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冈石窟第3窟出土动物骨骼初步研究
1
作者 贺涛 赵静芳 刘建军 《文物季刊》 2024年第4期157-170,共14页
云冈石窟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在第3窟考古发掘中,出土北魏、隋唐、辽金时期动物骨骼共56件,主要为北魏和辽金时期遗存。经鉴定,动物种属包括猪、马、牛、羊、狗,皆为哺乳纲,动物资源构成较单一。骨骼表面痕迹显示,先民对动物有明... 云冈石窟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在第3窟考古发掘中,出土北魏、隋唐、辽金时期动物骨骼共56件,主要为北魏和辽金时期遗存。经鉴定,动物种属包括猪、马、牛、羊、狗,皆为哺乳纲,动物资源构成较单一。骨骼表面痕迹显示,先民对动物有明确的利用。发现部位统计表明,出现较多是下颌、牙齿等肉量较少的部分。动物死亡年龄分析,猪、羊以食肉目的而宰杀,马、牛、狗应是役使后的二次食用。结合这些动物骨骼空间分布,推测可能是北魏至辽金时期开凿修建石窟的匠人食用后所抛弃。第3窟的动物考古研究为了解石窟遗址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提供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动物考古 动物资源利用
下载PDF
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出土北魏陶器研究
2
作者 赵婻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60-67,共8页
云冈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出土的北魏陶器标本可分为两个阶段,以昙曜五窟的开凿为时间界线,以陶罐为代表,一段器型以溜肩、盘口、通体网状暗纹为主,二段演变为圆肩,上腹较鼓,通体磨光暗纹。纹饰的演变是一个由简—繁的过程,一段主要为水波... 云冈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出土的北魏陶器标本可分为两个阶段,以昙曜五窟的开凿为时间界线,以陶罐为代表,一段器型以溜肩、盘口、通体网状暗纹为主,二段演变为圆肩,上腹较鼓,通体磨光暗纹。纹饰的演变是一个由简—繁的过程,一段主要为水波纹、弦纹、方格纹、暗纹等,二段纹饰融入了佛教思想,在一段基础上增加了弦纹与忍冬纹、莲瓣纹组合出现。在制作工艺方面,多为手制泥条盘筑,轮制较少。烧制时主要运用温度控制和气氛控制两种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北魏陶器 陶器纹饰 陶器工艺
下载PDF
云冈第20窟主尊佛左眼珠研究
3
作者 张海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0,共6页
云冈石窟第20窟主尊佛左眼珠存在内外两重,均为镶嵌式,其本体虽小,实牵涉颇广。本文从第20窟主尊现存外重大眼珠与石雕本体及内外重眼珠之间的打破关系着手,认为石雕本体与两重佛眼珠均存在时代差异,对其可能形制和安装工艺进行了探讨... 云冈石窟第20窟主尊佛左眼珠存在内外两重,均为镶嵌式,其本体虽小,实牵涉颇广。本文从第20窟主尊现存外重大眼珠与石雕本体及内外重眼珠之间的打破关系着手,认为石雕本体与两重佛眼珠均存在时代差异,对其可能形制和安装工艺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洞窟的情况,进一步研究认为第20窟主尊左眼外重眼珠为辽代,辽末的战乱与动荡导致其遭受破坏,内重眼珠为金代补配。第20窟主尊佛眼珠形制的变化直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宗教造像理念、审美、工艺和材料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第20窟主尊 佛眼珠
下载PDF
云冈石窟盐类析出物与石雕表面风化破坏形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任建光 黄继忠 +1 位作者 任志伟 胡翠凤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7-51,共5页
云冈石窟盐害机理研究对于治理策略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析云冈石窟风化砂岩破坏形式与岩面伴生盐类析出物的关系,本工作采用XRD法进行了矿物组成的半定量测试,采用酸碱中和法进行了CO_(2)含量测定,另外采用XRD进行了盐类矿物和硅酸盐... 云冈石窟盐害机理研究对于治理策略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析云冈石窟风化砂岩破坏形式与岩面伴生盐类析出物的关系,本工作采用XRD法进行了矿物组成的半定量测试,采用酸碱中和法进行了CO_(2)含量测定,另外采用XRD进行了盐类矿物和硅酸盐矿物定性鉴定,试图探析云冈石窟风化砂岩破坏形式与岩面伴生盐类析出物的关系。结果显示:云冈石窟岩面片状风化与砂岩碳酸盐含量高有关,而粉状风化与岩石中石膏含量高有关,不同盐类结晶析出与洞窟环境有关,这些研究结果对云冈石窟风化病害治理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盐类析出物 风化病害 XRD
下载PDF
云冈石窟山顶清代墓地明堂的发现与研究
5
作者 吴娇 《文物季刊》 2023年第2期100-108,共9页
2021年5月,云冈石窟窟区以东的山顶发现了暴露在外、直径约50厘米的洞口,遂对此进行了清理,出土各类器物近百件。根据遗存形制及坑内出土遗物,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遗存为清代墓地明堂。明堂采用独特的叠涩内收的结构,其内遗物基本按明代... 2021年5月,云冈石窟窟区以东的山顶发现了暴露在外、直径约50厘米的洞口,遂对此进行了清理,出土各类器物近百件。根据遗存形制及坑内出土遗物,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遗存为清代墓地明堂。明堂采用独特的叠涩内收的结构,其内遗物基本按明代《三元总录》“砌明堂口诀”放置。该遗存的发现不仅为了解山西地区金元以来墓地明堂形制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而且丰富了明清时期周边地区墓地明堂的结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清代 墓地明堂
