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6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膝关节神经分布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9
1
作者 余正红 蔡胥 +3 位作者 赵卫东 李忠华 李鉴轶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为膝关节疼痛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局部神经支配的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80例成人下肢标本膝关节神经分布进行解剖观测。结果:支配膝关节的神经可分为浅、深2层。浅层为皮神经,部分干较粗,容易形成皮神经瘤;深层可以分为伸膝肌... 目的:为膝关节疼痛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局部神经支配的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80例成人下肢标本膝关节神经分布进行解剖观测。结果:支配膝关节的神经可分为浅、深2层。浅层为皮神经,部分干较粗,容易形成皮神经瘤;深层可以分为伸膝肌支膝关节支组成的髌上区组,隐神经分支组成的内侧及髌下区组,腓总神经关节支组成的后外侧区组,月国丛神经组成的月国区组4组。4组神经在关节囊外分布有重叠交叉,但区域明确。深层的隐神经膝关节支、腓总神经膝关节支和股内侧肌支膝关节支等神经支粗约1mm,位置表浅且固定,具有选择性切断的可行性。结论:TKA、膝关节镜等术中通过滑膜切除、关节支切断进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术对降低髌股关节疼痛有合理的解剖机制;膝关节局部去神经化术对确诊局部皮神经瘤形成或神经支卡压等关节外源性疼痛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神经分布 去神经化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数字化虚拟人体为临床解剖学开拓研究新领域 被引量:72
2
作者 钟世镇 原林 黄文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4,共2页
关键词 数字化虚拟 临床解剖学 研究新领域
下载PDF
闭孔动脉吻合支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3
作者 阮默 徐达传 汪新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7-210,共4页
目的 :为骨盆创伤止血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0个防腐固定的成年骨盆标本 ,仔细解剖观察双侧闭孔动脉的来源、分支及其吻合情况。同时通过 5个盆部血管铸型标本 ,观察闭孔动脉与髂外动脉及髂内动脉系统的侧支吻合情况。结果 :闭孔... 目的 :为骨盆创伤止血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0个防腐固定的成年骨盆标本 ,仔细解剖观察双侧闭孔动脉的来源、分支及其吻合情况。同时通过 5个盆部血管铸型标本 ,观察闭孔动脉与髂外动脉及髂内动脉系统的侧支吻合情况。结果 :闭孔动脉起源分散 ,可分为盆内段和盆外段 ,其分支分布至盆腔脏器和骨盆。 86.7%的闭孔动脉与旋股内动脉浅支间存在直径 ( 1.2 8± 0 .2 2 )mm的血管吻合 ,3 6.7%与对侧闭孔动脉间存在直径 ( 1.12± 0 .0 8)mm的血管吻合 ,2 6.7%与腹壁下动脉 (或髂外动脉 )间有直径( 1.0 2± 0 .3 2 )mm的吻合血管 ,11.7%与旋股内动脉深支有直径 ( 1.5 6± 0 .3 4)mm的血管吻合。此外 ,闭孔动脉分支的终末毛细血管与髂腰动脉、旋髂深动脉、第四腰动脉、阴部内动脉、膀胱上、下动脉和前列腺动脉 (或子宫动脉 )等动脉之间存在广泛、固定的毛细血管吻合网。结论 :闭孔动脉与髂内动脉其他分支及髂外动脉之间存在广泛的血管吻合 ,主要吻合类型为终末支直接吻合和终末支网状血管吻合。在骨盆创伤骨折需阻断出血动脉时 ,应特别注意终末支直接吻合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孔动脉 血管吻合 骨盆 止血
下载PDF
颞骨手术相关的面神经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田广永 段永畅 +2 位作者 石小田 黄美贤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3-597,共5页
