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油脂中磷含量
1
作者 吴亚萍 胡向东 +3 位作者 闫军剑 殷岚 季岳 徐羊羊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I0011-I0012,共2页
磷含量是油脂精炼加工过程中油脂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油脂中磷含量常按照GB/T 5537—2008《粮油检验磷脂含量的测定》第一法钼蓝比色法进行测定,其检测步骤复杂,耗时6~8h,检测周期较长,对生产指导有延迟,因此急需开发油脂中磷... 磷含量是油脂精炼加工过程中油脂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油脂中磷含量常按照GB/T 5537—2008《粮油检验磷脂含量的测定》第一法钼蓝比色法进行测定,其检测步骤复杂,耗时6~8h,检测周期较长,对生产指导有延迟,因此急需开发油脂中磷含量的快速检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蓝比色法 油脂精炼 粮油检验 快速检测技术 油脂质量 检测周期 近红外光谱技术 加工过程
下载PDF
中粮油脂:深耕文化内涵 筑牢发展之基
2
作者 王萌 钱晓玲 赵龙险 《劳动保护》 2023年第6期40-42,共3页
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发展的灵魂。近年来,中粮油脂控股有限公司打造以“生命至上”为核心价值的安全文化,以“科学规范、精简实用”为标志的制度标准文化,为企业的发展赋予了强劲的动力,成为企业长足发展的坚强护盾。中粮油脂控股有... 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发展的灵魂。近年来,中粮油脂控股有限公司打造以“生命至上”为核心价值的安全文化,以“科学规范、精简实用”为标志的制度标准文化,为企业的发展赋予了强劲的动力,成为企业长足发展的坚强护盾。中粮油脂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油脂”)是中粮集团旗下以经营油脂油料采购、加工、仓储运输、贸易和品牌销售业务为主的专业化公司,是国内最具实力的植物油和油籽粕生产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化公司 油脂油料 仓储运输 企业的发展 安全文化建设 生命至上 中粮集团 科学规范
原文传递
花生油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来源及管控脱除
3
作者 山长柱 杨龙娟 陈秋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I0010-I0011,共2页
多环芳烃(PAHs)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及以上稠合芳环的碳氢化合物,是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1]。对于不吸烟和非职业暴露人群,饮食是接触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2],尤其因多环芳烃的亲脂性使其来... 多环芳烃(PAHs)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及以上稠合芳环的碳氢化合物,是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1]。对于不吸烟和非职业暴露人群,饮食是接触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2],尤其因多环芳烃的亲脂性使其来自食用油的摄入占食物摄入量的比例较大[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摄入量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环境介质 碳氢化合物 亲脂性 花生油 污染来源 食用油
下载PDF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油料中5种香精香料
4
作者 于雷 王澍 +3 位作者 王公辉 王煜红 汪雄军 杨永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7-151,共5页
建立一种通过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油料中香兰素、甲基香兰素、乙基香兰素、乙基麦芽酚和2,3,5-三甲基吡嗪的方法。方法采用固相萃取柱C18为净化材料,以乙腈和水体积比20∶3为提取溶剂,经超声提取时间20 min后采用CD-WAX毛细管... 建立一种通过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油料中香兰素、甲基香兰素、乙基香兰素、乙基麦芽酚和2,3,5-三甲基吡嗪的方法。方法采用固相萃取柱C18为净化材料,以乙腈和水体积比20∶3为提取溶剂,经超声提取时间20 min后采用CD-WAX毛细管色谱柱进行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在0.5~20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5.2%~104.2%,RSD为1.24%~4.54%,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均为0.5 mg/kg和1.5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 油料 香精香料
下载PDF
DCS系统在粮食行业中的智能化应用与发展趋势
5
