氟乙烯 丙烯酸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接枝改性膜的抗污染性能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志鹏 华河林 +2 位作者 王林 熊鹰 李娜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27-229,共3页
通过紫外辐射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接枝率不同的聚偏氟乙烯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膜(PVDF-g-PMMA),通过对牛血清蛋白(BSA)的过滤来检验膜的抗污染性能。结果显示,随着膜的MMA接枝率增加,膜的亲水性增加,对BSA的静态吸附量减... 通过紫外辐射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接枝率不同的聚偏氟乙烯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膜(PVDF-g-PMMA),通过对牛血清蛋白(BSA)的过滤来检验膜的抗污染性能。结果显示,随着膜的MMA接枝率增加,膜的亲水性增加,对BSA的静态吸附量减少。接枝率为23.5%的PVDF-g-PMMA膜的吸附量为PVDF膜吸附量的1/2。膜自身阻力Rm和浓差极化边界层阻力Rc的和占总过滤阻力的78%以上,是导致亲水性接枝膜的膜通量降低的主要因素。随着膜接枝率的增加,Rm和Rc逐渐减小,且整个膜过滤阻力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牛血清蛋白 接枝改性膜 抗污染性能
下载PDF
荷电正渗透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熊鹰 曾香 +1 位作者 崔佳鑫 毛旭辉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4-99,共6页
正渗透是利用选择性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作为驱动力,使纯水透过膜。正渗透分离技术是一项能耗低、回收率高、环境友好的绿色能源技术,在废水处理、海水脱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是,膜分离过程中的浓差极化现象,限制了正渗透... 正渗透是利用选择性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作为驱动力,使纯水透过膜。正渗透分离技术是一项能耗低、回收率高、环境友好的绿色能源技术,在废水处理、海水脱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是,膜分离过程中的浓差极化现象,限制了正渗透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荷电膜在分离过程中具有筛分和Donnan效应的双重作用,能有效提高膜的分离效率、水通量及耐污染能力。荷电膜的特殊分离机理使得其在正渗透技术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优势。主要介绍了现有文献报道的荷电正渗透膜的制备方法,并讨论了荷电膜的电荷性质及数量对正渗透过程的浓差极化、膜污染、水通量、亲水性、截留率及反向溶质扩散等因子的影响,为未来正渗透膜材料的研究和正渗透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电正渗透膜 正渗透 制备方法 浓差极化 荷电膜
下载PDF
活性炭去除游离氯的失效机制及热再生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小艳 蔡万欣 +2 位作者 赵立坤 曾香 毛旭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81-1790,共10页
研究了初始游离氯浓度以及活性炭粒径和投加量等对游离氯去除的影响,并通过Boehm滴定、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比表面积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分析了反应前后的活性炭,发现活性炭的失效主要是由于其表面还原性官能... 研究了初始游离氯浓度以及活性炭粒径和投加量等对游离氯去除的影响,并通过Boehm滴定、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比表面积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分析了反应前后的活性炭,发现活性炭的失效主要是由于其表面还原性官能团的消耗及表面结构的氧化破坏所带来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变化。将失效活性炭在不同气氛(氮气、氢气、氨气)条件下进行热再生,均可使其游离氯去除能力得到恢复,且氨气条件最好,这主要得益于孔结构的提升及还原性官能团的再生。将再生后活性炭进行连续流柱实验,证实其能够长时间有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氯 活性炭 失活 再生 去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