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拉克哈法亚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碳酸盐岩孔隙结构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31
1
作者 金值民 谭秀成 +3 位作者 郭睿 赵丽敏 钟原 陈延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81-994,共14页
伊拉克哈法亚油田Mishrif组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类型的差异性及对其控制因素的认识是制约该类储层分类评价的一个关键问题。综合利用岩芯、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压汞分析等手段及统计分析方法对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喉道类... 伊拉克哈法亚油田Mishrif组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类型的差异性及对其控制因素的认识是制约该类储层分类评价的一个关键问题。综合利用岩芯、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压汞分析等手段及统计分析方法对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喉道类型、喉道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孔隙结构划分依据和方案,并划分出了中低孔超低渗细喉型、中低孔低渗细喉型、中高孔中低渗中细喉型、高孔中低渗细喉型、中高孔中低渗细喉型、中高孔中低渗中喉型六种孔隙结构类型,并通过毛管压力曲线的形态划分出了Ⅰ—Ⅴ五类线型;研究区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相,并划分出8种储集岩类型,分别是泥晶灰岩、生屑粒泥灰岩、生屑泥粒灰岩、砂屑生屑泥粒灰岩、生屑颗粒灰岩、砂屑生屑颗粒灰岩、介壳类漂浮岩和岩溶建造岩,其中岩溶建造岩储层具有较特殊的网络状孔隙结构。因此,可以认为哈法亚Mishrif组储层主要受早成岩期岩溶作用影响,其早成岩期溶蚀具有明显的相控特征,是孔隙结构差异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极大的改善了该套储层的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法亚油田 碳酸盐岩储层 孔隙结构 控制因素 早成岩期岩溶 岩溶建造岩
下载PDF
镁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对恢复深时海水镁同位素组成的启示 被引量:3
2
作者 夏攀 甯濛 +1 位作者 文华国 郎咸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46-1564,共19页
镁(Mg)作为主要的造岩元素及生物营养元素,是连接大陆、海洋和地球内部循环的重要纽带。碳酸盐岩作为Mg的主要储库,是全球Mg循环的重要组成环节,利用Mg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是有效反演深时海水Mg同位素组成(δ^(26)Mg_(海... 镁(Mg)作为主要的造岩元素及生物营养元素,是连接大陆、海洋和地球内部循环的重要纽带。碳酸盐岩作为Mg的主要储库,是全球Mg循环的重要组成环节,利用Mg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是有效反演深时海水Mg同位素组成(δ^(26)Mg_(海水))、恢复全球Mg循环的基本前提。近二十年来,Mg同位素在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1)不同类型碳酸盐矿物形成过程中的Mg同位素分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到完善;2)建立了Mg同位素地球化学模型,对不同白云石化过程进行半定量—定量模拟;3)初步探索了利用Mg同位素反演早期成岩流体体系的方法。以上研究进展为利用碳酸盐岩恢复δ26Mg_(海水)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选择有效的碳酸盐岩载体恢复δ26Mg_(海水)时,需充分考虑碳酸盐岩的沉积—成岩过程及其对Mg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并适当结合地球化学模型,消除沉积—成岩因素的影响,进而恢复δ26Mg_(海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同位素 海相碳酸盐岩 沉积—成岩过程 白云石化过程 海水Mg同位素组成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56
3
作者 肖笛 谭秀成 +5 位作者 山述娇 陈韵骐 夏吉文 杨坚 周涛 程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92-2002,共11页
