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柄弯止血钳辅助复位技术在股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优势 被引量:2
1
作者 吴照祥 吴俊华 毕鑫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88-292,共5页
目的应用长柄弯止血钳辅助复位股骨近端骨折移位骨块,使髓内钉更容易进入正确的髓腔位置,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及固定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6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股骨近端骨折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32... 目的应用长柄弯止血钳辅助复位股骨近端骨折移位骨块,使髓内钉更容易进入正确的髓腔位置,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及固定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6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股骨近端骨折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32~81岁,平均56.4岁。股骨粗隆间骨折17例,股骨粗隆下骨折5例。道路交通伤6例,坠落伤5例,摔伤11例。根据术中是否采用长柄弯止血钳辅助复位分为两组,各11例。A组采用牵引床牵引复位并于术中使用长柄弯止血钳的前端顶住小粗隆,以股骨前群肌的张力为支点,撬起止血钳尾部,纠正股骨近端骨折块并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B组采用单纯牵引床牵引复位并用PFNA固定。术后按照Baumgaertner等股骨近端骨折复位评定方法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术后骨折复位质量,A组良好9例,可2例;B组良好8例,可1例,差2例。A组术后骨折移位(2.75±1.36)mm,B组(4.03±0.9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A组手术时间(49.18±7.90)min,B组(57.09±5.7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A组术中失血量(201.18±20.87)mL比B组(162.73±20.54)mL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88.82±2.68)分,B组(79.18±4.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A、B两组术后股骨近端颈干角、前倾角、侧位成角、骨折愈合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因髓内钉偏前而出现骨折畸形愈合1例。结论采用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术中使用长柄弯止血钳辅助复位技术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手术技巧,可以使近端移位骨块获得良好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骨折 止血钳 复位 髓内钉
下载PDF
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亚俊 蔡学光 李滔 《中外医疗》 2014年第6期172-173,共2页
目的对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加以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8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分析X线平片和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以及三... 目的对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加以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8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分析X线平片和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以及三维重建的结果。结果分析发现,通过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以及三维重建,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胫骨平台骨折线的走行、关节面的塌陷程度以及碎骨块的移位等情况。手术前能够对骨折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分型,进而对治疗加以指导。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以及三维重建,可以清晰、立体且直观的将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显示出来,对骨折的诊断以及后期的治疗极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多平面重建 胫骨平台骨折
下载PDF
精准皮瓣外科理念下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前方创面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晓清 杨曦 +5 位作者 石岩 段家章 董凯旋 徐月仙 徐永清 苏踊跃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48-654,共7页
目的介绍在精准皮瓣外科理念下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前方创面的方法并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4年8月—2022年3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在精准皮瓣外科理念的指导下,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 目的介绍在精准皮瓣外科理念下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前方创面的方法并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4年8月—2022年3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在精准皮瓣外科理念的指导下,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7例患者膝关节前方创面,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36~66岁,清创后创面面积7 cm×5 cm~15 cm×11 cm。所有病例均行术前CT血管造影(CTA)检查,按照精准皮瓣外科方法评估皮瓣供、受区,选择最佳的皮瓣血管蒂、穿支和旋转点,皮瓣面积为10 cm×6 cm~20 cm×9 cm。