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足三里在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丽荣 李长艳 沈亚男 《吉林医学》 CAS 2010年第29期5096-5097,共2页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在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将2007年上半年120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术后第1天给予电针足三里;对照组60例给予术后常规处理。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明显较对...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在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将2007年上半年120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术后第1天给予电针足三里;对照组60例给予术后常规处理。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腹痛腹胀等并发症例数较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患者通过电针足三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防治胃肠功能紊乱、腹痛腹胀等并发症上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三里 胃肠功能恢复
下载PDF
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处理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冲 郑泽霖 《医学新知》 CAS 2007年第4期191-193,共3页
随着现代胃肠外科的发展,一些新术式、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的外科理念便不但出现,这使得胃肠外科围手术期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 胃肠外科 围手术期处理 外科围手术期 新术式
下载PDF
胃肠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孙伯尧 鄢超 +3 位作者 杨雯棋 姜洋 徐雪松 李威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1年第1期77-79,共3页
胃肠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外科手术是胃肠外科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术式也在外科不断的更新,但由于胃肠道的解剖和生理结构,胃肠外科术后感染仍然是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手术创口的感染更是居于... 胃肠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外科手术是胃肠外科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术式也在外科不断的更新,但由于胃肠道的解剖和生理结构,胃肠外科术后感染仍然是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手术创口的感染更是居于各类感染之首[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康复。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8年至2019年年间胃肠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分离出的143株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情况,为临床医生对预防感染和进一步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医疗技术 胃肠外科 药敏情况 病原菌分布 临床医生 手术创口 外科手术 胃肠疾病
下载PDF
增强CT结肠成像在结肠癌术前TN分期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高硕徽 赵吉生 +2 位作者 刘坤 于丽丽 张惠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评价增强CT结肠成像(CTC)在大肠癌术前TN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我院收治的术前2 w行增强CTC检查大肠癌患者数据,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学医师共同阅片后,分别对肿瘤的部位、局部浸润、淋巴结肿大和周围器官的浸润... 目的评价增强CT结肠成像(CTC)在大肠癌术前TN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我院收治的术前2 w行增强CTC检查大肠癌患者数据,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学医师共同阅片后,分别对肿瘤的部位、局部浸润、淋巴结肿大和周围器官的浸润情况进行评价,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分期总的准确率为88%,其中≤T2、T3和T4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3%,88%,89%。增强CTC评价肿瘤向浆膜外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6%和83%,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和83%。N分期总的准确率为84%,其中N0,N1和N2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0%,79%和92%。评价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和7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和78%。结论增强CTC在结肠癌术前TN分期诊断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CT结构成像 结肠癌 TN分期
下载PDF
70岁以上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停止胃肠减压恢复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鲁修明 孙立波 +6 位作者 舒振波 丁大勇 侯睿智 宋彬 金殷植 赵吉生 郑泽霖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87-87,共1页
关键词 老年 胃癌 手术 早期肠内营养
下载PDF
核心蛋白聚糖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探讨 被引量:5
6
作者 操海萍 舒振波 +1 位作者 王维忠 张桂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C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DCNmRNA及蛋白在38例乳腺癌及9例相对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乳腺癌癌细胞内可见DCNmRNA表达,阳性率为88.00%(22/25),正常乳腺腺细胞内未... 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C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DCNmRNA及蛋白在38例乳腺癌及9例相对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乳腺癌癌细胞内可见DCNmRNA表达,阳性率为88.00%(22/25),正常乳腺腺细胞内未见DCNmRNA表达,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DCN蛋白在38例乳腺癌中表达阳性率为55.26%(21/38),相对正常乳腺腺细胞内未见DCN蛋白表达,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乳腺癌间质DCN蛋白表达较相对正常乳腺组织增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DCNmRNA及蛋白在乳腺癌癌细胞及间质表达均较相对正常乳腺组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蛋白聚糖 原位杂交 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LIMK1/Cofilin在瘦素诱导的结肠癌SW620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高硕徽 赵吉生 +1 位作者 李畅 苏妍卓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6-1018,共3页
