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盆地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与生烃潜力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朱俊章 施和生 +3 位作者 舒誉 杜家元 吴建耀 罗俊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1-306,共6页
采用有机岩石学综合光学法研究了珠江口盆地古近系烃源岩的有机显微组分和亚显微组分特征,对典型烃源岩做了干酪根元素分析、岩石热解分析和高温高压泥岩热模拟实验,探讨了其生烃潜力和生烃属性。壳质组及富氢的壳镜组A含量较高,决定了... 采用有机岩石学综合光学法研究了珠江口盆地古近系烃源岩的有机显微组分和亚显微组分特征,对典型烃源岩做了干酪根元素分析、岩石热解分析和高温高压泥岩热模拟实验,探讨了其生烃潜力和生烃属性。壳质组及富氢的壳镜组A含量较高,决定了中深湖相有机质的类型为Ⅰ—Ⅱ1型,具倾油性;低含氢的壳镜组B和镜质组含量较高,决定了滨浅湖相和沼泽相有机质的类型主要为Ⅲ—Ⅱ2型(Ⅱ1型为辅),具倾凝析油、气性;腐泥组和惰质组含量低。2类烃源岩在不同演化阶段生烃属性均存在差异。这对进一步研究该盆地古近系不同凹(洼)陷有机相及勘探潜力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显微组分 生烃潜力 倾油倾气性 烃源岩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砂岩储层自生伊利石^40Ar-^39Ar定年技术及油气成藏年龄探讨 被引量:21
2
作者 云建兵 施和生 +3 位作者 朱俊章 吴河勇 冯子辉 邱华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34-1140,共7页
油气成藏年龄是石油地质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共同面临的科学难题之一。本文探讨砂岩储层自生伊利石40Ar-39Ar阶段加热技术获得油气成藏年龄的可能性。样品采自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三纪珠海组砂岩储层,采用冷冻加热循环技术缓慢碎裂样品,以减... 油气成藏年龄是石油地质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共同面临的科学难题之一。本文探讨砂岩储层自生伊利石40Ar-39Ar阶段加热技术获得油气成藏年龄的可能性。样品采自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三纪珠海组砂岩储层,采用冷冻加热循环技术缓慢碎裂样品,以减少碎屑长石混入量。释出气体首先经过专门研制的纯化装置,有效地除弃有机杂质气体,然后经过2个NP10Zr/Al泵进一步纯化。06ZJ26I伊利石40Ar-39Ar激光阶段加热分析获得了阶梯状上升的年龄谱。开始3个最低激光能量阶段加权平均年龄(12.1±2.2)Ma(2σ)解释为自生伊利石的最小年龄,可能代表了油气成藏的最大年龄;而较高激光能量阶段坪年龄(98.0±0.9)Ma则代表了砂岩中陆源碎屑长石的年龄。与传统K-Ar法相比,40Ar-39Ar法可以揭示伊利石样品更多的年代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年龄 40Ar-39Ar法 自生伊利石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分子扩散对枯竭油藏型地下储气库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付玉 郭肖 +1 位作者 杜志敏 刘成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4-156,共3页
针对枯竭裂缝性油藏型储气库渗流特性非常复杂,许多矿场在应用和理论研究中往往忽略气体分子扩散对枯竭裂缝性油藏型地下储气库动态的影响。引入了Fick第一定律,对多孔介质中的扩散系数进行了修正,计算了气体扩散流量;并将气体分子扩散... 针对枯竭裂缝性油藏型储气库渗流特性非常复杂,许多矿场在应用和理论研究中往往忽略气体分子扩散对枯竭裂缝性油藏型地下储气库动态的影响。引入了Fick第一定律,对多孔介质中的扩散系数进行了修正,计算了气体扩散流量;并将气体分子扩散流量代到Warren-Root双孔模型中,建立了考虑气体分子扩散的枯竭裂缝性油藏型地下储气库的数学模型,应用该模型进行了实例计算。算例分析表明储气库运行18年后,考虑分子扩散比不考虑分子扩散自由气量多损失6%,累积产油量增加1.35倍;证明了气体分子扩散是储气库气体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注气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地下储气库 分子扩散 调峰 采收率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断裂构造带油气二次运移优势通道与充注史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施和生 吴建耀 +3 位作者 朱俊章 谢泰俊 舒誉 蓝倩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5期30-35,共6页
为了进一步分析陆丰13断裂构造带石油潜在资源,根据该区地质背景,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分析了该构造带上各油田和含油构造上原油的油源;运用有效通道厚度和运移强度分析了该构造带油气二次运移优势通道、一般运移通道和非运移通道;借... 为了进一步分析陆丰13断裂构造带石油潜在资源,根据该区地质背景,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分析了该构造带上各油田和含油构造上原油的油源;运用有效通道厚度和运移强度分析了该构造带油气二次运移优势通道、一般运移通道和非运移通道;借助原油热演化分子参数及运移示踪剂讨论了该构造带油气运移方向;根据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埋藏史探讨了该构造带上油气充注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13断裂构造带 二次运移优势通道 油气充注史 生物标志化合物 有效通道厚度 中性含氮化合物 包裹体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断层封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5
