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实验血管外科学的现状与展望
1
作者 杨镛 罗开元 《云南医药》 CAS 2008年第4期407-410,共4页
我国血管外科的发展较国外晚了近半个世纪。二十世纪中叶,随着髂股动脉瘤切除和同种动脉移植术、颈内动脉闭塞内膜剥脱术及下肢深静脉取栓术等血管外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开展,即标志着我国外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学科一血管外科的形成。... 我国血管外科的发展较国外晚了近半个世纪。二十世纪中叶,随着髂股动脉瘤切除和同种动脉移植术、颈内动脉闭塞内膜剥脱术及下肢深静脉取栓术等血管外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开展,即标志着我国外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学科一血管外科的形成。而真丝人工血管的研制成功、尿激酶的提取及中西结合的药物应用等则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血管外科的发展。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外科学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血管外科不论是在临床试验或是基础性研究领域,其与国际血管外科发展的差距已越来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血管外科学 现状与展望
下载PDF
血管形成过程中miR-221对Tip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珊 杨镛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2期125-128,共4页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是各种原因造成动脉狭窄或闭塞使远端组织循环灌注量减少的一系列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结构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改变,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如何重建患者肢体循环,降低截肢率,是血...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是各种原因造成动脉狭窄或闭塞使远端组织循环灌注量减少的一系列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结构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改变,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如何重建患者肢体循环,降低截肢率,是血管外科医生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一般病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过程 血管内皮细胞 缺血性疾病 内皮细胞增殖 血管生成 新生血管 端细胞 下肢动脉 血管形成 狭窄或闭塞
下载PDF
Notch信号通路调控Tip内皮细胞及血管新生过程研究进展
3
作者 陈涛 杨镛 +1 位作者 杨国凯 杜玲娟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3期245-248,共4页
Notch受体基因由遗传学家Morgan等首次在果蝇中发现并命名。1983年Notch基因被成功克隆,发现其编码两千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一类大的跨膜受体即Notch受体,后续研究中,研究者把与之相关表达的信号通路称为Notch信号通路。
关键词 Notch信号通路 TIP 内皮细胞 血管外科学 细胞分化 分子反应 静脉学 跨膜受体 信号转导 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核心技术的最佳优选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国剑 杨镛 +4 位作者 杨国凯 万嘉 马震寰 陆平 杜玲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13-1714,共2页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方法中核心技术的最佳选择与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1 200例(1 200条下肢),随机均分为射频消融腔内闭合术+经皮透光负压旋切组(A组)、内翻腔内隔绝成形术+经皮透光负压旋切组(B组)、激光腔...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方法中核心技术的最佳选择与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1 200例(1 200条下肢),随机均分为射频消融腔内闭合术+经皮透光负压旋切组(A组)、内翻腔内隔绝成形术+经皮透光负压旋切组(B组)、激光腔内闭合术+经皮透光负压旋切组(C组)、传统手术组(D组),每组300例(300条下肢)。于术后5、20、120、360 d时分别观察四组患者的下肢皮肤淤血率、皮肤坏死率、疼痛率、麻木率、皮肤感染率、皮肤色素减退率、大隐静脉再通率、浅静脉曲张复发率等8项指标。结果术后5 d:皮肤淤血率A、B、C三组较D组低(P<0.05);疼痛率、麻木率B组低于A、C、D三组(P<0.05);皮肤感染率及皮肤坏死率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 d:皮肤色素减退率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0 d:疼痛率、麻木率B组较A、C、D三组低(P<0.05)。术后360 d:大隐静脉再通率B、D两组较A、C两组低(P<0.05);浅静脉曲张复发率B组较A、C、D三组低(P<0.05)。结论大隐静脉内翻腔内隔绝成形术联合经皮透光负压旋切的组合方式可作为下肢浅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优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静脉 微创 射频消融术 激光闭合术 静脉旋切 内翻剥脱术
下载PDF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国凯 杨镛 +6 位作者 何晓明 罗开元 万嘉 杨光 李国剑 马震寰 陆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9期851-852,共2页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细胞移植治疗 自体外周血 血管病变 病发病机制 干细胞移植 严重缺血
下载PDF
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万嘉 杨镛 +4 位作者 李珊珊 李国剑 马振桓 杨国凯 杜玲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933-2936,共4页