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中二叠世末期由东吴运动引起的地层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下,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了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但其岩溶古地貌迄今未得到准确恢复,影响了对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的正... 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中二叠世末期由东吴运动引起的地层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下,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了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但其岩溶古地貌迄今未得到准确恢复,影响了对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的正确认识。本文以录井、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为依托,通过地层精确划分、对比以及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在茅口组顶部侵蚀面上、下地层中优选并确定了长一段顶面和茅三段底面两个全区稳定分布的、近等时的地层界面作为恢复岩溶古地貌的基准面。在分别编制研究区残余地层等厚图和印模地层等厚图的基础上,采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和印模地层厚度法,运用Surfer软件分别恢复了研究区龙潭组沉积前的岩溶古地貌和长一段沉积后茅口组顶部潜山地貌。这两种方法恢复的茅口组顶部古地貌所反映的地形起伏变化和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可以划分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3个二级地貌单元以及溶丘、残丘、丘丛、浅洼、浅谷等次一级地貌单元。指出岩溶台地主要以泸州古隆起为核心向四周展布,整体地势较平缓,山体多呈圆丘状,低矮坡缓,不发育峰丛地貌;岩溶斜坡分布于岩溶台地外围,其中的岩溶缓坡主要展布于研究区北部和东部,岩溶台地西缘则表现出岩溶陡坡地貌;岩溶盆地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的宜宾、沐川、绥江等地区,地势平坦,以平原地貌为主。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单元与大型储集空间及油气产出状况关系的分析表明,岩溶古地貌控制了岩溶型储层的发育与分布,进而控制了天然气产量的分布。指出岩溶缝洞型储层在岩溶台地和岩溶斜坡上基本同等发育,岩溶台地为重点勘探的有利区带,岩溶陡坡带则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恢复 风化壳岩溶 岩溶储层 茅口组 四川盆地南部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肖笛 谭秀成 +5 位作者 山述娇 彭浩 陈虹宇 万伟超 熊鹰 李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82-1191,共10页
四川盆地南部钻揭茅口组的井数众多,但时间跨度大、资料品质差,可用的取芯资料少,难以满足沉积微相研究的需要。论文以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为例,通过仅有的10口井的岩芯观察和薄片分析发现,茅二段A、B、C亚段均存在一套层位... 四川盆地南部钻揭茅口组的井数众多,但时间跨度大、资料品质差,可用的取芯资料少,难以满足沉积微相研究的需要。论文以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为例,通过仅有的10口井的岩芯观察和薄片分析发现,茅二段A、B、C亚段均存在一套层位稳定的薄层至块状的浅灰—灰色亮晶生屑灰岩构成的生屑滩,并具有多个向上变浅和变粗序列的薄滩体垂向上频繁叠置、单滩体厚度一般较小(小于3 m)、少见同生期暴露等典型特征;伽马测井响应上,该套多旋回叠置的薄滩体呈现总体高背景下的低值的综合响应,因而难以利用测录井资料准确识别和统计颗粒滩的厚度。进一步分析发现,碳酸盐岩台地内部的非暴露浅滩发育时期,颗粒滩发育于微地貌高地、并具有相对更大的沉积速率,因而颗粒滩发育期形成的等时地质体厚度可近似反演沉积期微地貌的相对高低,并在分析等时地质体厚度或沉积微地貌与风化壳岩溶储层发育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区内高能生屑滩主要在泸州—江津、自贡—大足以及青神—资中一线呈带状分布,受控于泸州古隆起雏形和乐山—龙女寺继承性古隆起。结果表明沉积期微地貌恢复对于钻探程度高、资料品质差的盆地老区的沉积微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储层预测和深化老层的开发潜力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台地 沉积微相 颗粒滩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南部
下载PDF
富砂地层格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储层甜点预测——以四川盆地合川地区须家河组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钟原 刘宏 +5 位作者 谭秀成 连承波 廖纪佳 刘明洁 胡广 曹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8-774,共17页