作者 葛存峰 陈鹏 +1 位作者 吴一帆 王祥云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24年第4期53-54,57,共3页
本文从粮食行业的生产特点出发,阐述了DCS系统的原理与结构以及在粮食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DCS系统 粮食 智能化
下载PDF
工艺软水中氯离子含量对油脂中氯离子、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黄会娜 刘玉兰 +2 位作者 刘配莲 张刚 徐彦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2-98,共7页
从不同油脂加工厂采集3个工艺软水样品进行氯离子含量测定,并分别进行油脂精炼,研究软水中氯离子含量对精炼油脂中氯离子、3-氯丙醇酯(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GEs)含量的影响。在油脂浸出生产中采用盐水进行混合油沉降除粕末处理,考察... 从不同油脂加工厂采集3个工艺软水样品进行氯离子含量测定,并分别进行油脂精炼,研究软水中氯离子含量对精炼油脂中氯离子、3-氯丙醇酯(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GEs)含量的影响。在油脂浸出生产中采用盐水进行混合油沉降除粕末处理,考察其对浸出毛油中氯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工艺软水中氯离子含量为0.746~1 091.205 mg/kg,差异显著;脱胶油和碱炼油中氯离子含量与所用软水中氯离子含量直接相关,碱炼油经水洗后氯离子含量与所用软水中氯离子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996 2;软水中氯离子含量决定了碱炼脱酸和碱炼油水洗过程氯离子的迁移方向和迁移量,氯离子含量低的1号软水碱炼油和水洗油中氯离子含量降低率分别为13.43%和9.33%,氯离子含量高的3号软水碱炼油和水洗油中氯离子含量升高量分别为毛油中含量的0.873倍和3.756倍。脱臭油中3-MCPD酯含量与精炼所用软水中氯离子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9 9,采用氯离子含量高的软水对油脂进行精炼,脱臭油中3-MCPD酯含量(16.946 mg/kg)约是氯离子含量低的软水精炼后脱臭油中3-MCPD酯含量(2.369 mg/kg)的7倍。GEs含量未显示随所用软水中氯离子含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采用盐水进行混合油沉降除粕末处理再经蒸发脱溶会造成浸出毛油中氯离子含量升高2.13倍,GEs含量升高1.69倍,3-MCPD酯从未检出升高至0.262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加工 工艺软水 氯离子 碱炼 脱臭 3-氯丙醇酯 缩水甘油酯
下载PDF
分子蒸馏脱除玉米油中3-氯丙醇脂肪酸酯和缩水甘油酯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程倩 王风艳 +7 位作者 苗木 周澍堃 王满意 彭许云 黄昭先 周胜利 于燕 惠菊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7-111,共5页
研究了分子蒸馏法脱除玉米油中3-氯丙醇脂肪酸酯(3-MCPDE)和缩水甘油酯(GE)的效果。结果表明:蒸馏温度和进油速度是影响3-MCPDE脱除效果的显著因素;在进油速度160mL/h、刮膜速率240 r/min的条件下,玉米油中3-MCPDE的含量随着蒸馏温度的... 研究了分子蒸馏法脱除玉米油中3-氯丙醇脂肪酸酯(3-MCPDE)和缩水甘油酯(GE)的效果。结果表明:蒸馏温度和进油速度是影响3-MCPDE脱除效果的显著因素;在进油速度160mL/h、刮膜速率240 r/min的条件下,玉米油中3-MCPDE的含量随着蒸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蒸馏温度达到230℃时,玉米油中3-MCPDE的含量即可从2. 90 mg/kg降低到0. 82 mg/kg,脱除效率达到71. 7%;在蒸馏温度210℃、刮膜速率240 r/min的条件下,玉米油中3-MCPDE的含量随着进油速度的减缓而降低,3-MCPDE的脱除效率在15. 9%~60. 3%之间;在蒸馏温度210℃、进油速度160 mL/h的条件下,刮膜速率的改变对玉米油中3-MCPDE的含量影响不显著。在所有实验中,分子蒸馏可以使玉米油中的GE含量从4. 73 mg/kg均降至0. 5 mg/kg以下,脱除效率均超过91.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 3-氯丙醇脂肪酸酯 缩水甘油酯 分子蒸馏 脱除
下载PDF
不同盐度对酱油发酵中酵母自溶及酱油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丁婷婷 赵悦 +4 位作者 张梦丽 冯怡华 张刚 刘配莲 王春玲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19,共6页