将所有皮瓣供区直接缝合。观察术中探查情况与术前CTA情况是否一致。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皮瓣色泽、外形、质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的血液循环评价指标评估皮瓣血液循环状态,采用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皮瓣术中探查情况与术前CTA情况完全吻合。6例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皮瓣末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所有皮瓣过度充盈,1周后皮瓣色泽逐渐趋于正常。术后随访7~44个月,所有患者皮瓣色泽、外形、质地良好;1例患者胫骨近端出现局部骨髓炎。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血液循环均为优;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9~91分,评定为优者3例、良者3例、中者1例。结论逆行股前外侧皮瓣变异大,应用精准皮瓣外科的方法能在术前精准了解变异情况,从而指导皮瓣设计和切取,实现膝关节前方创面的精准修复,且修复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膝关节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精准外科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精准皮瓣外科理念在膝关节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4
作者 何晓清 石岩 +5 位作者 杨曦 段家章 徐月仙 方翔 吕乾 徐永清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9-225,共7页
目的介绍精准皮瓣外科理念在膝关节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及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2年3月期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在精准皮瓣外科理念指导下治疗的16例(17侧)膝关节创面患者资料。男12例,女4... 目的介绍精准皮瓣外科理念在膝关节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及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2年3月期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在精准皮瓣外科理念指导下治疗的16例(17侧)膝关节创面患者资料。男12例,女4例;年龄44(34,54)岁;左侧8例,右侧7例,双侧1例。创面面积为5 cm×3 cm~15 cm×11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5(6.0,13.0)d。按照精准皮瓣外科方法评价供、受区,选择最佳修复方案: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7侧,膝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侧,隐动脉皮瓣修复2侧,膝外上动脉穿支皮瓣、腘动脉穿支皮瓣、内侧腓肠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任意皮瓣修复各1侧。切取皮瓣面积为10 cm×6 cm~15 cm×15 cm。记录患者的皮瓣修复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术后17侧患肢皮瓣均成活;3侧肢体末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6例患者术后获14.5(10.0,28.0)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的皮瓣色泽、外形、质地良好;皮瓣臃肿1侧,局部骨髓炎1侧,瘢痕溃疡1侧。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的血液循环评价指标评定:17侧肢体皮瓣均为优;16例患者17侧肢体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为86(80,91)分;优9侧,良7侧,中1侧。结论膝关节创面及供区个体差异较大,精准皮瓣外科理念能有效掌控差异,选择最佳修复方案,实现创面的精准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膝关节 精准皮瓣外科
原文传递
基于CTA精准皮瓣外科的理念与初步实践 被引量:8
5
作者 何晓清 杨曦 +5 位作者 段家章 张旭林 许育健 石岩 徐月仙 徐永清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5-373,共9页
目的介绍基于CTA的精准皮瓣外科理念及方法,并探讨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基于CTA精准皮瓣外科的基本理论为以CTA高通量数据为基础,全面评估创面和潜在供区,选择适合创面修复的最佳方案。回顾性收集2014年8月至2018年12月基于CTA的精... 目的介绍基于CTA的精准皮瓣外科理念及方法,并探讨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基于CTA精准皮瓣外科的基本理论为以CTA高通量数据为基础,全面评估创面和潜在供区,选择适合创面修复的最佳方案。回顾性收集2014年8月至2018年12月基于CTA的精准皮瓣外科理念指导下治疗的17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31例,女46例;年龄平均39.5岁(范围7~72岁)。组织缺损部位分别是:足踝部74例,手腕部64例,小腿15例,前臂及上臂11例,大腿及会阴区7例,面颈部5例,腹部1例。创面面积2 cm×1 cm~65 cm×50 cm。按照基于CTA精准皮瓣外科的技术方法评价受区和供区,选择最佳皮瓣修复创面。记录术中观察和术后随访结果、包括皮瓣类型、结果及并发症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定标准、血液循环评价指标等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创面均按CTA精准皮瓣外科理念选择最佳皮瓣并顺利完成设计和切取。共切取皮瓣181块,其中游离皮瓣125例,带蒂皮瓣56例。皮瓣面积为4 cm×3 cm~40 cm×8 cm。术后165例完全成活,7例完全坏死,9例部分坏死;皮瓣成活共174例。术后随访平均9.2个月(范围6~60个月)。术后臃肿53例,余并发症7例。末次随访,仅6例受区有轻度疼痛,VAS评分为1~3分。皮瓣感觉均有部分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定标准,S2级68例,S3级106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的血液循环评价指标,优171例,良3例。结论基于CTA的精准皮瓣外科理念能有效指导皮瓣外科手术,实现创面的精准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精准医学
原文传递