目的探讨颞骨手术中面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及手术中的定位方法。方法 (1)在15例尸头标本上(30侧)模拟完壁式乳突根治术,面神经隐窝入路,面神经减压手术,迷路下入路,颅中窝入路内耳道等手术,观察面神经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2)30例干... 目的探讨颞骨手术中面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及手术中的定位方法。方法 (1)在15例尸头标本上(30侧)模拟完壁式乳突根治术,面神经隐窝入路,面神经减压手术,迷路下入路,颅中窝入路内耳道等手术,观察面神经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2)30例干颞骨标本采用断面方法观察面神经管与周围主要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 (1)面神经垂直段中点距离乙状窦前壁(6.42±2.65)mm,距离颈静脉球外侧壁(3.58±1.33)mm。(2)面神经隐窝外侧气房明显存在者86.67%(26例),不明显者13.33%(4侧),面神经隐窝外侧气房可以定位面神经与面神经隐窝。(3)在外半规管中后1/3交点下方(1.70±0.33)mm可定位面神经锥段,向下与二腹肌嵴前端连线是面神经垂直段位置。(4)膝神经节位于匙突前(2.48±0.23)mm。(5)弓状隆起外侧端前方是内耳道底位置,岩浅大神经方便定位面神经迷路段。结论利用面神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根据面神经走行特点及面神经管周围颜色、骨质改变在颞骨部位手术中能够快速准确的定位面神经,同时也可以将面神经作为其它手术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颞骨 应用解剖
下载PDF
颈部SPR术中脊神经后根节段定位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徐朋 徐达传 +1 位作者 李忠华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为颈部SPR 提供可靠的后根鉴别的形态学依据,探讨颈部限制性椎板切除SPR 的可行性。方法:在20 例防腐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颈椎标本上,对C4 ~T1 节段后根的位置、粗细和长度进行形态学观测。另1 具男性脊柱标本采... 目的:为颈部SPR 提供可靠的后根鉴别的形态学依据,探讨颈部限制性椎板切除SPR 的可行性。方法:在20 例防腐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颈椎标本上,对C4 ~T1 节段后根的位置、粗细和长度进行形态学观测。另1 具男性脊柱标本采用限制性椎板切除,摹拟临床颈部SPR 术式,观察各节段脊神经后根的暴露情况。结果:各节段的后根在齿状韧带的后方向外下方斜行。C4~T1 各节段后根在冠状面呈近似平排,自上而下依次为C4 ~T1 的后根。从C4 到C6,后根的直径逐渐增大,以C6 的后根为最粗大,后又逐渐减小。各节段后根在出硬脊膜处的位置关系仍保持冠状位的上、下平排关系。结论:各节段脊神经后根在冠状位呈上、下排列,缺少集中行走。限制性椎板切除并不能暴露C5 ~T1 节段的后根。颈部SPR 最少需要切除3 个半椎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 SPR术 脊神经后根 应用解剖
下载PDF
经乳突面隐窝入路后鼓室相关手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珊珊 田广永 +1 位作者 段永畅 徐达传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经乳突面隐窝入路后鼓室人路的相关解剖,进行观察测量,为该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成人头颅福尔马林泡过6例12侧,在放大1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模拟中耳乳突面隐窝后鼓室入路手术,观察和测量了外耳道上棘、面神经、面隐窝、... 目的探讨经乳突面隐窝入路后鼓室人路的相关解剖,进行观察测量,为该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成人头颅福尔马林泡过6例12侧,在放大1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模拟中耳乳突面隐窝后鼓室入路手术,观察和测量了外耳道上棘、面神经、面隐窝、锥隆起、圆窗、卵圆窗,岬小桥、岬后脚、等相关的解剖结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外耳道上棘至砧骨短脚的平均距离为20.06mm,外耳道上棘至面神经锥段中点平均距离为17.28 mm,面神经锥段中点距外耳道后壁垂直距离平均为4.67mm,面神经水平段平均长12.30 mm,面神经垂直段平均长16.31 mm.面神经水平段与垂直段的夹角平均为111.5°,鼓索神经与面神经垂直段的夹角平均为23.9°锥隆起至圆窗龛的平均距离为4.46 mrn,锥隆起到镫骨头平均距离2.62mm,锥隆起到砧骨窝平均距离4.43mm,卵圆窗至圆窗龛的平均距离为3.84mm,砧镫关节至圆窗龛的平均距离为3.89mm面神经锥段中点到卵圆窗平均距离8.10mm;面神经锥段中点到岬小桥与岬下脚下端的距离分别是(4.85±0.45mm),(6.21±0.52mm);鼓索神经和面神经垂直段夹角平均为48.3°,水平半规管与面神经水平段夹角平均为19.5°,面神经水平段与垂直段夹角平均为111.5°。