背景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血栓形成后,可导致肠道缺血、肠系膜坏死,进一步可发展为严重腹腔感染,最终造成患者死亡。由于该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因此,目前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仍较困难。目的探讨D-二聚体、肠脂... 背景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血栓形成后,可导致肠道缺血、肠系膜坏死,进一步可发展为严重腹腔感染,最终造成患者死亡。由于该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因此,目前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仍较困难。目的探讨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对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腹痛伴便隐血阳性的患者376例,经腹部超声、腹部增强CT、造影和腹腔穿刺等检查最后确诊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1例(观察组),其余355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0、6、12、24、48h)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结果不同时间点观察组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6〔95%CI(0.831,1.000),P<0.001〕和0.823〔95%CI(0.691,0.955),P<0.001〕。合并肠道坏死、腹腔感染、脓毒症、广泛性血栓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PACHEⅡ)评分≥10分的重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高于仅有腹痛伴便隐血阳性的轻症患者(P<0.05)。结论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异常升高,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早期诊断该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 急性病 D-二聚体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诊断
下载PDF
激光与射频腔内闭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被引量:30
7
作者 杨国凯 杨镛 +5 位作者 罗开元 时德 何晓明 万嘉 杨光 李国剑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7年第2期173-174,共2页
2004年10月~2006年6月采用激光腔内闭合与射频腔内闭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取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关键词 腿静脉曲张 激光手术 射频
下载PDF
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疗效与评价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镛 杨国凯 +7 位作者 何晓明 陆平 徐雄 马震寰 钱腾飞 李国剑 万嘉 杨光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996-999,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300例300条下肢,其中,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组(简称旋切组)190例190条下肢,经皮缝扎术组(简称缝扎组)110例110条下肢。于术后5、20、120及3... 目的评价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300例300条下肢,其中,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组(简称旋切组)190例190条下肢,经皮缝扎术组(简称缝扎组)110例110条下肢。于术后5、20、120及360d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皮肤感染率及皮肤坏死率、色素减退率及创面收缩率、溃疡愈合率及溃疡复发率6项临床指标。结果术后5d皮肤感染率和皮肤坏死率旋切组低于缝扎组(P<0.05);术后20d创面收缩率与色素减退率旋切组高于缝扎组(P<0.05);术后120d溃疡愈合率旋切组与缝扎组相近(P>0.05);术后360d溃疡复发率旋切组低于缝扎组(P<0.05)。结论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愈合,并在减轻皮肤感染及皮肤再损伤方面具有较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静脉 溃疡 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射频闭合联合动力旋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国凯 杨镛 +6 位作者 何晓明 罗开元 万嘉 杨光 李国剑 马震寰 陆平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射频闭合联合动力旋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321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分为3组:微创治疗A组102例(129条患肢),用射频行大隐静脉全程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动力旋切;微创治疗B组97例(126条患肢),用射频行大隐静... 目的探讨射频闭合联合动力旋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321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分为3组:微创治疗A组102例(129条患肢),用射频行大隐静脉全程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动力旋切;微创治疗B组97例(126条患肢),用射频行大隐静脉大腿段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及小腿段大隐静脉主干用动力旋切;传统治疗组122例(142条患肢),行传统手术作对照,即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属支及交通支切除、结扎。观察3组术后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下肢肿胀、下肢乏力症状改善率,术后1周,微创治疗A、B组均高于传统治疗组(P<0.05);术后1个月,3组间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小腿皮肤麻木、大腿瘀斑、创口血肿以及踝以下肿胀发生率比较,微创治疗A、B组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小腿瘀斑发生率,微创治疗A组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微创治疗B组与传统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结论射频闭合联合动力旋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简单可行,疗效确切。动力旋切去除静脉团效果好,但可能不适于旋切大隐静脉主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旋切 并发症