富砂致密砂岩储层的甜点预测是领域研究的一个关键和难点,以四川盆地中部合川地区须家河组二段为例,探索从继承性古地貌控制下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角度来展开研究。基于须二段沉积前雷口坡组岩溶古地貌恢复,认为继承性发展的岩溶古地... 富砂致密砂岩储层的甜点预测是领域研究的一个关键和难点,以四川盆地中部合川地区须家河组二段为例,探索从继承性古地貌控制下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角度来展开研究。基于须二段沉积前雷口坡组岩溶古地貌恢复,认为继承性发展的岩溶古地貌控制了须二期地层的沉积充填,建立了须二段砂体向周缘地貌高地渐次超覆的地层充填模式。以该模式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芯等资料,在识别不同级别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类型的基础上,将须二段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又包括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自下至上为MSC1—MSC6。其中,MSC1—MSC3整体发育退积式辫状河三角洲,向南东超覆,属于上升半旋回;至MSC4达到最大湖泛面之后,随即进入下降半旋回;MSC4—MSC6发育进积式辫状河三角洲,粒度逐渐向上变粗。以基础资料最为丰富的MSC3为例,在层序格架内建立了"古地貌—层序厚度—砂体厚度—砂体物性—甜点分布"的相关关系,预测了有利储层甜点分布区。这些研究思路方法可供富砂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特别是井网稀疏、地震资料丰富但分辨率有限的地区研究参考,具体认识可直接应用于区域油气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气 古地貌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 储层甜点 须家河组 合川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早白垩世大地构造演化分析——来自浙江东部沿海石浦群沉积岩的证据 被引量:4
6
作者 陈虹宇 胡广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4期269-270,共2页
中生代,东亚地区发生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发生了由EW向构造朝NE向构造的变化(舒良树,2004,2012)。至早白垩世,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基本完成,中国东南沿海发生了强烈的岩浆-火山活动,堆积了巨厚的花岗岩和广泛分布的火... 中生代,东亚地区发生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发生了由EW向构造朝NE向构造的变化(舒良树,2004,2012)。至早白垩世,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基本完成,中国东南沿海发生了强烈的岩浆-火山活动,堆积了巨厚的花岗岩和广泛分布的火山碎屑岩(邢光福,2008,2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石浦 太平洋构造域 构造演化
下载PDF
环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台缘礁滩相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苏成鹏 谭秀成 +6 位作者 刘宏 唐浩 黎虹玮 王高峰 唐雪松 张琪业 廖义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46-2058,共13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电镜扫描、阴极发光、物性分析,对四川盆地东部环开江—梁平海槽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特征、储层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并初步建立成岩演化序列。储层特征研究发现,长兴组储层发育良好,储集岩以“花斑状”...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电镜扫描、阴极发光、物性分析,对四川盆地东部环开江—梁平海槽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特征、储层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并初步建立成岩演化序列。储层特征研究发现,长兴组储层发育良好,储集岩以“花斑状”生屑云岩和生物礁云岩为主,粒间孔、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较为发育,孔隙度总体介于2%~6%,渗透率集中在0.1~1mD,结合孔渗相关关系将其划分为4种储层类型:“低孔高渗”型、“中孔中渗”型、过渡型、“高孔低渗”型。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发现,储层在成岩阶段经历了多期胶结、压实、白云岩化、溶蚀、构造破裂等成岩作用。由于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改造,孔隙演化整体上呈减小趋势。胶结作用及压实作用使得原生孔隙大幅度减少,对储层的形成具有破坏性作用,溶蚀及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的形成具有建设性作用,构造破裂对储层进一步优化改造。研究表明原生粒间孔和早成岩期岩溶及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早期次生孔隙不仅是现今储层储集空间的雏形,也基本决定了储层的最终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滩相储层 成岩作用 早成岩期岩溶作用 热液白云岩化作用 长兴组 川东地区
