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红茶品质控制的拼配技艺研究
1
作者 冯之俊 《中国食品》 2024年第20期120-122,共3页
滇红茶由冯绍裘创立,始于1938年,最初名为“云红”,1940年改称“滇红”。滇红茶以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结合改良的“祁红”工艺制成,以金黄毫尖、红亮茶汤以及馥郁香气而闻名,获誉“中国红绿茶上品”。2014年,“滇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 滇红茶由冯绍裘创立,始于1938年,最初名为“云红”,1940年改称“滇红”。滇红茶以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结合改良的“祁红”工艺制成,以金黄毫尖、红亮茶汤以及馥郁香气而闻名,获誉“中国红绿茶上品”。2014年,“滇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基于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凤牌”滇红茶拼配及品质控制经验,探讨品质控制与拼配技艺的关系,旨在为滇红茶的科学加工及品质稳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红茶 云南大叶种茶 品质控制 拼配 品质稳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祁红 冯绍裘
下载PDF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滇红茶制作技艺”完整体系综述
2
作者 苏向宇 吴银娟 +2 位作者 李双荣 冯之俊 吴丹远 《中国食品》 2024年第6期114-116,共3页
凤庆滇红茶始于抗战、兴于品质、富于百姓,是极具家国情怀、强国富民的茶叶品牌。1938年,江北茶区、江南茶区的茶叶出口基地尽失,为开辟新的茶叶出口基地以换取抗战救援物资,滇红茶在凤庆诞生。80多年来,凤庆滇红茶以其优异的品质和风... 凤庆滇红茶始于抗战、兴于品质、富于百姓,是极具家国情怀、强国富民的茶叶品牌。1938年,江北茶区、江南茶区的茶叶出口基地尽失,为开辟新的茶叶出口基地以换取抗战救援物资,滇红茶在凤庆诞生。80多年来,凤庆滇红茶以其优异的品质和风味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产品长期远销俄罗斯、中东、东西欧、日本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畅销于东北、西北、华中及华南区域的近20个省、市、自治区。在20世纪70-80年代国家统一拼配出口时期,滇红茶曾有“茶中味精”的美誉,其原箱出口屡创英国伦敦拍卖市场的最高价,是可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媲美的优质红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红茶 茶叶出口 江南茶区 拍卖市场 国内外消费者 拼配 茶叶品牌 救援物资
下载PDF
云南有机茶的生产管理与加工技术探析
3
作者 杨永泽 查应惠 +2 位作者 吴丹远 李春贵 张粟闵 《农家科技》 2024年第23期172-174,共3页
我国有五千年文化传承,在五千年文化中茶文化源远流长,而在文化自信逐步树立的背景之下,茶文化的发扬也成了国家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针对云南等地区,茶产业更是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产业之一。目前,云南省已经由原本的茶叶生产管理转... 我国有五千年文化传承,在五千年文化中茶文化源远流长,而在文化自信逐步树立的背景之下,茶文化的发扬也成了国家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针对云南等地区,茶产业更是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产业之一。目前,云南省已经由原本的茶叶生产管理转变为有机茶的生产管理,促进茶产业产量提升、质量提高,更有利于传承茶文化。本文针对云南有机茶的生产管理与加工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茶 生产管理 加工技术
下载PDF
浅析滇红茶冲泡技艺与品质关系
4
作者 冯之俊 陈双莉 +5 位作者 杨天礼 吴丹远 王文勇 字学祥 陈丽鄂 吴银娟 《现代食品》 2023年第22期132-134,共3页
本文选取了滇红集团代表性的5种不同样茶,每个样茶选择2个不同年份进行了冲泡试验,选用不同器具进行冲泡对比品饮品鉴分析,旨在为科学冲泡滇红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滇红茶 冲泡技艺 茶叶品质
下载PDF
锗处理对茶树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苏奇倩 朱文婷 +6 位作者 吴成远 钟建兰 李章采 蒋婵 安福全 马春莲 于龙凤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48-51,共4页
为探究锗处理对促进茶树生长发育、提升茶叶营养品质等方面的作用,以滇红集团茶叶科学研究院的茶树种植资源圃中一年生云抗10号茶树幼苗为研究对象,对茶树幼苗进行不同质量浓度的锗处理,分别测定锗处理茶树叶片内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 为探究锗处理对促进茶树生长发育、提升茶叶营养品质等方面的作用,以滇红集团茶叶科学研究院的茶树种植资源圃中一年生云抗10号茶树幼苗为研究对象,对茶树幼苗进行不同质量浓度的锗处理,分别测定锗处理茶树叶片内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并且筛选出锗处理提高茶树幼苗光合生理作用的最适质量浓度。结果表明,锗质量浓度为12 mg/L时有利于茶树幼苗的生长发育。研究结果可为提高锗处理茶树幼苗的光合作用速率及富锗茶的栽培种植提供借鉴参考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幼苗 光合作用 生长发育
下载PDF
凤庆县茶园常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讨
6
作者 陈丽鄂 李如飞 +3 位作者 吴丹远 鲁文亮 陈双莉 杨永泽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8期19-21,共3页