结论中耳乳突入路手术中部分重要解剖结构位置恒定,重要解剖结构间距离及角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熟悉其解剖关系,可以完全的清楚病变,又可以指导临床手术,避免手术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 后鼓室 面隐窝 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青少年胸腰椎峡部及椎板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筱贺 李少华 +4 位作者 李志军 蔡永强 王星 陈海芳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测量青少年(14~19岁)脊柱胸腰段椎板峡部上下缘的厚度、峡部上下缘距离及椎板厚度值,为临床及运动医学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年龄在14~19岁(平均16.5岁)25例原配完整的胸腰段(T1~L5)标本,分别测量峡部上缘厚度,峡部下缘厚度,... 目的测量青少年(14~19岁)脊柱胸腰段椎板峡部上下缘的厚度、峡部上下缘距离及椎板厚度值,为临床及运动医学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年龄在14~19岁(平均16.5岁)25例原配完整的胸腰段(T1~L5)标本,分别测量峡部上缘厚度,峡部下缘厚度,峡部上下缘距离和椎板厚度并对峡部上下缘厚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峡部上缘厚度:胸段在(2.96±0.69)mm~(3.74±0.55)mm之间,呈逐渐上升趋势,腰段在(4.29±0.98)mm~(4.83±0.80)mm之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峡部下缘厚度:胸段由(4.52±1.06)mm到(5.11±0.99)mm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腰段在(6.06±1.03)mm到(7.30±1.24)mm之间,变化不大。峡部上、下缘为近似"双轨"的曲线,上、下缘间差值保持在2.00mm左右。峡部上下径:整体在(17.51±3.55)mm~(7.90±1.71)mm之间,胸段呈上升的趋势,腰段呈下降的趋势。椎板厚度:整体在(4.94±1.00)mm~(6.79±1.01)mm之间,呈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形"。结论青少年胸腰椎峡部与椎板相关参数变化有一定规律,峡部下缘总是较上缘厚,且具有一定的差值;其与成人数据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胸腰椎 峡部 椎板
下载PDF
内镜下乙状窦前后入路的临床解剖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田广永 徐达传 彭志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5-488,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乙状窦前-迷路后(presigmoid-retrolabyrinthine,PSRL)与乙状窦后(retrosig moid,RS)手术入路的临床解剖结构特点,为桥小脑角部位手术入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3具(26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成人头湿标本,2具(4侧)... 目的:探讨内镜下乙状窦前-迷路后(presigmoid-retrolabyrinthine,PSRL)与乙状窦后(retrosig moid,RS)手术入路的临床解剖结构特点,为桥小脑角部位手术入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3具(26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成人头湿标本,2具(4侧)新鲜成人头标本在内窥镜下分别模拟PSRL与RS入路操作。对比观察两手术入路下的解剖学结构,测量相关数据。结果:PSRL入路中内耳道后唇、三叉神经、迷走神经距离骨窗口前缘的距离分别为(14.04±3.56)mm、(28.62±1.62)mm、(12.53±4.11)mm。RS入路中3者距离骨窗口前缘的距离分别为(28.66±3.78)mm、(42.00±2.40)mm、(33.16±4.80)mm。内镜与岩锥后面的角度在PSRL入路接近平行,在RS入路大于25°。在两入路中内镜下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有所不同。结论:(1)骨窗口至主要结构的距离在内镜下PSRL入路较RS入路近,有利于内镜操作。(2)在内镜下PSRL入路利于处理小脑腹侧病变,适合与幕上或中颅窝入路联合。(3)RS入路利于观察岩锥后面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解剖 桥小脑角 显微手术
下载PDF
颞肌复合组织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齐向东 胡志奇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8-159,共2页