作者 孙龙涛 陈长民 +3 位作者 詹文欢 申俊 柳保军 吴湘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40,共5页
珠江口盆地在南东—近南北向拉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北西、近东西和北东向3组断层,其中以正断层为主,正、反向正断层共存。断层两盘的毛管压力差与油气排替压力的关系决定了断层的封堵能力,不同性质的断层在流体运移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珠江口盆地在南东—近南北向拉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北西、近东西和北东向3组断层,其中以正断层为主,正、反向正断层共存。断层两盘的毛管压力差与油气排替压力的关系决定了断层的封堵能力,不同性质的断层在流体运移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同一断层在不同时期对流体的控制作用也不同。对珠江口盆地断层的形成机制、发育特征、断面内部结构和应力状态进行了研究,对珠江口盆地断层封堵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封堵盘泥岩含量是断块构造封堵成藏的主要因素,同时断层的断距、起伏状态、走向、倾角、活动时间及次生后期断层均对断层的封堵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断层 圈闭 封堵能力 影响因素 构造成藏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的发现及识别 被引量:65
6
作者 王家豪 庞雄 +2 位作者 王存武 何敏 连世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9-213,共5页
白云凹陷属珠江口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通过对二维地震剖面上模糊带的分析,凹陷中心发育北西西向展布、面积约1000km2的底辟带,底辟幅度最大可达8km.高精度磁力资料显示底辟带为一个低磁异常区.底辟构造包括龟背上拱、弱刺穿、气烟... 白云凹陷属珠江口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通过对二维地震剖面上模糊带的分析,凹陷中心发育北西西向展布、面积约1000km2的底辟带,底辟幅度最大可达8km.高精度磁力资料显示底辟带为一个低磁异常区.底辟构造包括龟背上拱、弱刺穿、气烟囱、底辟断层(或裂缝)、海底麻坑等类型,主要发源于断陷期深湖相的文昌组(始新统)—恩平组(上始新统-下渐新统),其次为坳陷期浅海-深海相沉积的珠江组(下中新统)—韩江组(中中新统)的两套巨厚富泥沉积层.白云凹陷具有快速沉降、细粒充填为主、以及新生代的右旋张扭性应力场,共同造就了凹陷中央底辟带的发育.底辟构造的存在反映了白云凹陷中心曾经蕴育着高温、超压系统,与之密切伴生的大量亮点指示着沿底辟构造的天然气垂向输导,构成了古近系油气运移到新近系—第四系的成藏动力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底辟构造
下载PDF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模式 被引量:30
7
作者 彭大钧 庞雄 +2 位作者 黄先律 陈长民 柳保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1,共5页
论述了国际上深水扇系统沉积模式建立的历程,基于国外学者建立的深水扇沉积模式,分析了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与沉积特征,将南海深水扇系统的主控因素概括为一球五源,应用"源—渠—汇"三级次系统,建立了有别于经典沉积模式的... 论述了国际上深水扇系统沉积模式建立的历程,基于国外学者建立的深水扇沉积模式,分析了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与沉积特征,将南海深水扇系统的主控因素概括为一球五源,应用"源—渠—汇"三级次系统,建立了有别于经典沉积模式的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深水扇系统 沉积模式 “源-渠-汇”分级系统
下载PDF
白云凹陷断裂作为天然气运移通道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6
8
作者 侯读杰 庞雄 +3 位作者 肖建新 汪建蓉 舒誉 施和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87,共7页
通过对白云凹陷区域地质特征分析,并依据天然气的气体成分和甲烷与乙烷的碳同位素关系,对天然气的母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天然气的母质类型主要为II—III有机质生源。对坡折带断层活动的时限进行分析,发现白云凹陷的断裂活动可分为... 通过对白云凹陷区域地质特征分析,并依据天然气的气体成分和甲烷与乙烷的碳同位素关系,对天然气的母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天然气的母质类型主要为II—III有机质生源。对坡折带断层活动的时限进行分析,发现白云凹陷的断裂活动可分为I—IV4个区,每个区的断裂活动均有差异。从I区到IV区,断裂活动依次减弱。番禺低隆起反向断层东西向和南北向活动性存在差异:第三排反向断层活动性强于第二排、第四排又强于第三排。反向断层的主活动期对油气的垂向运移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而结束期对油气的封堵圈闭有重要意义。依据录井天然气的同位素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的分析证实了断裂是本区天然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断层的活动与罐装岩屑录井气地球化学特征完全一致。PY34-1-1断层活动微弱,热成因气没有运移到浅层,说明该区天然气的运移主要发生在深层T5层。LH19-1-1在T4—T5、T2层均发生了天然气的运移,甚至在1000m的浅层,也发现了甲烷碳同位素很重(-30‰)的热成因甲烷。这说明在LH19-1-1区块,热成因气已经运移到浅层。与此同时,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的直方图与罐装岩屑录井气中的非常吻合,断层活动越强,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的峰值越多,这同样表明天然气的垂向运移和分布主要受断裂的活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天然气运移 断裂活动 天然气成因