茶产业是云南省凤庆县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是当地农民的“钱袋子”。然而,当地部分茶农缺乏管理意识,茶叶种植管理粗放,导致病虫害严重发生,影响了当地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提高凤庆县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守护当地农民的“钱袋子”,分... 茶产业是云南省凤庆县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是当地农民的“钱袋子”。然而,当地部分茶农缺乏管理意识,茶叶种植管理粗放,导致病虫害严重发生,影响了当地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提高凤庆县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守护当地农民的“钱袋子”,分析凤庆县茶园常见病虫害的主要发生原因和发生特点,并制订切合实际的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病虫害 绿色防控 云南省凤庆县
下载PDF
49份茶树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7
作者 魏春梅 安福全 +3 位作者 苏奇倩 苏向宇 吴成远 于龙凤 《茶叶学报》 2024年第4期21-32,共12页
【目的】分析49份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从中挖掘农艺性状优异的茶树资源,为茶树种质筛选提供遗传材料和理论参考。【方法】以49份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49份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从中挖掘农艺性状优异的茶树资源,为茶树种质筛选提供遗传材料和理论参考。【方法】以49份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49份茶树种质资源的18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31~2.15,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达29.4%;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长、叶面积、叶长宽比、叶质、叶身和叶面6个叶片性状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69.37%,是形成供试茶树种质资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茶树可分为4大类,各类群间特征显著、差异较大,并且分类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筛选的主要性状划分结果基本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叶宽、叶面积、叶脉对数呈极显著相关,叶片大小与叶长、叶宽、叶面积、叶脉对数呈极显著相关,叶尖与叶身、叶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推测供试资源的叶片性状规律表现为叶片越大,叶片越接近披针形,其叶脉对数就越多;叶长宽比的值越大,叶尖越接近于急尖、渐尖。【结论】供试茶树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的6个叶片农艺性状可作为茶树种质资源识别和鉴定的主要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叶片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滇红工夫茶的品质特征及加工技术 被引量:8
8
作者 张成仁 《中国茶叶加工》 2018年第4期58-62,共5页
滇红创制于1938年,长期为国家出口创汇产品,后来逐渐转向内销市场,通过创新传统工艺,研制出高端滇红产品,突出了优美外形和香高味醇的品质风格,实现了外形与内质兼顾,在国内红茶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介绍了滇红创制、发展的历程和... 滇红创制于1938年,长期为国家出口创汇产品,后来逐渐转向内销市场,通过创新传统工艺,研制出高端滇红产品,突出了优美外形和香高味醇的品质风格,实现了外形与内质兼顾,在国内红茶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介绍了滇红创制、发展的历程和主产区的生产情况,比较了滇红工夫茶创新工艺与传统工艺在加工、品质方面的区别,分析了滇红工夫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红 传统工夫红茶 创新工夫红茶 品质特征 加工技术 发展思考
下载PDF
滇红茶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设备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振宇 《现代园艺》 2012年第2期32-33,共2页
在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是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还是茶叶初制加工,精制生产,保持70多年滇红茶原汁原味,必须把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设备技术充分结合应用,才能在保证传统风格的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把当今高新技术、设备与... 在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是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还是茶叶初制加工,精制生产,保持70多年滇红茶原汁原味,必须把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设备技术充分结合应用,才能在保证传统风格的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把当今高新技术、设备与传统工艺技术充分结合是新滇红工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将在云南茶叶初精制生产中再显标杆。达到标准化、自动化、低碳清洁化,体现新滇红:文化、品牌、生态有机三大主题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红 工艺 利用 技术 发展
下载PDF
4个茶树品种试制白茶的感官品质特征比较分析
