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煎炸用油和油炸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38
1
作者 吴时敏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6-12,共7页
油炸在提供加工、食用便利和美味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质量和安全问题。如何及时准确判废、甄别油脂真实性、减轻和控制煎炸过程中有害化合物超标,是当前煎炸用油主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降低含油量、控制传统油炸食品的铝害、减少油炸食... 油炸在提供加工、食用便利和美味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质量和安全问题。如何及时准确判废、甄别油脂真实性、减轻和控制煎炸过程中有害化合物超标,是当前煎炸用油主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降低含油量、控制传统油炸食品的铝害、减少油炸食品原辅料在油炸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劣变,是中式油炸食品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概述了相关解决方法和措施,包括新型检测技术、大数据技术、青少年科普、风险评估、管理与共享平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脂 油炸食品 掺假 劣变 真实性
下载PDF
组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抗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何守魁 黎丹红 +1 位作者 施春雷 史贤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308-317,共10页
食源性致病菌是危害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可对食品工业常用的物理杀菌因子(如热)和化学杀菌因子(如消毒剂)形成抗性,从而更易引发食物中毒。这种抗性的形成,通常是多个基因、sRNA、蛋白质和多个代谢物协调作用的综合表现,涉及多个代谢网... 食源性致病菌是危害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可对食品工业常用的物理杀菌因子(如热)和化学杀菌因子(如消毒剂)形成抗性,从而更易引发食物中毒。这种抗性的形成,通常是多个基因、sRNA、蛋白质和多个代谢物协调作用的综合表现,涉及多个代谢网络的调控。日益成熟的组学技术为食源性致病菌抗逆相关元件的全面发掘及互作关系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并有助于建立食源性致病菌抗逆组数据库。因此,本文综述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抗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遏制抗逆菌株引发的食物中毒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学技术 食源性致病菌 抗逆性 分子机制
下载PDF
原壳小球藻生物量快速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崔妍 李美芽 +1 位作者 施春雷 史贤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3-257,共5页
通过分光光度计和酶标仪分别测定不同浓度小球藻藻液的吸光度(A)和光密度(OD),用显微镜对细胞精确计数和用烘干法测量细胞干质量,分别在吸光度/光密度和细胞密度、吸光度/光密度和细胞干质量之间建立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较显著。... 通过分光光度计和酶标仪分别测定不同浓度小球藻藻液的吸光度(A)和光密度(OD),用显微镜对细胞精确计数和用烘干法测量细胞干质量,分别在吸光度/光密度和细胞密度、吸光度/光密度和细胞干质量之间建立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较显著。经过一系列波长的筛选,确定在波长440nm处测定吸光度/光密度最佳,进而确定生物量。两种仪器对比显示:酶标仪测得的结果线性关系更加显著。与细胞计数法等传统方法相比,光密度法更加便捷,能极大地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度,可作为小球藻实验室研究和工业化生产的有效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壳小球藻 生物量 吸光度 光密度 显微镜计数 干质量
下载PDF
氨基化磁性纳米粒子捕获基因组DNA结合PCR快速检测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被引量:3
4
作者 崔妍 白亚龙 +2 位作者 施春雷 王大鹏 史贤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95-298,355,共5页
本研究对氨基化磁性纳米粒子进行优化,再用优化后的纳米粒子分离牛奶样品中微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结合PCR检测,可以达到100 CFU/m L的检测限。在此过程中,纳米粒子与DNA的复合物直接加入到PCR体系中进行检测,无需洗脱、纯化等... 本研究对氨基化磁性纳米粒子进行优化,再用优化后的纳米粒子分离牛奶样品中微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结合PCR检测,可以达到100 CFU/m L的检测限。在此过程中,纳米粒子与DNA的复合物直接加入到PCR体系中进行检测,无需洗脱、纯化等步骤,这样既减少了操作步骤,也减少了DNA损耗,还起到了浓缩的作用。而且,此方法中纳米粒子无需抗体等生物分子标记,成本非常低廉,在生命物质的快速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与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化磁性纳米粒子 金黄色葡萄球菌 PCR DNA 磁性分离
