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心动图联合外周血管超声对早期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效果探讨
1
作者 张俊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23期173-175,共3页
目的:研究外周血管超声、超声心动图联合诊断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早期诊断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临沂市中医医院超声科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观察组)及同期5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入组患... 目的:研究外周血管超声、超声心动图联合诊断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早期诊断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临沂市中医医院超声科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观察组)及同期5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实施超声心动图单一诊断及联合外周血管超声诊断,对比两种方式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结果,对比两组的心律失常、左房肥厚情况、左室肥厚、心脏功能参数情况。结果:超声心动图联合外周血管超声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漏诊率、误诊率低于超声心动图单一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心动图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联合外周血管超声诊断对心律失常、左室肥厚、左房肥厚的检出率均高于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口血流E/A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联合外周血管超声的实施价值高,与单一超声心动图诊断相比优势显著,可以提升疾病检出率,分析心脏功能参数情况,帮助患者实现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对后续针对性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外周血管超声 早期诊断 高血压性心脏病 联合诊断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评估老年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形态及功能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叶俏 王西宇 叶松 《大医生》 2023年第19期135-137,共3页
目的 分析超声心动图评估老年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形态及功能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沂市中医医院2020年2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200例老年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发肺动脉高压分为对照组(100例,无... 目的 分析超声心动图评估老年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形态及功能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沂市中医医院2020年2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200例老年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发肺动脉高压分为对照组(100例,无肺动脉高压)和研究组(100例,伴发肺动脉高压)。所有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右室形态指标与右室功能指标,分析超声心动图评估老年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形态及功能的临床价值。结果 研究组患者右室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容积、右室游离壁厚度、右室面积变化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三尖瓣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三尖瓣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右室心肌做功指数及三尖瓣反流峰值压差大于对照组,三尖瓣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三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三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及右室射血分数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形态与功能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肺动脉高压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老年肺动脉高压 右室形态 右室功能
下载PDF
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关系的分析
3
作者 叶俏 王西宇 叶松 《大医生》 2023年第17期120-122,共3页
目的分析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2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0例疑似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目的分析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2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0例疑似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手术诊断为金标准,比较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检出率,并分析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检测值的关系。结果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诊断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的敏感度(98.81%)和准确率(85.83%)均高于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单独检测(P<0.05),但三者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心电图的ST-T抬高幅度与超声心动图的左房内径(LAD)、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诊断中,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有一定的联系,且两者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 室壁瘤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CT平扫定量测量胰腺脂肪含量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韩广 孟祥福 +1 位作者 范欣 王雪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评价手术切除胰腺标本脂肪含量与CT测量指标的相关性,并分析其用于评估临床糖代谢异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行胰腺切除术并于术前1个月内接受CT检查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4例,女24例,年龄21~79岁,平均63.5岁。测... 目的:评价手术切除胰腺标本脂肪含量与CT测量指标的相关性,并分析其用于评估临床糖代谢异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行胰腺切除术并于术前1个月内接受CT检查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4例,女24例,年龄21~79岁,平均63.5岁。测量手术切除标本胰腺非肿瘤组织的胰腺脂肪含量,以视野中脂肪面积占整个视野面积百分比表示。在CT平扫图像上测量胰腺和脾的平均CT值,计算胰腺与脾CT值差值(P-S)及胰腺与脾CT值比值(P/S)。选择脐水平层面测量腹腔内脏脂肪面积。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判断CT测量指标、内脏脂肪面积与组织标本胰腺脂肪含量的相关性;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CT测量指标、年龄、性别、内脏脂肪含量与糖代谢异常(如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异常或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组织病理学上胰腺脂肪含量为0~68.4%,与P-S、P/S显著相关(均P<0.01)。内脏脂肪面积与胰腺脂肪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52)。在年龄、性别和内脏脂肪面积调整后,CT测量指标仍是预测糖代谢受损的显著性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T可定量测量胰腺脂肪含量,CT值量化的胰腺脂肪含量化与糖代谢异常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胰腺切除术 脂肪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孟祥福 王雪 丁承宗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期90-92,共3页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前了解胃癌周围淋巴结的分布及转移情况,对术前分期、术式选择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现综述影像学检查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转移 诊断显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