10
作者 李双荣 冯之俊 +3 位作者 苏向宇 吴成远 张仙美 李春贵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1期104-106,117,共4页
本文以清水3号、早春翠芽、早春雪芽、普景1号4个品种的一芽一、二叶为原料,依据白茶加工技术规范工艺流程制得云南白茶。通过对4个品种试制样的感官审评分析,筛选确定以早春雪芽鲜叶为原料,按照特定工艺流程生产的云南白茶品质最佳,其... 本文以清水3号、早春翠芽、早春雪芽、普景1号4个品种的一芽一、二叶为原料,依据白茶加工技术规范工艺流程制得云南白茶。通过对4个品种试制样的感官审评分析,筛选确定以早春雪芽鲜叶为原料,按照特定工艺流程生产的云南白茶品质最佳,其外形灰绿肥壮,叶背显毫,汤色黄绿清澈,香气鲜嫩带毫香,滋味鲜爽香甜,叶底肥嫩柔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感官审评 适制性 茶树品种
下载PDF
三个低咖啡碱茶树品系(种)红茶与绿茶的品质研究
11
作者 刘学艳 于龙凤 +1 位作者 苏向宇 吴成远 《茶叶通讯》 2023年第3期370-375,共6页
为了研发低咖啡碱茶叶新产品,以滇红集团种植资源圃经单株选育的‘可可茶’为研究对象,采摘3个品种(系)茶树鲜叶分别制成红茶和绿茶。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茶样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可可碱、茶色素等生化成分含量,采用HPLC法... 为了研发低咖啡碱茶叶新产品,以滇红集团种植资源圃经单株选育的‘可可茶’为研究对象,采摘3个品种(系)茶树鲜叶分别制成红茶和绿茶。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茶样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可可碱、茶色素等生化成分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儿茶素含量,结合感官审评对6个茶样进行品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茶样感官品质符合普通的红茶、绿茶国家标准;内含成分含量方面,所有茶样的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均低于0.5%,可作为低咖啡碱茶树资源;3个绿茶样的茶多酚含量为15.8%~17.8%,3个红茶样的茶多酚含量为10.2%~13.2%。茶色素含量方面,3个红茶样以茶褐素(5.4%~7.9%)和茶红素(6.2%~6.4%)为主;儿茶素含量方面,6个茶样的儿茶素均以EGCG、EGC为主。1号茶树最适合加工红茶,2号茶树最适合加工绿茶,3号茶树加工红茶和绿茶均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咖啡碱 茶叶 茶树品种(系) HPLC
下载PDF
不同管理模式对茶树生物学指标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12
作者 张成仁 陈子昌 +1 位作者 王伟伟 江和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261-264,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管理模式对茶树生物学指标和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9个不同的茶树品种,均为10龄茶树,分别进行现代茶园修剪管理和自然生长处理,对比分析不同处理下各品种的开采日期、测量树高和百芽重、检测茶多酚、氨基酸等化学成分。... 目的研究不同管理模式对茶树生物学指标和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9个不同的茶树品种,均为10龄茶树,分别进行现代茶园修剪管理和自然生长处理,对比分析不同处理下各品种的开采日期、测量树高和百芽重、检测茶多酚、氨基酸等化学成分。结果不同品种现代茶园的开采日期比自然生长茶园提前6~16d,氨基酸含量平均比自然生长茶园高0.79%,自然生长茶园的树高为现代茶园的4~7倍,百芽重、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等指标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的规律。结论不同管理模式对茶树生物学指标和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两种管理模式下不同品种存在一定差异,可根据需求对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同时为野生茶树的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茶园 自然生长 生物学指标 化学成分 品种
下载PDF
传统红碎茶与“CTC”红碎茶的生产工艺技术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振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年第3期161-161,共1页
传统红碎茶产品的生产,除应用盘式传统揉切法、转子机传统揉切法、转子机揉切法、挤揉成型揉切法和"CTC"传统揉切法,均为初精制分离、两段制造的工艺技术。"CTC"红碎茶生产线,一改历史上两段分离的传统制造法。&quo... 传统红碎茶产品的生产,除应用盘式传统揉切法、转子机传统揉切法、转子机揉切法、挤揉成型揉切法和"CTC"传统揉切法,均为初精制分离、两段制造的工艺技术。"CTC"红碎茶生产线,一改历史上两段分离的传统制造法。"CTC"红碎茶:外形颗粒紧、圆实、匀齐、色褐润;内质香气鲜爽、强烈、持久,滋味浓强、鲜爽,汤色红艳明亮,叶底红匀鲜亮。该产品发展前景看好,深加工潜力深,除了云南大叶种茶内含物质丰富以外,还具有提取、萃取容易,鲜爽度高,多香气,多口感等优越性,广泛适用于茶饮品系列的深加工开发。再者云南茶圆面积大,"CTC"红碎茶产品所需的原料四级以下的鲜叶,而云南茶园四级以下的鲜叶占70%,是广大茶农发展致富的一大经济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碎茶 “CTC”工艺技术 引进 吸收 消化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对野生白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双荣 吴成远 +3 位作者 杨永泽 张仙美 吴丹远 吴银娟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第31期133-135,共3页