下载PDF
核酸适配体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崔妍 白亚龙 史贤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1-7,共7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对于防控该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识别物是快速检测的核心,核酸适配体作为新兴的生物识别物,与靶标分子有高度的亲和力及特异性,且...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对于防控该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识别物是快速检测的核心,核酸适配体作为新兴的生物识别物,与靶标分子有高度的亲和力及特异性,且易于人工合成和修饰,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本文综述了核酸适配体的筛选技术及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富集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新型检测方法的开发和实际应用拓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配体 金黄色葡萄球菌 筛选 检测 生物传感器
下载PDF
病原菌菌膜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朱欣娜 史贤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535-539,共5页
菌膜是指细菌在应对生长逆境时,通过产生胞外多糖聚合物,使细菌细胞相互粘连形成的膜状物,这是微生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生长方式,不同于浮游生长状态。研究发现,病原菌在医疗和食品加工环境中形成菌膜后,难以被抗生素和消毒剂抑制或杀灭... 菌膜是指细菌在应对生长逆境时,通过产生胞外多糖聚合物,使细菌细胞相互粘连形成的膜状物,这是微生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生长方式,不同于浮游生长状态。研究发现,病原菌在医疗和食品加工环境中形成菌膜后,难以被抗生素和消毒剂抑制或杀灭,容易引起慢性感染和食品的二次污染,增加了医学治疗难度和食品污染的几率。为了预防病原菌菌膜的形成和治疗由菌膜引起的慢性感染,人们对菌膜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本文以典型的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为例,对菌膜形成相关基因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菌膜 调控基因 群体感应
下载PDF
我国乳品、油脂安全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 被引量:5
7
作者 吴时敏 葛雨星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共9页
分析了我国近年乳品和油脂的产量、进出口现状与消费需求;以多环芳烃和二噁英为例,阐述了国内外乳品、油脂的安全标准差异和研究进展;探讨了当前国内市场乳品、油脂的供应安全、质量安全和膳食安全问题。基此,提出了增强我国乳品、食用... 分析了我国近年乳品和油脂的产量、进出口现状与消费需求;以多环芳烃和二噁英为例,阐述了国内外乳品、油脂的安全标准差异和研究进展;探讨了当前国内市场乳品、油脂的供应安全、质量安全和膳食安全问题。基此,提出了增强我国乳品、食用油脂及其制品多维安全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为我国乳品和食用油脂的生产加工、营养健康、物流贮存、商贸政策及监管检验等提供多视角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配方奶粉 植物油 苯并芘 进出口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下载PDF
黄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葛雨星 成姝洁 吴时敏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30,共10页
近年来国内黄油的贸易量、关注度和研究热度显著上升。黄油开发及创新面临着如何提升感官特性、健康品质和绿色发展水平等多重挑战。作者综述了黄油市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未来黄油研发的重点方向与解决方法,重点探讨了未来黄油的... 近年来国内黄油的贸易量、关注度和研究热度显著上升。黄油开发及创新面临着如何提升感官特性、健康品质和绿色发展水平等多重挑战。作者综述了黄油市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未来黄油研发的重点方向与解决方法,重点探讨了未来黄油的原料创新和技术创新方式,旨在为当前黄油生产和新型黄油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油 人造黄油 脂肪替代物 风味 发酵 凝胶化
下载PDF
上海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状况 被引量:34
9
作者 李自然 施春雷 +1 位作者 宋明辉 史贤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8-271,共4页