下载PDF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抑制乳腺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陆平 杨镛 +3 位作者 李晓刚 王广胜 李波 罗开元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510-513,共4页
目的研究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乳腺癌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雌性BLAB/c-nu/nu裸小鼠建立人类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分为2组,对照组(n=40):植入空载粒子,无125I放射性元素(0 Bq);实验组(n=40):瘤体... 目的研究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乳腺癌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雌性BLAB/c-nu/nu裸小鼠建立人类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分为2组,对照组(n=40):植入空载粒子,无125I放射性元素(0 Bq);实验组(n=40):瘤体长径达8~10 mm时植入125I粒子(1.48×107Bq)。植入后每隔3 d观测肿瘤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以对照组瘤体平均长径达15~20 mm时为处死动物的时间,2组各处死30只,取完整肿瘤组织称重,并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剩余裸鼠观察90 d内的自然生存状态。结果在90d内,对照组荷瘤鼠的平均存活时间为56.2 d,实验组的平均存活时间为74.8 d,2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组的肿瘤生长曲线看,对照组的肿瘤生长曲线高抬,而实验组的肿瘤生长曲线一直低平。植入125I粒子后,实验组的肿瘤生长明显减慢,抑瘤率为55.21%;对照组平均瘤重为(3.26±0.39)g,实验组平均瘤重为(1.46±0.17)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896 2,P<0.05)。光镜下见,实验组较对照组癌细胞数量减少,核碎片增多,癌巢结构不明显。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可有效抑制乳腺肿瘤组织生长,可能与125I粒子直接辐射杀伤肿瘤细胞或诱导其凋亡及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125I粒子 植入 放疗
下载PDF
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杨国凯 杨镛 +3 位作者 万嘉 马振桓 李国剑 杜玲娟 《贵州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67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阿加曲班抗凝)135例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抗凝)132例。对比二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67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阿加曲班抗凝)135例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抗凝)132例。对比二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两组入院时凝血指标PT、APTT及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3d后其PT、APTT相比于治疗1d后均得以明显延长(P<0.05),但PLT无明显变化;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及临床不良反应事件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加曲班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阿加曲班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人自体干细胞移植在重症肢体缺血血流重建中的疗效与评价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镛 陆平 +4 位作者 何晓明 杨国凯 罗开元 段志泉 时德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人自体干细胞移植在重症肢体缺血(CLI)血流重建中的疗效与评价标准。方法重症肢体缺血患者36例共39条肢体,分为2组,其中干细胞移植组20例共22条肢体,非干细胞移植组16例共17条肢体。术前、术后均采用多功能监测仪、多谱勒检测... 目的探讨人自体干细胞移植在重症肢体缺血(CLI)血流重建中的疗效与评价标准。方法重症肢体缺血患者36例共39条肢体,分为2组,其中干细胞移植组20例共22条肢体,非干细胞移植组16例共17条肢体。术前、术后均采用多功能监测仪、多谱勒检测仪、经皮氧分压监测仪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分别从皮肤、血管及血液3种层面测算肢体局部血流量变效应程度,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干细胞移植组肢体局部血流量变效应指标中皮温指数为(1.5±0.3)℃,经皮氧分压为(36.6±9.3)mmHg,踝肱指数为0.7±0.1,光电容积微血流态指数为0.8±0.1,血氧饱和度为(78.3±15.9)%,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分为1.5±0.3,保肢率为82%,间歇性跛行距离为(150.3±41.1)m,改善情况优于非干细胞移植组;指标变化符合症状改善趋势(0.415<r<0.592,P<0.05)。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促进缺血肢体血流的重建,局部血流量变效应指标可较为客观地反映血流重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肢体 缺血 疗效 指标
下载PDF
药物治疗预防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国凯 杨镛 +4 位作者 万嘉 马振桓 李国剑 陆平 杨光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在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预防再狭窄的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下肢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每日口服盐酸沙格雷脂+拜阿司匹林;对照组(38例)每...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在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预防再狭窄的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下肢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每日口服盐酸沙格雷脂+拜阿司匹林;对照组(38例)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 w,并从术后第3天起口服华法令。观察术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支架内闭塞、再狭窄以及临床出血。结果: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18个月的再闭塞分别是1例和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内再狭窄分别是1例和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分别是1例和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沙格雷脂联合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的再狭窄,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动脉硬化闭塞症 再狭窄
