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与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在距骨软骨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张烽强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5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与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在距骨软骨损伤(OL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1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OLT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关节镜...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与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在距骨软骨损伤(OL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1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OLT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研究组行自体骨软骨移植术。比较两组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及关节活动度、步态参数、凝血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研究组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81.44±3.98)分,高于对照组的(76.24±4.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标准化步幅及步频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 d,两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9.52%,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比较,自体骨软骨移植术能够更好地改善OLT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及步态参数,提升踝关节活动度,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具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软骨损伤 自体骨软骨移植术 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 踝关节功能 疼痛
下载PDF
距下关节镜下联合辅助器械精准微创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加利 赵春霞 +3 位作者 陈仲华 宋飞远 王恩永 王星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81-185,196,共6页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镜下联合辅助器械精准微创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8月-2020年1月收治的58例58足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关节镜组(29例29足)和微创组(2...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镜下联合辅助器械精准微创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8月-2020年1月收治的58例58足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关节镜组(29例29足)和微创组(29例29足)。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下联合辅助器械(国家发明专利)精准微创治疗;微创组采用跗骨窦切口切开复位,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比较两组的术前准备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切口并发症、后足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后足功能评分;术前、术后、末次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评价骨折复位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5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30±1.45)个月。关节镜组术前准备时间(2.24±1.33)d、切口长度(1.53±0.97)cm优于微创组(5.62±3.05)d、(4.52±2.03)cm;关节镜组切口并发症(0%)低于微创组(10.34%);后足活动度评分(4.83±1.12)分高于微创组(2.45±0.8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分析,两组术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均有改善,末次随访,复位无明显丢失;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联合辅助器械精准微创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手术过程简单清晰,复位固定精准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骨质血运破坏小,术后骨折愈合快,距下关节无明显僵硬,无需二次手术,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辅助器械 精准治疗 微创治疗 跟骨骨折
下载PDF
腘动脉断裂基于下肢CTA影像的早期诊治及临床分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加利 赵春霞 +3 位作者 王恩永 宋飞远 孟祥坤 王星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357-362,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基于下肢CTA影像的腘动脉断裂的早期诊治方法及临床分型依据、分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9年3月对疑似临床腘动脉断裂的45例45肢患者临床资料,急诊行下肢CTA检查,确诊腘动脉断裂患者42例;依据术前CTA影像腘动... 目的总结分析基于下肢CTA影像的腘动脉断裂的早期诊治方法及临床分型依据、分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9年3月对疑似临床腘动脉断裂的45例45肢患者临床资料,急诊行下肢CTA检查,确诊腘动脉断裂患者42例;依据术前CTA影像腘动脉断裂部位、延续支损伤情况,将腘动脉断裂进行临床分型;术中依据临床分型,取合适长度的对侧大隐静脉用于桥接血管,行骨折或关节脱位复位固定、血管神经显微外科修复、部分患者小腿切开减压并二期处理减张创面。术后随访,复查下肢CTA检查评估血管情况,依据膝关节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分析总结临床腘动脉断裂患者临床分型准确率、与骨折或脱位关系、保肢肢体功能等。结果确诊腘动脉断裂患者42例,术后39例患肢成活,2例因肌肉严重坏死行截肢术,1例因吻合口二次撕裂出血行截肢术。保肢率92.9%,其中31例行二期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术后39例行患肢CTA检查,吻合血管通畅,与临床分型相吻合;2例行膝关节松解术,5例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2例行骨不连植骨内固定术;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患者35例,失访4例;按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功能:优19例,良8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77.1%。结论基于下肢CTA影像的腘动脉断裂临床分型能准确概括腘动脉断端位置及延续支损伤情况,并能评估血管缺损长度及侧支循环情况,利于临床腘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动脉断裂 下肢CTA 早期诊治 临床分型
