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旱地小麦产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于亚雄 陈坤玲 +5 位作者 刘丽 胡银星 杨金华 徐俊萍 程耿 余荣芝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1-123,共3页
关键词 旱地小麦 产量性状 灰色关联分析 育种 高产栽培
下载PDF
云南玉米区域试验点对品种判别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赵自仙 高祥扩 +3 位作者 范正华 杨克昌 孔建华 白文睿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2-103,106,共3页
以AMMI模型中达显著水平的主成分轴上的环境分量Dj作为衡量区试点对品种判别力的参数指标,Dj值小的试点,其与基因型互作效应弱,包含较少的互作信息。对2003年云南玉米区试早熟组12个区试点进行了分析,剔除Dj值最小的4个试点后,交互作用... 以AMMI模型中达显著水平的主成分轴上的环境分量Dj作为衡量区试点对品种判别力的参数指标,Dj值小的试点,其与基因型互作效应弱,包含较少的互作信息。对2003年云南玉米区试早熟组12个区试点进行了分析,剔除Dj值最小的4个试点后,交互作用值仅损失13.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I模型 玉米 区试点 品种 区辨力
下载PDF
云南省小麦育种现状及今后发展的建议 被引量:4
3
作者 于亚雄 杨延华 +6 位作者 杨金华 刘丽 徐俊萍 刘琨 胡银星 程耿 余荣芝 《麦类作物》 CSCD 1999年第3期15-18,共4页
自“六五”以来,云南省先后育成推广了云麦39、凤麦24、凤麦27、德麦4号等30多个小麦品种,并且在产量、抗病性和抗逆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还存在着基础研究滞后、缺乏具有突破性的育种材料、推广品种的面筋质量较差等... 自“六五”以来,云南省先后育成推广了云麦39、凤麦24、凤麦27、德麦4号等30多个小麦品种,并且在产量、抗病性和抗逆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还存在着基础研究滞后、缺乏具有突破性的育种材料、推广品种的面筋质量较差等问题。同时,对今后的育种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明确育种目标,广泛收集资源,培育核心亲本,杂种后代异地穿梭选育,重视选育优质和抗病品种,将生物技术同常规育种方法紧密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育种 现状 建议 云南 发展
下载PDF
云南省小麦育种进展及发展策略 被引量:4
4
作者 于亚雄 杨延华 +5 位作者 刘 丽 杨金华 徐俊萍 余荣芝 胡银星 程耿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1-97,共7页
概述了云南小麦育种进展,肯定了本省小麦育种在产量、抗病性、抗逆性和适应性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并提出了今后育种工作的策略:明确育种目标,加强品种资源的研究,培育核心亲本材料,开展穿梭育种,改进方法,注意抗病育种,重视品质... 概述了云南小麦育种进展,肯定了本省小麦育种在产量、抗病性、抗逆性和适应性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并提出了今后育种工作的策略:明确育种目标,加强品种资源的研究,培育核心亲本材料,开展穿梭育种,改进方法,注意抗病育种,重视品质育种,完善全省育种网,提高育种效率,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育种 抗逆性 品质 产量 种质资源 良种繁育
下载PDF
从区域试验看云南省杂交玉米育种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槐芬 陈秉相 钱有信 《云南农业科技》 1997年第3期7-10,共4页
从区域试验看云南省杂交玉米育种进展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650205)李槐芬陈秉相钱有信玉米区域性试验是玉米育种的最高级试验。通过区域试验,可检测供试种的优劣及育种单位的育种水平。本文旨在利用云南省玉米区域试验... 从区域试验看云南省杂交玉米育种进展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650205)李槐芬陈秉相钱有信玉米区域性试验是玉米育种的最高级试验。通过区域试验,可检测供试种的优劣及育种单位的育种水平。本文旨在利用云南省玉米区域试验汇编材料,通过1964~199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 育种 区域试验
下载PDF
生长期剪去上部三片功能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周玉萍 杨从党 +3 位作者 袁平荣 周能 张朝钟 陆顺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762-764,共3页
以中熟粳稻滇超 2号为材料 ,研究抽穗前期剪去茎上部功能叶和剑叶对水稻结实和千粒重的影响 ,而影响较大的是剑叶、其次是倒 2叶、再次是倒 3叶 ,同时剪去茎上部三片叶、对产量的影响约占 5 7% ,即水稻上部三片叶可控制约 75
关键词 生长期 滇超2号 剪去功能叶 粒重 水稻 产量形成
下载PDF
红掌的栽培与管理技术 被引量:16
7
作者 单芹丽 赵辉 +2 位作者 奎丽梅 邓君浪 王玉宝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8-39,共2页
主要介绍红掌生物学特性 ,栽培与管理技术要点 ,收获与包装。详细介绍了定植前的准备工作、定植技术、施肥、温室条件控制、病虫害防治及其它中期管理技术。
关键词 红掌 管理技术 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 收获 包装
下载PDF
马铃薯播种密度对甘蔗产量及土地复合产值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徐文果 岩所 +5 位作者 黄廷祥 吕宏斌 许三卫 唐李军 杨定奇 杨金喜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7期116-119,共4页