采集上海市食品样品(生牛乳、生鲜肉、水产品、速冻食品、果蔬、豆制品)505份,按国标GB 4789.10—201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方法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和鉴定,并利用PCR技术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505份食品样品中有117份检出... 采集上海市食品样品(生牛乳、生鲜肉、水产品、速冻食品、果蔬、豆制品)505份,按国标GB 4789.10—201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方法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和鉴定,并利用PCR技术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505份食品样品中有117份检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总检出率为23.2%,其中生鲜肉检出率最高,为32.9%;其次为生牛乳和速冻食品,分别为26.3%和26.7%;其他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相对较低。该实验结果基本上反映了上海市各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状况,为监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及追溯污染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分离鉴定 食品 多聚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食品加工过程中致病菌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27
10
作者 史贤明 施春雷 +1 位作者 索标 吴正云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4-208,共15页
致病性细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罪魁祸首,也是我国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必须面对的重要危害。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由于能够形成菌膜,进行亚致死损伤修复,调节抗性基因的表达等,从而对加工过程中的高温、高压、冷冻、... 致病性细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罪魁祸首,也是我国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必须面对的重要危害。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由于能够形成菌膜,进行亚致死损伤修复,调节抗性基因的表达等,从而对加工过程中的高温、高压、冷冻、脱水、光照、真空以及氧化等环境胁迫产生耐受性。此外,致病菌也能够分泌各种胞外毒力因子等,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本文针对近年来食品加工过程中致病菌安全控制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加工 食品安全控制
原文传递
沙门氏菌内标PCR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小玲 刘斌 +3 位作者 但现龙 王大鹏 周敏 史贤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3395-3402,共8页
【目的】研制一种能有效指示假阴性的PCR检测产品,用于沙门氏菌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针对沙门氏菌invA基因、stn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与扩增内标,建立添加扩增内标的沙门氏菌PCR检测方法,组装试剂盒,并对试剂盒的各项性能... 【目的】研制一种能有效指示假阴性的PCR检测产品,用于沙门氏菌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针对沙门氏菌invA基因、stn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与扩增内标,建立添加扩增内标的沙门氏菌PCR检测方法,组装试剂盒,并对试剂盒的各项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试剂盒对147株沙门氏菌和28株非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沙门氏菌均能扩增出362 bp的目标条带,非沙门氏菌仅扩增出520 bp的内标条带。试剂盒检测沙门氏菌基因组DNA的检测限为8.0 fg/PCR,检测染菌量为4—5 CFU/10 mL的牛奶样品,增菌8—10 h即得到阳性结果。反复冻融60次或-20℃下贮存1年,均不影响试剂盒的使用效果。对食品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检出率为2/30,与国标法的检测结果相符,比未添加扩增内标的PCR检测结果(阳性检出率为1/30)准确。【结论】采用添加扩增内标的PCR试剂盒检测沙门氏菌,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并能有效指示假阴性,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适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筛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扩增内标 检测试剂盒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的热激亚致死损伤与显微红外光谱检测 被引量:5
12
作者 喻文娟 施春雷 +2 位作者 刘玉敏 代敏 史贤明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70-1476,共7页