下载PDF
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加利 陈仲华 +3 位作者 王晓辉 刘永亮 宋飞远 孟祥坤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6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 研究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切开复位,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骨、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5月-2013年3月,本组共67例患者。其中掌骨骨折32例.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或闭合复位,改良克氏针冠状位交叉内固定治疗。近节指骨骨... 目的 研究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切开复位,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骨、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5月-2013年3月,本组共67例患者。其中掌骨骨折32例.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或闭合复位,改良克氏针冠状位交叉内固定治疗。近节指骨骨折35例58指,采用清创复位或小切口切开复位。根据骨折部位.改良克氏针出针点,交叉内固定治疗。术后5d行手指主、被动屈伸功能锻炼。结果67例创面I期愈合,骨折均解剖复位,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0周,平均7周;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TAM评价标准评定,掌骨骨折:优26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6.8%;近节指骨骨折:优23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88.5%。结论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切开复位联合改良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掌骨、近节指骨骨折,骨折均能解剖复位,且固定可靠,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无需二次手术,花费少,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复位 克氏针 改良内固定 掌指骨骨折
下载PDF
以指蹼动脉为蒂的掌背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永亮 王晓辉 +1 位作者 陈仲华 王加利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7年第1期46-48,共3页
的 根据掌背动脉及皮支、指蹼动脉的解剖,探讨以指蹼动脉为蒂的掌背动脉皮瓣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5月,采用以指蹼动脉为蒂的掌背动脉皮瓣或肌腱皮瓣修复手指组织缺损平面位于近侧指间关节以远的患者36例41指.其... 的 根据掌背动脉及皮支、指蹼动脉的解剖,探讨以指蹼动脉为蒂的掌背动脉皮瓣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5月,采用以指蹼动脉为蒂的掌背动脉皮瓣或肌腱皮瓣修复手指组织缺损平面位于近侧指间关节以远的患者36例41指.其中合并伸肌腱缺损5指,屈肌腱缺损2指.结果 术后4例皮瓣边缘出现张力性水疱,其余皮瓣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创面均Ⅰ期愈合.术后31例35指获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皮瓣外观饱满,质软,皮色稍暗.两点辨别觉为6~10 mm.按TAM评分法评定,优良率为91.4%.结论 以指蹼动脉为蒂的掌背动脉皮瓣,延长了皮瓣的血管蒂,可携带伸肌腱移植、修复位于手指近指间关节已远的缺损创面,是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或合并肌腱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组织缺损 指蹼动脉 掌背动脉皮瓣 修复
下载PDF
缝合神经的游离第1趾蹼皮瓣同时修复相邻2~3指的皮肤缺损
6
作者 王加利 徐蒙 丁小珩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5年第4期363-365,共3页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缝合神经的游离第1趾蹼皮瓣同时修复相邻2~3指近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7月-2012年6月,对12例相邻2~3指近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包括9例2指皮肤缺损,3例3指皮肤缺损,应用游离第1趾蹼皮瓣修复...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缝合神经的游离第1趾蹼皮瓣同时修复相邻2~3指近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7月-2012年6月,对12例相邻2~3指近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包括9例2指皮肤缺损,3例3指皮肤缺损,应用游离第1趾蹼皮瓣修复,术中携带坶趾腓侧、第2趾胫侧皮瓣以扩大修复面积,缝合携带神经修复皮瓣感觉;供区创面取全厚层皮片植皮,“三叶”坶皮瓣足底创面直接缝合。结果本组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好,色泽相似,手功能恢复良好,感觉恢复至S2-S3。足部供区有瘢痕形成,创面色素沉着,行走功能无影响。结论应用缝合神经的游离第1趾蹼皮瓣可同时修复相邻2~3指近节皮肤软组织缺损,且疗程短,供区较隐蔽,创伤小,降低患者痛苦,外形美观,并获得良好的感觉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趾蹼皮瓣 缝合神经 修复 相邻指 皮肤缺损
下载PDF
