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生长时期丹参生物量积累及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8
1
作者 赵志刚 郜舒蕊 +6 位作者 谢景 闫滨滨 侯俊玲 王文全 宋嬿 张现明 李军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5年第11期1171-1176,共6页
研究丹参移栽后不同生长时期根生物量积累及4种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丹参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丹参移栽成活后,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动态取样,测定各时期丹参根部干物质的量及4种活性成分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 研究丹参移栽后不同生长时期根生物量积累及4种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丹参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丹参移栽成活后,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动态取样,测定各时期丹参根部干物质的量及4种活性成分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量,分析全生育期内丹参根生物量及4种活性成分的积累规律,并探讨各成分单株总量及丹酚酸B与隐丹参酮、丹参酮IIA量比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丹参根部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快"的变化趋势,折干率呈"M"形变化;相同类别活性成分具有较相似的变化规律,各成分量的最大值多出现在根部营养生长初期,而在传统采收期—枯黄期,4种活性成分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丹酚酸B与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量的比值在8月初便趋于稳定,并一直持续至翌年展叶期;4种活性成分的总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在枯黄期均有所降低,翌年返青时又逐渐升高。明确了不同生长时期丹参根生物量及4种活性成分的积累规律,综合考虑丹参药材产量及活性成分含量,丹参的采收宜在春季萌芽前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生物量 活性成分 生长时期 采收期
下载PDF
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山东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7
2
作者 赵志刚 郜舒蕊 +5 位作者 侯俊玲 王文全 许振光 宋嬿 张现明 李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96-1400,共5页
该文采用晒干、阴干、不同温度烘干及“发汗”处理加工丹参药材,并对切段样品和整体样品进行了晒干和阴干处理,通过测定药材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的含量,考察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及不同形式药材干燥对丹参药材质... 该文采用晒干、阴干、不同温度烘干及“发汗”处理加工丹参药材,并对切段样品和整体样品进行了晒干和阴干处理,通过测定药材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的含量,考察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及不同形式药材干燥对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晒干样品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及迷迭香酸损失明显,但整体药材优于切段;烘干对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影响较大,高温(80~100℃)易造成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大量损失;丹参经“发汗”后,迷迭香酸含量降低,丹酚酸B无明显变化,而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含量显著升高;阴干及低温烘干(40~60℃)最有利于丹参中活性成分的保留,且阴干处理的切段样品与整体样品各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因此,从各活性成分含量、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丹参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应以阴干或低温(40~60℃)烘干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迷迭香酸 丹酚酸B 隐丹参酮 丹参酮ⅡA 产地加工 干燥方法
原文传递
丹参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可行性初探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志刚 郜舒蕊 +5 位作者 闫滨滨 谢景 张现明 李军 侯俊玲 王文全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97-800,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于产地趁鲜切制代替传统切制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以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质量评价指标,结合丹参切片外观性状,探讨丹参趁鲜切制的可行性。结果:丹参在含水量为36%-23%时切制,鲜切片断面基本不变... 目的:探讨丹参于产地趁鲜切制代替传统切制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以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质量评价指标,结合丹参切片外观性状,探讨丹参趁鲜切制的可行性。结果:丹参在含水量为36%-23%时切制,鲜切片断面基本不变色,干燥(40℃烘干)后,切片外观平整,断面类白色,与传统切制所得切片外观相近,并且多数活性成分含量明显高于传统切制。结论:初步认为丹参药材在产地趁鲜切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趁鲜切制 传统切制 可行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