采用传统的平板计数法作为对照,利用显微红外光谱技术(4000~400cm^-1)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研究了在55℃水浴中热激处理不同时间(0,2,4,6和8min)对副溶血弧菌失活和亚致死损伤的作用效果。二维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正常细菌... 采用传统的平板计数法作为对照,利用显微红外光谱技术(4000~400cm^-1)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研究了在55℃水浴中热激处理不同时间(0,2,4,6和8min)对副溶血弧菌失活和亚致死损伤的作用效果。二维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正常细菌与受损细菌能够各自聚类,明显区分,而且损伤程度不同的细菌也能够基本区分。载荷图分析(LPA)发现,加热处理后,副溶血弧菌中的多糖、结构蛋白、脂质、核酸都发生了变化,其细胞壁、细胞膜和DNA皆遭受损伤。类模拟软独立建模(SIMCA)的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受不同程度热损伤的细菌均有80%以上的预测率,能够被有效区别开。研究表明,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具有检测热激后亚致死损伤的副溶血弧菌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红外光谱技术 副溶血弧菌 亚致死 热激
下载PDF
沙门菌属特异性检测靶点碱基差异位点的识别及其血清型决定力 被引量:2
13
作者 石秀清 周秀娟 +2 位作者 施春雷 张芬 史贤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47-52,共6页
以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已公布的28株沙门菌(14个血清型)全基因组序列为研究对象,对前期研究获得的7个沙门菌属特异性检测靶点在不同血清型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S9和S69为碱基差异位点最多的两个靶点,具... 以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已公布的28株沙门菌(14个血清型)全基因组序列为研究对象,对前期研究获得的7个沙门菌属特异性检测靶点在不同血清型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S9和S69为碱基差异位点最多的两个靶点,具有沙门菌分子血清分型的潜在能力。随后,通过分析S9和S69在沙门菌不同血清型菌株中的差异位点,分别绘制两个血清分型靶点的差异位点表,从而获得了这两个靶点同时用于14个沙门菌血清型的快速分子血清分型的差异位点组合。在这些组合中,同一血清型具有相同的差异位点,不同血清型可以通过差异位点得以区分。最后,采集食品样品192份,用国标方法获得疑似沙门菌21株;利用血清分子分型靶点S9和S69进行快速分型,并同时用传统玻片凝集反应鉴定方法进行验证,两种方法鉴定结果的符合率为100%。鉴定结果为:21株沙门菌共包括4个不同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菌10株、鼠伤寒沙门菌7株、鸡沙门菌2株、纽波特沙门菌2株。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和分离株分型结果均表明,沙门菌特异分子检测靶点S9和S69相结合具备沙门菌的分子血清分型能力,以差异位点表为基础建立的血清分型方法有望替代传统的玻片凝集血清分型这一繁杂步骤,从而降低沙门菌血清鉴定的时间与成本,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应用于沙门菌分子血清分型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分子血清分型 特异性检测靶点 食品样品 血清鉴定
下载PDF
2008-2012年上海市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毒力基因筛查与ERIC-PCR分型 被引量:15
14
作者 庄孝飞 周秀娟 +2 位作者 许学斌 史贤明 施春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65-170,共6页
采集上海地区2008—2012年来自临床病人和市售食品的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90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对存在于毒力岛SPI和毒力质粒上的9种常见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用本实验优化的肠杆菌基... 采集上海地区2008—2012年来自临床病人和市售食品的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90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对存在于毒力岛SPI和毒力质粒上的9种常见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用本实验优化的肠杆菌基因间保守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CR,ERIC-PCR)方法对这些分离株进行亚分型。结果显示:毒力基因inv H、sop E、sug R的携带率为100.0%(90/90),iac P、avr A、rhu M、prg K均为98.9%(89/90),而spv B、spv C分别为85.6%(77/90)和78.9%(71/90)。优化的ERIC-PCR体系能够较好地区分8种主要沙门氏菌血清型,共17株菌,辛普森指数(D值)为0.970 6。然而,90株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却具有一致的ERIC-PCR指纹图谱。在所调查分离株中,毒力基因的携带率较高,尤其是inv H、sop E和sug R,对人类健康存在较大威胁;ERIC-PCR虽然可用于区分沙门氏菌不同血清型,但对肠炎沙门氏菌的分型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炎沙门氏菌 毒力基因 ERIC-PCR分型
下载PDF
高效褐藻胶降解菌的筛选与产酶条件优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婷婷 陈倩 +1 位作者 石萍 耿旭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5-1121,共7页
