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旅游地区保护与开发互动机制探索——云南省邱北县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个案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国祥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5-78,共4页
作者通过对云南省邱北县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建设过程的回顾,指出在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并探讨了民族旅游地区文化开发和保护之间的互动机制。
关键词 民族文化生态村 互动机制 文化保护 旅游开发 彝族文化
下载PDF
生态人类学视域中的藏族垃圾观念与垃圾处理——以云南省德钦县明永村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曹津永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107,共6页
垃圾处理是生态人类学乃至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但目前,研究者、研究成果的稀少却与全球日益严重泛滥肆虐的垃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钦县明永村是云南省一个由传统生计为主逐渐走向旅游业主导的藏族村寨,在发展旅游业以后,产生了大量... 垃圾处理是生态人类学乃至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但目前,研究者、研究成果的稀少却与全球日益严重泛滥肆虐的垃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钦县明永村是云南省一个由传统生计为主逐渐走向旅游业主导的藏族村寨,在发展旅游业以后,产生了大量垃圾,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民族心理造成巨大影响。这一案例表明,在面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种种严峻的环境问题时,传统知识体系的局限性很可能将会凸显出来,如何将传统知识体系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是一个迫切而又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垃圾观念 垃圾处理
下载PDF
环境脆弱性、生态系统恢复力与泥石流灾害--以云南省东川区的泥石流灾害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永祥 《民族学刊》 2015年第4期50-58,110-112,共12页
本文通过人类学的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的泥石流灾害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东川区的环境脆弱性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有自然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东川地处小江断裂带的核心地区,地震灾害多发;人为因素是矿业开发和过度损害环境,森林覆... 本文通过人类学的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的泥石流灾害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东川区的环境脆弱性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有自然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东川地处小江断裂带的核心地区,地震灾害多发;人为因素是矿业开发和过度损害环境,森林覆盖率下降,泥土砂石长期裸露和风化,造成了生态系统无法恢复,并长期发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文章建议,东川区的泥石流灾害应坚持短期、中期和长期治理相结合的方法,短期治理以工程防灾为主,中期可以考虑搬迁、工程等相结合,而长期治理应坚持综合治理方式,即保护生态系统,退耕还林,增加生态系统恢复力,从根本上保证生态系统处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脆弱性 生态系统恢复力 泥石流灾害 云南东川
下载PDF
“兴盛番族”:红军长征在云南藏区的民族政策
4
作者 尹仑 《学术探索》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0-114,共5页
红军长征期间,红二、六军团途经云南藏区,在其颁布的布告和纲要中提出了"兴盛番族"的民族政策。本文梳理"兴盛番族"民族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揭示其形成过程,认为"兴盛番族"民族政策包括宗教和风俗习惯政... 红军长征期间,红二、六军团途经云南藏区,在其颁布的布告和纲要中提出了"兴盛番族"的民族政策。本文梳理"兴盛番族"民族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揭示其形成过程,认为"兴盛番族"民族政策包括宗教和风俗习惯政策、统一战线政策、群众路线政策、尊重和保护民族利益政策、民族团结与平等政策等。"兴盛番族"不仅是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一项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更是红军最终取得万里长征胜利的保障,对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天,"兴盛番族"民族政策对维护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稳定和发展仍然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军 长征 藏族 民族政策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发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尹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77,共5页
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是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被多个学科关注的新问题,也是对气候变化与人类——尤其是女性——之间关系的理解,对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气候变化社... 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是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被多个学科关注的新问题,也是对气候变化与人类——尤其是女性——之间关系的理解,对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气候变化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结构可划分为价值观、习俗与制度、行为和知识等三个层面的构成要素,其研究重点可分为气候变化对女性的影响、女性与气候的关系与女性应对气候变化等三个层面的内容,同时它也具有环境、国家、民族和文化等多样性的属性和特征。未来气候变化的社会性别研究可以从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结合实际的运用实践两个方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性别研究 理论 发展
下载PDF
民族乡撤乡建镇、改办的思考——基于昆明市6个民族乡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19,共7页
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补充形式,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数量急剧减少。受利益驱动导致的民族乡撤乡建镇、改办,凸显出政策失效、措施缺位、角色错位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为处理好... 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补充形式,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数量急剧减少。受利益驱动导致的民族乡撤乡建镇、改办,凸显出政策失效、措施缺位、角色错位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为处理好民族乡撤乡建镇、改办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应考虑健全民族政策法规体系,制定综合配套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社区组织协调,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等建议,逐步引导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乡撤乡建镇、改办规范、有序推进和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乡 政策 城镇化措施
下载PDF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理论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光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77,共10页