研究适宜甘蔗套种的马铃薯最佳播种密度和栽培模式,为甘蔗套种马铃薯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解决蔗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粮蔗争地的矛盾。采用甘蔗套种马铃薯等行距栽培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行距为1.1 m,马铃薯株距分别为0.20 m... 研究适宜甘蔗套种的马铃薯最佳播种密度和栽培模式,为甘蔗套种马铃薯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解决蔗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粮蔗争地的矛盾。采用甘蔗套种马铃薯等行距栽培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行距为1.1 m,马铃薯株距分别为0.20 m、0.25 m、0.30 m和0.35 m,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甘蔗和马铃薯的经济产量及复合产值。结果表明,在该套种模式下马铃薯的小区产量随播种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最低产量为20100 kg/hm2,最高产量为27670 kg/hm2;甘蔗产量随马铃薯播种密度的加大而降低,最低产量为147510 kg/hm2,最高产量为176220 kg/hm2;套种后单位面积土地复合产值比净种条件下增加34.48%~42.24%,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甘蔗套种马铃薯等行距栽培中当马铃薯株距为0.25~0.30 m时,2种作物的产量及土地复合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马铃薯 等行距栽培 密度 经济效益
下载PDF
菜用蚕豆稀植的种植方式与产量、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包世英 段红平 +1 位作者 王丽萍 吕梅媛 《耕作与栽培》 2003年第3期31-32,63,共3页
以菜用型蚕豆品种云豆 32 4在稀植条件下探讨 4种种植方式对蚕豆产量、质量的作用 ,结果表明 :稀植 (12株/m2 )情况下 ,种植方式对蚕豆产量没有显著作用 ,对鲜食蚕豆的外观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以株行距分布均匀的等行株种植方式有利于蚕... 以菜用型蚕豆品种云豆 32 4在稀植条件下探讨 4种种植方式对蚕豆产量、质量的作用 ,结果表明 :稀植 (12株/m2 )情况下 ,种植方式对蚕豆产量没有显著作用 ,对鲜食蚕豆的外观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以株行距分布均匀的等行株种植方式有利于蚕豆结荚和良好的外观荚果质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蚕豆 稀植技术 种植方式 产量 质量 外观质量
下载PDF
探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被引量:18
10
作者 谭丽明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年第4期14-14,共1页
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出发,以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为依据,分析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和问题,从而探讨适合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方法,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现状
下载PDF
优质杂交粳稻新品种云光109的选育与推广
11
作者 邓勇 奎丽梅 +5 位作者 田红 张明 陈甫玖 李庆宏 黄朝兵 谭萍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7-108,共2页
云光109系用N 95076 S作母本,云粳恢7号作父本,组配而成的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产量高、分蘖力强、株叶型好、穗大粒多、适应性强。对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等进行总结。
关键词 优质杂交稻 云光109 选育 推广
下载PDF
优质抗病高产小麦新品种“云麦52”
12
作者 刘琨 李绍祥 田玉仙 《云南农业》 2008年第6期10-10,共1页
“云麦52”是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200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优质 云南省农科院 抗病 粮食作物 研究所 选育
下载PDF
试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13
作者 谭丽明 《中国外资》 2009年第4期78-78,80,共2页
从中小企业融资实质出发,描述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阐述了构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内容.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企业 融资实质 融资体系
下载PDF
番兴明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14
《云南科技管理》 2009年第1期78-78,共1页
番兴明博士现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所长、副书记,研究员。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云南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津贴.
关键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技术创新人才 何梁何利基金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农业科技工作者 先进工作者 副书记 研究员
下载PDF
构建农药使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方法探讨
15
作者 李亚红 杨普云 +3 位作者 鲁用强 李永川 胡慧芬 桂富荣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1-74,共4页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农药使用风险评价的关键,对指导科学合理用药、科学管理农药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评价基础性指标、农民对农药的认知与态度的风险评估指标、农药使用行为过程风险评价指标等方面探讨了农药使用风险评价的...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农药使用风险评价的关键,对指导科学合理用药、科学管理农药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评价基础性指标、农民对农药的认知与态度的风险评估指标、农药使用行为过程风险评价指标等方面探讨了农药使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旨在提升对农药使用风险的评估能力,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为涉及农药生产、销售、使用和管理的相关人员提供科学系统的分析方法和风险研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风险评价 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