下载PDF
混积岩中重矿物形貌学特征及物源意义——以川北寒武系第二统仙女洞组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红 李飞 +4 位作者 龚峤林 曾楷 邓嘉婷 王浩铮 苏成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5-539,共15页
混积岩能够同时提供碳酸盐沉积以及陆源碎屑物质供给两方面的线索,在沉积动力学、古地理学、古气候学以及物源示踪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注意的是,受颗粒性质、滨海水动力条件、风化和成岩作用等因素影响,混积岩中陆源碎屑含... 混积岩能够同时提供碳酸盐沉积以及陆源碎屑物质供给两方面的线索,在沉积动力学、古地理学、古气候学以及物源示踪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注意的是,受颗粒性质、滨海水动力条件、风化和成岩作用等因素影响,混积岩中陆源碎屑含量不稳定且粒径普遍偏细,亚稳定—不稳定重矿物会发生不同程度丢失,因而一些反映原始陆源碎屑构成的物源分析方法可能不适用。在研究中以四川盆地北部米仓山地区不同剖面仙女洞组混积岩中粉砂级碎屑组分为对象,对不同沉积环境下的重矿物组成、形貌特征(粒径、延长系数和磨圆度)、风化侵蚀和成岩状况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显示:滨岸环境下的陆源碎屑含量最高,混积台地边缘陆源碎屑含量明显减少,同时易风化重矿物比例降低。另一方面,混积台地边缘稳定重矿物中的碎屑锆石粒径和延长系数与滨岸环境相比明显变小,且同一级别延长系数下锆石磨圆变好。此外,研究还发现沿汉南—米仓山地区存在较为连续的浅水高能鲕粒滩和古杯—微生物丘(礁)相带。这些证据表明沧浪铺期汉南古陆已经发育并向盆地内部提供物源。川北地区下寒武统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层位,理清沧浪铺期物源方向对认识上扬子北部寒武纪早期古地理格局具有较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铺期 四川盆地 物源分析 汉南古陆 锆石
下载PDF
陆相烃源岩凝析油形成演化实验模拟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嘉彧 胡广 +1 位作者 舒豫川 唐洪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9-887,共9页
为了解陆相烃源岩在深埋过程中凝析油形成与演化特征,利用高温高压生烃模拟仪对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13井、马南603井和东部凹陷桃10井烃源岩样品进行了半封闭体系生烃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I型有机质(曙13井烃源岩样品)总凝析油产率峰... 为了解陆相烃源岩在深埋过程中凝析油形成与演化特征,利用高温高压生烃模拟仪对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13井、马南603井和东部凹陷桃10井烃源岩样品进行了半封闭体系生烃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I型有机质(曙13井烃源岩样品)总凝析油产率峰值为2.32 mg/g TOC,出现在镜质体反射率(VR)1.76%Ro,并以低分子量烃类物质为主要成分,可能表明I型有机质凝析油主要通过液态烃二次裂解形成。II型有机质(马南603井烃源岩样品)总凝析油产率峰值为2.28 mg/g TOC,该峰值出现在VR为2.42%Ro,明显晚于I型有机质凝析油产率峰值,其成分以相对高分子量的烃类物质为主,其次为低分子量烃类物质。III型有机质(桃10井烃源岩样品)凝析油总产率最低,产率峰值仅为0.92 mg/g TOC,可能表明III型有机质生成凝析油潜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烃源岩 模拟实验 热演化 凝析油
下载PDF
四川盆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沉积特征与古地理 被引量:25
10
作者 马腾 谭秀成 +5 位作者 李凌 曾伟 金民东 罗冰 洪海涛 胡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48,共16页