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求得生存发展,并经世代积累和传承着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价值体系,以及与群体心理、情感、行为等相互联系的诸多要素的统一体。如何正确看待像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及其价值,需要澄清长期... 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求得生存发展,并经世代积累和传承着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价值体系,以及与群体心理、情感、行为等相互联系的诸多要素的统一体。如何正确看待像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及其价值,需要澄清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单线进化的文化观,以及对民族文化理解中的一些模糊或错误认识,将民族文化放在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视野中去凸现其价值,并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去探讨民族文化及其多样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较少民族 文化多样性 价值
下载PDF
中国民族生态法律制定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尹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6-111,共6页
民族生态法律是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将现代环保法律与民族习惯法等传统法律相结合,针对民族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及其相关传统知识制定的保护和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法律。民族生态法律的制定,是中国民族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民族生态法律是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将现代环保法律与民族习惯法等传统法律相结合,针对民族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及其相关传统知识制定的保护和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法律。民族生态法律的制定,是中国民族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加强和完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保护优先是制定民族生态法律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民族生态法律的着眼点,传统生态法律是民族生态法律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生态 少数民族 生物多样性 习惯法 法律人类学
下载PDF
传统知识的传承、创新和运用——对云南德钦红坡村的应用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尹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5-50,共6页
由于与环境和生计存在着密切关系,传统知识在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的环境保护中和可持续生计发展进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在目前很多环保和发展领域的活动中,传统知识却处于很尴尬的处境:首先,传统知识正在迅速地消失;其次,... 由于与环境和生计存在着密切关系,传统知识在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的环境保护中和可持续生计发展进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在目前很多环保和发展领域的活动中,传统知识却处于很尴尬的处境:首先,传统知识正在迅速地消失;其次,传统知识依然没有被社会主流充分认识并重视;第三,随着生物资源的利用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知识往往被"剽窃"利用,传统知识的拥有者也无法从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知识 生物多样性 藏医药
下载PDF
论“民族村”对散居民族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俊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9-104,共6页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散居民族理论,对城市散居民族和民族乡散居民族进行了探索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但是对于农村零散分布的散居民族,尤其是针对非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散居民族理论,对城市散居民族和民族乡散居民族进行了探索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但是对于农村零散分布的散居民族,尤其是针对非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村委会(简称"民族村"),至今理论研究仍十分薄弱。基于云南散居民族地区民族村工作及其所取得的成效,"民族村"的提出,对散居民族理论体系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村 散居民族 理论 创新
下载PDF
朱德的民族政策思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尹仑 《学术探索》 2019年第2期112-118,共7页
红军长征期间,红军总司令朱德颁布了著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在这一布告中提出了民族政策及其思想。新中国建立以后,朱德分别就以新疆和西藏为代表的民族地区以及山区政策进行了思考并作出了重要指示。这些思考和指示是朱... 红军长征期间,红军总司令朱德颁布了著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在这一布告中提出了民族政策及其思想。新中国建立以后,朱德分别就以新疆和西藏为代表的民族地区以及山区政策进行了思考并作出了重要指示。这些思考和指示是朱德民族政策及其思想的正式形成,为后来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朱德民族政策思想包括民族解放政策、尊重少数民族宗教和风俗习惯政策、群众路线政策、民族团结与统一战线政策、民族自治政策等内容。今天,朱德民族政策思想对维护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稳定和发展仍然有着重要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并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历史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德 民族政策 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试论云南大理洱海渔村生计方式的变迁对白族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兵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5年第9期17-21,共5页
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大理洱海渔村生计方式从单一的打鱼为生向多样化方式变迁。这种变迁不但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对白族文化从服饰、民居、节日及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其中一些重要的... 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大理洱海渔村生计方式从单一的打鱼为生向多样化方式变迁。这种变迁不但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对白族文化从服饰、民居、节日及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其中一些重要的文化事项因之得到重视,有了传承机会和发展空间,而有些文化事项却加快了变迁和消亡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方式 变迁 白族文化
下载PDF
大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普及与传播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娟 《社会主义论坛》 2020年第7期49-50,共2页
2019年12月1日,云南省社会科学领域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的出台,对于彰显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进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人文社会科学,乃是... 2019年12月1日,云南省社会科学领域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的出台,对于彰显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进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人文社会科学,乃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之统称,也被称为哲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文科等。作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界定模糊、争议颇多的范畴。分而论之,人文科学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所沉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社会科学则是以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及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 人文学科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普及 地方性法规 界定模糊 《条例》