以海藻酸钠为唯一碳源,从天然腐烂海带中筛选得到一株高效褐藻胶降解菌株53#,经形态学观察和16S r RNA鉴定,确定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agaridevorans。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p H、温度、Na Cl浓度和海藻酸钠初始浓度为影响因素,对该... 以海藻酸钠为唯一碳源,从天然腐烂海带中筛选得到一株高效褐藻胶降解菌株53#,经形态学观察和16S r RNA鉴定,确定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agaridevorans。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p H、温度、Na Cl浓度和海藻酸钠初始浓度为影响因素,对该菌株的产酶条件进行优化,得到53#菌的最佳产酶条件:p H=8,25℃,Na Cl浓度15 g/L,海藻酸钠初始浓度15 g/L。在最佳产酶条件下,褐藻胶裂解酶最大酶活可达390.53±17.32U/m L。筛选得到的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agaridevorans 53#具有易于培养、产酶速度快和酶活力高等优点,能够实现褐藻胶的高效糖化,在褐藻生产生物乙醇领域具有潜在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藻胶降解 褐藻胶裂解酶 类芽孢杆菌 生物乙醇
下载PDF
基于受体捕获的人源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震寰 刘丹蕾 +3 位作者 张麟 崔妍 史贤明 王大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83-88,共6页
在原位捕获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法(In situ capture 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SC-RT-qPCR)建立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优化该新型感染性HuNoVs的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市售贝类样品中HuNoV... 在原位捕获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法(In situ capture 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SC-RT-qPCR)建立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优化该新型感染性HuNoVs的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市售贝类样品中HuNoVs的检测。本研究以2份HuNoVs临床腹泻样本3010(GI组)和3009(GII组)对ISC-RT-qPCR中猪胃粘膜提取物(porcine gastric mucin,PGM)包被浓度、待测样本孵育时间和孵育pH进行了优化;最后,对随机采集的40份市售贝类样品(文蛤、花蛤、海蛏、扇贝和鲍鱼)进行感染性HuNoVs的检测。结果表明,ISC-RT-qPCR最佳试验参数分别为:PGM包被浓度为1.0 mg/mL、待测样本孵育时间为30min、孵育pH(GI组,pH=3.0;GII组,pH=7.0);40份市售贝类样品中,贝类中HuNoVs总检出率为22.5%,多重检出率为5.0%,GI组和GII组HuNoVs的检出率分别为17.5%和10.0%;其中,市售文蛤的GI组和GII组HuNoVs检出率均为最高。因此,ISC-RT-qPCR是一种可用于市售贝类样品中感染性HuNoVs的检测方法,为食品中HuNoVs的检测与监测提供了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诺如病毒 受体捕获 原位捕获反转录实时定量PCR 贝类
下载PDF
加热和冻藏对鸡爪胶原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伟伟 霍香如 +2 位作者 李桂霞 韦永可 朱杰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16,共4页
研究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处理对鸡爪筋胶原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加热组将新鲜鸡爪筋剪碎匀浆后分别在50、60、70℃条件下水浴加热10、20、30 min;冻藏组将新鲜鸡爪筋分别在-20、-80℃条件下冻藏5、10、15 d,通过对处理后的样品采用原子... 研究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处理对鸡爪筋胶原纤维超微结构的影响。加热组将新鲜鸡爪筋剪碎匀浆后分别在50、60、70℃条件下水浴加热10、20、30 min;冻藏组将新鲜鸡爪筋分别在-20、-80℃条件下冻藏5、10、15 d,通过对处理后的样品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成像的方法研究鸡爪筋在不同温度及时间处理后的胶原纤维周期长度和粗糙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胶原纤维周期长度随加热温度升高、加热时间增长而变短,随冻藏温度降低,冻藏时间的延长而变长,其中760、-20℃变化最典型。60℃时,当加热时间由10min增至30min,周期长度由(72.20±2.58)nm减至(71.00±1.78)nm;-20℃时,当冻藏时长由5 d增至15 d,周期长度由(69.70±2.60)nm增至(73.00±2.90)nm。冻藏时间增加,鸡爪筋胶原纤维表面的粗糙度增加;加热时间增加,50℃加热时,鸡爪筋胶原纤维的粗糙度先增后减;60℃加热则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加热 冻藏 鸡爪 胶原纤维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特异性单链抗体磁珠的制备与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范一灵 George CPaoli +2 位作者 宋明辉 史贤明 杨美成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3-262,共10页