基于盆内及其周缘钻孔取芯和露头剖面资料,结合区域背景和龙王庙组地层充填厚度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周缘龙王庙期北邻摩天岭微古陆和汉南古陆、西接康滇古陆,东南和东北分别为威信—黔江、石阡—秀山—龙山和镇巴—巫溪—巴东水下古隆起环... 基于盆内及其周缘钻孔取芯和露头剖面资料,结合区域背景和龙王庙组地层充填厚度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周缘龙王庙期北邻摩天岭微古陆和汉南古陆、西接康滇古陆,东南和东北分别为威信—黔江、石阡—秀山—龙山和镇巴—巫溪—巴东水下古隆起环抱;盆内呈近北东向展布的川中古隆起和阆中—通江坳陷、江津—奉节坳陷构成"一隆两坳",南部泸州—筠连—昭通继承性坳陷依然存在;盆地及周缘向东北隅和东南隅分别接入秦岭洋和江南盆地。受此影响,龙王庙期发育连陆碳酸盐岩台地—斜坡—盆地沉积体系,连陆碳酸盐岩台地构成沉积主体,可识别出混积潮坪、局限—蒸发台地、半局限—局限台地和台地边缘沉积相类型;进一步通过碎屑岩含量与陆源方向、石灰岩、白云岩和膏盐岩含量与海域局限性和台地边缘相对位置、颗粒岩含量等分析,阐明了龙王庙期岩相古地理展布样式并建立了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潮坪向海侧、水下古隆起、泸州—筠连—昭通坳陷周缘是颗粒滩有利发育区,乐山和资阳地区经由早寒武世早期的充填拼合作用已形成统一古隆起,震旦纪末期—早寒武世的南北向桐梓—筠连裂陷槽演变为泸州—筠连—昭通台内坳陷,研究成果对拓宽龙王庙组滩控岩溶型储层的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滩 古隆起 连陆碳酸盐岩台地 台地边缘 相模式 古地理格局
下载PDF
川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钙质结核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庞谦 李凌 +6 位作者 胡广 谭秀成 马腾 赵东方 芦飞凡 陈虹宇 熊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1-690,共10页
不同成因的钙质结核在研究沉积水体、早期成岩环境及泥页岩的压实程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川北地区旺苍县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钙质结核抛光,发现结核内部具有层理、暗色圈层和张裂缝构造。结核和围岩的层理关系和具有漂浮状的微观结... 不同成因的钙质结核在研究沉积水体、早期成岩环境及泥页岩的压实程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川北地区旺苍县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钙质结核抛光,发现结核内部具有层理、暗色圈层和张裂缝构造。结核和围岩的层理关系和具有漂浮状的微观结构特征表明,该地区结核是形成于压实作用之前的成岩早期结核。对结核中Al、Ti、Ca、K、Na元素分析表明,结核的元素分布受到结核内部裂缝的影响。结核内部富含生物碎屑和其形成深度为数十米的特征,推测结核主要是在硫酸盐还原带生长。结核具有暗色圈层之间层理不弯曲和元素移动的特征,揭示了结核为透入性生长,在整个结核生长阶段就开始大量同时结晶。Mg/Ca和Sr/Ca的比值说明,结核内部钙质成分为富镁方解石—生物成因方解石。结核中富含钙质成分的原因可能是围岩中的生物成因方解石大量向结核运移所致。裂缝的形态特征表明,裂缝为张裂缝。对结核上部地层的沉积特征研究表明,张裂缝的成因很可能与筇竹寺顶部的浊积岩和沧浪铺组底部的似瘤状灰岩快速搬运沉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结核 裂缝 筇竹寺组 成因机制 川北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加里东-海西期龙王庙组构造古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12
作者 金民东 谭秀成 +5 位作者 曾伟 李凌 李宗银 罗冰 张静蕾 洪海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4-644,共11页
本文基于磨溪—高石梯地区三维地震和钻孔资料,选择地震层位易于追踪的二叠底—龙王庙底厚度变化趋势来表征龙王庙组底界构造古地貌。分析发现高台组沉积是对龙王庙末期的填平补齐,而二叠底—龙王庙底厚度与高台组地层厚度具明显的正相... 本文基于磨溪—高石梯地区三维地震和钻孔资料,选择地震层位易于追踪的二叠底—龙王庙底厚度变化趋势来表征龙王庙组底界构造古地貌。分析发现高台组沉积是对龙王庙末期的填平补齐,而二叠底—龙王庙底厚度与高台组地层厚度具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而恢复的龙王庙组底界构造古地貌可以近似代表高台组沉积前的龙王庙组沉积古地貌;同时,该古地貌高地南缘的相对低地是龙王庙组颗粒滩最发育的地区,表明龙王庙沉积期古地貌特征具有类似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认为:在加里东—海西期,经侵蚀窗补给的岩溶水顺层流动的活动规律受控于该古地貌,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差异发育和质量变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即在古地貌斜坡带和岩溶水汇聚的沟谷地带,岩溶改造作用最强,所形成的储层质量最好;在孤立古地貌高地,岩溶改造作用相对较弱,所形成的岩溶型储层质量相对变差。结果表明该古地貌是龙王庙期沉积古地貌长期继承性发展的结果,其对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也为后期新钻井和开发井所验证。该研究方法和思路可供相似地质背景的同类工作对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古地貌 沉积古地貌 龙王庙组 磨溪—高石梯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渝北巫溪鱼鳞剖面灯影组鲕粒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东方 胡广 +4 位作者 张文济 王利超 李飞 谭秀成 连承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1-202,共12页
