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浆醛固酮浓度的一致性评价
1
作者 杨春静 续茜桥 +1 位作者 宝丽 时正媛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06-410,共5页
目的 比较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和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测定重症监护室(ICU)老年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PAC)的一致性,并探讨醛固酮(ALD)与血液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41例ICU老年患者,分别采用LC-MS/MS和CLI... 目的 比较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和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测定重症监护室(ICU)老年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PAC)的一致性,并探讨醛固酮(ALD)与血液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41例ICU老年患者,分别采用LC-MS/MS和CLIA两种方法测定PAC,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和一致性比较。同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LD与血液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LC-MS/MS法的线性范围为15~1 500 pg/mL,最低定量限为15 pg/mL。日间、日内精密度均<15%,加标回收率为94%~99%,无明显基质效应。CLIA法与LC-MS/MS法检测的PAC结果呈正相关(r=0.762 7,P<0.01),但2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差。Deming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Y=0.969 6X-16.71,斜率为0.970(95%CI:0.890~1.049),截距为-16.71(95%CI:-25.690~-7.728)。Bland-Altman分析显示CLIA法较LC-MS/MS法平均高估21.18 pg/mL(95%CI:-25.89~68.26 pg/mL),偏差为24.02%。在ALD与血液生物标志物间的相关性分析中,ALD与肌红蛋白(Mb)呈显著正相关(r=0.303,P<0.05)。结论 LC-MS/MS法测定ICU老年患者PAC的方法学性能良好。LC-MS/MS法与CLIA法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欠佳,2种方法不宜在临床上互相替代使用。ALD与Mb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ALD可能与心肌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醛固酮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化学发光免疫法 肌红蛋白
下载PDF
我院妊娠期妇女门诊用药的合理性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马晓玮 顾红燕 +1 位作者 栗芳 屠京慧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14-1117,共4页
目的:探讨我院妊娠期妇女门诊用药的合理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抽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9年1-12月全部产科门诊孕妇用药处方,对用药种类、用药频度(DDDs)、安全性级别及中成药使用情况进行统... 目的:探讨我院妊娠期妇女门诊用药的合理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抽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9年1-12月全部产科门诊孕妇用药处方,对用药种类、用药频度(DDDs)、安全性级别及中成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我院妊娠期妇女门诊最常使用的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类药品,其次为血液系统及激素类药品。安全级别较高的B类药品品种最多,未分级药品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未使用X级药品。妊娠期妇女共使用中成药6种,其中说明书标识“可用”的有2种,说明书未注明的有4种,未使用说明书标识为“禁用”和“慎用”的中成药。结论:我院妊娠期妇女门诊用药总体较为合理,但在孕期使用某些中成药的安全性需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门诊 用药频度 安全性分级 药师作用
下载PDF
PDCA循环法对临床药师主导的抗菌药物管理项目实施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马英杰 马丽萍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年第6期723-726,728,共5页
目的:探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以下简称“该院”)应用PDCA循环管理优化临床药师主导抗菌药物管理项目(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program,ASP)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方法:基于ASP策略,在该院干部综合科病区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包括... 目的:探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以下简称“该院”)应用PDCA循环管理优化临床药师主导抗菌药物管理项目(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program,ASP)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方法:基于ASP策略,在该院干部综合科病区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包括抗菌药物首次用药医嘱前置审核;带有干预和反馈的用药审核;针对抗菌药物治疗持续时间>10 d的患者予以干预管理。对医师进行培训,对患者开展用药教育。并采用PDCA循环管理优化ASP,将实施PDCA循环前(2018年7—10月)、实施PDCA循环后(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的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药品总收入的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以及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进行比较。结果:采取ASP并通过PDCA循环不断优化干预措施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药品总收入的比例由25.71%降至17.87%,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50.46%降至40.53%,均呈显著降低趋势,与干预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37.34 DDDs/(100人·d)降至27.68 DDDs/(100人·d),住院患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10.94 DDDs/(100人·d)降至6.00 DDDs/(100人·d);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由48.19%升至66.36%,呈升高趋势,与干预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由临床药师主导ASP,采取PDCA循环管理不断对ASP干预措施进行优化,提高了该院干部综合科病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管理项目 合理用药 临床药师 PDCA循环