肌复合组织瓣是整形修复外科常选用的组织供区,Muller(1890)首次报道了颞区颅骨瓣修复颅骨缺损,Rubin(1970)则是颞肌瓣的推广和普及者.象原料厂一样,颞肌复合组织瓣广泛被医生取用[1,2],常用于肿瘤、创伤、手术等导致的颜面畸形如Conve... 肌复合组织瓣是整形修复外科常选用的组织供区,Muller(1890)首次报道了颞区颅骨瓣修复颅骨缺损,Rubin(1970)则是颞肌瓣的推广和普及者.象原料厂一样,颞肌复合组织瓣广泛被医生取用[1,2],常用于肿瘤、创伤、手术等导致的颜面畸形如Converse和Elliott的全鼻再造[2,3]、Erol全耳或单纯耳廓再造[4~7]、鲁开化等的拇指再造[8]、瘢痕性秃发修复、面瘫矫正、颧骨畸形治疗、眉再造、上下眼睑和口唇缺损的修复以及躯体、四肢瘢痕挛缩的治疗[9~11]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肌 复合组织瓣 临床解剖
下载PDF
上颌动脉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概况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忠华 刘大庸 +5 位作者 徐达传 原林 钟世镇 诹访 竹村明道 方一如 《解剖科学进展》 CAS 1999年第3期231-234,共4页
上颌动脉的体质调查研究结果与日本人没有明显差异 ,91%从翼外肌浅面经过 ,9%从翼外肌深面经过。可经上颌窦径路 ,口腔径路和鼻腔径路结扎上颌动脉治疗顽固性鼻腔出血 ,效果良好。上颌动脉的分支颞深动脉营养颞肌的前份和中份 ,是颞肌... 上颌动脉的体质调查研究结果与日本人没有明显差异 ,91%从翼外肌浅面经过 ,9%从翼外肌深面经过。可经上颌窦径路 ,口腔径路和鼻腔径路结扎上颌动脉治疗顽固性鼻腔出血 ,效果良好。上颌动脉的分支颞深动脉营养颞肌的前份和中份 ,是颞肌瓣的主要血管蒂 ,作颞肌瓣移植时 ,根据受区特点 ,可切取颞肌前、中份。颊动脉是颊脂肪垫主要血管之一 ,90 %起于上颌动脉翼肌段 ,10 %起于颞深动脉或下牙槽动脉 ,带蒂的颊脂肪垫可用于封闭颌面部瘘管和修复颌面部缺损。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有待深入 ,如紧密结合颌面整形术式的开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动脉 解剖学 翼外肌
下载PDF
三种手术入路显露尿道膜部的比较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11
作者 张小明 何恢绪 +6 位作者 胡卫列 吕 军 聂海波 杨槐 姚华强 李忠华 罗积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4-627,共4页
目的:评价经耻骨上、耻骨下及会阴三种手术入路暴露尿道膜部的优劣,并探讨耻骨下部分切除入路治疗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的应用。方法:35例成年男性尸体标本解剖后测量耻骨联合上缘(A)、下缘(B)及会阴部两坐骨结节连线上缘中点(C)距尿道球膜... 目的:评价经耻骨上、耻骨下及会阴三种手术入路暴露尿道膜部的优劣,并探讨耻骨下部分切除入路治疗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的应用。方法:35例成年男性尸体标本解剖后测量耻骨联合上缘(A)、下缘(B)及会阴部两坐骨结节连线上缘中点(C)距尿道球膜部交界处(D)、前列腺尖(E)连线距离及其相关角度;复杂性后尿道狭窄8例,全部采用耻骨下部分切除入路治疗。结果:AD=(6.5±0.5)cm,BD=(2.2±0.5)cm,CD=(3.4±0.6)cm,BD<CD<AD(P<0.05,SNK法);AE=(6.6±0.5)cm,BE=(3.0±0.5)cm,CE=(4.4±0.7)cm,BE<CE<AE(P<0.05,SNK法);∠EAD(α1)=9.3°±2.0°,∠EBD(α2)=17.4°±3.8°,∠ECD(α3)=9.2°±1.6°,α1<α2(P<0.05,t=11.1),α3<α2(P<0.05,t=12.1);8例患者中7例手术一次成功,效果良好。结论:经耻骨下途径暴露尿道膜部最佳;对于反复手术的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经耻骨下部分切除入路后尿道成形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膜部 会阴 耻骨 手术入路 后尿道狭窄
下载PDF
股骨颈支持带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古丽扎尔.阿布都热西提 谭为 +2 位作者 杨洋 刘桂英 黄文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5-628,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颈支持带的形态结构特点,为临床股骨颈的安全显露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新鲜下肢标本4例、红色乳胶灌注固定标本60例,通过显微解剖、铸型标本和股骨颈支持带切片等方法研究股骨颈支持带的位置、形态、分布及中段宽度等。结... 目的探讨股骨颈支持带的形态结构特点,为临床股骨颈的安全显露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新鲜下肢标本4例、红色乳胶灌注固定标本60例,通过显微解剖、铸型标本和股骨颈支持带切片等方法研究股骨颈支持带的位置、形态、分布及中段宽度等。结果 (1)3条支持带的形态结构特点:上支持带出现率100%,恒定出现,走行在11:00~13:00位置,此支持带变异最小;下支持带出现率为100%,走行在06:00~07:30位置,在3条支持带中它最为坚韧;前支持带出现率为60%,变异最大,走行在02:30~04:00位置。(2)组织切片显微镜观察发现血管贯穿于支持带,上、下支持带均有血管、神经支配。(3)股骨颈安全显露的区域:08:00~10:00的位置,此处支持带较少出现。结论上、下支持带恒定出现,走行位置较为恒定,且富含血管、神经,是股骨头血供的重要来源,同时经大转子后内侧切开显露股骨颈,操作更安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 血供 支持带