鲕粒是恢复古海水性质和古环境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巫溪鱼鳞剖面震旦系地层的实测,发现该剖面鲕粒发育于灯影组二段上部,且可以划分为两个鲕粒层。底部鲕粒层(鲕粒层A)厚约5.5 m,顶部鲕粒层(鲕粒层B)厚约1.4 m,两个鲕粒层之间为厚约2.4 ... 鲕粒是恢复古海水性质和古环境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巫溪鱼鳞剖面震旦系地层的实测,发现该剖面鲕粒发育于灯影组二段上部,且可以划分为两个鲕粒层。底部鲕粒层(鲕粒层A)厚约5.5 m,顶部鲕粒层(鲕粒层B)厚约1.4 m,两个鲕粒层之间为厚约2.4 m的泥—粉晶云岩。显微特征表明,鲕粒虽然完全白云石化,但纹层特征保存良好。鲕粒类型以泥—微晶鲕为主,同心鲕和同心—放射鲕次之,其余类型鲕粒发育较少。研究区灯二段鲕粒云岩为台地浅水鲕粒滩沉积,同心鲕和同心—放射鲕指示较强的水动力条件,泥—微晶鲕发育于水体相对较为安静的环境,而破碎再生鲕则可能与风暴事件相关。保存清晰的纹层可能表明鲕粒云岩是早期拟晶白云石化后的产物,因此灯影二段上部鲕粒白云岩是研究前寒武海水性质的良好载体。鲕粒纹层以同心状和同心—放射状主,指示灯影期海水性质可能为文石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 古海水性质 拟晶白云石化 灯影组
下载PDF
川北旺苍唐家河剖面仙女洞组灰泥丘沉积特征及造丘环境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沈骋 谭秀成 +5 位作者 周博 李凌 曾伟 陈虹宇 苏成鹏 施开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214,共13页
目前川北地区早寒武世微生物藻与古杯参与的生物礁(丘)发育特征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实测剖面与镜下分析,川北旺苍县鼓城乡唐家河剖面仙女洞组发育三期灰泥丘。对该剖面灰泥丘沉积特征进行精细研究认为:第一期灰泥丘发育在滑塌角砾灰岩之... 目前川北地区早寒武世微生物藻与古杯参与的生物礁(丘)发育特征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实测剖面与镜下分析,川北旺苍县鼓城乡唐家河剖面仙女洞组发育三期灰泥丘。对该剖面灰泥丘沉积特征进行精细研究认为:第一期灰泥丘发育在滑塌角砾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主要为枝状和房室状附枝藻,主要岩性为砾屑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和含云生物碎屑灰岩,发育丘基、丘核、丘盖和丘翼,后期演化为钙质砂泥岩结束生长。第二期生物丘发育在鲕粒滩间生屑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主要为肾状藻,次为附枝藻,主要岩性为生物碎屑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漂浮砾岩和亮晶鲕粒灰岩,纵向上发育丘基、丘核、丘坪、丘盖和丘翼,最终再度沉积鲕粒灰岩。第三期灰泥丘发育在藻叠层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为古杯和微生物藻,岩性主要为古杯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和藻叠层灰岩,发育丘基、丘核和丘盖。进一步分析三期灰泥丘的成丘环境认为第一期灰泥丘属于台缘斜坡环境内的斜坡灰泥丘低能沉积,经历三个演化阶段;第二期属于台地边缘灰泥丘,经历四期演化阶段;第三期为台缘高能鲕粒滩向陆一侧能量相对较低的台缘古杯灰泥丘沉积,经历三个演化阶段。剖面中灰泥丘多与鲕粒滩共存,构成丘滩复合体,为后期研究储集性能和油气富集关系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泥丘 成丘模式 仙女洞组 川北地区 微生物藻 古杯
下载PDF
成烃生物组合对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烃源岩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胡广 刘文汇 +4 位作者 罗厚勇 王杰 陈强路 腾格尔 卢龙飞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2-913,I0002,共13页
油气生成的母质是地质历史上沉积有机质,这些有机质是生物体埋藏演化的结果,其中形成具有生烃能力的沉积有机质的那部分生物称为成烃生物。不同成烃生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不同,导致不同成烃生物组合烃源岩的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 油气生成的母质是地质历史上沉积有机质,这些有机质是生物体埋藏演化的结果,其中形成具有生烃能力的沉积有机质的那部分生物称为成烃生物。不同成烃生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不同,导致不同成烃生物组合烃源岩的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因而成烃生物及其碳同位素组成是油源对比(特别是高过熟烃源岩)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各层段烃源岩成烃生物组合面貌的研究,发现从早寒武世早期以底栖藻类为主,到晚寒武世逐渐过渡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共存,从早奥陶世开始,底栖藻类有增多的趋势,但仍以浮游藻类为主。