下载PDF
云冈石窟辖区地表水、地下水中阴离子含量检测及变化规律
6
作者 杨迪 王昕 +4 位作者 闫宏彬 刘丽 张帆 王海雁 刘永文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石质文物佛像表面的凝结水甚至水汽,在和岩石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后就会形成风化等破坏现象,水中阴离子的含量是影响文物风化程度的重要因素。运用高压离子色谱法检测了云冈石窟辖区地表水、地下水采样点水样的阴离子含量。选用戴安IonPac ... 石质文物佛像表面的凝结水甚至水汽,在和岩石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后就会形成风化等破坏现象,水中阴离子的含量是影响文物风化程度的重要因素。运用高压离子色谱法检测了云冈石窟辖区地表水、地下水采样点水样的阴离子含量。选用戴安IonPac AS14型阴离子分离柱(4×250 mm)进行分离,以3.5 mmol·L^(-1)Na_(2)CO_(3)和1.0 mmol·L^(-1)NaHCO_(3)混合溶液进行淋洗,流速1.2 mL·min^(-1),柱温30℃,检测云冈石窟辖区地下水、地表水中4种无机阴离子F^(-)、Cl^(-)、NO_(3)^(-)、SO_(4)^(2-)含量。按照国标的检测方法,实测水样中4种阴离子的峰面积与浓度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0,精密度在0.31%~1.68%之间,并对2023年5月与2020年5月测定的四组水样、2023年2月与2023年5月测定的一组水样中阴离子含量显著性差异进行了分析。为云冈石窟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地下水 云冈石窟 阴离子含量 离子色谱法
下载PDF
云冈石窟地面潮湿浮雕拓印技法研究
7
作者 施光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第10期146-149,共4页
拓片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利用宣纸和墨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图案复制下来的一种传承技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文物考古、科学研究和收藏等领域,拓片有广泛的使用。在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挖掘和五华洞保护工程施工时,挖出地面浮... 拓片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利用宣纸和墨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图案复制下来的一种传承技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文物考古、科学研究和收藏等领域,拓片有广泛的使用。在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挖掘和五华洞保护工程施工时,挖出地面浮雕,决定将精美的地面花纹进行拓印,以作资料留存。此次拓印要求一是要保护文物,不能造成对文物的任何污染,二是洞窟内地面浮雕刚挖掘出来,非常潮湿,但工期要求紧迫,拓印不能影响保护工程施工进度,铺装完管道后会再次回填,而洞窟内潮湿,地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自然干燥,而潮湿的表面会影响拓印效果,导致晕染。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着重阐述地面潮湿浮雕快速拓印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利用传统技艺手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找寻出云冈石窟洞窟内潮湿浮雕的拓印方法,在做到保护文物的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清晰展现出浮雕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拓印 潮湿浮雕 技法
下载PDF
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对策分析
8
作者 李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3期162-165,共4页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石窟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等多元文化的重要聚集地,文化遗产价值意蕴丰富,对提高国家软实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化时代要有效提炼云冈石窟文化遗产价值,推动云冈...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石窟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等多元文化的重要聚集地,文化遗产价值意蕴丰富,对提高国家软实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化时代要有效提炼云冈石窟文化遗产价值,推动云冈石窟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以期更好地弘扬优秀文化,发展云冈旅游。现从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活化的必要性分析入手,探索云冈石窟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分析当前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所面临的主要困境,由此探索云冈石窟文化遗产活化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文化遗产 旅游 活化 对策
