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醇化烟叶表面可培养微生物的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3
1
作者 杨金奎 段焰青 +3 位作者 陈春梅 李庆华 黄静文 张克勤 《烟草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1-55,共5页
以K326烤烟品种为材料,对不同醇化时间烟叶表面的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这些微生物的种、属分类地位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醇化烟叶表面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呈明显的下... 以K326烤烟品种为材料,对不同醇化时间烟叶表面的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这些微生物的种、属分类地位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醇化烟叶表面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醇化烟叶表面的细菌主要包括芽孢杆菌和肠杆菌两个类群,其中,芽孢杆菌属的细菌为优势微生物类群。此外,醇化烟叶表面细菌的数量和烟叶部位等级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中部烟叶样品中细菌的数量高于下部烟叶样品,而上部烟叶样品中的细菌数量最少。而真菌的数量和种类与醇化时间和烟叶样品部位等级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醇化 微生物 系统发育
下载PDF
烟叶生物酶活性与其等级和醇化时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19
2
作者 曾晓鹰 杨金奎 +4 位作者 段焰青 者为 李雪梅 李庆华 张克勤 《烟草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51,共4页
以云南烤烟K326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醇化时间和等级烟叶中的4种生物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蔗糖酶)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不同醇化烟叶的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的活性范围分别为4.3~10.3U、1.7~4.2U、7.7~18.7U和0.8... 以云南烤烟K326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醇化时间和等级烟叶中的4种生物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蔗糖酶)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不同醇化烟叶的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的活性范围分别为4.3~10.3U、1.7~4.2U、7.7~18.7U和0.8~3.8U。醇化时间对生物酶的活性有较大影响,醇化时间较短的烟叶生物酶活性相对较高,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生物酶的活性逐渐下降。同时,烟叶部位等级与生物酶活性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同醇化时间的烟叶中,中部烟叶(C3F)的生物酶活性均高于上部(B3F)和下部烟叶(X3F),上部与下部烟叶中生物酶活性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酶 烟叶 等级 醇化
下载PDF
云南地方猪种随机群体与选育群的遗传差异(英文) 被引量:10
3
作者 亐开兴 吴桂生 +4 位作者 苟潇 严达伟 连林生 Mumtaz Baig 张亚平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5-261,共7页
为估计随机群体与选育群间的遗传差异,测定了云南地方猪种102个个体438bp的线粒体DNA D-loop片段,涉及4个随机群体、1个保种群和1个核心群。检测的16个多态位点界定了20个单倍型,撒坝猪核心群和版纳微型猪保种群的单倍型数量仅为3个和1... 为估计随机群体与选育群间的遗传差异,测定了云南地方猪种102个个体438bp的线粒体DNA D-loop片段,涉及4个随机群体、1个保种群和1个核心群。检测的16个多态位点界定了20个单倍型,撒坝猪核心群和版纳微型猪保种群的单倍型数量仅为3个和1个,而4个随机群体的单倍型数量都在6个以上,4个随机群体的单倍型多态度极显著高于这两个选育群(h=0.732对0.425和0.000,exact test,P≤0.0036)。结果发现,选育会导致遗传多样性过低, 尽管在随机群体中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基于此,及早干预和合理的育种计划将会有效地阻止核心群和选育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否则,选育甚至会在短短几年内使遗传多样性程度急剧下降, 表明育种、保种与遗传多样性保存之间存在着尖锐冲突。该文还讨论了几个群体的遗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猪种 遗传多样性 随机群体 选育群
下载PDF
极端环境微生物源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黎唯 李一青 +4 位作者 李铭刚 赵江源 崔晓龙 彭谦 文孟良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07年第1期1-5,18,共6页
极端环境微生物以其特殊的生理机能适应了高温、低温、高酸碱度、高盐、高压等恶劣生存条件,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其特有的代谢方式并能够产生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极端酶及抗生素等,它们在医药、食品、农业、化工、环保... 极端环境微生物以其特殊的生理机能适应了高温、低温、高酸碱度、高盐、高压等恶劣生存条件,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其特有的代谢方式并能够产生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极端酶及抗生素等,它们在医药、食品、农业、化工、环保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近年来极端环境微生物产生的极端酶及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环境微生物 极端酶 抗生素