结合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以底栖藻类为主的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一般轻于-34‰,而以浮游藻类为主的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一般重于-30‰。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在碳源利用以及光合作用对碳同位素分馏差异是导致其碳同位素组成不同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早古生代 烃源岩 成烃生物 干酪根 碳同位素
下载PDF
浙江石浦下白垩统石浦群沉积相、层序及相对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虹宇 胡广 +3 位作者 胡文瑄 罗婷婷 王学寅 刘友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256,共14页
通过对浙江石浦下白垩统石浦群的野外和镜下分析,划分出19个岩石微相,进一步细分出14个碎屑岩岩石微相和5个碳酸盐岩岩石微相。综合相关沉积构造特征,岩石微相横纵向组合特征,以及对沉积过程的推测,识别出3个主要的沉积相:扇三角洲相、... 通过对浙江石浦下白垩统石浦群的野外和镜下分析,划分出19个岩石微相,进一步细分出14个碎屑岩岩石微相和5个碳酸盐岩岩石微相。综合相关沉积构造特征,岩石微相横纵向组合特征,以及对沉积过程的推测,识别出3个主要的沉积相:扇三角洲相、潮坪相和滨海—浅海相。根据剖面上发育的4个不整合面,以及1个沉积趋势由向上变浅到向上变深转换的突变面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结合各层序内部特征,将石浦剖面划分出5个发育海侵体系域和海退体系域的T-R层序,以及1个仅发育海退体系域的层序。根据各层序内沉积相类型的变化特征、体系域叠置方式初步重建石浦地区早白垩世相对海平面升降曲线。发现阿普特阶—阿尔必阶,该地区相对海平面在四级旋回多次波动叠加的基础上,在三级旋回尺度上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结合前人在该剖面建立的同位素年龄格架以及全球海平面变化,发现石浦剖面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和全球海平面变化高度耦合,仅在119~116 Ma和104~100 Ma存在差异。结合石浦剖面火山岩的发育特征,以及出现海平面变化差异的时间段与大规模火山岩发育的时间段耦合,推测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区域构造是影响石浦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白垩统 石浦群 沉积相 T-R层序 相对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复杂断块槽控重力流水道沉积油藏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17
作者 张友 侯加根 +1 位作者 沈安江 郑兴平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7期10-14,6,共5页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及相关测试资料,对黄骅坳陷塘34断块沙一段下部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进行了系...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及相关测试资料,对黄骅坳陷塘34断块沙一段下部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沙一段下部为重力流水道沉积,包括水道中心、水道侧翼、水道岔道口以及水道间等4种微相。讨论了沉积微相与剩余油的关系:重力流水道正韵律储层上部、水道侧翼、分支水道以及分支水道岔道口剩余油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水道 沉积特征 槽控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 被引量:18
18
作者 金民东 谭秀成 +3 位作者 李毕松 朱祥 曾伟 连承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3-454,共12页
基于岩芯观察、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岩石学特征分析发现,灯影组白云岩可分为泥粉晶云岩、粒屑云岩、微生物云岩、岩溶角砾云岩4类,其结构类型一般为泥晶—粉晶,说明白... 基于岩芯观察、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岩石学特征分析发现,灯影组白云岩可分为泥粉晶云岩、粒屑云岩、微生物云岩、岩溶角砾云岩4类,其结构类型一般为泥晶—粉晶,说明白云岩化时间较早,为准同生期。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灯影组白云岩δ^13C平均值与震旦纪原始海水较为接近,δ^18O值呈现中—高负偏的特征,有序度和Fe、Mn含量相对偏低,Na含量相对较高,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则与海水配分曲线类似,表明白云岩化主要受到海源流体的影响。