腘动脉延续支基于双下肢CTA下的解剖特点分析及临床分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加利 冯庆亮 +3 位作者 王伟 陈仲华 宋飞远 刘永亮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经双源CT双下肢CTA检查的下肢腘动脉延续支的解剖特点、变异情况及临床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9年10月行双源CT双下肢CTA检查的217例(239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分析腘动脉延续支的特点及变异情况,并进行临床分型... 目的探讨经双源CT双下肢CTA检查的下肢腘动脉延续支的解剖特点、变异情况及临床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9年10月行双源CT双下肢CTA检查的217例(239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分析腘动脉延续支的特点及变异情况,并进行临床分型,统计发生率;并对临床常见ⅠA型,测量腓骨小头近端水平面至第1延续支起点距离(左侧C、右侧C)、至第2延续支起点距离(左侧D、右侧D)。结果双侧下肢CTA显影清晰99例,仅左侧下肢CTA显影清晰13例,仅右侧下肢CTA显影清晰28例;双侧均显影不清77例。双下肢CTA检查影像能准确显露双下肢腘动脉延续支情况,根据延续支特点及变异情况,将腘动脉延续支分为Ⅰ型(ⅠA、ⅠB)、Ⅱ型(ⅡA、ⅡB)、Ⅲ型(ⅢA、ⅢB)。其中ⅠA型为临床常见类型,发生率为90.37%;其次为ⅠB型,发生率为5.44%;Ⅱ型(ⅡA、ⅡB)发生率2.93%;Ⅲ型(ⅢA、ⅢB)临床发生率较低,为1.25%。对ⅠA型,测量腓骨小头近端水平面至第1延续支起点距离:左侧C(34.971±5.287)mm、右侧C(37.003±5.260)mm;至第2延续支起点距离:左侧D(60.366±9.357)mm、右侧D(64.256±11.582)mm。结论双下肢腘动脉延续支基于双下肢CTA分型及延续支距离测量,能准确显示腘动脉延续支情况、起点距离及变异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对腘动脉损伤的详细诊断及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动脉延续支 双下肢CTA 解剖特点 临床分型
下载PDF
多元化护理干预在手、足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美英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3期226-22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元化护理干预在手、足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6例手、足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层随机法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采用多元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多元化护理干预在手、足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6例手、足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层随机法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采用多元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生活满意度、精力指数、健康指数)、并发症发生率、功能恢复优良率指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生活满意度、精力指数、健康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元化护理干预方法可有效减少手、足外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恢复 手、足外伤创面 负压引流术 多元化护理干预
下载PDF
悬吊固定法在指骨撕脱骨折固定及止点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业伟 宋飞远 +2 位作者 王加利 陈仲华 王恩永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第2期266-268,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应用于指骨撕脱骨折固定的手术方法。方法总结2015年1月-2019年10月,采用悬吊固定法治疗指骨撕脱骨折29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5~33个月,平均6.3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再次骨折及骨折不愈合。远指间关节... 目的介绍一种应用于指骨撕脱骨折固定的手术方法。方法总结2015年1月-2019年10月,采用悬吊固定法治疗指骨撕脱骨折29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5~33个月,平均6.3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再次骨折及骨折不愈合。远指间关节恢复尚满意的屈、伸活动。术后及随访参照Crawford标准评估患指功能,测量患指及对侧健指各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范围,记录总的主动活动度;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肌腱修复后评定标准》评定手指功能,按照患指的总主动活动度(TAM)标准:优19例,良6例,中4例。结论应用悬吊法治疗指骨撕脱骨折,简单有效,成本廉价,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节撕脱骨折 屈、伸肌腱 固定材料 重建止点
下载PDF
DKK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黄建国 王晓辉 +4 位作者 王江杰 刘甲 冯磊 孙立霞 李富元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25-129,共5页
目的按探讨Dickkopf相关蛋白1(Dickkopf1,DKK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T2DM)微血管病变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临沂市中心医院就诊的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作为... 目的按探讨Dickkopf相关蛋白1(Dickkopf1,DKK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T2DM)微血管病变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临沂市中心医院就诊的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OP症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58例)。测量研究对象的腰椎(L1~4)骨密度,检测骨代谢指标,包括血钙、血磷、25-维生素D_(3)[25-hydroxyvitamin D_(3),25-(OH)D_(3)]、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I型胶原C-末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l collagen,CTX)、I型前胶原N-末端肽(procollagen of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PINP)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phosphatase,TRACP)水平;测定DKK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结果观察组的DKK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为5.17%±0.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1%±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P<0.001)。观察组的25-(OH)D,水平、PTH和腰椎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CTX和TRAC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5.58、4.35、4.12、4.05、4.17,P均<0.001)。