下载PDF
呼吸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和防范措施 被引量:4
4
作者 韦元元 栗芳 +1 位作者 陶小妹 顾红燕 《中国药物警戒》 2021年第11期1083-1086,共4页
目的分析我院呼吸科抗菌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并提出防范措施,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6年1月3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院呼吸科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ADR患者年龄、药物分布及ADR发生的... 目的分析我院呼吸科抗菌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并提出防范措施,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6年1月3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院呼吸科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ADR患者年龄、药物分布及ADR发生的时间分布和临床特征等,共纳入51例ADR报告,并重点分析3例严重ADR的特征。结果老年患者ADR发生较多。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伏立康唑ADR居前3位。ADR多发生在用药后1 d内。临床药师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防范措施。结论应加强重点药物和老年患者的药学监护,合理选择药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药学服务
下载PDF
老年管饲用药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及疗效评估 被引量:6
5
作者 陶小妹 马英杰 +3 位作者 孙路路 王凤霞 赵雪 王淑梅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99-901,共3页
目的建立老年综合科管饲给药标准操作流程,评估其对用药错误和管饲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1月至6月老年科的管饲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7月至12月的管饲患者为试验组。通过建立管饲药物的给药标准、管饲标准给药流程、管饲冲管... 目的建立老年综合科管饲给药标准操作流程,评估其对用药错误和管饲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1月至6月老年科的管饲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7月至12月的管饲患者为试验组。通过建立管饲药物的给药标准、管饲标准给药流程、管饲冲管流程、降低管饲腹泻措施、出现腹泻后的处理流程,并对医护人员进行同质化培训,对试验组患者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的不合理医嘱百分比、堵管率和腹泻率。结果老年综合科管饲给药不合理医嘱百分比由干预前的19.35%显著降至7.89%(P<0.05);临床堵管率由干预前的14.55%显著降至5.77%(P<0.05);腹泻率由之前的11.82%显著降至3.85%(P<0.05)。结论建立管饲给药、堵管、腹泻的标准化处理流程有利于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同时显著降低管饲喂养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师 管饲 干预
原文传递
水杨酸甲酯糖苷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晓玮 顾红燕 +1 位作者 栗芳 张天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1-549,共9页
目的水杨酸甲酯糖苷是来源于中药滇白珠的具有明确抗炎作用的新型非甾体天然化合物,该研究探讨其通过抗炎对APP/PS1模型鼠学习记忆改善的作用。方法建立APP/PS1老年痴呆小鼠模型,应用Morris水迷宫评价水杨酸甲酯糖苷对学习记忆的影响,... 目的水杨酸甲酯糖苷是来源于中药滇白珠的具有明确抗炎作用的新型非甾体天然化合物,该研究探讨其通过抗炎对APP/PS1模型鼠学习记忆改善的作用。方法建立APP/PS1老年痴呆小鼠模型,应用Morris水迷宫评价水杨酸甲酯糖苷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并对脑组织病理组织进行尼氏染色、硫磺素T染色和电镜技术观察神经细胞的功能变化。结果水杨酸甲酯糖苷能够提高AD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表现为缩短APP/PS1小鼠的潜伏期,增加其在目标区域的停留时间和穿越次数;其次能够部分减少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缓解神经细胞的损伤、改善神经毡超微结构病变。结论水杨酸甲酯糖苷可能通过抗炎作用,减少了Aβ沉积和保护神经细胞,从而提高了A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甲酯糖苷 阿尔茨海默病 APP/PS1 神经炎症 学习记忆 神经元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麝香抗栓胶囊中马钱苷、葛根素和芍药苷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1
7
作者 季文媛 刘炜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494-498,共5页
目的建立反相HPLC法同时测定麝香抗栓胶囊中马钱苷、葛根素和芍药苷成分质量分数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Phenomonex®luna-C18液相色谱柱分离,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241 nm;流速:1.2 mL/min;柱温:27℃;进样体积:20μL;流... 目的建立反相HPLC法同时测定麝香抗栓胶囊中马钱苷、葛根素和芍药苷成分质量分数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Phenomonex®luna-C18液相色谱柱分离,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241 nm;流速:1.2 mL/min;柱温:27℃;进样体积:20μL;流动相为乙腈-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外标法定量。结果马钱苷、葛根素和芍药苷在浓度0.79~39.60、1.53~76.32、9.51~475.50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2%、99.5%和99.7%;方法重复性RSD值分别为3.64%、2.89%和3.02%(n=6)。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为全面保证该产品的质量标准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抗栓胶囊 马钱苷 葛根素 芍药苷
下载PDF
