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研究 被引量:47
1
作者 冯皓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26,共3页
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机制与我国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存在事实上的错位现象,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调整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速度。研究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高校三大职能的定... 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机制与我国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存在事实上的错位现象,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调整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速度。研究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高校三大职能的定位和关系问题,将有助于缓解或解决当前我国出现的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位 定位 专业 人才 需求
下载PDF
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定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梅花 罗桂芳 《沧桑》 2006年第6期112-113,124,共3页
经济全球化冲击着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也给我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价值凸显。因此,高校应对挑战,对爱国主义教育重新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探析
3
作者 苏庆华 《保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28-33,共6页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流派,也代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演变方向。它以生态问题为切入点,展开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尽管其理论探索和研究成果存在一些局限,也与现实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背离,但许多有价...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流派,也代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演变方向。它以生态问题为切入点,展开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尽管其理论探索和研究成果存在一些局限,也与现实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背离,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的。这些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而且有利于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下载PDF
真正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在哪里?——对七所“985工程”高校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董云川 徐娟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3年第1期28-34,共7页
通过对过去两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文本的研读,选择七所"985工程"大学的教学质量报告,从模式到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2011年的报告较2010年有所改善,但主体内容仍显薄弱;应付观望和掩饰问题的呈现方式尚属主流;质量辨... 通过对过去两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文本的研读,选择七所"985工程"大学的教学质量报告,从模式到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2011年的报告较2010年有所改善,但主体内容仍显薄弱;应付观望和掩饰问题的呈现方式尚属主流;质量辨析依旧缺乏理性深度。真正的教学质量报告尚待时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85高校 质量报告 文本分析
下载PDF
对新一轮学科排名热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8
5
作者 董云川 徐娟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3年第2期27-31,共5页
学科排名作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其功用有益而有限。此次学科排名有益于高校摸清家底、促进高校间的竞争、推动高校内涵建设和让公众了解高校;但同时也存在难以量化高校"育人"水平,评估指标容易导致高校... 学科排名作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其功用有益而有限。此次学科排名有益于高校摸清家底、促进高校间的竞争、推动高校内涵建设和让公众了解高校;但同时也存在难以量化高校"育人"水平,评估指标容易导致高校同质化以及评估透明度有待加强等有限性。面对新一轮排名热,高校要积极而理智,化"外在功利趋向"为"内在理性自为",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够持续推进学科质量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排名 学科质量建设 理性思考
下载PDF
教师评价呼唤“以人为本”的回归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娟 董云川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3年第4期24-27,34,共5页
教师评价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指标化倾向,严重阻碍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指标化的根源在于人本意识的缺位,教育内涵丧失了为人的根基。"以人为本"... 教师评价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指标化倾向,严重阻碍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指标化的根源在于人本意识的缺位,教育内涵丧失了为人的根基。"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与推动。学校作为管理方,在教师评价中需要坚持"以学为根",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回归路径;而教师作为个体,也需积极有为,承担应有的学术责任。惟有学校与教师共同努力与推进,才可能促使"以人为本"在教师评价中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评价 以人为本 学术责任 高校
下载PDF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被引量:5
7
作者 谢旭辉 《昆明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13-117,132,共6页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经济环境与认识不足而导致的问题,又有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社会实践不足等造成的问题。因此,提高实效性就需要强化"两课"的主渠道地位,不断改进教...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经济环境与认识不足而导致的问题,又有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社会实践不足等造成的问题。因此,提高实效性就需要强化"两课"的主渠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搭建"与学生共鸣"的桥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以完善评价机制为突破口,同时应借鉴国外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教材体系 教学方法
下载PDF
高考“独木桥”的动摇:由弃考现象引发的教育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娟 董云川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3年第3期24-28,共5页
近几年,高考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呈现出不断扩大之势。高考,作为昔日决定莘莘学子人生命运的"独木桥",在弃考行为的冲击之下,已有动摇迹象。本文分析了弃考背后的原因和利弊,指出归根到底是不同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作为弃... 近几年,高考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呈现出不断扩大之势。高考,作为昔日决定莘莘学子人生命运的"独木桥",在弃考行为的冲击之下,已有动摇迹象。本文分析了弃考背后的原因和利弊,指出归根到底是不同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作为弃考的直接关联者,大学以及教育应该由此审视自身的问题,唯有借势提升质量,方能稳固自身地位,持续招引未来的教育受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 弃考 教育思考
下载PDF
内容与形态——民族文化产业的理论预设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炎 侯丽萍 《文化产业研究》 2011年第1期9-17,共9页
文化消费的核心是内容消费,文化产品的生产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实质是精神消费。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以都市为核心的大众文化消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依托其地域性文化或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的文化生产和服务,其产品和服务的... 文化消费的核心是内容消费,文化产品的生产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实质是精神消费。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以都市为核心的大众文化消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依托其地域性文化或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的文化生产和服务,其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与以都市大众文化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就其理论预设而言,民族文化产业就内容而言应该是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产品形态而言也应有与以都市大众文化消费为基础的文化产品不同的产业表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产业形态
下载PDF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庆华 《凯里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12-15,共4页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分析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土地之间的异化关系,从制度和生产方式层面提出了消除物质变换裂缝现象的根本途径。深刻领会马克思物质变换断裂理论的内涵,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现阶段比较突出的人地矛盾,对于...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分析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土地之间的异化关系,从制度和生产方式层面提出了消除物质变换裂缝现象的根本途径。深刻领会马克思物质变换断裂理论的内涵,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现阶段比较突出的人地矛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物质变换裂缝理论 劳动 人地矛盾 当代价值
下载PDF
究竟谁之过:教育还是社会?
11
作者 徐娟 董云川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4年第2期28-31,共4页
教育与社会交互作用,共生共长:教育既需要适应社会的良性发展,又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推动社会改革的进程。同时,教育具有相对于社会的自主性。面对教育的问题,教育界,尤其是作为"社会良心"的大学,需要自觉反思,坚守责任。只有... 教育与社会交互作用,共生共长:教育既需要适应社会的良性发展,又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推动社会改革的进程。同时,教育具有相对于社会的自主性。面对教育的问题,教育界,尤其是作为"社会良心"的大学,需要自觉反思,坚守责任。只有教育与社会携手,二者的和谐发展才能由理想变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社会 关系 问题 大学
下载PDF
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思考
12
作者 杨志坚 《社会主义论坛》 2010年第4期46-46,共1页
乡风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思想、道德、文化、风俗、治安等诸多方面。乡风文明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建设?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 乡风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思想、道德、文化、风俗、治安等诸多方面。乡风文明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建设?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风平镇省级文明村界桃村和国家级文明村拉老村为点,以潞西市为面,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典型经验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文明建设 边境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乡风文明 民族文明 典型经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