目的观察瘦素对结肠癌迁移的影响,以及LIMK1/Cofilin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贴壁培养SW620细胞,分别转染YFP-LIMK1及pSUPER-LIMK1。以浓度为1μmol/L的瘦素孵育细胞为实验组,通过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Cofilin磷酸化水平的变化;通过细胞迁... 目的观察瘦素对结肠癌迁移的影响,以及LIMK1/Cofilin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贴壁培养SW620细胞,分别转染YFP-LIMK1及pSUPER-LIMK1。以浓度为1μmol/L的瘦素孵育细胞为实验组,通过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Cofilin磷酸化水平的变化;通过细胞迁移实验观察LIMK1在瘦素诱导的细胞迁移中的作用。结果经瘦素诱导可使SW620细胞中Cofilin磷酸化水平增加,被LIMK1调控;细胞迁移实验显示LIMK1参与瘦素诱导的细胞迁移。结论瘦素/LIMK1/Cofilin信号通路对结肠癌细胞的迁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结肠癌 LIMK1 COFILIN
下载PDF
肠梗阻导管在小肠排列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金殷植 冯野 +2 位作者 李永超 宋彬 张海燕 《吉林医学》 CAS 2011年第14期2740-2741,共2页
目的:评价肠梗阻导管在小肠排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0例应用肠梗阻导管进行小肠排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例中,既往肠粘连松解术后7例,宫外孕术后1例,直肠D ixon术后1... 目的:评价肠梗阻导管在小肠排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0例应用肠梗阻导管进行小肠排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例中,既往肠粘连松解术后7例,宫外孕术后1例,直肠D ixon术后1例,腹腔转移癌剖腹探查术后1例。全组肠粘连松解术6例,肠粘连松解及部分小肠切除术2例,肠粘连松解术及横结肠造口术1例,末端回肠造口术1例。9例术前置入肠梗阻导管,术中引导至回盲部,1例术中置入导管。全组患者术后3~4 d排气,术后5 d开始带管进清流食。9例术后14 d拔管,1例腹腔转移癌患者带管出院。术后无肠梗阻再发。结论:应用肠梗阻导管进行小肠排列,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可作为小肠排列的首选术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肠梗阻导管 小肠排列术
下载PDF
Smac和Apollon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奇 孙立波 +5 位作者 金殷植 于淑琴 冯野 舒振波 侯智勇 赵吉生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8-340,共3页
目的研究Smac、Apollon基因在胃癌组织表达及两者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关系。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Smac、Apollon的mRNA在38例胃癌组织,15例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38例胃癌标本中表达Smac有20例(52.6%)... 目的研究Smac、Apollon基因在胃癌组织表达及两者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关系。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Smac、Apollon的mRNA在38例胃癌组织,15例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38例胃癌标本中表达Smac有20例(52.6%),而除3例癌旁组织外,其他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均见Smac表达,可见smac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和非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llon在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分别有29例(76.3%)4、例(26.7%)和0例(0%)表达,Apollon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Apollon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ollon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和Smac呈明显的负相关,两者的互相作用可能是导致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Apollon基因 SMAC基因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替吉奥、奥沙利铂、多西他赛联合化疗在治疗姑息切除胃癌中的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艳 舒振波 +1 位作者 侯睿哲 侯睿智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21期3143-3145,共3页
目的:分析姑息切除胃癌术后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多西他赛化疗的病例资料,以了解该疗法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2011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资料完整的姑息切除胃癌患者20例。术后第20~30天开始联合奥沙利铂、多西他赛... 目的:分析姑息切除胃癌术后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多西他赛化疗的病例资料,以了解该疗法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2011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资料完整的姑息切除胃癌患者20例。术后第20~30天开始联合奥沙利铂、多西他赛及替吉奥化疗(研究组),用药方案如下:奥沙利铂135mg/m^2静脉滴注,多西他赛75mg/m^2静脉滴注,替吉奥40mg/m^2,2次/日,连续口服14天停药7天。每21天一疗程,实施3个疗程后评价化疗效果。无效病例中断化疗;有效病例继续用6~8个疗程,并与应用FOLFOX化疗方案(对照组)患者24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组2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1例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9例稳定(SD),4例进展(PD),总有效率(CR+PR)为35%,疾病控制率为80%。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和周围神经毒性,均较轻,未影响治疗。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明显差异,生存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替吉奥胶囊联合奥沙利铂及多西他赛化疗治疗姑息切除胃癌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且治疗效果优于FOLFOX化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替吉奥 奥沙利铂 多西他赛
下载PDF
印迹基因PEG10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凯 朴云峰 +1 位作者 丁大勇 冯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9-312,共4页
目的:研究印迹基因PEG10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0例胃癌、癌旁组织及6例正常胃组织中印迹基因PEG10mRNA表达;构建表达PEG10质粒,并将其转染到不表达内源性... 目的:研究印迹基因PEG10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0例胃癌、癌旁组织及6例正常胃组织中印迹基因PEG10mRNA表达;构建表达PEG10质粒,并将其转染到不表达内源性PEG10的胃癌细胞系MKN45中,应用噻唑蓝比色分析法(MTT),测定转染PEG10后MKN45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20例胃癌组织中9例(45.0%)PEG10表达阳性,对应的癌旁组织仅有2例(10.0%)表达阳性,2组间PEG10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胃组织无PEG10表达;胃癌细胞系MKN45无内源性PEG10表达,经质粒转染PEG10基因后的MKN45细胞的生长速度加快。结论:印迹基因PEG10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具有促进胃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印迹 PEG10 胃肿瘤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炎症因子在尿毒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志 冯野 +1 位作者 勾筱娟 孙珉丹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174-2176,共3页