在所有患者中,DKK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CTX、TRAC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1、0.39,P=0.006、0.027),与PTH、腰椎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8、-0.43,P=0.015、0.003)。R0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KK1基因甲基化水平区分T2DM微血管病变合并和未合并0P的曲线下面积为0.841(0.762~0.92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4%、72.4%。结论DKK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发生OP及骨代谢指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ckkopf相关蛋白1基因 I DNA甲基化 2型糖尿病 行微血管病变 骨质疏松
原文传递
关节镜直视下SandersⅡ~Ⅲ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
11
作者 张海鹏 王晓辉 +3 位作者 张烽强 孟祥坤 马永方 王加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312-1315,共4页
[目的]介绍关节镜直视下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9年2月-2021年1月用本方法治疗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患者28例。在跟骨结节及距骨颈处置入牵引针,用牵开器内外侧牵开,恢复跟骨的长度,无... [目的]介绍关节镜直视下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9年2月-2021年1月用本方法治疗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患者28例。在跟骨结节及距骨颈处置入牵引针,用牵开器内外侧牵开,恢复跟骨的长度,无内外翻。关节镜入路为后外侧口入路及外侧口入路,直视下清除碎骨块、血肿,闭合撬拨复位跟骨后关节面,恢复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克氏针临时固定;将复位宽度的钢板置于足内外侧,用大力复位钳自足两侧持续向中间加压,逐渐恢复宽度。复位良好后置入经皮空心螺钉完成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3.3±1.4)个月。末次随访,足踝活动度及力线恢复良好,依据AOASF评估标准,临床结果优18足,良8足,可2足,优良率为92.9%。[结论]关节镜直视下微创复位内固定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复位精准,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关节镜术 牵开器 复位器 经皮空心螺钉
原文传递
小切口复位联合克氏针冠状位交叉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加利 徐蒙 +3 位作者 陈仲华 王晓辉 刘永亮 宋飞远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65-467,共3页
目的 研究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冠状位交叉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对49例掌骨骨折患者,其中单一骨折38例,双骨折7例,三处掌骨骨折3例,四处掌骨骨折1例;掌骨颈骨折10例,掌骨干骨折31例,掌骨基... 目的 研究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冠状位交叉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对49例掌骨骨折患者,其中单一骨折38例,双骨折7例,三处掌骨骨折3例,四处掌骨骨折1例;掌骨颈骨折10例,掌骨干骨折31例,掌骨基底骨折8例;开放性骨折14例,闭合骨折35例;均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冠状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术后5d行手指主、被动屈伸功能锻炼.结果 创面Ⅰ期愈合,骨折均解剖复位,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0周,平均7周.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法评价:优4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5.9%.结论 采用小切口复位联合克氏针冠状位交叉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骨折均能解剖复位,且固定可靠,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花费少,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 骨折 微创复位 克氏针 冠状位固定 交叉固定
原文传递
拇指桡背侧筋膜蒂皮瓣逆行修复拇指大面积皮肤缺损13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加利 丁小珩 +3 位作者 陈仲华 王晓辉 刘永亮 宋飞远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4-415,共2页
拇指在手部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应首先考虑皮瓣修复.临床上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较多.我科自2007年6月至2012年8月,应用掌指关节处为旋转点的拇指桡背侧筋膜蒂皮瓣逆行修复拇指皮肤缺损,取得了满意疗效.
关键词 筋膜蒂皮瓣 大面积皮肤缺损 复拇指 背侧 皮肤软组织缺损 拇指皮肤缺损 手部功能 皮瓣修复
原文传递
吻合神经的游离髂骨皮瓣修复足跟部复合组织缺损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加利 赵春霞 陈仲华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吻合神经的游离髂骨皮瓣修复足跟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8月,对5例足跟部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旋髂深动脉供血的游离髂骨皮瓣修复,包括足跟部足底区复合组织缺损2例,内踝下区复合组织缺损3例.... 目的 探讨应用吻合神经的游离髂骨皮瓣修复足跟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8月,对5例足跟部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旋髂深动脉供血的游离髂骨皮瓣修复,包括足跟部足底区复合组织缺损2例,内踝下区复合组织缺损3例.术中修复皮瓣携带皮神经重建足跟部皮肤感觉,供区直接间断缝合. 结果 术后移植的皮瓣及髂骨全部存活,髂腹部供区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1年,皮瓣外形满意,与足部皮肤色泽相似,痛触温觉恢复,感觉恢复至S2~S3,行走功能无影响.髂腹部供区线形瘢痕形成,色素沉着. 