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民族剪纸的艺术造型和美学特点 被引量:1
1
作者 范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0-112,共3页
云南民族剪纸是流行于云南各民族民间的手工艺品及美术品。这类艺术作品反映了云南民族的生活情趣、宗教理念、思想情感,通过这种艺术形式寄寓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云南民族剪纸实质就是云南的民间剪纸,它如同中国其他地区的民间剪纸一样... 云南民族剪纸是流行于云南各民族民间的手工艺品及美术品。这类艺术作品反映了云南民族的生活情趣、宗教理念、思想情感,通过这种艺术形式寄寓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云南民族剪纸实质就是云南的民间剪纸,它如同中国其他地区的民间剪纸一样具有民俗性、实用性以及变异性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民族剪纸 艺术造型 美学特点
下载PDF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被引量:6
2
作者 陈为智 丁明媚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56-59,共4页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是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的富矿,对其市场化运作的特殊性、市场发展状况及原因、市场化策略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而且对于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推进云南民族...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是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的富矿,对其市场化运作的特殊性、市场发展状况及原因、市场化策略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而且对于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都有积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 文化事业 传承 市场化
下载PDF
主客位语境下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被引量:16
3
作者 赵世林 田婧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75,共5页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然而,对于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仅通过政府法规和相关组织部门采取的一系列客位保护措施来加以保护并非最为有效。只有文化主体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充分...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然而,对于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仅通过政府法规和相关组织部门采取的一系列客位保护措施来加以保护并非最为有效。只有文化主体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充分发挥其自觉性和自信心,实行主动的主位保护,并配合具体的政策法规,使主位保护和客位保护充分融合,才能做到行之有效地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遗产 主位保护 客位保护 民族博物馆
下载PDF
论云南现代民间绘画的艺术特点 被引量:5
4
作者 范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6-148,共3页
云南现代民间绘画具有绘画题材的民俗文化事象性、完美式的造型构图理念、随心运用的色彩、稚拙而又洒脱的装饰性等风格,即在绘画的题材、造型构图、色彩等元素和风格上,都显示了正处于发展期的地方民间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 云南 现代民间绘画 艺术特点
下载PDF
踏歌在少数民族舞蹈中的传承 被引量:3
5
作者 裘亚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7-119,共3页
踏歌是在中国古代各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也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这种舞蹈在古代分布在三个区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如今,踏歌在内陆腹地销声匿迹后,却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仍然盛行。通过对踏歌的特... 踏歌是在中国古代各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也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这种舞蹈在古代分布在三个区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如今,踏歌在内陆腹地销声匿迹后,却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仍然盛行。通过对踏歌的特征、文化传播带和在民族舞蹈中的遗存的论述,以揭示踏歌的历史作用与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踏歌 文化传播带 历史遗存 历史作用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彝族服饰图纹类型、艺术特点及美学价值 被引量:22
6
作者 范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31-35,共5页
从图纹的类型、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上 ,探讨了彝族服饰图纹的文化品位。按属性把彝族的服饰图纹归纳为 :几何型图纹 ,图腾式图纹 ,花卉、鱼虫图纹和自然景物图纹四种类型。并从多元化整体美 ,以自然美作基调 ,崇拜性思想的反映 。
关键词 彝族 服饰图纹 类型 艺术特点 美学价值
下载PDF
昆明现代民间绘画艺术特点剖析
7
作者 范例 《美术大观》 2011年第11期70-71,共2页
本文从绘画题材的民俗文化事象性,完美式的造型构图理念,随心应运的绘画用色,稚拙而又洒脱的装饰性绘画风格,即由绘画的题材、造型构图、色彩等元素并归结至绘画风格上,论述了正处于发展期的昆明现代民间绘画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 昆明 现代民间绘画 艺术特点
下载PDF
论傣族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的区域性 被引量:9
8
作者 赵世林 田蕾 《学术探索》 2007年第5期117-122,共6页
