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12断块油藏剩余油富集分布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红玲 刘慧卿 +2 位作者 冯汝勇 李敬功 黄华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7年第1期84-89,共6页
本文以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为基础,通过油水相对渗透率关系反求出含水率为98%时的残余油饱和度,建立了计算剩余可采储量分布的方法;结合地质和开发因素对剩余油富集区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单井措施费用和油价选定补孔措施层的经济... 本文以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为基础,通过油水相对渗透率关系反求出含水率为98%时的残余油饱和度,建立了计算剩余可采储量分布的方法;结合地质和开发因素对剩余油富集区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单井措施费用和油价选定补孔措施层的经济增油量作为筛选剩余油富集区的第一标准,选择地下含水率小于75%的中等水淹程度作为剩余油富集区的第二标准;最后与油藏地质研究的有利微构造类型和水下分支河道优势沉积微相分布进行叠合,得到剩余油富集分布;经过综合分析得到了胡12断块剩余油富集分布特点和具体井区,对于指导该断块挖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数值模拟 历史拟合 水淹程度 剩余油富集
下载PDF
烃源岩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胡晓庆 金强 +3 位作者 王秀红 林腊梅 王娟 王婷婷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10,共3页
二次生烃是目前油气生成过程研究的热点。热模拟实验是探索油气形成机制、重现油气生成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文中简单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热模拟实验方法及优缺点,重点阐述了烃源岩二次生烃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实验条件和成熟度,并指出烃源岩... 二次生烃是目前油气生成过程研究的热点。热模拟实验是探索油气形成机制、重现油气生成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文中简单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热模拟实验方法及优缺点,重点阐述了烃源岩二次生烃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实验条件和成熟度,并指出烃源岩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方法应着重考虑加水、加催化剂、程序升温等条件,还要采用轻烃和碳同位素组成分析技术来研究天然气的成因、二次生烃机理和高成熟烃源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二次生烃 热模拟方法 实验条件 成熟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压力脉冲波法天然气管道堵塞检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清平 储佳伟 +5 位作者 姚海元 庞维新 吕鑫 刘瑜 宋永臣 赵佳飞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9,共5页
为快速检测出天然气管道堵塞位置、长度及堵塞程度,解决天然气输运管道中堵塞定位难题,探讨压力脉冲波法管道堵塞检测的可行性与效果。搭建长220 m的压力脉冲波堵塞检测实验系统,进行多组连续性长堵塞检测实验和水堵检测实验。结果表明... 为快速检测出天然气管道堵塞位置、长度及堵塞程度,解决天然气输运管道中堵塞定位难题,探讨压力脉冲波法管道堵塞检测的可行性与效果。搭建长220 m的压力脉冲波堵塞检测实验系统,进行多组连续性长堵塞检测实验和水堵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连续性长堵塞检测实验中堵塞前沿反射信号为负压波,堵塞后沿信号为正压波,且波形清晰可辩,其多组实验的堵塞位置、堵塞长度及堵塞率的平均检测误差分别为0.23%,0.75%和2.67%;水堵反射信号清晰可辨但波形复杂,其多组实验的堵塞位置、堵塞长度及堵塞率的平均检测误差分别为0.78%,9.61%和43.28%。实验结果有效地证实了压力脉冲法的可靠性与实用性,并为压力脉冲波法堵塞检测现场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堵 管道堵塞 堵塞检测 压力脉冲波 天然气
下载PDF
高压立管与水下井口连接陆地扩展测试研究
4
作者 范白涛 张泽昊 +2 位作者 文敏 聂海涛 张会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1年第8期0145-0147,共3页