轻度氨基转移酶升高冠心病患者调节血脂药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马英杰 陶小妹 马丽萍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年第5期533-535,539,共4页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轻度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冠心病患者调节血脂药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10—12月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轻度氨基转移酶升高冠心病患者93例,根据患者发生无症状性孤立性轻度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后医师处方他汀类...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轻度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冠心病患者调节血脂药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10—12月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轻度氨基转移酶升高冠心病患者93例,根据患者发生无症状性孤立性轻度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后医师处方他汀类药物情况,将患者分为A组(停用他汀类药物)33例、B组(未调整调脂治疗方案)33例和C组[调整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种类或剂量)]27例。记录三组患者的基本情况、药物使用情况、他汀类药物给药日剂量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纳入的93例患者氨基转移酶水平均在升高后3个月内恢复至正常范围。在氨基转移酶升高前处方比例最大的3种他汀类药物依次为匹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氨基转移酶升高后处方比例最大的3种他汀类药物依次为匹伐他汀、普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处方比例增加13.87%。A、B和C组患者的LDL-C达标率分别为21.21%(7/33)、60.61%(20/33)和37.04%(10/27),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A组患者的LDL-C达标率明显低于B组(P<0.017),A、C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B、C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电话访谈显示,A组61.90%(13/21)的患者按照处方服药,B组78.26%(18/23)的患者按照处方服用药物,C组52.94%(9/17)的患者按照处方服用药物。实际没有继续服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结论: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无症状性孤立性轻度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临床实际应用中存在停止使用他汀类药物或调整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的情况,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和LDL-C达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转移酶 冠心病 他汀类药物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下载PDF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风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哲 马英杰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年第6期737-740,共4页
目的:探讨某三级甲等医院(以下简称"该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风险因素。方法:从该院HIS系统中调取2019年1月心血管内科全部住院患者的数据进行横断面研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QT间期水平的... 目的:探讨某三级甲等医院(以下简称"该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风险因素。方法:从该院HIS系统中调取2019年1月心血管内科全部住院患者的数据进行横断面研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QT间期水平的风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入院时校正后QT间期(corrected QT interval,QTc)> 450 ms(P=0.001)、使用风险药物(P=0.012)为患者住院期间QT间期延长的风险因素;女性(P=0.149)、年龄≥68岁(P=0.271)、入院时低钾血症(P=0.717)、急性心肌梗死(P=0.132)和心力衰竭(P=0.226)与患者住院期间QT间期延长不具有相关性。结论: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入院时低钾血症、年龄≥68岁、女性及伴发疾病等因素与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未见明显相关性,使用风险药物和入院时QTc> 450 ms是导致患者QT间期延长的重要风险因素。对于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高危人群,应合理选用不具有QT间期延长风险的药物,以减少QT间期延长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 影响因素 药物治疗
下载PDF
静脉输注细胞毒性药物导致集中发生过敏反应的案例探析
10
作者 王哲 马英杰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年第5期627-631,共5页
目的:探讨夏季细胞毒性药物输注后集中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影响因素,为回顾性调查提供方案参考,避免因输注细胞毒性药物而造成更多过敏病例的出现。方法:结合2019年6—7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内科引发多起过敏反应的细胞毒性药物的... 目的:探讨夏季细胞毒性药物输注后集中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影响因素,为回顾性调查提供方案参考,避免因输注细胞毒性药物而造成更多过敏病例的出现。方法:结合2019年6—7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内科引发多起过敏反应的细胞毒性药物的调查,针对同批次药品及涉事医嘱药品的储存和使用情况,排查可能引起输液反应的诱因。结果:经对药品的供应、储存、配置等环节的调查,此次集中过敏反应排除了输液反应的可能。但经综合分析后发现,(1)成品输液在运往科室时暴露于夏季室外环境下,会破坏输液质量的稳定性;(2)盛夏时节,由于患者生活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其免疫功能可能会发生异常。因此,高温高湿的环境是导致此次药物输注后集中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在夏季环境下抗肿瘤药致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将会升高,因此,对温度敏感的细胞毒性药物应实行现用现配,并应控制病房的湿度和温度,加强对患者的监护与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反应 环境 细胞毒性药物 药物管理
下载PDF
237例地诺前列酮栓用于足月初产妇和经产妇促宫颈成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马晓玮 屠京慧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1年第2期56-59,82,共5页