综合护理在急诊外伤患者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雨婷 王艳妮 汪菲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16年第7期116-116,126,共2页
评价综合护理在急诊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8月~2016年5月,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接待顺序,随机分派救护队伍,其中获得综合护理团队救助患者104例,纳入综合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处理者373例,纳入常规组... 评价综合护理在急诊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8月~2016年5月,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接待顺序,随机分派救护队伍,其中获得综合护理团队救助患者104例,纳入综合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处理者373例,纳入常规组,对比相关指标。结果:综合组感染率、急诊科与转运中危象发生率低于常规组,综合组存活认知正常患者抢救效率、舒适性、安全感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外伤患者中的应用综合护理可提升抢救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外伤 急诊科 急救护理
原文传递
外伤性颅脑损伤的急诊护理体会
7
作者 王艳妮 张雨婷 汪菲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16年第7期137-137,共1页
探讨外伤性颅脑损伤的急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均给予急诊护理,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本组68例患者,死亡率4.41%(3/68),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60/68),护理满意率... 探讨外伤性颅脑损伤的急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均给予急诊护理,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本组68例患者,死亡率4.41%(3/68),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60/68),护理满意率为91.18%(62/68)。结论: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经急诊护理,延长了其生存时间,提高了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颅脑损伤 急诊护理 效果
原文传递
数字重建技术辅助设计分叶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远端巨大创面
8
作者 杨曦 徐永清 +5 位作者 段家章 刘武华 石岩 方翔 徐月仙 何晓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7-533,共7页
目的探讨数字重建技术辅助设计分叶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修复下肢远端巨大创面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于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例下肢远端巨大创面患者,缺损面积16.0 cm×12.0 ... 目的探讨数字重建技术辅助设计分叶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修复下肢远端巨大创面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于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例下肢远端巨大创面患者,缺损面积16.0 cm×12.0 cm~28.0 cm×22.0 cm。术前行腹主动脉至双下肢动脉CTA检查,利用Mimics软件对DIEPF血管蒂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根据创面形状和大小,利用三维图像筛选目标穿支,直角坐标系定位穿支,设计分叶皮瓣。术中按照设计切取分叶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电话、微信的方式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和肢体恢复情况。采用Maryland足踝部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成供区的三维重建,并成功辅助分叶DIEPF的切取。8例患者的15叶皮瓣全部成活,1例中单叶皮瓣远端静脉危象后局部坏死,二期清创再次缝合后愈合;术后4例行二期皮瓣修薄。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5~27个月,平均20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骨折愈合,皮瓣外形满意,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Maryland足踝部功能评分,其中优5例,良2例,可1例。结论数字重建技术能准确定位穿支血管,辅助合理设计分叶皮瓣;分叶DIEPF切取面积大,供区均一期闭合。两者联合可有效修复下肢远端巨大创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分叶穿支皮瓣 下肢 软组织缺损 穿支定位 数字医学技术
原文传递
骨盆束带(T-POD)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吴俊华 吴照祥 +2 位作者 王敏 朱蓓妮 亚俊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0-884,共5页
骨盆骨折多由高能外伤所致,一般均为多发伤,严重者常常合并大出血,病死率和致残率极其高。据报道,其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病死率高达4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1]。由于骨盆85%的出血来源... 骨盆骨折多由高能外伤所致,一般均为多发伤,严重者常常合并大出血,病死率和致残率极其高。据报道,其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病死率高达4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1]。由于骨盆85%的出血来源于骨折端和盆腔静脉丛[2],所以压迫止血的想法是有吸引力的。骨盆骨折目前采用多学科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尽管取得了不少进展,治疗手段在不断完善,病死率也呈下降趋势[3],但仍然是最难处理的创伤骨折类型,要达到期望的成功治疗率也是最困难的临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低血容量性休克 创伤骨折 骨折端 束带 盆腔静脉 压迫止血 治疗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