渤海油气田海事通航和敏感区影响占比41%,受限区未动用油气储量高,为了释放限制区域油气产能,国内新研究了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保障油气增产稳产,针对新产品中高压立管与水下井口连接需要进行陆地水下试验验证的问题,做了高压立管与水下... 渤海油气田海事通航和敏感区影响占比41%,受限区未动用油气储量高,为了释放限制区域油气产能,国内新研究了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保障油气增产稳产,针对新产品中高压立管与水下井口连接需要进行陆地水下试验验证的问题,做了高压立管与水下井口连接陆地扩展测试研究,本文从高压立管与水下井口的结构、连接测试、及密封性能测试、安全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高压立管与水下井口连接的测试方法及试验结论,保证此种高压立管与水下井口能够满足渤海湾海域的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扩展测试 高压立管 水下井口 连接 密封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气测显示与气藏类型 被引量:80
5
作者 秦勇 梁建设 +2 位作者 申建 柳迎红 王存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59-1565,共7页
煤系本身及其上覆地层能够形成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致密砂岩和页岩气藏,综合勘探这些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将有助于提高煤层气开发效益。依托17口井的气测录井资料,分析了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纪煤系及其上覆地层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气测显示规... 煤系本身及其上覆地层能够形成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致密砂岩和页岩气藏,综合勘探这些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将有助于提高煤层气开发效益。依托17口井的气测录井资料,分析了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纪煤系及其上覆地层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气测显示规律,讨论了致密砂岩气与页岩气的赋存方式和勘探前景。结果显示:区内砂岩和页岩的气测显示十分普遍,区域和层位显示差异较大;砂岩气发现几率相对较高,页岩气品位相对较好;下石盒子组具有砂岩气和页岩气的勘探潜力,太原组具有页岩储层厚度品位,山西组具有砂岩储层厚度品位。研究认为,页岩气最有利勘探层位为太原组,砂岩气最有利层位是下石盒子组,山西组也有一定的砂岩气和页岩气勘探潜力。以此为基础,初步划分出独立砂岩气、独立页岩气、煤-页岩-砂岩互层气组合3种气藏类型,认为砂岩气和页岩气有利区主要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总体上沿复向斜轴部呈NNE向展布。其中,沁源区块中—南部、郑庄区块-马必区块-沁南区块结合部、柿庄北区块西北部3个核心区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致密砂岩气 页岩气 气测显示 气藏类型 石炭二叠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陈全红 李文厚 +4 位作者 姜培海 胡孝林 强芳青 崔军平 高永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4-559,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为太原组、山西组的煤层及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为0.2%~7.95%,干酪根类型为Ⅱ和Ⅲ型, Ro平均为2.34%,烃源岩普遍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储集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属...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为太原组、山西组的煤层及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为0.2%~7.95%,干酪根类型为Ⅱ和Ⅲ型, Ro平均为2.34%,烃源岩普遍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储集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属Ⅱ-Ⅲ类储集层;区域性盖层主要为二叠系下部的水进和高位体系域的滨浅湖相泥岩,连续性好,封闭性好;天然气主要通过微裂缝及扩散排烃的方式向庆阳一带一直持续运聚,赋存于二叠纪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中.油气成藏主要受储层及区域构造控制.惠安堡-沙井子断裂向东的天环向斜东翼区,局部背、向斜构造相对发育,保存条件相对变好,成为天然气主要富集区.主要的有利勘探目标分布在泾川-宁县缓坡区及环县-镇原向斜区的有利储集体的构造高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条件 勘探目标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
下载PDF
沁水盆地中-南部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游离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控制 被引量:14