云南省西南部地区生长着许多的野生茶树。由于野生白茶成分具有抗肿瘤、降血压等功效,因此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喜爱,白茶产业的规模也得到了扩大。白茶的风味独特,与其加工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探究高质量白茶,本文主要探... 云南省西南部地区生长着许多的野生茶树。由于野生白茶成分具有抗肿瘤、降血压等功效,因此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喜爱,白茶产业的规模也得到了扩大。白茶的风味独特,与其加工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探究高质量白茶,本文主要探讨了室内自然萎凋、日光复合萎凋、人工调控萎凋和新工艺白茶4种加工工艺对永德大雪山野生白茶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探索提高野生白茶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加工工艺 感官品质
下载PDF
纳米超微原茶粉产品工艺技术研发与设备技术的应用
15
作者 黄振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年第5期25-25,共1页
采用具有21世纪产业革命战略地位、信息革命核心的高科技纳米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研发生产出纳米超微原茶粉,提升茶叶深加工技术含量,多口感、快节奏、方便快捷、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
关键词 纳米 技术 应用
下载PDF
风味普洱熟茶膏调饮配方工艺浅析
16
作者 赵晨 李双荣 +1 位作者 吴成远 李清侯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第27期119-122,131,共5页
风味普洱熟茶膏是以普洱熟散茶为主原料,利用现代不同萃取工艺技术所提取的浓缩液,结合消费者的偏好添加各种小料调制而成的饮料。本文进行了各辅料配方添加浓度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并筛选出以浓缩茶汤固形物浓度45%、β-环状糊精浓... 风味普洱熟茶膏是以普洱熟散茶为主原料,利用现代不同萃取工艺技术所提取的浓缩液,结合消费者的偏好添加各种小料调制而成的饮料。本文进行了各辅料配方添加浓度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并筛选出以浓缩茶汤固形物浓度45%、β-环状糊精浓度60%、蜂蜜浓度65%、CMC浓度1.5%、精盐浓度0.8%和白砂糖浓度5.0%的最佳工艺配方。其试验产品外观呈深褐色,茶膏流动性小,黏合性状良好,汤色红浓或红褐明亮,口感柔而厚滑,兼具普洱熟茶陈香味,无苦涩味,无异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熟茶 茶膏 风味配方
下载PDF
打造知名品牌 树中国行业领军型企业
17
《云南科技管理》 2009年第5期76-77,共2页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前为“云南省凤庆茶厂”,前身系1939年伴随滇红诞生而创建的“顺宁实验茶厂”,1954年随县名改为“云南省风庆茶厂”。从上世纪40年代起凤庆生产的“滇红”就出口英、美等国,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国家出口...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前为“云南省凤庆茶厂”,前身系1939年伴随滇红诞生而创建的“顺宁实验茶厂”,1954年随县名改为“云南省风庆茶厂”。从上世纪40年代起凤庆生产的“滇红”就出口英、美等国,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国家出口红茶定点生产企业,生产的滇红系列产品为国家出口创汇、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点生产企业 新中国成立 知名品牌 行业 出口创汇 云南省 公司改制 40年代
下载PDF
滇红集团12000亩茶园顺利通过雨林联盟认证
18
作者 汤培显 《茶世界》 2013年第2期74-74,共1页
2013年1月18日,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滇红集团)凤庆农场12000亩茶园顺利通过雨林联盟农场认证的现场审核,成为雨林联盟在中国的认证茶园之一。此次通过雨林联盟认证的滇红集团凤庆农场。
关键词 凤庆县 茶树品种 大叶茶 小湾镇
原文传递
加强高优茶园发展建设 建立现代茶园管理制度
19
作者 黄振宇 《现代园艺》 2012年第6期33-33,共1页
云南省目前现有茶园面积近37.3万hm2,应该在稳定现有面积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高优生态茶园的改造建设,建设改造中应当注意建立现代茶园管理制度,达到优质、高产,生态有机,适应现代机植机耕机采技术、网络数字化管理技术,土壤、农残等指标... 云南省目前现有茶园面积近37.3万hm2,应该在稳定现有面积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高优生态茶园的改造建设,建设改造中应当注意建立现代茶园管理制度,达到优质、高产,生态有机,适应现代机植机耕机采技术、网络数字化管理技术,土壤、农残等指标监控检测技术的管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园 高优茶园 现代茶园 管理制度
下载PDF
浅析不同萎凋工艺对野生红茶品质的影响
20
作者 李双荣 吴成远 李文香 《广东蚕业》 2022年第8期57-59,共3页
文章探讨了室内自然萎凋、日光复合萎凋、萎凋槽萎凋、新工艺萎凋4种不同萎凋工艺对野生红茶品质的影响,采用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新工艺萎凋技术有利于提高野生红茶的香气,增加滋味甜醇度。旨在为合理... 文章探讨了室内自然萎凋、日光复合萎凋、萎凋槽萎凋、新工艺萎凋4种不同萎凋工艺对野生红茶品质的影响,采用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新工艺萎凋技术有利于提高野生红茶的香气,增加滋味甜醇度。旨在为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茶树种资源、研制高香型野生红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凋 野生红茶 茶叶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