下载PDF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外周血Tip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杜玲娟 杨镛 +3 位作者 杨国凯 马振桓 万嘉 李国剑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外周血Tip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获取内皮祖细胞(EPC),并将其定向诱导为Tip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终浓度的SDF-1培养24小时。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外周血Tip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获取内皮祖细胞(EPC),并将其定向诱导为Tip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终浓度的SDF-1培养24小时。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SDF-1对外周血来源的Tip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50ng/ml、100ng/ml、200ng/mlSDF-1均能诱导Tip内皮细胞的迁移,迁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呈浓度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F-1呈浓度依赖性促进干细胞源性Tip内皮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外周血干细胞 Tip内皮细胞 迁移
下载PDF
移植静脉肌-内皮连接偶联系统早期重建对平滑肌细胞转化态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镛 段志泉 +2 位作者 辛世杰 罗开元 时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6年第5期265-268,共4页
目的探讨肌-内皮连接偶联系统在移植静脉重塑早期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态的影响。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基因转染组)与对照组(非基因转染组),于术后14d取出移植静脉,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及电镜等检测并观察... 目的探讨肌-内皮连接偶联系统在移植静脉重塑早期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态的影响。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基因转染组)与对照组(非基因转染组),于术后14d取出移植静脉,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及电镜等检测并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α)表达水平、肌-内皮连接结构、血管内皮细胞(VEC)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HIF-Iα过表达,VEC增生显著,VSMC以收缩表型居多,肌-内皮连接结构重建显著(P均<0.01)。结论肌-内皮连接偶联系统是稳定移植静脉重塑早期VSMC转化态重要的组织结构和评估血管结构与功能良好重建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移植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平滑肌细胞 肌-内皮连接偶联系统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浩骅 杨国凯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5年第10期824-826,共3页
探讨系统溶栓与置管溶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回顾分析91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系统溶栓治疗(A组,50例)及置管溶栓治疗(B组,41例),并根据患者肢体治疗前后的周径变化、血管造影评估溶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两... 探讨系统溶栓与置管溶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回顾分析91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系统溶栓治疗(A组,50例)及置管溶栓治疗(B组,41例),并根据患者肢体治疗前后的周径变化、血管造影评估溶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A组大、小腿消肿率分别为(51.41±34.43)%、(53.61±29.10)%;B组大、小腿消肿率分别为(71.74±32.17)%、(68.33±28.62)%,两组消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住院时间分别是(13.92±2.36)d、(12.05±3.9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8.00%;B组并发症发生率7.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激酶用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溶栓和置管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均有效,置管溶栓起效迅速,不增加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载^(125)I粒子胆管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晓刚 陆平 +1 位作者 李波 罗开元 《腹部外科》 2013年第1期17-18,共2页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载^(125)I粒子胆管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15例接受载^(125)I粒子胆管支架植入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观察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以及治疗后的生存时间和生存...