7
作者 秦勇 韦重韬 +4 位作者 张政 王存武 杨兆彪 梁建设 柳迎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35,共12页
煤系气及其上覆地层各类天然气的共生、共探及共采,是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提高煤系气开发经济性的重要途径。沁水盆地中—南部连续沉积的上石炭统—下三叠统构成了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系统,煤层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生气和排烃强度大,... 煤系气及其上覆地层各类天然气的共生、共探及共采,是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提高煤系气开发经济性的重要途径。沁水盆地中—南部连续沉积的上石炭统—下三叠统构成了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系统,煤层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生气和排烃强度大,气源充足,煤系气显示强烈,成藏前景可观。燕山运动中期构造-热事件导致石炭、二叠纪煤层发生强烈的二次生烃和排烃作用,为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泥页岩和致密砂岩储层提供丰富的气源。煤层中天然气以扩散、盖层突破、渗流等方式排烃,累计排烃强度最大的地带沿复向斜轴部分布;排烃作用较活跃和中等活跃地带分布于复向斜轴部的中段和北段,天然气逸散程度相对较低,有利于游离气的富集。总体来看,研究区发育下生(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下—中储(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上盖(上二叠统—三叠系)的游离气系统,具有构造、岩性、水力等多种圈闭形式,游离气成藏受控于燕山运动中期的构造分异和异常热事件以及新生代以来盆地持续回返两个关键地质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系 游离天然气 生储盖组合 排烃强度 成藏前景
下载PDF
原油脱水用紧凑型静电预聚结技术(一) 被引量:22
8
作者 陈家庆 常俊英 +2 位作者 王晓轩 丁艺 王春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5-80,共6页
紧凑型静电预聚结原油脱水是应含水油田、边际油田、深水油田以及绿色油田开发的客观需要而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在简单介绍静电预聚结理论和技术背景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高压脉冲DC电场的电脉冲感应聚结器(EPIC)和基于AC电场的紧凑型静... 紧凑型静电预聚结原油脱水是应含水油田、边际油田、深水油田以及绿色油田开发的客观需要而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在简单介绍静电预聚结理论和技术背景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高压脉冲DC电场的电脉冲感应聚结器(EPIC)和基于AC电场的紧凑型静电聚结器(CEC)2种研发历程相对较长的紧凑型静电预聚结技术。虽然EPIC目前并未在油田现场得到推广应用,但其应用理念和研发路线都值得CEC以及其它紧凑型静电预聚结产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乳化液 静电破乳 重力沉降 电脉冲感应聚结器 紧凑型静电聚结器
下载PDF
原油脱水用紧凑型静电预聚结技术(二) 被引量:20
9
作者 陈家庆 初庆东 +2 位作者 张宝生 丁艺 王春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7-82,共6页
IEC、VIEC、LOWACC是原ABB Offshore Systems公司自1999年以来研制开发的紧凑型静电预聚结系列产品,在当前的紧凑型静电预聚结技术中具有较大影响力。介绍了IEC和VIEC的基本结构和应用研发情况。VIEC兼顾了IEC的静电预聚结功能和常规三... IEC、VIEC、LOWACC是原ABB Offshore Systems公司自1999年以来研制开发的紧凑型静电预聚结系列产品,在当前的紧凑型静电预聚结技术中具有较大影响力。介绍了IEC和VIEC的基本结构和应用研发情况。VIEC兼顾了IEC的静电预聚结功能和常规三相分离器内穿孔板的整流功能,目前已经成为Aibel公司的主导产品,在十余处海洋石油开发中得到成功应用。随着稠油静电聚结脱水等技术难题的逐步攻克,VIEC和HTVIEC技术将与油井产出液的第1级三相分离器结合得更为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乳化液 原油脱水 在线静电聚结器 容器内置式静电聚结器
下载PDF
原油脱水用紧凑型静电预聚结技术(三)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家庆 朱玲 +2 位作者 丁艺 张宝生 王春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2-86,共5页
