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与后循环缺血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利 雷波 +1 位作者 吴嘉川 郑念东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191-194,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椎动脉(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与后循环缺血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77例单侧V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磁共振(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颈部动脉超声(CDU)检查,... 【目的】探讨单侧椎动脉(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与后循环缺血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77例单侧V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磁共振(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颈部动脉超声(CDU)检查,评估患者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VA重度狭窄及闭塞情况、单侧V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是否伴有后循环缺血症状、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椎动脉管径(VAD)]。比较起始段、颅外段、颅内段单侧V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观察不同VA重度狭窄或闭部位患者后循环缺血症状发生情况。【结果】177例患者均完成MRI及DSA检查,DSA检查中VA重度狭窄62.71%、轻度狭窄37.29%;MRI检查中VA起始段重度狭窄或闭塞54.24%、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16.95%、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28.81%,起始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中重度狭窄83.33%、闭塞16.67%,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中重度狭窄46.67%、闭塞53.33%,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中重度狭窄33.33%、闭塞66.67%。MRI检查中48.02%(85/177)存在后循环缺血症状,51.98%(92/177)无后循环缺血症状。起始段V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患侧PSV、EDV、RI、VAD低于健侧(P<0.05)。颅外段V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患侧PSV、EDV高于健侧,患侧VAD低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外段V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患侧及健侧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段V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患侧PSV、EDV、VAD低于健侧,RI高于健侧(P<0.05)。颅外段、颅内段V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后循环缺血症状(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发生率高于起始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症状的发生与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存在一定关系,单侧V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治疗前及时行影像学检查能够为疾病的治疗、预后评估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数据相关性
下载PDF
初期开展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的经验
2
作者 张道宝 陈舒 +4 位作者 吴虹刚 游国亮 万晓强 雷波 郑念东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总结初期开展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2年3月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71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第二天行头颈部CTA复查,发现1例颈外动脉闭塞,但无症状,未予处理;其余70例颈动脉均通畅... 目的总结初期开展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2年3月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71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第二天行头颈部CTA复查,发现1例颈外动脉闭塞,但无症状,未予处理;其余70例颈动脉均通畅,狭窄解除。1例术后出现术区出血,1例术后声音嘶哑、饮水呛咳,1例术后颈内动脉夹层并导致闭塞、遗留对侧肢体偏瘫,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等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67例恢复良好。结论初期开展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容易发生颈动脉夹层闭塞、术区出血、神经损伤、术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中准确找到狭窄远端、严密缝合、仔细止血、不刻意追求小切口、术前多学科评估全身情况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Vp、Vm、DVp、DVm、PI及CVR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万晓强 雷波 +6 位作者 陈利 吴嘉川 张道宝 陈舒 吴虹刚 游国亮 郑念东 《转化医学杂志》 2022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 探讨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和脑血管储备(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于乐山市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治疗的10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 目的 探讨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和脑血管储备(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于乐山市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治疗的10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实施动脉溶栓与介入联合治疗,评估其治疗前后NIHSS评分、治疗疗效、脑血流动力和CVR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DVp和DVm均较治疗前下降,Vp、Vm明显增高,研究组改变更为显著(P<0.05)。研究组疗效分布及临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PI明显下降、CVR明显增高,研究组改变更明显(P<0.05)。结论 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稳定缺血脑组织,有利于改善脑组织缺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脑血流动力 脑血管储备能力
下载PDF
miR-200家族及侵袭相关基因ZEB1、ZEB2和CTNNB1在颅咽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道宝 徐建国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检测miR-200家族及侵袭相关基因ZEB1、ZEB2和CTNNB1在颅咽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在颅咽管瘤侵袭性生长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自2017年6月—2018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ACP)30例和鳞状上皮乳头... 目的检测miR-200家族及侵袭相关基因ZEB1、ZEB2和CTNNB1在颅咽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在颅咽管瘤侵袭性生长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自2017年6月—2018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ACP)30例和鳞状上皮乳头型颅咽管瘤(PCP)30例的新鲜标本,手术切除的失活脑组织作为对照组。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qRT-PCR测定miR-200家族成员及与侵袭相关基因ZEB1、ZEB2和CTNNB1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见ACP呈“指样”或“岛样”深入周围脑组织,呈浸润性生长,侵袭性明显。免疫组化示,ACP的β-catenin的表达升高,且分布在细胞质或者细胞核,PCP中β-catenin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ACP相对于鳞状细胞型E-cadherin的表达下降。qRT-PCR示,与PCP相比,ACP中miRNA-200家族表达整体下降,组织中mRNA(ZEB1/ZEB2,CTNNB1)表达整体上调。结论miRNA-200家族在颅咽管瘤中可能起到类似于抑癌基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侵袭性 miRNA-200 ZEB1/ZEB2 CTNNB1
下载PDF
改良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板造瘘术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性期夹闭术中的应用
5
作者 张道宝 陈舒 +4 位作者 吴虹刚 游国亮 雷波 万晓强 郑念东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7期527-528,570,共3页
目的探讨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板造瘘术在颅内前循环动破裂脉瘤急性期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急性期显微夹闭治疗的85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 目的探讨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板造瘘术在颅内前循环动破裂脉瘤急性期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急性期显微夹闭治疗的85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板造瘘术。结果85例中,81例改良Paine点穿刺顺利,4例穿刺失败;11例因动脉瘤夹闭后仍见脑组织塌陷不佳,行终板造瘘术,并保留脑室外引流3~5 d,其中3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复查CTA或DSA,4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瘤颈有少许残留,其余动脉瘤均夹闭完全。术后随访半年,8例失访,其余77例复查CTA未见动脉瘤复发;GOS评分5分72例,4分3例,3分2例;1例出现脑积水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性期夹闭术中,改良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终板造瘘术有利于充分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充分暴露动脉瘤,改善夹闭术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前循环 显微夹闭术 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 终板造瘘术 疗效
下载PDF
miR-200c对颅咽管瘤侵袭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6
作者 张道宝 徐建国 《医学信息》 2023年第2期54-60,共7页
目的 探讨miR-200c对颅咽管瘤侵袭性的影响,并阐述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造釉细胞型及鳞状上皮乳头型颅咽管瘤原代细胞为对象,研究miR-200c在原代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对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原代细胞过表达和敲低miR-200c,研究miR-200... 目的 探讨miR-200c对颅咽管瘤侵袭性的影响,并阐述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造釉细胞型及鳞状上皮乳头型颅咽管瘤原代细胞为对象,研究miR-200c在原代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对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原代细胞过表达和敲低miR-200c,研究miR-200c对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侵袭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 与鳞状上皮乳头型颅咽管瘤原代细胞组相比,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原代细胞组中miRNA-200c的表达下降,统计学意义极显著(P<0.001);与对照组相比,miR-200c mimics组结晶紫染色细胞数量减少(P<0.05),而miR-200c inhibitor组结晶紫染色细胞数量增加(P<0.05),miR-200c inhibitor组细胞数多于miR-200c mimics组,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结论 miRNA-200c在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原代细胞中表达明显减少,促进了EMT的发生,导致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的侵袭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侵袭性 miRNA-200c E-CADHERIN Β-CATEN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