下载PDF
食线虫微生物防控病原线虫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娟 张克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1-489,共9页
植物寄生线虫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植物病害,其中尤以根结线虫、胞囊线虫最为严重。利用食线虫微生物资源开发生物杀线虫剂来防治植物病原线虫日益受到各国科研人员的重视。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食线虫微生物资源挖掘、食线虫微生物侵... 植物寄生线虫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植物病害,其中尤以根结线虫、胞囊线虫最为严重。利用食线虫微生物资源开发生物杀线虫剂来防治植物病原线虫日益受到各国科研人员的重视。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食线虫微生物资源挖掘、食线虫微生物侵染线虫的机制和具杀线虫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纯化等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并总结分析了食线虫微生物防控植物病原线虫的成功实例。期盼为研发高效环保的植物线虫生防菌剂提供文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原线虫 食线虫微生物 生物防控 分子机制
下载PDF
尖吻蝮蛇蛇毒金属蛋白酶cDNA序列抗原位点分析及免疫保护效果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志晓 杨彦 +5 位作者 叶锋平 范泉水 李东江 张希 符云新 郑颖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4-368,共5页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尖吻蝮蛇蛇毒金属蛋白酶cDNA序列的关键抗原位点,并观察根据这些位点设计合成的新型免疫原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扩增尖吻蝮蛇蛇毒金属蛋白酶cDNA序列,采用Jameson-Wolf方法和ClustalX软件结合的生物信息学方...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尖吻蝮蛇蛇毒金属蛋白酶cDNA序列的关键抗原位点,并观察根据这些位点设计合成的新型免疫原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扩增尖吻蝮蛇蛇毒金属蛋白酶cDNA序列,采用Jameson-Wolf方法和ClustalX软件结合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抗原位点,人工合成筛选的抗原位点序列,并连接到pIRESneo表达载体,3次(0、2、4周)对BALB/c小鼠进行核酸免疫,ELISA法测定免疫后机体抗体水平,出血中和实验和攻毒实验初步观察其免疫保护效果。结果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得到6个关键抗原位点(MPA-1~MPA-6);ELISA法检测抗血清结果表明,抗原位点序列诱导小鼠产生的抗血清相对未免疫的小鼠血清稀释100倍后仍能表现出阳性结果;出血中和实验和攻毒实验表明,将抗原位点序列免疫小鼠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体内产生抗体,能有效中和蛇毒,从而对尖吻蝮蛇蛇毒引起的出血有防护作用。结论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成功获得尖吻蝮蛇蛇毒金属蛋白酶cDNA序列的6个关键抗原位点,针对这些位点设计合成的新型免疫原展示出初步免疫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尖吻蝮蛇 蛇毒液类 表位 抗蛇毒素类
下载PDF
云南12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分离及抗肿瘤活性菌株筛选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海燕 刘丽 +1 位作者 魏大巧 赵之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65-771,共7页
从马尾树、断肠草和白花蛇舌草等十二种云南药用植物中共分离到内生真菌263株,以卤虫模型对其中130株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有56.9%的菌株LD50≥4,39.2%的菌株LD50≥8,25.4%的菌株LD50≥16。以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对LD50≥16... 从马尾树、断肠草和白花蛇舌草等十二种云南药用植物中共分离到内生真菌263株,以卤虫模型对其中130株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有56.9%的菌株LD50≥4,39.2%的菌株LD50≥8,25.4%的菌株LD50≥16。以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对LD50≥16的高活性菌株进行MTT法复筛,结果表明,有12株菌显示了细胞毒活性,抑制率从39.24%到100%不等。进一步研究表明,菌株D126和MT13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1∶438和1∶919。在12种植物中,小桐子的抗肿瘤活性菌株比率最高,为37.5%,其次为曼陀罗,为25.0%,而乌头、木瓜红、大花八角和重楼中未分离到抗肿瘤活性菌株。经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内生真菌 卤虫 MTT法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茯苓皮中三萜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防治活性 被引量:3
8
作者 杨丹 马青云 +3 位作者 程忠泉 黄圣卓 莫明和 赵友兴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4期100-103,共4页