下载PDF
脾脏血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与保脾治疗现状 被引量:23
13
作者 罗光辉 丁自海 +3 位作者 李忠华 苏兴桂 冉墨 钟世镇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6-259,共4页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日益增多,资料显示交通事故中脾脏是腹部脏器中最容易受损伤的器官之一,其发病率占各种腹部损伤的40%~50%。脾脏在人体免疫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对其解剖认识的提高,脾破裂的外科治疗也发生了变...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日益增多,资料显示交通事故中脾脏是腹部脏器中最容易受损伤的器官之一,其发病率占各种腹部损伤的40%~50%。脾脏在人体免疫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对其解剖认识的提高,脾破裂的外科治疗也发生了变化。尽管精心选择后患者行保守治疗可能成功。然而,要在短期内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作出评估并确定哪些脾外伤会不需手术治疗而恢复比较困难。因此,迅速作出病情诊断,及时把握手术时机,根据受损脏器情况,寻求既能有效止血又能保存脾正常免疫功能的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最终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学 脾脏血管 保脾治疗 人体免疫机制 交通事故 腹部脏器 腹部损伤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3
14
作者 陈胜华 徐达传 +3 位作者 周小兵 安高 钟光明 吴坤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外径(3.7±0.9)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起始下方(9.0±3.5)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2)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3.3)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9±0.9)cm。(3)股前外侧部出现皮支(2.5±1.2)支,外径(0.8±0.3)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57.7%(15侧)肢体有高位皮动脉出现。结论 (1)可以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修复不同的创面。(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分叶肌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侧颅底神经血管的应用解剖学——颞下窝径路的外科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刘良发 姜泗长 +2 位作者 杨伟炎 顾瑞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通过对侧颅底区神经血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观察,为术中保全脑神经和重要血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1侧成人尸头按FischA、B型颞下窝手术进路进行解剖,观察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解剖关系;观察颈内动脉及毗邻的解剖... 目的:通过对侧颅底区神经血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观察,为术中保全脑神经和重要血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1侧成人尸头按FischA、B型颞下窝手术进路进行解剖,观察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解剖关系;观察颈内动脉及毗邻的解剖关系。结果:颈静脉球可分为隆起型(占66.7%)和低平型(占33.3%)。岩下窦开口部位有三种类型。Ⅸ脑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的前内侧,Ⅹ、Ⅺ脑神经多位于其内侧。Ⅺ脑神经与岩下窦末端关系密切,可分三种类型。颈内动脉水平段距鼓膜张肌平均为2.2mm,距脑膜中动脉和下颌神经分别平均为6.8mm和6.9mm。结论:避免手术损伤后脑神经的关键是充分暴露,辨认清楚后明视下操作。鼓膜张肌、脑膜中动脉、下颌神经是预测和辨认颈内动脉水平的良好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颅底 脑神经 解剖学 颞下窝径路 外科解剖学
