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方法为基础,用IAP-N—1.0氮循环模型分析1961~2030年时间序列、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的氮收支情况。农作物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库。各参数及排放因子以亚洲国家检测出的...以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方法为基础,用IAP-N—1.0氮循环模型分析1961~2030年时间序列、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的氮收支情况。农作物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库。各参数及排放因子以亚洲国家检测出的数据为主,缺省值采用IPCC的默认值。本文主要讨论了活性氮产生及其不同的迁移和转化途径,以及环境对氮的富集作用和主要驱动因子。亚洲地区活性氮含量从1961年约14.4TgN/a迅速地增加到2000年约67.7TgN/a,预计到2030年可能达105.3TgN/a。人类对食物和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缺乏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矿物燃料燃烧释放NO_x的有效措施,使得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活性氮在环境中累积。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于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研制出新型高效氮源来代替目前的合成氮。展开更多
文摘以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方法为基础,用IAP-N—1.0氮循环模型分析1961~2030年时间序列、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的氮收支情况。农作物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库。各参数及排放因子以亚洲国家检测出的数据为主,缺省值采用IPCC的默认值。本文主要讨论了活性氮产生及其不同的迁移和转化途径,以及环境对氮的富集作用和主要驱动因子。亚洲地区活性氮含量从1961年约14.4TgN/a迅速地增加到2000年约67.7TgN/a,预计到2030年可能达105.3TgN/a。人类对食物和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缺乏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矿物燃料燃烧释放NO_x的有效措施,使得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活性氮在环境中累积。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于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研制出新型高效氮源来代替目前的合成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