盆地周缘的古陆和水下隆起使盆内海水极易封隔浓缩,盆内发育的富Ca^2+菌藻类可间接提高海水的Mg^2+/Ca^2+比值,加之灯影期干旱炎热的古气候让盆内蒸发作用强烈,可伴生石膏等蒸发性矿物,促进白云石化。综合上述特征,四川盆地灯影组白云岩成因为微生物参与的蒸发海水回流渗透白云石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白云岩 白云岩化 蒸发海水 灯影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寒武系第二统仙女洞组混合沉积特征及古环境意义——以川北旺苍唐家河剖面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曾楷 李飞 +8 位作者 龚峤林 唐浩 苏成鹏 车正强 邓嘉婷 胡广 李凌 曾伟 谭秀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6-181,共16页
碳酸盐组分与陆源碎屑物的混合沉积(Mixed siliciclastic⁃carbonate sedimentation)在古气候、古环境重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寒武纪沧浪铺早期,上扬子北缘靠近汉南古陆的浅水环境中混合沉积广泛发育,以石... 碳酸盐组分与陆源碎屑物的混合沉积(Mixed siliciclastic⁃carbonate sedimentation)在古气候、古环境重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寒武纪沧浪铺早期,上扬子北缘靠近汉南古陆的浅水环境中混合沉积广泛发育,以石英、岩屑等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层内混合和间互沉积为主要特征。研究表明,以碎屑颗粒占主导的混积岩(郭家坝组顶部及阎王碥组底部)表现为灰质粉砂岩—泥岩互层,以及灰质粉砂岩—灰质泥岩的间互沉积,形成于陆棚和潟湖等相对低能环境。以碳酸盐占主导的混积岩(仙女洞组)主要发育“碳酸盐岩—混积岩”和“混积岩—混积岩”的沉积序列,表现为:1)泥晶灰岩—灰质泥岩互层,2)灰质岩屑细砂岩—砂质鲕粒灰岩互层,以及3)灰质细砂岩→砂质鲕粒灰岩→亮晶鲕粒灰岩的旋回,形成于台缘斜坡及台地边缘等高能环境。在沧浪铺期海退背景下,川北地区仙女洞组以碳酸盐占主导的混积体系具有“近源”沉积特点。陆源碎屑通过三角洲—河流入海口进入浅海环境,并经过沿岸流和波浪的搬运,对台地边缘相带的微生物丘、古杯丘和鲕粒滩为主的碳酸盐工厂造成影响,形成相缘渐变混合和原地沉积混合的混积类型,其发育与当时气候条件、陆源供给量、水动力条件及生物作用有关。而台缘斜坡—陆棚环境中,风暴、浊流等间断性事件对混积体系起着主要作用,易形成事件突变混合。因此,厘清以唐家河剖面为代表的川北寒武系混积特征及分布发育情况,对于认识上扬子地区北缘寒武纪早期古地理背景、古环境演化,以及混积岩储层发育特征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四川盆地 仙女洞组 混积岩
下载PDF
微生物成因鲕粒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飞 易楚恒 +5 位作者 李红 王夏 李杨凡 李怡霖 曾伟 王曾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9-334,共16页
鲕粒岩在古气候、古环境,以及古海洋领域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然而学术界对于鲕粒成因目前仍没有统一认识。近年来,随着鲕粒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诱导矿化证据的不断丰富,广为接受的“无机成因”观点正不断受到挑战。本论文从历史和当前视角... 鲕粒岩在古气候、古环境,以及古海洋领域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然而学术界对于鲕粒成因目前仍没有统一认识。近年来,随着鲕粒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诱导矿化证据的不断丰富,广为接受的“无机成因”观点正不断受到挑战。本论文从历史和当前视角,回顾了从“藻类参与”到“细菌参与”,以及现在“有机矿化过程”在微生物成因鲕粒研究方面的历程,对鲕粒形成的地球生物学过程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着重介绍了鲕粒形成的各类生物—化学模型。但是这些模型能否解决所有鲕粒的成因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工作的检验。考虑到现阶段关于鲕粒成因的认识仍然存在非常大的争议,研究某些特定类型鲕粒的形成机制可为探究鲕粒成因之谜提供一个突破口,而具有条带状纹层结构的Kalkowsky型鲕粒则最有可能存在微生物参与。这是由于Kalkowsky型鲕粒一般以贫有机质和富有机质纹层的交替出现为特征,这与Robert Burne所述的“规则纹层状叠层石”或Robert Riding所述的“混合结构叠层石”特征非常相近,可能意味着它们具有相似的成因。富含有机质的纹层状(或带状)鲕粒虽然在现代巴哈马碳酸盐沉积环境中很少见,但在其他地区和地史记录中较为常见,通过对这种与叠层石特征非常相似的鲕粒进行研究可为了解这类鲕粒纹层形成的有机矿化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岩 蓝细菌 硫酸盐还原菌 无定形碳酸钙 有机矿化 二氧化碳浓缩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