目的观察尿毒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单纯尿毒症组(CRF组)6只、尿毒症合并脑I/R组(CRF+I/R组)24只,制备尿毒症模型,成模后,再取同样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 目的观察尿毒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单纯尿毒症组(CRF组)6只、尿毒症合并脑I/R组(CRF+I/R组)24只,制备尿毒症模型,成模后,再取同样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单纯脑I/R组24只。将I/R组和CRF+I/R组大鼠再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脑缺血2h后再灌注,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0、2、12、24h)I/R组、CRF+I/R组又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I/R组和CRF+I/R组按再灌注后的时间点取材,正常对照组在饲养3~7d后取材,CRF组在成模后0~3d取材,RT-PCR法检测脑组织中TNF-α、IL-1β、IL-6mRNA表达情况。结果 TNF-αmRNA:正常对照组与CRF组大鼠脑组织TNF-αmRNA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CRF组大鼠TNF-αmRNA的表达较I/R组各时间点均降低(P<0.05);脑I/R两组大鼠TNF-αmRNA在2h时间点表达最强,此后逐渐下降;CRF+I/R组大鼠各时间点TNF-αmRNA的表达均较CRF组、I/R组升高(P<0.05)。IL-1βmRNA、IL-6mRNA:CRF组大鼠IL-1βmR-NA、IL-6mRNA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I/R组各时间点相比,CRF组大鼠IL-1βmRNA、IL-6mRNA的表达均明显偏低(P<0.05);脑I/R两组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mRNA表达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升高,至24h达高峰;与I/R组和CRF组相比,CRF+I/R组各时间点IL-1βmRNA和IL-6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炎症因子参与了尿毒症大鼠的脑I/R损伤,提示尿毒症的微炎症状态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脑缺血再灌注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免疫表型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娟 王彦荣 +1 位作者 宋彬 王银萍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10期1389-1392,共4页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免疫表型的表达,分析其在诊断上的临床意义,探讨其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方法: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检测的GIST术后标本65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DOG1、SMA、S-100、Ki...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免疫表型的表达,分析其在诊断上的临床意义,探讨其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方法: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检测的GIST术后标本65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DOG1、SMA、S-100、Ki-67和Desmin的表达,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相关免疫表型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65例GIST中DOG1、CD117、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96.9%、89.2%。CD34在胃GIST的阳性表达高于小肠GIST(P<0.05),SMA在小肠GIST的阳性表达高于胃GIST(P<0.05),Ki-67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危险度分级相关。结论:CD117联合CD34、DOG1检测可以提高GIST的诊断率;SMA在小肠GIST中表达率明显高于胃GIST的表达,CD34在胃GIST中表达率高于小肠GIST的表达;Ki-67可以作为一个判定GIST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GIST) 免疫表型 危险度分级
下载PDF
核心蛋白聚糖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4
作者 舒振波 操海萍 +1 位作者 王大民 张桂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60,F0002,共5页
目的:构建人核心蛋白聚糖(DCN)真核表达载体,并在CHO细胞中进行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含有人DCN cDNA的质粒pBluescript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真核表达载体pcDNA3及PCR产物经XbaⅠ... 目的:构建人核心蛋白聚糖(DCN)真核表达载体,并在CHO细胞中进行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含有人DCN cDNA的质粒pBluescript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真核表达载体pcDNA3及PCR产物经XbaⅠ和EcoRⅠ双酶切后连接,转化大肠杆菌JM109,获得重组载体pCDNA-DEC,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重组载体转染CHO细胞,经G418(800mg·L-1)筛选建立稳定转染细胞株。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稳定转染CHO细胞中DCN表达。结果:PCR获得与预期大小一致约1000bp的特异性DNA片段;重组载体pCDNA-DEC经双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人DCN基因cDNA片段正确插入真核表达载体中;在稳定转染的CHO细胞株中可见DCN蛋白表达。结论:成功构建DCN真核表达载体pCDNA-DEC,并建立稳定转染CHO细胞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蛋白聚糖 基因表达 转染 CHO细胞
下载PDF
全腹股沟区修补治疗中老年腹股沟疝50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殷植 冯野 王清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2年第5期432-434,共3页
腹股沟疝是中老年患者的多发病,在〉60岁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1%~5%[1]。自从Lichtenstein提出无张力疝修补以来,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术后复发仍然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中老年患者腹壁薄弱,常常伴有增加腹压的慢性... 腹股沟疝是中老年患者的多发病,在〉60岁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1%~5%[1]。自从Lichtenstein提出无张力疝修补以来,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术后复发仍然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中老年患者腹壁薄弱,常常伴有增加腹压的慢性疾病,如咳嗽、排尿困难、便秘等,更容易发生疝复发。目前,中老年患者尚无统一的术式,有些学者提出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腹股沟疝 修补治疗 腹股沟区 LICHTENSTEIN 中老年患者 无张力疝修补 临床疗效 个体化治疗