文化特征是通过民族性、区域性特点表现出来的,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有机统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即文化的生成环境中,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都具有地域性特质,使得民族的社会群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因源流和文化特点不同形成的... 文化特征是通过民族性、区域性特点表现出来的,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有机统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即文化的生成环境中,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都具有地域性特质,使得民族的社会群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因源流和文化特点不同形成的支系差别,也有因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社会形态发展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傣族文化是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产生的,其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差别,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这种区域性也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其生态文化中尤其如此。研究傣族生态文化的区域性不仅有助于这个学术命题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关注的生态文化建设也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生态文化 区域性
下载PDF
傣族龙图腾文化刍议 被引量:7
9
作者 郝云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3-95,共3页
“龙”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中国人有龙的子孙之说。相关资料证明,“龙”与傣民族图腾之来由亦有密切联系,通过研究可以揭示出各民族宗教艺术融合中产生的多元化变异的现象。
关键词 图腾 演变 形态 融合
下载PDF
彝族漆器的造型、色彩及图纹意蕴 被引量:8
10
作者 范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80-83,共4页
彝族漆器具有久远的历史,它由多种生产及生活用具系列组成。本文从漆器系列的造型特点、色彩运用以及图纹艺术三元素上,据揭示了其适合于本民族审美情趣的艺术特性。
关键词 彝族 漆器 民族文化 审美
下载PDF
中国当代皮影戏保护之管窥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郑明钧 《民族艺术研究》 2006年第5期64-67,共4页
皮影戏,是东方一种优美的民间戏曲艺术,它历史悠久、形象美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曾辉煌一时的戏曲艺术正在慢慢地萎缩着。本文论述了皮影戏的历史源流、现状、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并提出如何保护中国当代的皮影戏问题。
关键词 皮影戏 民间艺术 保护
下载PDF
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中的积极因素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宗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5-88,共4页
在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但佤族音乐文化传承却呈现出相对良好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因为佤族拥有相对完整而稳定的音乐文化圈;佤族民俗文化的长期延续和良好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机制为其民间音乐文化的... 在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但佤族音乐文化传承却呈现出相对良好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因为佤族拥有相对完整而稳定的音乐文化圈;佤族民俗文化的长期延续和良好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机制为其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提供了土壤;佤族对本民族音乐文化表现出的强烈自我认同感,也是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中的积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佤族 音乐文化 传承 积极因素 自我认同
下载PDF
旅游景观的文本化与神圣化——符号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野 被引量:10
13
作者 翟艳春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02-108,共7页
旅游景观是在自然与社会双重意义的再生产中不断建构的产物。作为旅游活动的载体,旅游景观折射了旅游在前现代、现代以及后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当前,旅游景观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想象和社会内涵,呈现出愈加鲜明的符号化、文本化、象征化特... 旅游景观是在自然与社会双重意义的再生产中不断建构的产物。作为旅游活动的载体,旅游景观折射了旅游在前现代、现代以及后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当前,旅游景观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想象和社会内涵,呈现出愈加鲜明的符号化、文本化、象征化特征。将旅游景观置于社会意义的整体网络中进行符号学、社会学的双重分析,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景观与旅游以及二者深深镶嵌其中的社会的本质与特征,进而摆脱经济独裁主义的旅游开发思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设计出文明、健康、和谐的旅游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观 建构主义 文本 符号
下载PDF
“白沙细乐”乐器考 被引量:6
14
作者 孙明跃 《民族艺术研究》 2004年第3期60-65,共6页
“白沙细乐”是纳西族一部源远流长的器乐组曲 ,演奏这部古乐的七种乐器分别是横笛、竖笛、芦管、筝、苏古杜、二簧和胡琴。本文据考古及文献资料 ,对这几种乐器的源流进行考辨 ,论证了竹笛乐器的发祥地为我国内地 ,苏古杜源于中亚地区 ... “白沙细乐”是纳西族一部源远流长的器乐组曲 ,演奏这部古乐的七种乐器分别是横笛、竖笛、芦管、筝、苏古杜、二簧和胡琴。本文据考古及文献资料 ,对这几种乐器的源流进行考辨 ,论证了竹笛乐器的发祥地为我国内地 ,苏古杜源于中亚地区 ,二胡则源出我国古代北方奚人。同时 ,对这七种乐器是于何时、由何地传入云南进行了初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西族 “白沙细乐”乐器 源流 传入云南
下载PDF
沧源县岩帅镇佤族民歌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宗红 《民族艺术研究》 2006年第4期49-52,共4页