下载PDF
白云深水凹陷高成熟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何大双 侯读杰 +2 位作者 孙超 施和生 朱俊章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1期77-87,共11页
对白云凹陷采集的27个原油样品的芳烃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分布特征和相对含量表明,原油母质具明显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特征,沉积环境以氧化环境为主,根据萘系列、菲系列、二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布差异,优选有效的烷基萘... 对白云凹陷采集的27个原油样品的芳烃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分布特征和相对含量表明,原油母质具明显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特征,沉积环境以氧化环境为主,根据萘系列、菲系列、二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布差异,优选有效的烷基萘、烷基菲、烷基二苯并噻吩成熟度指标,综合分析了白云凹陷原油成熟度特征。原油总体属于成熟-高成熟原油,结合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可划分为A、B两类,A类原油的成熟度高于B类原油。还选用有效的成熟度参数探讨了白云凹陷油气运移规律,如三甲基萘比值,该参数指示油气运移方向沿白云主洼中心向周围运移,且邻近番禺低隆起,运移方向由西向东,即沿着成熟度由高到低方向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烃 地球化学特征 原油成熟度 油气运移 白云凹陷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烃源岩层序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朱俊章 施和生 +3 位作者 邓宏文 吴建耀 舒誉 丁琳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09-714,共6页
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评价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油气资源潜力,精细划分了该凹陷油气汇聚单元和成藏体系,并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凹陷古近系始新统-下渐新统恩平组和始新统文昌组6个三级层序烃源岩有机质... 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评价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油气资源潜力,精细划分了该凹陷油气汇聚单元和成藏体系,并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凹陷古近系始新统-下渐新统恩平组和始新统文昌组6个三级层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生烃潜力大小和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指出文昌组SQ 2层序地层中—深湖相泥岩是主力烃源岩,恩平组SQ 5和SQ 6层序地层沼泽相、河流三角洲相和浅湖相煤系烃源岩是重要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古近系 烃源岩 层序地层 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及其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92
11
作者 庞雄 申俊 +3 位作者 袁立忠 连世勇 何敏 舒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5,21,共6页
依据浅水陆架区大量的探井资料和二维地震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对珠江口盆地距今21~10.5Ma地层段的研究表明,该段地层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在各层序相应的体系域内均发育深水扇沉积,并且各层序的深水扇都叠置在白云凹陷之上.对盆地... 依据浅水陆架区大量的探井资料和二维地震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对珠江口盆地距今21~10.5Ma地层段的研究表明,该段地层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在各层序相应的体系域内均发育深水扇沉积,并且各层序的深水扇都叠置在白云凹陷之上.对盆地内近60口探井的微体古生物定量分析表明,该地层段存在6期三级海平面变化,并与全球三级海平面变化相一致.周期性海平面下降、古珠江大河充足的沉积物供应和白云凹陷长期热沉降作用所形成并保持的陆坡深水条件是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南海北部深水陆坡沉积系统与大西洋两岸勘探热点地区的深水沉积系统有许多共同点,如都位于被动大陆边缘、长期的热沉降和大型古河流提供丰富的物源.白云凹陷北坡大型天然气田的发现也证实了白云凹陷下第三系巨厚湖相烃源岩的资源潜力.垂向叠置在烃源岩之上的多期深水扇必将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珠江口盆地 下第三系 海平面变化 深水扇系统 层序地层学 油气资源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海组浅海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55