原油乳化液在非均匀电场作用下的介电泳聚结迄今未能引起国内业界人士的足够重视,因此重点对其机理和实施方式进行了介绍。LOWACC是Aibel公司自VIEC之后重点研发的一项基于介电泳聚结机理的在线紧凑型静电聚结技术,可在VIEC先期聚结脱... 原油乳化液在非均匀电场作用下的介电泳聚结迄今未能引起国内业界人士的足够重视,因此重点对其机理和实施方式进行了介绍。LOWACC是Aibel公司自VIEC之后重点研发的一项基于介电泳聚结机理的在线紧凑型静电聚结技术,可在VIEC先期聚结脱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水力停留时间,减少或消除使用化学破乳剂,改善脱出水水质。通过将VIEC和LOWACC串联组合,仅采用一级三相重力分离器即可使出油口的含水质量分数下降至5%。该技术不仅能使产出液的传统分离处理工艺流程发生变革,而且在稠油开采等场合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乳化液 原油脱水 介电泳聚结 静电聚结器
下载PDF
海洋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动力特性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书杰 谢玉洪 +4 位作者 杨进 谢仁军 张春阳 林海春 彭作汝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共4页
海洋钻井隔水管是连接海底井口与钻井船的重要设备,文中利用描述隔水管运动的四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应用有限差分法对隔水管的受力情况进行数值分析,考虑了顶张力和浮力块以及其他因素对隔水管的影响,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软件。文中所提... 海洋钻井隔水管是连接海底井口与钻井船的重要设备,文中利用描述隔水管运动的四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应用有限差分法对隔水管的受力情况进行数值分析,考虑了顶张力和浮力块以及其他因素对隔水管的影响,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软件。文中所提供的力学分析方法及计算程序具有方法简便、计算精度高和运算速度快等特点,能够为深水钻井隔水管设计和校核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隔水管 数值模拟 动力分析
下载PDF
济阳坳陷孤北地区煤成气的成因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晓庆 金强 +2 位作者 王秀红 林腊梅 王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7-40,共4页
通过不同样品的一次和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与地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煤岩一次生烃的iC4/nC4〉1、n(C6-C7)/i(C6-C7)〈0.8、甲苯/苯〉1.2和二次生烃的iC4/nC4〈1、n(C6-C7)/i(C6-C7)〉0.8、LP苯/苯〈1.2。对比孤北产出的... 通过不同样品的一次和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与地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煤岩一次生烃的iC4/nC4〉1、n(C6-C7)/i(C6-C7)〈0.8、甲苯/苯〉1.2和二次生烃的iC4/nC4〈1、n(C6-C7)/i(C6-C7)〉0.8、LP苯/苯〈1.2。对比孤北产出的煤成气与不同生烃过程热模拟实验生成的气体发现,孤北产出的煤成气的iC4/nC4为0.7、11(C6-C7)/i(C6-C7)为1.1、甲苯/苯为0.4,明显具有二次生烃特征,而且存C6-C7轻烃中,环烷烃〉正烷烃〉芳烃〉异构烷烃,与二次生烃模拟实验450-550℃(Ro约为1.3%-1.8%)牛成的气体特征非常相似,因此认为孤北煤成气是二次生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模拟实验 成因探讨
下载PDF
海上隔水导管插接结构对钻井施工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中 赵全民 +4 位作者 杨进 谢仁军 刘书杰 王平双 侯金林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37,共3页
随着单筒三井技术在国内海上油田开发中的成功应用,这项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海洋石油开发领域。针对单筒三井技术中外筒插接结构对内部套管管柱施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内部管柱下入过程的力学分析模型,给出了在满足内部管柱顺... 随着单筒三井技术在国内海上油田开发中的成功应用,这项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海洋石油开发领域。针对单筒三井技术中外筒插接结构对内部套管管柱施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内部管柱下入过程的力学分析模型,给出了在满足内部管柱顺利下入情况下、外筒接桩台肩厚度限制条件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分析验证,该研究结果对海上钻井施工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筒三井 插桩结构 施工影响
下载PDF
“蜜蜂式”开发边际油田方案及技术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春升 《中国造船》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1期232-236,共5页
