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生长时期丹参生物量积累及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
8
1
作者
赵志刚
郜舒蕊
+6 位作者
谢景
闫滨滨
侯俊玲
王文全
宋嬿
张现明
李军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5年第11期1171-1176,共6页
研究丹参移栽后不同生长时期根生物量积累及4种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丹参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丹参移栽成活后,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动态取样,测定各时期丹参根部干物质的量及4种活性成分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
研究丹参移栽后不同生长时期根生物量积累及4种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丹参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丹参移栽成活后,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动态取样,测定各时期丹参根部干物质的量及4种活性成分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量,分析全生育期内丹参根生物量及4种活性成分的积累规律,并探讨各成分单株总量及丹酚酸B与隐丹参酮、丹参酮IIA量比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丹参根部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快"的变化趋势,折干率呈"M"形变化;相同类别活性成分具有较相似的变化规律,各成分量的最大值多出现在根部营养生长初期,而在传统采收期—枯黄期,4种活性成分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丹酚酸B与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量的比值在8月初便趋于稳定,并一直持续至翌年展叶期;4种活性成分的总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在枯黄期均有所降低,翌年返青时又逐渐升高。明确了不同生长时期丹参根生物量及4种活性成分的积累规律,综合考虑丹参药材产量及活性成分含量,丹参的采收宜在春季萌芽前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生物量
活性成分
生长时期
采收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山东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
47
2
作者
赵志刚
郜舒蕊
+5 位作者
侯俊玲
王文全
许振光
宋嬿
张现明
李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96-1400,共5页
该文采用晒干、阴干、不同温度烘干及“发汗”处理加工丹参药材,并对切段样品和整体样品进行了晒干和阴干处理,通过测定药材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的含量,考察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及不同形式药材干燥对丹参药材质...
该文采用晒干、阴干、不同温度烘干及“发汗”处理加工丹参药材,并对切段样品和整体样品进行了晒干和阴干处理,通过测定药材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的含量,考察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及不同形式药材干燥对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晒干样品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及迷迭香酸损失明显,但整体药材优于切段;烘干对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影响较大,高温(80~100℃)易造成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大量损失;丹参经“发汗”后,迷迭香酸含量降低,丹酚酸B无明显变化,而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含量显著升高;阴干及低温烘干(40~60℃)最有利于丹参中活性成分的保留,且阴干处理的切段样品与整体样品各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因此,从各活性成分含量、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丹参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应以阴干或低温(40~60℃)烘干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迷迭香酸
丹酚酸B
隐丹参酮
丹参酮ⅡA
产地加工
干燥方法
原文传递
丹参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可行性初探
被引量:
17
3
作者
赵志刚
郜舒蕊
+5 位作者
闫滨滨
谢景
张现明
李军
侯俊玲
王文全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97-800,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于产地趁鲜切制代替传统切制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以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质量评价指标,结合丹参切片外观性状,探讨丹参趁鲜切制的可行性。结果:丹参在含水量为36%-23%时切制,鲜切片断面基本不变...
