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 被引量:84
1
作者 琚建华 钱诚 曹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7-194,共8页
利用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结合的方法 ,将东亚夏季风区的西南风与OLR进行了综合处理 ,构造成东亚季风指数 (IM)。研究结果表明 ,该指数既可很好地反映东亚季风区的风场、高度场的环流特征 ,又能较好地描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 利用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结合的方法 ,将东亚夏季风区的西南风与OLR进行了综合处理 ,构造成东亚季风指数 (IM)。研究结果表明 ,该指数既可很好地反映东亚季风区的风场、高度场的环流特征 ,又能较好地描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变化。通过功率谱和带通滤波结合的方法研究东亚夏季风中的季节内振荡 ,东亚夏季风区内低频振荡在夏季主要是以 30~ 6 0天周期的振荡为主 ;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在东亚沿海呈波列的形式 ,并表现为随时间向北传播的季风涌 ;由于该季节内振荡的波动 ,造成了东亚热带夏季风在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活动的反位相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振荡 东亚夏季风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亚季风指数 动力学因子 东亚季风区 副热带地区 综合处理 研究结果 夏季降水 环流特征 带通滤波 低频振荡 位相关系 亚热带 热力学 西南风 高度场 功率谱 季风涌 风场 气温 沿海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全球温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秀年 严华生 郭世昌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1-570,共10页
通过对各种温度资料所作的统计分析,得到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全球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二十世纪初以来,总体来讲全球、南半球、北半球均出现了强烈的增温;这种增温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和季节差异,甚至有些区域在某些时段... 通过对各种温度资料所作的统计分析,得到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全球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二十世纪初以来,总体来讲全球、南半球、北半球均出现了强烈的增温;这种增温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和季节差异,甚至有些区域在某些时段出现了很强的降温;南北半球在这些变化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对流层上层的温度变化要强于对流层下层的温度变化;冬季的增温要明显地高于夏季,冬夏温差有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时空变化特征 温度 冬季 夏季 变化过程 季节差异 全球变暖 南北半球 南半球
下载PDF
近51年500 hPa上北极涛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严华生 董慧林 +2 位作者 程建刚 曹杰 王清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7-195,共9页
对1951-2001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月、季及年平均资料分别进行EOF分析.并对EOF分析得到的第一特征向量时间系数进行功率谱分析.结果发现:北极涛动是近51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异常的第一特征,方差贡献率在10%~20%之间;极区中心具有明... 对1951-2001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月、季及年平均资料分别进行EOF分析.并对EOF分析得到的第一特征向量时间系数进行功率谱分析.结果发现:北极涛动是近51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异常的第一特征,方差贡献率在10%~20%之间;极区中心具有明显的偏心结构,范围冬、春季大而向高纬伸展;夏、秋季小且向极区收缩.中高纬冬季中心区范围比夏季大且系统比较集中;极地到格陵兰岛附近、西南欧洲到地中海地区、贝加尔湖到日本海以及北美洲东南部地区是500 hPa高度场上环流异常的主要发生地区;北极涛动正位相时期,冬季在20世纪90年代,春季在70年代中期以前,夏季在60,70年代,秋季在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前期;北极涛动负位相时期,冬季在50年代,春季在70年代中期以后,夏季在50,90年代,秋季在90年代后半期.另外,只有1998年相对来说为全年各月北极涛动强年,说明1998年是近51年来气候最异常的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北极涛动 高度场 EOF分析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区的低频振荡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 被引量:135
4
作者 琚建华 赵尔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利用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的方法,讨论了东亚夏季风区的低频振荡及其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研究发现,东亚强季风涌年,准30~60d振荡的影响显著,容易造成长江中下游多雨;东亚弱季风涌年,准30~60d振荡减弱,10~20d低频振荡为主... 利用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的方法,讨论了东亚夏季风区的低频振荡及其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研究发现,东亚强季风涌年,准30~60d振荡的影响显著,容易造成长江中下游多雨;东亚弱季风涌年,准30~60d振荡减弱,10~20d低频振荡为主要的振荡周期,容易造成长江中下游干旱。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低频振荡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影响。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中低频振荡传播规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中长期预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旱涝 季风涌 低频振荡
下载PDF
冬季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对亚洲地表气温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琚建华 任菊章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25,共8页
本文利用1951年~1999年冬季海温场(SST)再分析资料,分析得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由负(冷)位相转为正(暖)位相,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SVD分析冬季北太平洋SST与亚洲地表温度(SAT)的结果表明,PDO的年代际变化对亚洲... 本文利用1951年~1999年冬季海温场(SST)再分析资料,分析得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由负(冷)位相转为正(暖)位相,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SVD分析冬季北太平洋SST与亚洲地表温度(SAT)的结果表明,PDO的年代际变化对亚洲SAT北部的增暖有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海气间的相互作用间接对亚洲SAT产生作用.当PDO模态进入暖位相的时候,北半球SLP场主要表现出强阿留申低压,弱西伯利亚高压和中低纬气压加强的特征,SLP场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中纬度西风带的加强,使得亚洲北部大部分区域冬季增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亚洲北部 增暖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