12
作者 柳保军 申俊 +3 位作者 庞雄 何敏 连世勇 屈亮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9-56,61,共9页
利用白云凹陷北坡钻井资料、地球物理资料以及ODP相关资料进行的井震分析、地层对比和地震地层学解释表明,珠海组顶、底界面T6(距今23.8Ma)和T7(距今32.0Ma)为两次南海大规模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型不整合界面,是沉积—构造—气候条件的转... 利用白云凹陷北坡钻井资料、地球物理资料以及ODP相关资料进行的井震分析、地层对比和地震地层学解释表明,珠海组顶、底界面T6(距今23.8Ma)和T7(距今32.0Ma)为两次南海大规模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型不整合界面,是沉积—构造—气候条件的转换面。珠海组沉积时期(渐新世晚期)白云凹陷为浅海陆架环境,发育一套几乎覆盖白云凹陷全区的大型浅水陆架三角洲砂泥互层沉积,与距今23.8Ma以来的半深水-深水的偏泥细粒沉积明显不同。同时,珠海组沉积时期古陆架坡折带自北向南迁移,穿越白云凹陷至南部隆起带附近,强烈推进的三角洲沉积表现出明显海退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响应。白云凹陷珠海组存在优良的浅水三角洲储盖组合条件,这对白云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珠海组 三角洲沉积体系 陆架坡折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始新世洼陷结构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连世勇 何敏 +3 位作者 庞雄 申俊 柳保军 吴湘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16,共4页
利用新采集的长电缆地震资料及地质、测井和地化资料研究表明,白云凹陷在始新世文昌期由一系列断层控制的半地堑组成,断裂对文昌组沉积的控制作用明显,但晚期白云凹陷的持续沉降以及巨厚的渐新统—中新统地层沉积,掩盖了早期半地堑的形... 利用新采集的长电缆地震资料及地质、测井和地化资料研究表明,白云凹陷在始新世文昌期由一系列断层控制的半地堑组成,断裂对文昌组沉积的控制作用明显,但晚期白云凹陷的持续沉降以及巨厚的渐新统—中新统地层沉积,掩盖了早期半地堑的形态。断陷期的半地堑控制了湖相烃源岩的分布,对这些半地堑的进一步分析有利于厘清文昌组烃源岩的分布及促进该区的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深水区 白云凹陷 半地堑 断层 烃源岩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坳陷典型烃源岩热压模拟实验——生排烃模式及TOC恢复系数探讨 被引量:11
14
作者 朱俊章 施和生 +2 位作者 舒誉 杜家元 罗俊莲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73-578,共6页
为了给珠江口含油气盆地有效烃源岩的判识和区带成藏条件评价提供实验依据和基础数据,选取了该盆地珠一坳陷有代表性的泥岩样品(I-II1型、II2型、III型)进行了真空封闭体系下热压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烃源岩在生油气高峰阶段和在不同演... 为了给珠江口含油气盆地有效烃源岩的判识和区带成藏条件评价提供实验依据和基础数据,选取了该盆地珠一坳陷有代表性的泥岩样品(I-II1型、II2型、III型)进行了真空封闭体系下热压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烃源岩在生油气高峰阶段和在不同演化阶段的产油气率,综合分析了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倾油倾气性和生烃潜力,还分析了不同演化阶段的TOC恢复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压模拟实验 生排烃模式 TOC恢复系数 烃源岩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惠州26-2油田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俊章 施和生 +2 位作者 谢泰俊 舒誉 张晓宇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2期34-40,共7页
采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初步建立了惠州26-2油田油水层的地球化学判识标准,分析了该油田油藏地球化学特征。惠州26-2油田珠江组和珠海组有来自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岩生成的两期油气充注,先期充注的、来自文昌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在珠海组... 采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初步建立了惠州26-2油田油水层的地球化学判识标准,分析了该油田油藏地球化学特征。惠州26-2油田珠江组和珠海组有来自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岩生成的两期油气充注,先期充注的、来自文昌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在珠海组中下部遭受了中等强度的生物降解,后期又有来自恩平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充注。珠江组油藏中的烃类生物降解不明显。根据油藏烃类的组成差异和惠州26洼烃源岩热演化史,探讨了惠州26-2油田周边主断层的开启性及油气运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油藏地球化学 油气水层 流体非均质性 成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