为进一步研究茯苓皮中三萜成分的生物防治活性,采用硅胶柱层析色谱方法从茯苓皮中分离三萜类化合物,并通过波谱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9种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去氢齿孔酸(1)、去氢齿孔酸乙酰酯(2)、去氢齿孔酮酸(3)、... 为进一步研究茯苓皮中三萜成分的生物防治活性,采用硅胶柱层析色谱方法从茯苓皮中分离三萜类化合物,并通过波谱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9种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去氢齿孔酸(1)、去氢齿孔酸乙酰酯(2)、去氢齿孔酮酸(3)、3-epi-去氢土莫酸(4)、茯苓酸D(5)、茯苓酸C(6)、25-羟基-3-epi-去氢土莫酸(7)、16-脱氧茯苓酸B(8)、3α,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羧基(9)。化合物4-7对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抑菌圈范围为3.00~5.90mm,化合物(1~5)和(9)对杀线虫(Panagrellus redivivus)活性的校正致死率在15.6%~3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皮 三萜 烟草青枯病菌 全齿复活线虫 生物防治活性
下载PDF
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娟 张克勤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99-1408,共10页
微生物是生物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自然界生态平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从形态学水平、蛋白水平进入到了DNA水平。而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我们理解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微生物是生物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自然界生态平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从形态学水平、蛋白水平进入到了DNA水平。而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我们理解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和有力的证据,也对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相关内容,如物种的分离鉴定、微生物群体遗传结构、物种形成以及系统发育和进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分子标记 群体遗传 物种形成 系统发育与进化
下载PDF
利用食线虫真菌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莫明和 牟贵平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9年第12期71-76,共6页
植物寄生线虫每年给农业、林业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食线虫真菌是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中极其有用的生物资源。综述在利用这类真菌研发线虫生防菌剂中涉及的应用基础研究进展,包括食线虫真菌资源,食线虫真菌侵染线虫的分子机制,生物防治... 植物寄生线虫每年给农业、林业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食线虫真菌是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中极其有用的生物资源。综述在利用这类真菌研发线虫生防菌剂中涉及的应用基础研究进展,包括食线虫真菌资源,食线虫真菌侵染线虫的分子机制,生物防治现状,杀线虫毒素概况,以及线虫生防中需要解决的生态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寄生线虫 生物防治 食线虫真菌
下载PDF
利用茶树菇菌渣提取真菌多糖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党立志 毕薇 +6 位作者 邢占厂 莫明和 陈兴 夏建军 王文元 蒋举兴 段焰青 《食用菌》 2014年第2期58-60,69,共4页
以茶树菇菌渣为提取原料,探索了"超声波辅助热水浸提法"提取真菌多糖的可行性,并优化了该提取工艺的主要差数。结果表明,出菇1~3次的菌渣多糖含量高达56.34~63.51 mg/g,得率高达17.95%~18.83%。水提法工艺中,料液比、料液... 以茶树菇菌渣为提取原料,探索了"超声波辅助热水浸提法"提取真菌多糖的可行性,并优化了该提取工艺的主要差数。结果表明,出菇1~3次的菌渣多糖含量高达56.34~63.51 mg/g,得率高达17.95%~18.83%。水提法工艺中,料液比、料液初始pH、超声波处理时间和提取温度对茶树菇菌渣真菌多糖得率有显著影响,适宜的差数值为∶料液比=1∶60、初始pH 8.0、20 W超声仪超波处理20 min、提取温度90℃。在此优化差数下水提法茶树菇菌渣的多糖得率在22.63%~24.62%,显著高于差数优化前的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菇 真菌多糖 菌渣 超声波辅助热水浸提工艺
下载PDF
四氯化碳致肝硬化大鼠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PCNA基因表达升高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马岚青 高顺玉 +3 位作者 黄尤光 周薇 邹成钢 李树德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1-15,共5页