对酵母在酱油发酵过程中的自溶现象及对成品酱油风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酱油理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细胞数变化结果表明,20%盐度发酵时,酵母生长速度最慢,死亡率最高,达到72.9%;而16%和12%盐度发酵组死亡率分别为61.7%、52.8%。染色图... 对酵母在酱油发酵过程中的自溶现象及对成品酱油风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酱油理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细胞数变化结果表明,20%盐度发酵时,酵母生长速度最慢,死亡率最高,达到72.9%;而16%和12%盐度发酵组死亡率分别为61.7%、52.8%。染色图片表明,随着发酵的进行,细胞结构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呈现出明显的蓝色。风味分析实验表明,20%盐度发酵组细胞自溶加速,同时过度抑制酵母生长,不利于酱油风味的形成,12%盐度发酵组酵母细胞数量最高,其酸类物质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过多的酸类物质会使酱油产生不良气味,影响酱油的感官品质。综合实验结果表明,16%盐度发酵组有利于酱油的发酵以及酱油综合风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鲁氏接合酵母 自溶 风味
下载PDF
磷脂豆粕在饲料及养殖过程中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顾茂 董济萱 安骏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9年第4期20-23,共4页
豆粕、磷脂为大豆提油主要副产物,将毛油脱胶所得磷脂回喷至豆粕中,干燥后制备成磷脂豆粕,可以提高饲料产品经济效益。通过研究发现磷脂豆粕中粗脂肪含量高出普通豆粕约119%,其制备的饲料消化能明显高于普通豆粕制备的饲料,根据猪的营养... 豆粕、磷脂为大豆提油主要副产物,将毛油脱胶所得磷脂回喷至豆粕中,干燥后制备成磷脂豆粕,可以提高饲料产品经济效益。通过研究发现磷脂豆粕中粗脂肪含量高出普通豆粕约119%,其制备的饲料消化能明显高于普通豆粕制备的饲料,根据猪的营养NRC净能体系计算可知,磷脂回喷技术后豆粕产品相应能量应调高689.33kJ/kg。此外,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实验表明食用磷脂豆粕饲料猪的增重率及采食量明显升高,料重比及腹泻率明显降低。将磷脂回喷至豆粕中得到的磷脂豆粕可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猪的生长速率,节约了饲料,为养殖户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精炼厂对磷脂的合理处理提供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 豆粕 饲料 猪生长性能
下载PDF
油脂脱酸过程中碱炼效果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世磊 张海军 +5 位作者 刘德安 高开放 程倩 王风艳 裴云堂 王翔宇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21年第5期1-5,9,共6页
油脂脱酸处理过程一般采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处理,在去除原料油中游离脂肪酸和磷脂的同时,也会形成产生大量的皂,如果皂不能被有效脱除,会增大油脂后续的加工难度。本文通过对油脂脱酸过程中碱炼的实验条件的研究和优化,确定了在碱反应... 油脂脱酸处理过程一般采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处理,在去除原料油中游离脂肪酸和磷脂的同时,也会形成产生大量的皂,如果皂不能被有效脱除,会增大油脂后续的加工难度。本文通过对油脂脱酸过程中碱炼的实验条件的研究和优化,确定了在碱反应温度为75℃、碱反应时间为20 min、水洗温度为92℃、水洗水添加量为8%、柠檬酸添加量为0.04%时,可以有效的将脱酸油的含磷量控制在5 mg/kg左右,含皂量控制在30 mg/kg内,为油脂后续的精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脱酸 碱炼 工艺优化
下载PDF
多功能净化柱-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成品植物油和花生原油中黄曲霉毒素B1 被引量:3
11
作者 姜德铭 刘晓萌 +4 位作者 邹球龙 印铁 张晓琳 张刚 刘配莲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2-105,共4页
为了快速、准确测定成品植物油和花生原油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建立了采用多功能净化柱对油样进行前处理,再结合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AFB1含量的方法,对前处理提取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析条件(色谱柱、进样量... 为了快速、准确测定成品植物油和花生原油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建立了采用多功能净化柱对油样进行前处理,再结合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AFB1含量的方法,对前处理提取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析条件(色谱柱、进样量)进行优化,再通过与国标中免疫亲和柱法进行比较,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优化的条件为以乙腈-水溶液(84+16)为提取剂,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进样量10μL;建立的方法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良好,定量限为0.2μg/kg,低于GB 2761—2017规定的最低限量值要求,可满足企业生产的监测需求;将建立的方法用于测定浅色植物油中AFB1时,检测结果与免疫亲和柱法相比相对误差为0~18.0%,符合国标要求,但对于深色植物油测定的相对误差超出国标要求。综上,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快速、准确检测花生油(成品油和原油)及成品玉米油、亚麻籽油、葵花籽油、浅黄色菜籽油、黄色芝麻油中AFB1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多功能净化柱 植物油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精炼过程中大豆油色素含量的变化及叶绿素的脱除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迎章 陈秋军 +3 位作者 周梅升 杨龙娟 王鲁飞 李翠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31,共3页