下载PDF
AIGC驱动下的云冈石窟
9
作者 周宇超 《炎黄地理》 2024年第8期76-78,共3页
随着5G通信技术、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数字技术逐渐成为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再生产、生产要素重构、提升生产效率、产业结构提质优化的重要推手,因此,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下的新型旅游方式,将成为推动旅游业高... 随着5G通信技术、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数字技术逐渐成为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再生产、生产要素重构、提升生产效率、产业结构提质优化的重要推手,因此,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下的新型旅游方式,将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众多的新型数字技术中,以智能化、交互化、集成化为主要特性的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区块链 云计算 大数据 产业结构 深度融合 云冈石窟 新兴技术
下载PDF
云冈石窟龙王庙沟洞窟5-28窟抢险加固保护工程纪实
10
作者 牛春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9期44-47,共4页
文章阐述了云冈石窟龙王庙沟洞窟和龙王庙沟洞窟中具有代表性的附属洞窟5-28窟的洞窟特点。基于对5-28窟的前期勘查结果,分析了5-28窟保存现状、主要病害及其形成机理,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在抢险加固工程实施过程中,采取“浅部裂隙灌浆... 文章阐述了云冈石窟龙王庙沟洞窟和龙王庙沟洞窟中具有代表性的附属洞窟5-28窟的洞窟特点。基于对5-28窟的前期勘查结果,分析了5-28窟保存现状、主要病害及其形成机理,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在抢险加固工程实施过程中,采取“浅部裂隙灌浆+锚杆锚固+顶板深层逆向注浆”的方式对5~28洞窟顶板进行加固及进行相关的监测施工,实现了文物保护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保护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文物保护 龙王庙沟洞窟
下载PDF
太赫兹无损检测在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田华 赵国忠 +5 位作者 王浩航 刘红梅 任建光 胡伟东 卢玉和 李文宇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23年第2期157-175,共19页
为更好地设计基于不同材料、不同制作工艺文物的最佳保护方案,文物保护科技人员首先需要选用最有效的无损检测方法对文物进行全面检测。太赫兹波具有光子能量低、对非金属和非极性物质有较强穿透性、可同时获得脉冲电场振幅和相位信息... 为更好地设计基于不同材料、不同制作工艺文物的最佳保护方案,文物保护科技人员首先需要选用最有效的无损检测方法对文物进行全面检测。太赫兹波具有光子能量低、对非金属和非极性物质有较强穿透性、可同时获得脉冲电场振幅和相位信息、较好的抗干扰能力等独特性质,使其在诸多无损检测方法中脱颖而出。本文系统综述了太赫兹技术在文物无损检测应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不同类型文物材料的太赫兹光谱特征、太赫兹成像检测技术原理和特点;指出了太赫兹无损检测技术对不同类型文物进行无损检测的技术关键点,列举了太赫兹技术在文物科学领域最成功和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实例。最后展望了太赫兹无损检测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太赫兹光谱 太赫兹成像 文物检测 高灵敏度
下载PDF
北中国视野下的河西早期石窟——河西早期石窟研究之下 被引量:2
12
作者 韦正 马铭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7-110,共14页
对河西早期石窟与炳灵寺第169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第74、78窟关系的梳理表明,早期石窟在河西的传播并不一定由西到东,还应存在跳跃或迂回现象。长安佛教可能对炳灵寺和云冈石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长安与河西早期石窟一样可能也都有... 对河西早期石窟与炳灵寺第169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第74、78窟关系的梳理表明,早期石窟在河西的传播并不一定由西到东,还应存在跳跃或迂回现象。长安佛教可能对炳灵寺和云冈石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长安与河西早期石窟一样可能也都有自己的独特来源。长安佛教在北中国早期石窟史中的地位值得继续仔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早期石窟 炳灵寺石窟 云冈石窟 麦积山石窟 长安佛教
下载PDF
云冈石窟沉浮史--纪念云冈石窟学术发现120周年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春(文/图) 卢继文(文/图) 《大众考古》 2021年第11期20-38,共19页