目的研究肝硬化对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以及主动脉血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肝硬化的大鼠通过CCl4诱导产生.血浆HCY检测用酶免疫分析法;胱硫醚β合成酶和PCNA基因表达测定采用RT-PC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的大... 目的研究肝硬化对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以及主动脉血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肝硬化的大鼠通过CCl4诱导产生.血浆HCY检测用酶免疫分析法;胱硫醚β合成酶和PCNA基因表达测定采用RT-PC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的大鼠血浆HCY水平显著升高,并与血浆III型胶原蛋白、透明质酸水平呈相关性.血浆肝组织胱硫醚β合成酶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在肝硬化的大鼠中,主动脉血管PCNA基因表达显著升高.结论肝硬化导致血浆HCY升高是由于HCY代谢受损所致,肝硬化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肝硬化 四氯化碳 胱硫醚Β合成酶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下载PDF
口腔微生物对钛及其合金的腐蚀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玥 屈庆 李蕾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1-346,共6页
钛及其合金以其良好的耐蚀性能、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牙科领域;口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微生物环境,微生物对钛及其合金的腐蚀影响不可忽视。综述了几种常见口腔微生物对钛及其合金的腐蚀研究现状,探讨了钛材在口腔环境中的... 钛及其合金以其良好的耐蚀性能、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牙科领域;口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微生物环境,微生物对钛及其合金的腐蚀影响不可忽视。综述了几种常见口腔微生物对钛及其合金的腐蚀研究现状,探讨了钛材在口腔环境中的腐蚀机理,并对钛及其合金的口腔微生物腐蚀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及其合金 口腔微生物 研究进展 腐蚀机理
下载PDF
金属-微生物界面电子传递机制及其对金属腐蚀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顺灵 屈庆 +1 位作者 李蕾 康亚鑫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40-1245,共6页
在微生物与金属共存的环境中,微生物能够利用胞外金属进行物质和能量代谢,从而起到加速/抑制了金属腐蚀的作用.综述了金属-微生物界面电子传递及其对金属腐蚀影响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金属氧化物对微生物新陈代谢的促进作用,金属-微生... 在微生物与金属共存的环境中,微生物能够利用胞外金属进行物质和能量代谢,从而起到加速/抑制了金属腐蚀的作用.综述了金属-微生物界面电子传递及其对金属腐蚀影响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金属氧化物对微生物新陈代谢的促进作用,金属-微生物界面电子转移方式和相互作用机制对金属腐蚀的影响.探讨了电化学微生物腐蚀中的胞外电子转移与微生物代谢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腐蚀 金属-微生物相互作用 胞外电子转移 电化学腐蚀
下载PDF
芽孢杆菌属微生物腐蚀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蕾 屈庆 李蕾 《全面腐蚀控制》 2013年第10期55-60,共6页
研究发现金属腐蚀部位存在芽孢杆菌属微生物,其中有些种形成的微生物膜被认为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抑制微生物腐蚀的有效方法。本文拟对国内外有关芽孢杆菌属微生物腐蚀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芽孢杆菌属生物膜在金属腐蚀中的作用,分析芽... 研究发现金属腐蚀部位存在芽孢杆菌属微生物,其中有些种形成的微生物膜被认为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抑制微生物腐蚀的有效方法。本文拟对国内外有关芽孢杆菌属微生物腐蚀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芽孢杆菌属生物膜在金属腐蚀中的作用,分析芽孢杆菌属微生物腐蚀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腐蚀 芽孢杆菌属 生物膜 综述
下载PDF
烤烟主要化学成分与烟叶等级和醇化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巩效伟 段焰青 +3 位作者 黄静文 者为 李红娟 杨金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4,50,共5页
以9种不同醇化时间和不同等级的云南K326烤烟品种为研究对象,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并测定其pH值。结果表明: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烟叶中总氮、烟碱和挥发碱的含量均有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还原糖、总... 以9种不同醇化时间和不同等级的云南K326烤烟品种为研究对象,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并测定其pH值。结果表明: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烟叶中总氮、烟碱和挥发碱的含量均有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还原糖、总糖和纤维素的含量没有规律性变化,三者含量的变化与烟叶等级相关。对于上部烟叶(B3F),还原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总糖含量逐渐下降,纤维素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对于中部烟叶(C3F),还原糖含量逐渐上升,总糖含量先下降后上升,纤维素含量逐渐上升;对于下部烟叶(X3F),还原糖含量先下降后上升,总糖含量先下降后上升,纤维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随着烟叶醇化时间的延长,烟叶pH值逐渐下降,其中中部烟叶(C3F)的pH值变化幅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化学成分 烟叶等级 醇化时间