为了改善成品大豆油外观发绿、发暗的情况,测定了大豆油精炼过程中3种色素(叶黄素、β-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含量,并研究了叶绿素的脱除。结果表明:在现有精炼工艺条件下,叶黄素、β-胡萝卜素可以被完全脱除,当大豆原油的叶绿素含量大于2... 为了改善成品大豆油外观发绿、发暗的情况,测定了大豆油精炼过程中3种色素(叶黄素、β-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含量,并研究了叶绿素的脱除。结果表明:在现有精炼工艺条件下,叶黄素、β-胡萝卜素可以被完全脱除,当大豆原油的叶绿素含量大于2.0 mg/kg时,叶绿素含量很难降到0.20 mg/kg以下;添加0.075%的活性炭对大豆原油进行脱色可使叶绿素含量不超过0.20 mg/kg。综上,通过目前加工手段及调整加工助剂,基本可以脱除大豆油中的色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精炼 叶绿素 叶黄素 Β-胡萝卜素 脱除
下载PDF
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富集工艺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国威 王雪莹 +4 位作者 刘平稳 何豫伟 赵菲菲 高阳 张士龙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23年第5期21-23,共3页
本文综述了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GABA)的富集工艺及检测方法,以期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发芽糙米 Γ-氨基丁酸 富集工艺 检测方法
下载PDF
在线近红外光谱仪在膨化大豆粉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14
作者 王鲁飞 董迎章 +3 位作者 周梅升 周海 杨龙娟 时圣爱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5-136,152,共3页
为了指导生产,实现膨化大豆粉生产线在线检测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在膨化大豆粉生产线安装近红外光谱仪,并将在线检测数据与国标方法(人工取样)检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线近红外光谱仪测定膨化大豆粉样品的水分、粗蛋白... 为了指导生产,实现膨化大豆粉生产线在线检测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在膨化大豆粉生产线安装近红外光谱仪,并将在线检测数据与国标方法(人工取样)检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线近红外光谱仪测定膨化大豆粉样品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结果与国标方法接近,符合国标允许误差要求;配套的全自动镜头吹扫系统可有效去除黏附在采集窗口上的膨化大豆粉,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践证明,将在线近红外光谱仪应用于膨化大豆粉生产上,完全能满足膨化大豆粉加工行业在线实时监控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化大豆粉 近红外光谱 实时监控 水分 粗蛋白质 粗脂肪
下载PDF
油脂碱炼过程中二次碱炼工艺改造
15
作者 张文龙 姚永佳 吴东兴 《现代食品》 2019年第22期76-78,85,共4页
食用油精炼碱炼工序一般采用一次碱炼工艺,本文在原有的常规碱炼工艺基础上进行了改造,采用二次碱炼生产的成品油质量较稳定,煎炸性也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 精炼 常规碱炼 二次碱炼 煎炸
下载PDF
基于金掺杂的锆基金属有机框架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检测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
16
作者 李宗达 陆康 +4 位作者 裴强 李新博 刘文平 毛亚琪 张民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32-140,共9页