结论 应用吻合神经的游离髂骨皮瓣可同时修复足跟部皮肤与骨质缺损,且能恢复足跟部保护性感觉,供区隐蔽,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皮瓣 皮神经 足跟 复合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腹部环形蒂瓦合皮瓣联合足母甲瓣治疗全手皮肤套脱伤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加利 赵春霞 +4 位作者 徐蒙 陈仲华 王晓辉 刘永亮 宋飞远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8-229,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腹部环形蒂瓦合皮瓣联合带足背皮瓣的躅甲瓣治疗患者全手皮肤套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白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对5例全手皮肤套脱伤的患者,采用腹部环形蒂瓦合皮瓣联合带足背皮瓣的跨甲瓣修复;术后2周行皮瓣蒂部分期分段... 目的探讨应用腹部环形蒂瓦合皮瓣联合带足背皮瓣的躅甲瓣治疗患者全手皮肤套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白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对5例全手皮肤套脱伤的患者,采用腹部环形蒂瓦合皮瓣联合带足背皮瓣的跨甲瓣修复;术后2周行皮瓣蒂部分期分段阻断试验,约4周后行腹部带蒂皮瓣断蒂术,于断蒂术后3~6个月行分指手术。结果移植的皮瓣全部存活,供区创面愈合好。术后随访9~17个月,手的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拇指皮肤感觉恢复至S3~S3+,手指区感觉S2+~S3,手掌手背感觉S2-S3。结论应用腹部环形蒂瓦合皮瓣联合带足背皮瓣的跨甲瓣修复全手皮肤套脱伤,能获得良好的外形及功能,并能恢复较好的感觉功能,且手术操作简单,供区较隐蔽,创伤小,疗效满意;特别是对于肥胖患者,疗效显著,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皮瓣 甲瓣 环形蒂 套脱伤
原文传递
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改良再植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加利 赵春霞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73-374,共2页
目的探讨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改良再植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8例(18指)拇指旋转撕脱离断患者进行术前再植成功率评估,术中采用示指尺侧指动脉、桡神经浅支移位修复神经血管,采用环指指浅屈肌腱和桡侧腕短伸肌腱移位修复屈、伸肌腱,并... 目的探讨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改良再植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8例(18指)拇指旋转撕脱离断患者进行术前再植成功率评估,术中采用示指尺侧指动脉、桡神经浅支移位修复神经血管,采用环指指浅屈肌腱和桡侧腕短伸肌腱移位修复屈、伸肌腱,并利用断指残留的拇短屈肌、拇短伸肌一期重建拇对掌功能。结果术后16指完全存活,2指坏死。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1年,再植拇指外观良好,拇对掌功能恢复,感觉恢复至S3-S3+。结论拇指撕脱离断伤通过改良再植,尽可能降低肌腱、神经移位对正常指指功能的损害,并通过重建拇对掌功能让断指获得良好的功能,提高了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再植术 组织移位
原文传递
小指展肌移位并跖趾关节背侧关节囊切开改善再造拇指功能
17
作者 王加利 丁小珩 +1 位作者 赵春霞 陈仲华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小指展肌移位并跖趾关节背侧关节囊切开改善再造拇指的外形与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8月至2012年5月,对12例拇指Ⅳ°、Ⅴ°缺损患者,采用携带跖趾关节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术中采用小指展肌移位重... 目的探讨应用小指展肌移位并跖趾关节背侧关节囊切开改善再造拇指的外形与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8月至2012年5月,对12例拇指Ⅳ°、Ⅴ°缺损患者,采用携带跖趾关节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术中采用小指展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并通过跖趾关节背侧关节囊切开,应用小指展肌、趾短伸肌调节跖趾关节张力,改善再造拇指外形与功能。结果12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再造拇指外形及功能明显改善,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9例,良3例。结论应用小指展肌移位能重建再造拇指的对掌功能,并结合跖趾关节背侧关节囊切开,调节关节张力,能改善再造拇指外形,手术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指展肌 跖趾关节 肌腱移位 关节囊 拇指再造
原文传递
距下关节镜辅助下联合牵开器、复位器微创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 被引量:32
18
作者 王加利 宋飞远 +4 位作者 陈仲华 王晓辉 刘永亮 王星 王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6,共7页
目的探讨在距下关节镜辅助下,采用闭合复位或跗骨窦弧形微创切口显露,椎体牵开器、辅助复位器显露并辅助复位,空心钉、克氏针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手足外科自2016年6月至2018... 目的探讨在距下关节镜辅助下,采用闭合复位或跗骨窦弧形微创切口显露,椎体牵开器、辅助复位器显露并辅助复位,空心钉、克氏针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手足外科自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53例60足闭合性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微创切口显露、椎体牵开器辅助复位器显露并辅助复位内固定组(微创组,24例28足)和传统外侧"L"型切口切开组(传统组,29例32足)。比较微创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跟骨长度、跟骨高度,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并发症、距下关节僵硬、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结果两种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22个月,平均16个月。微创组患者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跟骨长度、跟骨高度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2.5±1.2)d]和手术时间[(62.6±6.3)min]短于传统组[(7.6±3.5)d和(85.9±9.7)min]、手术出血量[(30.5±3.8)mL]少于传统组[(80.9±8.3)mL]、切口并发症发生率(0)和距下关节僵硬率(10.7%)低于传统组(9.4%和4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AOFAS的踝-后足评分[(92.8±5.9)分和(89.5±7.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距下关节镜辅助下,应用椎体牵开器、辅助复位器显露并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复位准确、固定可靠等优点,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