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载^(125)I粒子胆管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15例接受载^(125)I粒子胆管支架植入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观察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以及治疗后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结果术后2周,TBIL和ALP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4周,TBIL和ALP恢复正常者7例。15例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半年、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73.3%(11/15)、40.0%(6/15)及13.3%(2/15)。结论无法外科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载^(125)I粒子胆管支架植入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阻塞性 胆道 支架 ^(125)粒子
下载PDF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微创治疗及护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袁素仙 杨镛 +1 位作者 杨国凯 龚惠娟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8年第10期83-84,共2页
目的总结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微创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我院通过采用微创技术治疗177例患者201条腿,对下肢大隐静脉进行原位闭合(VNUS射频闭合或者Surgilas半导体激光闭合),小腿曲张静脉和溃疡基底进行Trivex旋切,同时在术后联合应用... 目的总结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微创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我院通过采用微创技术治疗177例患者201条腿,对下肢大隐静脉进行原位闭合(VNUS射频闭合或者Surgilas半导体激光闭合),小腿曲张静脉和溃疡基底进行Trivex旋切,同时在术后联合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及护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切口于术后10~14d拆线,177例患者201条肢体溃疡愈合,有6例经皮瓣植皮20d后痊愈。术后随访:患者色素沉着范围缩小,颜色变浅、皮炎、湿疹消失,仅有4例溃疡复发。结论有效的手术方式,降低静脉压是治疗溃疡愈合的关键,持久的间歇加压治疗是防治溃疡复发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技术 静脉性溃疡 护理
下载PDF
人工肌泵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陆平 李晓刚 +6 位作者 杨国凯 保燕 李国剑 万嘉 马震寰 杜玲娟 杨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第3期56-57,共2页
目的:探讨人工肌泵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的作用。方法:总结分析60例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分两组分别采用人工肌泵加药物(A组)及单纯给药物(B组)的作用,住院期间观察其自觉症状如疼痛、麻木,肢体肿胀缓解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随访1年期间丹毒及淋... 目的:探讨人工肌泵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的作用。方法:总结分析60例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分两组分别采用人工肌泵加药物(A组)及单纯给药物(B组)的作用,住院期间观察其自觉症状如疼痛、麻木,肢体肿胀缓解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随访1年期间丹毒及淋巴管炎发作次数。结果:A组患者即药物治疗联合人工肌泵治疗组住院期间患者自觉症状及肢体肿胀的程度及恢复时间均较单一使用药物者好且快。随访1年期间,发现A组丹毒及淋巴管炎发作次数明显少于B组,经秩和检验发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坚持人工肌泵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肢体肿胀情况,对丹毒及淋巴管炎的防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淋巴水肿 人工肌泵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心瓣瓣膜区流场中湍流剪切应力对瓣膜损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万嘉 张桂敏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期100-103,共4页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心血管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心瓣膜病的患病率高达2%~3%,风湿性心脏病是心脏瓣膜病的主要原因;在发达国家,心脏瓣膜病的患病率估计为2%,退行性变是心脏瓣膜病的主要原因[1]。心脏瓣膜病的主要病因除了风湿热与...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心血管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心瓣膜病的患病率高达2%~3%,风湿性心脏病是心脏瓣膜病的主要原因;在发达国家,心脏瓣膜病的患病率估计为2%,退行性变是心脏瓣膜病的主要原因[1]。心脏瓣膜病的主要病因除了风湿热与退行性改变外,还有先天性畸形、黏液变性、缺血性坏死、感染和创伤等。探讨心脏瓣膜损坏的机制,风湿患者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性反应,导致心瓣膜及瓣下结构的不同部位粘连融合,瓣膜僵硬、变性、瓣缘卷缩等破坏,但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2-4]:当风湿等感染因素被控制后或某些先天性瓣膜疾病,随时间的推移,瓣膜仍旧出现进行性损害,另外,对应置换生物心脏瓣膜(bioprosthetic heart valve,BHV)的患者研究表明,血流湍急的二尖瓣位和主动脉瓣位,生物心脏瓣膜的衰败程度明显高于流速低缓的三尖瓣位[5-6]。究其原因,可能与瓣区血流动力学紊乱所产生的湍流剪应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剪应力 瓣膜损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