目的建立基于金掺杂的锆基金属有机框架(gold-doped zirconium-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Au@Zr-MOF)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检测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方法。方法利用具有高比表面积、介孔结构的Zr-MOF作为骨架,... 目的建立基于金掺杂的锆基金属有机框架(gold-doped zirconium-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Au@Zr-MOF)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检测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方法。方法利用具有高比表面积、介孔结构的Zr-MOF作为骨架,通过原位还原生长的方法掺杂金纳米粒子,得到导电性良好、分散均匀的Au@Zr-MOF。并基于Au-S键共价结合AFB1适配体,构建电化学阻抗型适配体传感器,当AFB1存在时,适配体对其进行识别结合,引起电极表面电化学传质电阻增加,随着AFB1浓度的增大,阻抗值也随之增加,并根据阻抗值的变化实现对AFB1的定量检测。结果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该传感器对AFB1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4~101ng/mL,检出限为0.19 pg/mL,对玉米样品的回收率为96%~11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可以实现对AFB1的定量检测,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现性,为准确、快速检测食品中的AFB1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金掺杂的锆基金属有机框架 适配体 阻抗型传感器 玉米
下载PDF
利用近红外光谱仪快速测定大豆磷脂丙酮不溶物的研究
17
作者 佟馨 李万平 +5 位作者 高健 李洁艳 闫军剑 周万祥 贾海军 董华 《现代食品》 2023年第7期203-206,共4页
本文利用国标法测定多组样品大豆磷脂的丙酮不溶物含量,以测定样品已知结果为基准,再利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每组样品的光谱,建立大豆磷脂丙酮不溶物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随机抽取90个样品的国标法与扫描法最大相对偏差为4.95%,所有验证... 本文利用国标法测定多组样品大豆磷脂的丙酮不溶物含量,以测定样品已知结果为基准,再利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每组样品的光谱,建立大豆磷脂丙酮不溶物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随机抽取90个样品的国标法与扫描法最大相对偏差为4.95%,所有验证样品相对偏差均符合国家标准相对偏差≤5%的要求,表示预测模型可以投入生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磷脂 丙酮不溶物 近红外光谱仪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与鲜味和咸味跨模态感知交互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昊 李旭 +3 位作者 王文君 张淑妤 何静 赵国忠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0,共6页
该实验通过液液萃取、溶剂辅助风味物质提取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色谱/嗅闻-与滋味相关(GC/O-AT)技术,从3种酱油中共鉴定出17种与鲜味和咸味相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2,6-二甲基吡嗪、二甲基三硫、3-甲硫基丙醛、1-... 该实验通过液液萃取、溶剂辅助风味物质提取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色谱/嗅闻-与滋味相关(GC/O-AT)技术,从3种酱油中共鉴定出17种与鲜味和咸味相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2,6-二甲基吡嗪、二甲基三硫、3-甲硫基丙醛、1-辛烯-3-醇、3-甲硫基丙醇、2-乙酰基呋喃、麦芽酚、4-乙基愈创木酚、糠醛可以诱导增强0.3%谷氨酸钠(MSG)溶液的鲜味强度。通过分子对接对气味与鲜味跨模态感知交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气味分子可以结合在鲜味受体蛋白捕蝇草结构区(VFD),使鲜味受体蛋白构象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味觉信号。明析了酱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诱导鲜味增强分子基础和作用机制,为利用跨模态感知交互作用实现食品减咸增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跨模态感知交互作用 分子对接 气相色谱/嗅闻-与滋味相关
下载PDF
食醋主要感官特性描述词筛选及地域消费偏好性分析
19
作者 沈广玥 王浩 +6 位作者 王姣 孙承国 周胜利 何静 孟爽 王敏 郑宇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2期156-163,共8页