下载PDF
大鱼际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8
16
作者 李文庆 王钢 +4 位作者 徐达传 张鹏 王文胜 王利 宫云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7-220,共4页
目的:介绍大鱼际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以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2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手标本,观察大鱼际皮肤的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临床切取3种不同设计的大鱼际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共计14例。结果:大鱼... 目的:介绍大鱼际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以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2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手标本,观察大鱼际皮肤的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临床切取3种不同设计的大鱼际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共计14例。结果:大鱼际皮肤的血供来源主要有4个方面:(1)由掌浅支或其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支;(2)来源于拇主要动脉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穿支;(3)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向大鱼际桡背侧发出的皮支;(4)大鱼际深部血管发出的肌皮穿支。上述这些血管在大鱼际交织成网状,营养整个大鱼际皮肤。临床应用以掌浅支(弓)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为血管蒂的大鱼际皮瓣4例,拇指桡侧指动脉穿支蒂皮瓣7例,大鱼际桡背侧筋膜血管蒂皮瓣4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指动脉穿支皮瓣远端约4mm坏死,结痂后自行脱落。术后随访半年~2年,平均10个月,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美观。结论:三种皮瓣疗效可靠,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临床上可依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来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鱼际 血管解剖 外科皮瓣 修复
下载PDF
下颌骨骨折机理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刘阳 赵卫东 +3 位作者 王慧君 张美超 李鉴轶 李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5-258,共4页
目的:为下颌骨骨折机理的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新鲜颅面标本进行解剖,对咀嚼肌、位进行观察,把下颌骨横断截开,测量各个解剖区全厚骨质厚度。结果:下颌骨各部分骨质厚度:颏部正中(12.4±0.7)mm、颏孔区(10.6±1.1)mm... 目的:为下颌骨骨折机理的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新鲜颅面标本进行解剖,对咀嚼肌、位进行观察,把下颌骨横断截开,测量各个解剖区全厚骨质厚度。结果:下颌骨各部分骨质厚度:颏部正中(12.4±0.7)mm、颏孔区(10.6±1.1)mm、磨牙区(14.1±0.9)mm、下颌角(6.8±0.5)mm、下颌孔前区(10.1±1.0)mm、下颌孔后区(6.2±0.5)mm。下颌第3磨牙阻生时,骨质变薄。牙缺失时,骨质吸收牙槽突降低。咀嚼肌在下颌骨两侧呈镜面影像,附着于下颌骨的不同部位。牙尖交错位和下颌后退接触位时上下牙列接触,髁状突与颞骨关节面无间隙,下颌姿势位时使上下牙列及髁状突与颞骨关节面之间均有间隙。结论:(1)颏部正中、下颌体部、下颌角、髁突颈部为下颌骨解剖薄弱区域,下骨全厚骨质厚度和骨折无相关性;(2)下颌第3磨牙阻生、缺失牙、颏孔和尖牙窝使下颌骨变薄弱;(3)咀嚼肌的收缩和位的不同可以改变下颌骨骨折的发生部位;(4)下颌骨薄弱区、咀嚼肌和位共同影响下颌骨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骨折 解剖