目的:探讨丹参于产地趁鲜切制代替传统切制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以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质量评价指标,结合丹参切片外观性状,探讨丹参趁鲜切制的可行性。结果:丹参在含水量为36%-23%时切制,鲜切片断面基本不变色,干燥(40℃烘干)后,切片外观平整,断面类白色,与传统切制所得切片外观相近,并且多数活性成分含量明显高于传统切制。结论:初步认为丹参药材在产地趁鲜切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趁鲜切制
传统切制
可行性
原文传递
题名
不同生长时期丹参生物量积累及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
8
1
作者
赵志刚
郜舒蕊
谢景
闫滨滨
侯俊玲
王文全
宋嬿
张现明
李军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华宇
药业
有限公司
临沂市龙康药业有限公司
出处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5年第11期1171-1176,共6页
基金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服务平台[工信部消费(2011)340]
2011年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
文摘
研究丹参移栽后不同生长时期根生物量积累及4种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丹参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丹参移栽成活后,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动态取样,测定各时期丹参根部干物质的量及4种活性成分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量,分析全生育期内丹参根生物量及4种活性成分的积累规律,并探讨各成分单株总量及丹酚酸B与隐丹参酮、丹参酮IIA量比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丹参根部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快"的变化趋势,折干率呈"M"形变化;相同类别活性成分具有较相似的变化规律,各成分量的最大值多出现在根部营养生长初期,而在传统采收期—枯黄期,4种活性成分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丹酚酸B与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量的比值在8月初便趋于稳定,并一直持续至翌年展叶期;4种活性成分的总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在枯黄期均有所降低,翌年返青时又逐渐升高。明确了不同生长时期丹参根生物量及4种活性成分的积累规律,综合考虑丹参药材产量及活性成分含量,丹参的采收宜在春季萌芽前进行。
关键词
丹参
生物量
活性成分
生长时期
采收期
Keywords
Danshen
biomass
bioactive ingredients
growth periods
harvest time
分类号
R284.1 [医药卫生—中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山东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
47
2
作者
赵志刚
郜舒蕊
侯俊玲
王文全
许振光
宋嬿
张现明
李军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华宇
药业
有限公司
临沂市龙康药业有限公司
出处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96-1400,共5页
基金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工信部消费(2011)340]
2011年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
文摘
该文采用晒干、阴干、不同温度烘干及“发汗”处理加工丹参药材,并对切段样品和整体样品进行了晒干和阴干处理,通过测定药材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的含量,考察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及不同形式药材干燥对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晒干样品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及迷迭香酸损失明显,但整体药材优于切段;烘干对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影响较大,高温(80~100℃)易造成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大量损失;丹参经“发汗”后,迷迭香酸含量降低,丹酚酸B无明显变化,而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含量显著升高;阴干及低温烘干(40~60℃)最有利于丹参中活性成分的保留,且阴干处理的切段样品与整体样品各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因此,从各活性成分含量、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丹参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应以阴干或低温(40~60℃)烘干为宜。
关键词
丹参
迷迭香酸
丹酚酸B
隐丹参酮
丹参酮ⅡA
产地加工
干燥方法
Keywords
Salvia miltiorrhiza
rosmarinic acid
salvianolic acid B
crytotanshinone
tanshinone lI A
original processing
drying method
分类号
R282.4 [医药卫生—中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丹参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可行性初探
被引量:
17
3
作者
赵志刚
郜舒蕊
闫滨滨
谢景
张现明
李军
侯俊玲
王文全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临沂市龙康药业有限公司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97-800,共4页
基金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服务平台[No.工信部消费(2011)340]
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
文摘
目的:探讨丹参于产地趁鲜切制代替传统切制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以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质量评价指标,结合丹参切片外观性状,探讨丹参趁鲜切制的可行性。结果:丹参在含水量为36%-23%时切制,鲜切片断面基本不变色,干燥(40℃烘干)后,切片外观平整,断面类白色,与传统切制所得切片外观相近,并且多数活性成分含量明显高于传统切制。结论:初步认为丹参药材在产地趁鲜切制是可行的。
关键词
丹参
趁鲜切制
传统切制
可行性
Keywords
Radix et Rhizoma Salviae Miltiorrhizae
Fresh-cut
Traditional cutting process
Feasibility
分类号
R283 [医药卫生—中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生长时期丹参生物量积累及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
赵志刚
郜舒蕊
谢景
闫滨滨
侯俊玲
王文全
宋嬿
张现明
李军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5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山东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
赵志刚
郜舒蕊
侯俊玲
王文全
许振光
宋嬿
张现明
李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47
原文传递
3
丹参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可行性初探
赵志刚
郜舒蕊
闫滨滨
谢景
张现明
李军
侯俊玲
王文全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