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基苯肽联合肢体短暂性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保护的效果研究
1
作者 陈志伟 曹春华 陈小倩 《当代医学》 2023年第33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丁基苯肽联合肢体短暂性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保护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丁基苯肽软治疗,研究组在对... 目的探讨丁基苯肽联合肢体短暂性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保护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丁基苯肽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肢体短暂性缺血后处理。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侧支循环改善、责任血管血流速度、近期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相对脑血流量多于治疗前,动脉血管血流速度快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相对脑血流量多于对照组,动脉血管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两组m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基苯肽联合肢体短暂性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近期预后情况,增加脑灌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基苯肽 肢体短暂性缺血后处理 急性脑梗死 神经保护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Val66Met基因多态性及氧化应激水平与帕金森病震颤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曹春华 刘兴国 王安驷 《当代医学》 2022年第18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Val66Met基因多态性及氧化应激水平与帕金森病(PD)震颤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于本院确诊的PD患者60例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中丙二醛(MDA)...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Val66Met基因多态性及氧化应激水平与帕金森病(PD)震颤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于本院确诊的PD患者60例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中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Real-time聚合酶链反应(PCR)对研究组血浆BDNF Val66Met基因进行分型检测;PD综合评分量表中震颤症状评分评价研究组患者震颤症状程度;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血清MDA、GSH、SOD与震颤症状评分的相关性,秩和检验分析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在研究组中PD患者震颤程度的差异性,Logistic回归分析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是否为影响PD患者震颤程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研究组血清MD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OD及G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震颤评分与MDA水平呈正相关(r=0.742,P=0.000),与SOD、GSH水平呈负相关(r=-0.783、-0.684,P=0.000、0.006)。等位基因A患者与等位基因G患者震颤症状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SOD、GSH异常表达及携带BDNF等位基因A均是加重PD患者震颤症状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D患者震颤症状程度可能与氧化应激及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氧化应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Val66Met基因多态性 震颤症状
下载PDF
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3
作者 花雨蒙 王清 张雪婷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年第7期1429-1431,共3页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两组均予以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两组均予以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中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内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针灸 运动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