下载PDF
腹腔镜下肠系膜下血管的临床解剖学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国新 丁自海 +3 位作者 张策 余江 黄祥成 钟世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4-626,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肠系膜下血管的局部解剖学特征及定位标志。方法:对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05例直肠癌患者进行活体解剖学观察。结果:切开中线侧Toldt’s线,在主动脉分权头侧的Toldt’s间隙内可顺利定位肠系膜下动脉(i...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肠系膜下血管的局部解剖学特征及定位标志。方法:对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05例直肠癌患者进行活体解剖学观察。结果:切开中线侧Toldt’s线,在主动脉分权头侧的Toldt’s间隙内可顺利定位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起点。牵引乙状结肠系膜使IMA与主动脉保持垂直状态,可形成系膜后操作窗,顺利暴露IMA根部。肠系膜下静脉(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IMV)在乙状结肠结肠系膜后位可清晰暴露和游离,结合系膜前位游离,可高位离断。结论:Toldt’s间隙是定位IMA的正确外科平面,主动脉分权可作为定位标志。结肠系膜后位和前位解剖法相结合,是识别和定位IMV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动脉 肠系膜下静脉 腹腔镜 临床解剖学
下载PDF
乙状窦后进路骨窗和乳突孔定位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合新 钟世镇 +1 位作者 徐达传 王兴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95-196,共2页
目的:对乙状窦后手术进路的骨窗和乳突孔进行定位,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应用解剖基础。方法:采用干性颅骨18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12具分别进行骨窗及乳突孔的定位测量和桥小脑角结构距骨窗的距离测定。结果:经外耳道下极水... 目的:对乙状窦后手术进路的骨窗和乳突孔进行定位,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应用解剖基础。方法:采用干性颅骨18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12具分别进行骨窗及乳突孔的定位测量和桥小脑角结构距骨窗的距离测定。结果:经外耳道下极水平向后4.35 cm定位圆心“O”点,以 1.35 cm为半径所画的圆即为骨窗的位置。将骨窗分为四个象限,其中乳突孔在前上、后上、后下象限分别为60.5%、30.2%和9.3%。结论:作者设计的骨窗和乳突定位方法简捷、实用、方便,在模拟手术中可行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后进路 骨窗 乳突孔 定位 解剖学
下载PDF
尾状叶切除术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侯东生 钟世镇 +4 位作者 丁自海 闫东红 叶劲松 朱江 张程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2-615,共4页
目的:为肝尾状叶切除术提供形态学理论基础。方法:选取37具成人离体尸肝标本,采用雕琢法和断层解剖观测肝尾状叶形态、毗邻,血管系统的来源、走行,肝后腔静脉前间隙。结果:尾状叶三管系统的来源,Spiegel叶多以左肝三管系统为主,而腔静... 目的:为肝尾状叶切除术提供形态学理论基础。方法:选取37具成人离体尸肝标本,采用雕琢法和断层解剖观测肝尾状叶形态、毗邻,血管系统的来源、走行,肝后腔静脉前间隙。结果:尾状叶三管系统的来源,Spiegel叶多以左肝三管系统为主,而腔静脉旁叶多以右肝或分杈处为主,三管系统中,以门静脉分支分布最为稳定,尾状叶静脉变异较大;三管系统在进入尾状叶时形成簇;尾状叶有前平面及肝后腔静脉前间隙;尾状叶Spiegel叶与腔静脉旁部存在较为明显的界线,其外部标志大致与其外切迹相当,腔静脉旁部与尾状突无明显的界线。结论:肝尾状叶位置特殊,毗邻关系复杂,三管系统进入尾状叶的位置比较恒定。尾状叶的手术切除术应首先确定边界,根据相应的解剖标志来选择手术方式及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尾状叶 尾状叶切除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