食醋风味是影响消费者喜好和选购的主要因素,为建立较为通用的食醋感官评价标准,该研究通过感官定量描述分析的方法对市售食醋感官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22个感官描述词,并定义了感官描述词的风味描述和标准参比物,其中包括3个口感描述词... 食醋风味是影响消费者喜好和选购的主要因素,为建立较为通用的食醋感官评价标准,该研究通过感官定量描述分析的方法对市售食醋感官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22个感官描述词,并定义了感官描述词的风味描述和标准参比物,其中包括3个口感描述词,13个香气描述词,6个口味描述词,筛选出食醋关键感官属性为酸味、甜味、焦糖味、协调度及持久度。研究人员召集了不同地域的250名消费者对陈醋和香醋进行偏好性分析,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整体倾向于口感持久度、柔和度及协调度高,香气上带有明显谷物香、花香、果香及焦糖味,口味上甜味、鲜味高的食醋。不同地域消费者对产品偏好有一定差异,华北地区与华东地区的消费者整体口味较为相似,偏向于酸味中等,略有甜味的产品,西部地区的消费者偏向于酸味较重的产品,华中地区消费者则更偏向于甜味较高且酸味较低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醋 定量描述分析 感官描述词 偏好性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挤压膨化工艺对豆粕蛋白质综合利用效果的影响
20
作者 张嗣禹 张硕 +6 位作者 张宏亮 李珮琪 王显立 吴敏 孙承国 何阳 苏华维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36-4049,共14页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三步法探究不同挤压膨化工艺对豆粕瘤胃发酵和小肠消化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分别制备豆粕[对照组(CON组)]、挤压膨化豆粕(E组)、膨化前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AO组)、膨化后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CO组)、膨化...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三步法探究不同挤压膨化工艺对豆粕瘤胃发酵和小肠消化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分别制备豆粕[对照组(CON组)]、挤压膨化豆粕(E组)、膨化前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AO组)、膨化后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CO组)、膨化前后均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AO-CO组)、膨化前添加4%葡萄糖豆粕(GE组)、膨化前添加4%葡萄糖和3%大豆毛油豆粕(GAO组)、膨化前添加4%葡萄糖和膨化后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GCO组)和膨化前加4%葡萄糖和膨化前后均添加3%大豆毛油豆粕(GAO-CO组),共9组样品。通过测定挤出物性质(色差、褐变程度以及纤维和蛋白质组成),探究挤压膨化工艺对豆粕蛋白质美拉德反应程度的影响。进一步选用3头体重600 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安格斯阉牛,采用体外三步法(瘤胃液-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测定挤压膨化后豆粕瘤胃降解特性和瘤胃不可降解蛋白质(RUP)的体外小肠消化率。结果表明:1)挤压膨化后的色差结果显示,各试验组红度(a*)、黄度(b*)、色差(ΔE)和420 nm吸光度(OD)值相较于CON组显著提高(P<0.05),亮度(L*)值(AO组除外)显著降低(P<0.05)。GAO组294 nm OD值显著低于只添加1种反应物的AO组和GE组(P<0.05),a*和ΔE值显著低于GE组(P<0.05)。除GCO组外,GE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中性洗涤不溶粗蛋白质(NDICP)含量相较于CON组和其他试验组显著提高(P<0.05)。2)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干物质(DM)和粗蛋白质(CP)的过瘤胃率、体外小肠消化率、体外全消化道消化率以及RUP和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IDCP)含量显著提高(P<0.05)。GE组DM和CP的过瘤胃率以及RUP和IDCP含量(E组除外)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3)体外发酵16 h后,各试验组瘤胃液pH和氨态氮(NH3-N)含量相较于CON组显著降低(P<0.05);挤压膨化未对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改变了瘤胃液的挥发性脂肪酸组成,其中各试验组瘤胃液中异丁酸、异戊酸和总支链挥发性脂肪酸(TBCVFA)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葡萄糖能够提高挤压膨化过程中美拉德反应的程度,促进豆粕优质蛋白质的过瘤胃而转向小肠消化吸收,但添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大豆毛油会抑制挤压膨化过程中的美拉德反应。因此,推荐挤压膨化过程中添加葡萄糖来提高膨化效果,且不建议添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大豆毛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螺杆挤压膨化 挤压膨化豆粕 美拉德反应 葡萄糖 大豆毛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