下载PDF
直肠移动瓣技术在中低位直肠阴道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冲 王刚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年第1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讨直肠移动瓣修补中低位直肠阴道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设计直肠移动瓣,充分游离移动瓣直肠粘膜,无张力修补直肠瘘口。结果1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均治愈,随访1年-3年,无复发、肛门失禁并发症。结论对于中低位直肠阴道瘘,直肠移动瓣... 目的探讨直肠移动瓣修补中低位直肠阴道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设计直肠移动瓣,充分游离移动瓣直肠粘膜,无张力修补直肠瘘口。结果1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均治愈,随访1年-3年,无复发、肛门失禁并发症。结论对于中低位直肠阴道瘘,直肠移动瓣修补术疗效确切,值得推广,术前充分肠道准备、术中规范操作对保证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瓣 直肠阴道瘘
下载PDF
保留迷走神经干对早中期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车金泽 季福建 +2 位作者 刘选文 赵阳 房学东 《实用癌症杂志》 2015年第3期386-388,共3页
目的探讨保留迷走神经干对早中期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将120例早中期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切断迷走神经干)和观察组(保留迷走神经干),每组各6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气、首次排便时间,术... 目的探讨保留迷走神经干对早中期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将120例早中期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切断迷走神经干)和观察组(保留迷走神经干),每组各6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气、首次排便时间,术后胃肠激素水平变化情况,术后1个月食管体部及胃的静息压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胃酸分泌量、胃泌素水平均明显降低,胰多肽水平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个月食管体部静息压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返酸、嗳气、胸骨烧灼感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保留迷走神经干能够提高早中期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的预后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保护患者术后消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留迷走神经干 食管贲门癌 疗效 预后
下载PDF
多源反馈评价体系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新明 李程 +2 位作者 周学颖 郭彩霞 陆凤清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11期1280-1284,共5页
目的 构建临床护理教学多源反馈评价体系,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1年8月-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实习的46名护理学生随机分为2组,每组23人。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实习带教模式,试验组采用基于多源反馈评价体系的带教模式。通过... 目的 构建临床护理教学多源反馈评价体系,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1年8月-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实习的46名护理学生随机分为2组,每组23人。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实习带教模式,试验组采用基于多源反馈评价体系的带教模式。通过理论考试,操作考试DOPS评分、自我导向学习评定、患者满意度调查、教学效果评价来评估教学效果。结果 2组出科时试验组理论考试成绩(85.48±5.73)分、操作考试成绩(80.17±4.08)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定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教学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教学多源反馈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反馈评价 评价体系 临床护理 教学 应用
下载PDF
根部结扎肠系膜下血管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立波 高硕徽 +4 位作者 李永超 冯野 张研 赵吉生 郑泽霖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7年第4期276-278,共3页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于根部结扎肠系膜下血管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06年12月间30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病例资料,手术时于根部切断结扎肠系膜下血管,注意保护内脏神经的腹主动脉丛和上腹下丛,分析肠系膜淋巴结...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于根部结扎肠系膜下血管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06年12月间30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病例资料,手术时于根部切断结扎肠系膜下血管,注意保护内脏神经的腹主动脉丛和上腹下丛,分析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淋巴结转移者8例(26.7%),其中肠系膜根部有转移者3例(10.0%)。合并梗阻者一期切除吻合后有2例发生吻合口瘘,经引流等非手术治疗治愈,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从根部处理肠系膜下血管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结肠肿瘤 肠系膜下血管
下载PDF
PPA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舒振波 操海萍 +1 位作者 盖宝东 王巍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年第3期327-329,共3页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PPAR-γ)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8例结直肠癌及20例癌旁相对正常结直肠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PPAR-γ蛋白在不同结直肠癌病理组织类型中的...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PPAR-γ)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8例结直肠癌及20例癌旁相对正常结直肠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PPAR-γ蛋白在不同结直肠癌病理组织类型中的表达。结果PPAR-γ在结直肠癌中表达阳性率为63.16%(24/38),在相对正常结直肠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30.00%(6/20),PPAR-γ在结直肠癌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相对正常结直肠组织(P<0.05)。未发现PPAR-γ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病理组织类型相关。结论PPAR-γ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PPAR-γ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一个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 结直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