目的:制备一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特异性单链抗体捕获磁珠(scFv-IMBs),通过用人工污染的方式评价scFv-IMBs的效果。方法:在不同的增菌培养体系中以市售磁珠(Dyna-IMBs)作为对照,通过定性、定量培养技术和PCR检测技术,分析scFv-IMBs... 目的:制备一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特异性单链抗体捕获磁珠(scFv-IMBs),通过用人工污染的方式评价scFv-IMBs的效果。方法:在不同的增菌培养体系中以市售磁珠(Dyna-IMBs)作为对照,通过定性、定量培养技术和PCR检测技术,分析scFv-IMBs在法兰克福香肠中捕获与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英诺克李斯特菌的能力。结果:在BHI培养基中,scFv-IMBs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捕获率介于15%~55%之间,优于Dyna-IMBs(0.85%~1.27%),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性。在MOPS-BLEB培养基中两种磁珠的捕获率在62%~88%,捕获率高于在UVM培养基(<5%)和FB培养基(<53%)中。人工污染样品经scFv-IMBs捕获,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菌落数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的比例有显著性提升(P<0.01),可从高浓度英诺克李斯特菌(1∶1000)中有效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磁珠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可达1 CFU/mL。结论:与市售免疫磁珠产品相比,scFv-IMBs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可显著降低体系中英诺克李斯特菌的干扰,具有更好的分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磁珠 单链抗体片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英诺克李斯特菌 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基于MMR缺陷的高频突变食源性沙门氏菌环丙沙星耐药机制
19
作者 王银 杨保伟 +5 位作者 盛焕精 李怡澜 施春雷 史贤明 肖英平 杨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62-170,共9页
目的:通过研究甲基导向错配修复系统(methyl-directed mismatch repair,MMR)主要调控基因缺陷对食源性沙门氏菌高频突变子突变频率和环丙沙星药敏性的影响,揭示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萘啶酮酸和利福平平板测定90株食源性沙门氏菌高频突... 目的:通过研究甲基导向错配修复系统(methyl-directed mismatch repair,MMR)主要调控基因缺陷对食源性沙门氏菌高频突变子突变频率和环丙沙星药敏性的影响,揭示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萘啶酮酸和利福平平板测定90株食源性沙门氏菌高频突变子的突变频率;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DNA测序法检测耐药基因突变;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沙门氏菌高频突变子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确定MMR缺陷与沙门氏菌高频突变子突变频率、MIC及耐药基因间的关系;通过电转化法将野生mutS、mutH、mutL和uvrD基因分别转入高频突变子103D2,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野生型基因转入前后103D2耐药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MMR基因缺陷对沙门氏菌高频突变子环丙沙星耐药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结果:90株沙门氏菌高频突变子中共有89株对环丙沙星耐药,49株MutS编码基因发生突变(MutS-),且相较于MutS非突变株,在MutS突变株中GyrA(67.3%)及ParC(87.8%)蛋白突变检出率更高。103D2转入野生型mutS、mutH、mutL及uvrD基因质粒后,103D2:P-mutS突变频率显著下降,103D2:P-mutL和103D2:P-uvrD突变频率极显著下降。4株互补菌株中marA基因显著下调,marR、tolC(除103D2:P-uvrD外)基因上调,降低103D2对环丙沙星耐药性。结论:MMR缺陷可通过影响外排泵和膜编码基因marA、marR和tolC的表达改变对沙门氏菌高频突变子的耐药性及突变频率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高频突变子 耐药基因 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 甲基导向错配修复系统
下载PDF
斯特林式燃烧焓测量仪的教学方法设计
20
作者 王林 李晓舟 +3 位作者 李炜 黄婉婷 李天保 赵海双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8-51,共4页
针对新研发的斯特林式燃烧焓测量仪,设计了一个适用于本科教学、测量有机物燃烧焓的标准化实验方法。首先测量有机物的燃烧速率和物质燃烧时测量仪的输出功率,然后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燃烧焓与输出功率间的数学关系,再利用一种标准物质(... 针对新研发的斯特林式燃烧焓测量仪,设计了一个适用于本科教学、测量有机物燃烧焓的标准化实验方法。首先测量有机物的燃烧速率和物质燃烧时测量仪的输出功率,然后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燃烧焓与输出功率间的数学关系,再利用一种标准物质(无水乙醇)标定仪器的热功转换效率,最后将待测物的燃烧速率和输出功率代入数学模型计算其燃烧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林热机 燃烧焓 物理化学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