目的探讨足月经产妇使用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的置药特点、引产特征和安全性,以指导其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产科2019年1~10月收治的237例Bishop评分≤6分、阴道放置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的足月... 目的探讨足月经产妇使用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的置药特点、引产特征和安全性,以指导其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产科2019年1~10月收治的237例Bishop评分≤6分、阴道放置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的足月妊娠孕妇资料,其中经产妇34例,初产妇203例,比较两组产妇的置药时长、取药原因、用药至临产时长、产程时间、临产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经产妇组置药时长较初产妇组缩短[(5.78±3.85)h vs(8.54±5.8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产妇因宫颈条件改善取药的占比大于初产妇,经产妇用药至临产时长[(4.75±7.78)h vs(11.38±13.80)h]、产程时间[(4.24±1.06)h vs(8.19±5.41)h]均小于初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产妇24 h内临产率为94.12%,初产妇为7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经产妇使用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安全、有效。临床操作中应严密观察宫颈变化及宫缩情况并及时取药,密切关注产程进展,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诺前列酮栓 足月妊娠 经产妇 促宫颈成熟 引产
原文传递
利奈唑胺致26例黑毛舌不良反应的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璐 时正媛 王淑梅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8-572,共5页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致黑毛舌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 link、EmBase、Scopus等...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致黑毛舌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 link、EmBase、Scopus等数据库中收载的利奈唑胺致黑毛舌不良反应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2年5月。结果检索到20篇共26例关于利奈唑胺致黑毛舌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以男性为主(18例,69.23%);20岁以下患者11例(42.31%),52岁以上患者10例(38.46%);黑毛舌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开始用药后的10~14 d左右;大部分患者在停药并给予适当的口腔护理后7~30 d舌部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儿童青少年和中老年患者使用利奈唑胺应尤为注意,避免长期用药,用药过程中注意口腔护理,以减少黑毛舌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黑毛舌 药物不良反应 文献分析
原文传递
Risk factors for delayed methotrexate eliminat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13
作者 Miao Li Xiaoyan Kong Shumei Wang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746-754,共9页
Delayed elimination of methotrexate(MTX) is a major clinical concern in patients receiving high-dose MTX(HD-MTX) therapy.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imed to retrospectively explore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TX conce... Delayed elimination of methotrexate(MTX) is a major clinical concern in patients receiving high-dose MTX(HD-MTX) therapy.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imed to retrospectively explore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TX concentrations and elimination delay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Cycles of HD-MTX therapy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e normal elimination group and delayed elimin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serum MTX concentrations at 24(C) or 42 h(C) after the start of MTX therap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MTX concentrations and elimination delay were assessed by χ^(2) test, Fisher’s exact test, Mann-Whitney test, or Spearma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GEE) were used to adjust for the clustering effects of multiple cycles in one patient and confounders. A total of 43 patients with 138 cycles of HD-MTX chemotherapy were included and evaluated in the current study. Dose, white blood cells(WBC), hemoglobin(HB), and blood urea nitrogen(BUN)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MTX C(all P < 0.05).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noticed between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MTX C. Delayed MTX elimination was observed in 34(24.6%) courses. Dose, WBC, HB, BUN, and concurrent infection were th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delayed MTX elimination(all P < 0.05). Our study identified sever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TX levels and elimination, which might be used to recognize patients with a high risk of delayed MTX elimination. However, the findings need to be confirmed in further large-scale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HOTREXATE Elimination delay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