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已遍布各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因此而受到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有一部分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但地处阿佤山山区的沧源县岩帅镇的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统却一直延续着,特别是... 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已遍布各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因此而受到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有一部分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但地处阿佤山山区的沧源县岩帅镇的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统却一直延续着,特别是民歌传承机制,更是积极有效,即使到了“全球化”时代,沧源县岩帅镇的佤族民歌依然种类齐全,数量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佤族 沧源县 民歌
下载PDF
明清时期峨昌(阿昌)与中央王朝及周边民族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伍莉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62-170,共9页
明清时期,中央王朝通过土司制度与峨昌(阿昌)民族上层建立起政治隶属关系,峨昌(阿昌)土司倾心归附,发挥了重要的凝聚作用;在统一的政治前提下,中央王朝与峨昌(阿昌)土司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部分峨昌(阿昌)与内地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 明清时期,中央王朝通过土司制度与峨昌(阿昌)民族上层建立起政治隶属关系,峨昌(阿昌)土司倾心归附,发挥了重要的凝聚作用;在统一的政治前提下,中央王朝与峨昌(阿昌)土司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部分峨昌(阿昌)与内地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逐渐出现一体化趋势。异族土司统治下,受汉族、傣族等强势文化影响,峨昌(阿昌)族体进一步向着同源异流的方向发生分化,部分发展为阿昌族,其他发展为景颇族中的载瓦、喇期等支系和彝族支系莨峨人。在民间,峨昌(阿昌)与其他民族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各民族间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形成多元复合的文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昌 多元文化 明清时期 中央王朝 民族关系 土司制度
原文传递
浅论禄劝彝族笛脚舞的保护与传承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茂香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38,共3页
在当代,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换,民族民间舞蹈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很多民族民间舞蹈都面临着流失和失去传承主体的危险。针对这种情况,作者以禄劝彝族笛脚舞的发展、现状为例,就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禄劝彝族 笛脚舞 保护传承
下载PDF
浅谈《松下踏歌图》壁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特征
18
作者 颜霁琪 郑明钧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87-90,共4页
彝族踏歌又叫“打歌”,彝语叫“阿克”,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而《松下踏歌图》壁画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彝族人朝山打歌的活动场面。从该壁画创作历史背景、活动场面及人物形象、服饰入手,初步探索了壁画所具有的审美意识... 彝族踏歌又叫“打歌”,彝语叫“阿克”,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而《松下踏歌图》壁画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彝族人朝山打歌的活动场面。从该壁画创作历史背景、活动场面及人物形象、服饰入手,初步探索了壁画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并归纳了该壁画的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下踏歌图》 踏歌 民族民俗风韵 写实手法 美学特征 壁画 审美意识
下载PDF
云南双柏彝族虎傩文化及其面具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世林 田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6,共7页
双柏县位于云南彝州楚雄。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彝族人民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其中,以虎傩文化及其面具最具特色。它是彝族人民上百年来一直孜孜不倦传承并演绎着的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有重要的学... 双柏县位于云南彝州楚雄。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彝族人民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其中,以虎傩文化及其面具最具特色。它是彝族人民上百年来一直孜孜不倦传承并演绎着的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从彝族虎傩文化的本体出发,对双柏的三种虎傩形式及其面具做了记述和分析,并就它们的传承和开发提出一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柏 彝族 “老虎笙” 面具 传承
原文传递
白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变迁及应对措施——以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曾茜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0-22,共3页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开井"是白族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从特点、建筑风格等层面,分析白族民居在现代化过程中变迁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应对措施,以保护白族传统的民居文化。
关键词 白族 民居 文化变迁 应对措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