原文传递
建设绿美乡村推进乡村振兴
14
作者 刘兵 《云南农业》 2023年第9期1-1,共1页
云南省建设绿美乡村要与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相结合,积极改善村容村貌,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强... 云南省建设绿美乡村要与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相结合,积极改善村容村貌,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强调,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紧扭住农民和脱贫人口增收这条主线,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绿美乡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高原特色农业 脱贫攻坚 美丽乡村 古建筑保护 有效衔接 村容村貌 生态宜居
下载PDF
从当代云南“山坝结构”民族分布的新变化看民族互嵌交融——基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三个案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永祥 曹津永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62,M0003,共11页
山区与坝区的结构关系,即"山坝结构",不仅反映了云南的基本地理特征,也代表了云南特有的民族分布结构,影响了云南民族关系的发展。近年来,山区民族逐步搬迁到坝区,传统的二元"山坝结构"开始改观,民族分布出现新变化... 山区与坝区的结构关系,即"山坝结构",不仅反映了云南的基本地理特征,也代表了云南特有的民族分布结构,影响了云南民族关系的发展。近年来,山区民族逐步搬迁到坝区,传统的二元"山坝结构"开始改观,民族分布出现新变化,山区民族与坝区民族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互嵌交融。文章基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三个案例,探讨了云南"山坝结构"中民族互嵌和交融的三种路径——家庭式嵌入、社区式嵌入和城镇化嵌入,展示出云南"山坝结构"中民族互嵌交融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坝结构” 民族互嵌 民族交融 云南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的传承与核心思想 被引量:6
16
作者 谢青松 赵娟 《学术探索》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120,共7页
家风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社会风气、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家风家教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的传承模式和家规家训的文字载体而传承至今的。中国古代家风家教的核心思想... 家风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社会风气、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家风家教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的传承模式和家规家训的文字载体而传承至今的。中国古代家风家教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立德、勉学、孝亲、择交、戒贪等。在当代中国,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家风文化,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涵养淳朴民风,营造清廉政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风文化 言传身教 家规家训
下载PDF
民族传统知识与防灾减灾——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防灾减灾功能探讨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永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共6页
传统知识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与自然资源的传承和生态整体保护有关的具有很高价值的信息资源,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科学无法提供的洞察力。各民族对于周边环境脆弱性和致灾因子及灾害的观察建立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之上,它能够有效地将收集到... 传统知识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与自然资源的传承和生态整体保护有关的具有很高价值的信息资源,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科学无法提供的洞察力。各民族对于周边环境脆弱性和致灾因子及灾害的观察建立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之上,它能够有效地将收集到与危险、灾害相关的各种信息传播到社区的大多数成员之中,使成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这就是传统知识的防灾减灾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知识 防灾减灾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原文传递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环印度洋战略”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尹仑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35,共5页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的重大战略,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举措。而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我国应积极制定中国"环印度洋战略"。中国&qu...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的重大战略,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举措。而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我国应积极制定中国"环印度洋战略"。中国"环印度洋战略"是指在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针对印度洋地区特殊的战略意义和价值,在环印度洋区域建设六大战略支点,以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海洋强国的系统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环印度洋战略 海洋强国
下载PDF
世界茶文化源头之辩 被引量:8
19
作者 史军超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6期37-40,共4页
世界茶坛围绕茶文化源头命题进行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争论 ,以 2 0世纪 2 0年代至 90年代在中国滇南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发现了 170 0年的巴达大茶树、 10 0 0年的邦崴大茶树和 80 0年的南糯山大茶树为代表的从野生经过渡到人工栽培茶树... 世界茶坛围绕茶文化源头命题进行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争论 ,以 2 0世纪 2 0年代至 90年代在中国滇南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发现了 170 0年的巴达大茶树、 10 0 0年的邦崴大茶树和 80 0年的南糯山大茶树为代表的从野生经过渡到人工栽培茶树的完整系列而告结束 ,证明中国思茅与西双版纳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它有着地球史、地质史、古植物学、气候学、土壤学和环境生态学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原产地 茶文化 发源地 西双版纳地区 中国 西茅地区 云南
下载PDF
迈向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防灾减灾研究——写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永祥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185,共10页
社区是灾害的承受主体和灾害管理过程的核心,推进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灾害和防灾减灾研究,是因为社区需求在世界各地的防灾减灾工作中经常被忽视。社区需求包括了社区参与决策、社区文化需求、乡村社会资本以及社区韧性建立等方面的内容... 社区是灾害的承受主体和灾害管理过程的核心,推进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灾害和防灾减灾研究,是因为社区需求在世界各地的防灾减灾工作中经常被忽视。社区需求包括了社区参与决策、社区文化需求、乡村社会资本以及社区韧性建立等方面的内容。重视社区需求研究,就是重视灾害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功能的保护,从整体性角度关注灾害管理过程中社区的连续性和变迁问题。人类学具有重视社区研究的传统,能够为社区的防灾减灾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需求 防灾减灾 社区资本 社区韧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