下载PDF
短小芽孢杆菌改善烟叶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43
17
作者 黄静文 段焰青 +3 位作者 者为 王明峰 张克勤 杨金奎 《烟草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1-64,共4页
从烤烟叶面上分离筛选得到一株短小芽孢杆菌Van35(Bacillus pumilus Van35),将其菌剂喷施于烟丝,在45℃,60%温湿度条件下发酵21d。测定了烟丝的总糖、还原糖、钾、纤维素、蛋白质、总氮和烟碱含量。结果表明,处理后的烟丝中总糖、还原... 从烤烟叶面上分离筛选得到一株短小芽孢杆菌Van35(Bacillus pumilus Van35),将其菌剂喷施于烟丝,在45℃,60%温湿度条件下发酵21d。测定了烟丝的总糖、还原糖、钾、纤维素、蛋白质、总氮和烟碱含量。结果表明,处理后的烟丝中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升高,纤维素、蛋白质、总氮和烟碱含量均有所下降。菌剂Van35处理后,烟叶的糖氮比、糖碱比和氮碱比均有提高,化学成分比例更加协调。利用短小芽孢杆菌Van35处理后的烟叶样品,具有明显提调烟香、细腻醇和烟气、降低刺激性、掩盖杂气和改善卷烟吸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小芽孢杆菌 烤烟 醇化 烟叶品质
下载PDF
三七根腐病病原研究 被引量:95
18
作者 缪作清 李世东 +6 位作者 刘杏忠 陈昱君 李云华 王勇 郭荣君 夏振远 张克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71-1378,共8页
【目的】三七根腐病是三七的重要病害,是限制三七种植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方法】在田间进行系统的三七根腐病害观察、调查和采样;在室内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室内致病性测定,并进行田间人工接种试验。【结果】发现三七根腐病的主要症... 【目的】三七根腐病是三七的重要病害,是限制三七种植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方法】在田间进行系统的三七根腐病害观察、调查和采样;在室内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室内致病性测定,并进行田间人工接种试验。【结果】发现三七根腐病的主要症状表现有黄腐型、干裂型、髓烂型、急性青枯型、湿腐型和茎基干枯型等,但以黄腐型和急性青枯型较为常见,其中干裂型、髓烂型和茎基干枯型是新发现的三七根腐病症状表现。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三七根腐病的病原真菌类群主要包括Cylindrocarpondestructans、C.didynum、Fusariumsolani、F.oxysporum、Phytophthoracactorum、Phomaherbarum、Rhizoctoniasolani等。室内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C.didynum、C.destructans、P.cactorum、P.herbarum和R.solani均能导致块根不同程度的腐烂。田间人工接种以P.cactorum和P.herbarum的致病性较强,发病率分别为48.4%和50.0%。C.destructans和C.didynum的致病力虽然较弱(C.destructans为23.5%,两株C.didynum分别为28.0%和15.2%),但在田间分布范围广,分离频率高(Cylindrocarpon属真菌最高组织分离频率为100%),且可导致典型的黄腐型症状。【结论】C.destructans和C.didynum是田间三七根腐病的重要病原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根腐病 病原
下载PDF
烟叶主要致香成分和烟叶等级以及醇化时间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黄静文 段焰青 +3 位作者 杨金奎 者为 巩效伟 张克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0-445,共6页
以云南烤烟K326为研究对象,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9种不同醇化时间和不同等级烟叶中的主要致香成分(醇类、醛类、酮类、酸类、酯类)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种醇化烟叶中的醇类物质的含量变化为29.9~46.8μg/g;醛类物质的含量变... 以云南烤烟K326为研究对象,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9种不同醇化时间和不同等级烟叶中的主要致香成分(醇类、醛类、酮类、酸类、酯类)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种醇化烟叶中的醇类物质的含量变化为29.9~46.8μg/g;醛类物质的含量变化为3.8~6.7μg/g;酮类物质的含量变化为47.9~75.7μg/g;酸类物质的含量变化为33.2~45.5μg/g;酯类物质的含量变化为21.6~42.8μg/g。不同等级的烟叶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5类致香成分的含量均有不同的变化。对于上部烟叶,醇类物质的含量在醇化18个月时有所减少后又增加,其余4种的含量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都有所增加;对于中部烟叶,醇类物质、醛类物质、酮类物质、酸类物质、酯类物质的含量均随醇化时间的延长有所增加;对于下部烟叶,醇化时间18个月时酮类物质含量最高,其余4种的含量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香成分 烟叶等级 醇化时间
下载PDF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娟 杨金奎 +1 位作者 梁连铭 张克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6-520,共5页
近年来,丝状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丝状真菌的转化方法、选择标记、转化系统的应用等。
关键词 丝状真菌 转化方法 选择标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