1901年,日本工学博士伊东忠太(1867-1954)受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的派遣,前往北京对紫禁城进行实测和拍照,名义是为日本的古建筑保护和维修提供参考。恰逢庚子之变,八国联军瓜分占领了北京城,日本军队驻守在紫禁城一带,为伊东的调... 1901年,日本工学博士伊东忠太(1867-1954)受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的派遣,前往北京对紫禁城进行实测和拍照,名义是为日本的古建筑保护和维修提供参考。恰逢庚子之变,八国联军瓜分占领了北京城,日本军队驻守在紫禁城一带,为伊东的调查提供了直接帮助。伊东忠太当时是东京帝国大学建筑学的助教授,兼任平安神宫(纪念桓武天皇的神社)造神宫技师和天皇内务技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庚子之变 东京帝国大学 古建筑保护 东京大学 伊东忠太 工学博士 紫禁城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石窟壁面凝结水形成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策 蒋小伟 +5 位作者 闫宏彬 周鹏宇 任建光 樊尧 范潇 万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36,共7页
凝结水会加剧石质文物的风化,以往确定凝结水量的实验设备布置复杂、监测范围有限,并且无法实时反映凝结状态,从而制约了对凝结水形成过程的认识以及对石质文物凝结水的有效防治。文章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开展凝结水形成规律研究,实现了... 凝结水会加剧石质文物的风化,以往确定凝结水量的实验设备布置复杂、监测范围有限,并且无法实时反映凝结状态,从而制约了对凝结水形成过程的认识以及对石质文物凝结水的有效防治。文章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开展凝结水形成规律研究,实现了对石窟壁面凝结水的大范围无损连续观测,并利用微波水分测试技术进行验证。针对一次降雨事件,对云冈石窟第19窟壁面进行了连续100 h的红外热成像监测,揭示了降雨前和降雨期间的壁面温度昼夜变化规律,通过对比空气露点温度识别出2个具备凝结水形成条件的时期:降温前凝结期,从降雨前16 h开始到降雨期间气温发生骤降为止;降温后凝结期,从气温骤降开始到降雨结束后12 h。同时,利用微波水分仪进行了连续56 h的浅表层岩石含水率动态监测,发现尽管壁面上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凝结水,但岩石内部含水率增大,表明岩石内部已经优先凝结。降雨过程中气温在1 h内从18.5℃骤降到15.6℃引起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导致露点温度下降,使得壁面不再具备凝结水形成条件。该研究对石质文物的凝结水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水 红外热成像 微波水分仪 岩石含水率 云冈石窟
下载PDF
云冈石窟顶部第四纪土壤覆盖层含水率变化特征及洞窟渗漏水问题探讨
15
作者 任建光 孟田华 +2 位作者 黄继忠 石美风 任志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0-86,共7页
为研究云冈石窟顶部土壤覆盖层的含水率变化情况,建设了土壤环境监测网收集云冈石窟土壤含水率实时监测数据,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平坦地形条件下云冈石窟顶部第四纪土壤覆盖层含水率时空变化特征明显:年变化具有... 为研究云冈石窟顶部土壤覆盖层的含水率变化情况,建设了土壤环境监测网收集云冈石窟土壤含水率实时监测数据,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平坦地形条件下云冈石窟顶部第四纪土壤覆盖层含水率时空变化特征明显:年变化具有周期性,垂向上随深度逐层降低(冬季除外)。春、夏季土壤含水率抬升、储水,秋、冬季下降、失水;在春、夏日土壤含水率呈白天上升、夜晚下降趋势,秋、冬日则呈白天下降、夜晚也下降趋势。土壤含水率时刻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受温度、大气降水、微地形等众多因素影响,山体边坡浅层土壤可能为侧向饱和流的入渗通道。降雨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深度与实际入渗深度不一致。云冈窟内顶板及岩壁上部、中部含水率主要受降雨渗透窟顶土壤层、沿岩体裂隙通道进入洞窟的渗漏水控制,而岩壁底部含水率更多受窟前不饱带和与地下毛细水的影响。多年的防水实践也证明云冈洞窟渗漏水主要来自于石窟顶部及附近区域。防渗排水始终是云冈洞窟渗漏水治理的主导思路,建议应根据窟顶土壤厚度、地形地貌和遗址分布等分区治理,充分发挥土壤的防渗作用,减少对土壤覆盖层的过度干预。防渗层材料在具有防渗作用的前提下,应具备一定的透气性,满足“洞窟—覆盖层—大气环境”之间的水汽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第四纪土壤覆盖层 含水率 洞窟渗漏水
下载PDF
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古城城砖病害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任志伟 任建光 胡翠凤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古砖病害调查是治理文物病害的前提和基础,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古城城砖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定性观察的调查方法,对平遥古城城墙砖体的病害种类、分布、危害程度及影响因素等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显示平遥古城城砖上存在以风化、... 古砖病害调查是治理文物病害的前提和基础,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古城城砖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定性观察的调查方法,对平遥古城城墙砖体的病害种类、分布、危害程度及影响因素等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显示平遥古城城砖上存在以风化、水渍、盐害、人为破损面、人为补砌、裂隙为主的病害类型,其中裂隙(缝宽度大于0.5cm)共有219条,其余五种病害总面积达100 644.48m^(2),其中,濒危程度的占1.1%,严重程度的占30.1%,风化病害是城砖上最常见、最主要的病害类型。另外,各段城墙的病害面积相当,西城墙古砖保存状况最好,南城墙保存状况最差。该研究成果为治理平遥古城城墙的文物病害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遥古城 城墙古砖 病害 调查