中海油对边际油田开发一直非常重视,尤其近几年在依托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高油价推动了无依托边际油田的开发,中海油有关单位都积极参与独立开发边际油田的方案和技术研究,推动边际油田的开发。针对上述有关方面的研究进行... 中海油对边际油田开发一直非常重视,尤其近几年在依托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高油价推动了无依托边际油田的开发,中海油有关单位都积极参与独立开发边际油田的方案和技术研究,推动边际油田的开发。针对上述有关方面的研究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际油田 依托开发 独立开发
下载PDF
南黄海海域与下扬子地区海相中—古生界地层对比及烃源岩评价 被引量:30
15
作者 蔡峰 熊斌辉 《海洋地质动态》 2007年第6期1-6,共6页
南黄海海域广泛分布了海相中—古生界,区域地质研究表明,南黄海海域不仅是下扬子向海的延伸,而且是下扬子的主体。扬子地区的沉积盖层发育十分良好,海相中—古生界大致可分为两大套:震旦系—志留系与泥盆系—中三叠统。通过南黄海海域... 南黄海海域广泛分布了海相中—古生界,区域地质研究表明,南黄海海域不仅是下扬子向海的延伸,而且是下扬子的主体。扬子地区的沉积盖层发育十分良好,海相中—古生界大致可分为两大套:震旦系—志留系与泥盆系—中三叠统。通过南黄海海域与下扬子地区海相中—古生界地层的对比研究,认为南黄海海域发育了与陆地相同的海相中—古生界,其中下古生界主要烃源岩有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幕俯山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和高家边组;上古生界—三叠系主要烃源岩为下三叠统青龙组、上二叠统大隆组和龙潭组、下二叠系栖霞组,其中上震旦统泥质岩、下寒武统泥质岩、下志留统泥质岩和二叠系碳酸盐岩是4套主要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海相沉积 中——古生界 下扬子地区 南黄海
下载PDF
蒙卡燃耗计算程序的工程开发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强胜龙 尹强 +4 位作者 刘聪 姚栋 宋丹戎 芦韡 刘东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4-157,共4页
分析了反应堆设计中燃耗计算程序的基本功能需求,指出了相关功能在传统确定论中的实现方式并不适用于蒙卡燃耗计算程序,针对蒙卡燃耗计算程序MOI精确组合几何与复杂燃耗链的特点,为MOI程序开发了应用于燃料/可燃毒物燃耗功能的混合燃耗... 分析了反应堆设计中燃耗计算程序的基本功能需求,指出了相关功能在传统确定论中的实现方式并不适用于蒙卡燃耗计算程序,针对蒙卡燃耗计算程序MOI精确组合几何与复杂燃耗链的特点,为MOI程序开发了应用于燃料/可燃毒物燃耗功能的混合燃耗模式,采用更精确的体移动实现调棒临界功能,同时还开发了复杂燃耗链下的再启动功能,初步实现了蒙卡燃耗计算程序MOI在工程上的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卡燃耗计算 工程需求 混合燃耗模式 调棒临界 再启动
原文传递
库车坳陷迪北地区下侏罗统天然气富集机制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峰 姜振学 +4 位作者 李卓 王喜捍 杜忠明 罗枭 信石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38-1548,共11页
库车坳陷迪北地区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气藏广泛发育,对其富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激光共聚焦扫描、排替压力测试、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等方法,探讨了迪北地区下侏罗统天然气富集机制。研究表明:(1)... 库车坳陷迪北地区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气藏广泛发育,对其富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激光共聚焦扫描、排替压力测试、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等方法,探讨了迪北地区下侏罗统天然气富集机制。研究表明:(1)迪北地区气源条件优越,天然气快速充注;(2)迪北地区裂缝-孔隙型储层广泛发育,储集性能优越;(3)迪北地区上覆多套厚层泥岩和膏泥岩盖层,天然气保存条件好;(4)迪北地区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发育,天然气高效捕获成藏;(5)迪北地区具有“早油晚气”的油气充注特征,天然气在库车期到现今(5-0 Ma)大量充注,储层在前康村期(约8 Ma)致密化,即储层致密化时间早于天然气大量充注时间。因此,在构造活动控制下,天然气聚集成藏经历了中新世早中期原油充注、上新世以来致密深盆气藏叠加和西域期以来的致密气藏调整改造再富集3个阶段。对迪北地区天然气富集机制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寻找有利区,指导致密砂岩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机制 天然气 下侏罗统 迪北地区 库车坳陷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