下载PDF
地下水化学组分对酸雨的滞后响应--以云冈石窟上层滞水为例
17
作者 耿晓虹 蒋小伟 +6 位作者 闫宏彬 毛德强 王芮 樊尧 张帆 范潇 万力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9-176,共8页
酸雨入渗显著改变了某些地区的地下水水质,但关于地下水化学组分对酸雨响应过程的研究少有报道。以山西云冈石窟景区为研究区,通过对比酸雨、河水和地下水20年时间尺度的水化学组分变化,揭示了酸雨如何控制不同类型地下水的水化学演化... 酸雨入渗显著改变了某些地区的地下水水质,但关于地下水化学组分对酸雨响应过程的研究少有报道。以山西云冈石窟景区为研究区,通过对比酸雨、河水和地下水20年时间尺度的水化学组分变化,揭示了酸雨如何控制不同类型地下水的水化学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云冈石窟山体的饱和带地下水中SO_(4)^(2-)浓度未发生明显变化,其较高浓度的SO_(4)^(2-)来源为地下水区域尺度水循环过程中的水-岩反应;2003年和2012年二窟泉水中SO_(4)^(2-)浓度较低,但近几年其SO_(4)^(2-)浓度大幅度上升,分析成因为历史上的酸雨于近几年到达二窟泉,酸雨与砂岩的水-岩作用也引起了二窟泉水中其他阳离子浓度的明显上升;2003年以来石窟顶部上层滞水水质无明显变化,指示了历史上的酸雨至今尚未通过非饱和带下渗至上层滞水对应层位,证明石窟顶部粉土层具有良好的阻水作用。通过研究二窟泉水和石窟山体上层滞水对酸雨的响应关系,加深了对云冈石窟山体不同部位地下水来源的认识,对云冈石窟水害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地下水化学组分 水-岩作用 上层滞水 泉水 云冈石窟
下载PDF
云冈石窟的初期造像——以昙曜五窟佛龛为中心
18
作者 冈村秀典 徐小淑(译) +1 位作者 孟红淼(译) 王雁卿(译) 《晋阳学刊》 2023年第6期29-50,共22页
云冈前期窟昙曜五窟包括本尊大佛等基本尊像和周壁诸龛。文章在将前期细分为3个小期的基础上,分析基本尊像和佛龛的造像过程、工匠在各窟工程之间的移动,以及五窟第1次造像持续的时期,探讨佛龛配置的变化及其表现的不同时期、不同阶层... 云冈前期窟昙曜五窟包括本尊大佛等基本尊像和周壁诸龛。文章在将前期细分为3个小期的基础上,分析基本尊像和佛龛的造像过程、工匠在各窟工程之间的移动,以及五窟第1次造像持续的时期,探讨佛龛配置的变化及其表现的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群体的信仰特点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曜五窟 佛龛 造像过程
下载PDF
关于云冈石窟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路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第5期49-51,共3页
文创产品是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融合发展,各级文博单位结合自身优势和区域文化,都在积极打造具有时代内涵和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其对于提升文博单位品牌形象,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 文创产品是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融合发展,各级文博单位结合自身优势和区域文化,都在积极打造具有时代内涵和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其对于提升文博单位品牌形象,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结合工作实际,以云冈石窟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路径分析与思考为题,对云冈石窟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分析与探讨,对云冈石窟文创产品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性思考,以资启迪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文化创意 路径分析 思考
下载PDF
浅谈云冈石窟的装饰纹样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晓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第14期158-161,F0004,共5页
云冈石窟的装饰纹样是云冈石佛像整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云冈石窟装饰纹样复杂多样,在继承前朝佛教艺术的前提下,加以吸收外来艺术造型纹样和技巧,它是我国美学界文化研究的瑰宝,也是我国装饰文化艺术史上最宝贵的历史资料,更是魏文... 云冈石窟的装饰纹样是云冈石佛像整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云冈石窟装饰纹样复杂多样,在继承前朝佛教艺术的前提下,加以吸收外来艺术造型纹样和技巧,它是我国美学界文化研究的瑰宝,也是我国装饰文化艺术史上最宝贵的历史资料,更是魏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文章详细分析了云冈石窟装饰纹样的种类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饰纹样 云冈石窟 忍冬纹 文化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