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2004-2014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监测与防控对策分析 被引量:46
1
作者 姜进勇 郭晓芳 +3 位作者 唐烨榕 杨明东 魏春 周红宁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国家传染病监测网络报告系统,收集和整理2004-2014年云南省登革热输入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登革热病毒血清型检测采用RT-PCR方法... 目的了解云南省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国家传染病监测网络报告系统,收集和整理2004-2014年云南省登革热输入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登革热病毒血清型检测采用RT-PCR方法鉴定。结果云南省2004-2014年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629例,占全省登革热病例总数的28.70%(629/2 192);输入病例主要分布于德宏州(341例)、西双版纳州(159例)和昆明市(108例);各月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其中8-11月占输入病例总数的85.37%(537/629);629例输入病例中,男性419例,女性210例;以21-50岁年龄组为主(70.91%);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者为主(26.23%),其次是农民(21.30%)和学生(11.45%)。病例主要由缅甸(403例)和老挝(132例)输入;输入病例4种登革热病毒血清型均有发现,其中老挝输入病例以登革热病毒血清3型为主,缅甸以登革热病毒血清1型为主。结论云南省2004-2014年输入病例数有逐年增加趋势,输入病例主要发生在与缅甸和老挝相邻的滇西南边境地区,云南省应重点加强边境地区输入病例监测,以防止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输入病例 监测 登革热病毒血清型 云南边境地区
原文传递
2009-2014年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49
2
作者 杨明东 姜进勇 +2 位作者 郭晓芳 吴超 周红宁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38-742,共5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2009-2014年登革热流行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2009-2014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的登革热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采用RT-PCR检测登革病毒血清型和采用蚊虫幼虫采集法调查登革... 目的分析云南省2009-2014年登革热流行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2009-2014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的登革热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采用RT-PCR检测登革病毒血清型和采用蚊虫幼虫采集法调查登革热媒介埃及伊蚊的分布。结果 2009-2014年云南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 040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 579例,输入病例461例;在输入病例中,缅甸和老挝输入病例比例最高(占79.83%);全年均有病例报告,8~11月为高发季节;病例主要集中于云南边境地区的西双版纳州(1 382例,占67.75%)和德宏州(562例,占27.55%);男女比例为1.05∶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为主,20~59岁病例1 538例(占75.39%),职业以商业服务、家务及待业、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为523例(占25.64%)、224例(占10.98%)214例(占10.49)和200例(占9.80%)。对景洪市307份血清用RT-PCR和NS1抗原进行检测,两种方法吻合率在70%以上,NS1抗原检测方法敏感度为86.39%,特异度为57.76%;对瑞丽市73份血清用一步法实时荧光RT-PCR检测进行复核,NS1抗原检测方法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1.67%;4个登革病毒血清型在云南均有发现,其中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以登革病毒血清型Ⅲ型为主(99.50%),德宏州瑞丽市以Ⅰ型为主(72.00%);白纹伊蚊广泛分布,埃及伊蚊分布区扩大到9个边境县市。结论云南省登革热流行势态较为严峻,周边缅甸和老挝输入病例数逐年增加,媒介埃及伊蚊分布区域不断扩大,建议进一步加强云南边境地区登革热监测和媒介控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病学 埃及伊蚊 云南省
原文传递
2011-2013年云南省疟疾疫情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魏春 杜龙飞 +1 位作者 赵晓涛 孙晓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疟疾流行情况,为消除疟疾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3年云南省网络直报疟疾疫情数据,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1-2013年,云南省疟疾发病2 256例,发病率1.628/10万,其中3例恶性疟患者死亡。云南省本地感染病例占2... 目的了解云南省疟疾流行情况,为消除疟疾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3年云南省网络直报疟疾疫情数据,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1-2013年,云南省疟疾发病2 256例,发病率1.628/10万,其中3例恶性疟患者死亡。云南省本地感染病例占29.48%,主要分布于中缅和中老边境县;输入性病例占70.52%,主要来自缅甸(占91.18%)。3年间,有本地感染病例的县(区)由2011年的37个减少到2013年的10个。输入病例的发病高峰为5月,本地感染病例为6月。病例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占70.58%;农民和民工为主要风险人群,占85.24%。实验室诊断病例占86.66%、临床诊断病例占13.34%;医院报告的占33.02%,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个体诊所报告的占37.06%,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占29.92%。结论 2011-2013年,云南省疟疾发病呈持续下降趋势。省级病例复核工作初显成效,但要注重提高医疗机构临床人员的疟疾诊断意识和准确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本地病例 输入性病例 边境 云南省
原文传递
云南省元江县1995-2014年疟疾监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继清 杨太专 +4 位作者 杨忠强 李文强 周燕华 李绍有 周红宁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期52-54,57,共4页
目的分析元江县1995-2014年疟疾监测结果数据,为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元江县1995-2014年疟疾病例数、当地居民与流动人口发热患者血检数、居民带虫率、媒介种群密度等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其中病例诊断方法采用传统显微镜镜检法,... 目的分析元江县1995-2014年疟疾监测结果数据,为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元江县1995-2014年疟疾病例数、当地居民与流动人口发热患者血检数、居民带虫率、媒介种群密度等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其中病例诊断方法采用传统显微镜镜检法,媒介密度调查采用清晨人房或畜舍人工小时法,居民疟疾抗体水平测定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结果 1995-2014年,元江县共报告疟疾病例6 986例,其中1995年发病率最高(84.07/万,1 531例);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例209 824例,阳性率为3.41%;共血检流动人口发热病例26 373例,阳性率为7.65%;开展居民原虫率调查51 540人,阳性率为1.56%;1997年疟疾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为39.34%(769/1 955),2012年为0(0/320);微小按蚊自1995年后种群密度逐年迅速下降,与当地疟疾年发病曲线相吻合;中华按蚊1995-2002年种群密度也下降明显,但2002年之后逐渐升高。结论监测结果提示元江县今后仍需加强流动人口疟疾输入病例管理和媒介监测工作,以防止疟疾输入病例引起本地感染病例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病例 媒介种群密度 流动人口
原文传递
云南省边境地区埃及伊蚊分布调查 被引量:40
5
作者 杨明东 姜进勇 +1 位作者 郑宇婷 周红宁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406-408,共3页
目的了解埃及伊蚊在云南省边境地区的分布,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孳生地捕捞幼虫,对4龄幼虫分类鉴定以观察埃及伊蚊的分布;采用伊蚊布雷图指数和容器指数观察伊蚊幼虫种群密度。结果在边境17个县(市)共调查积水容器159 924个... 目的了解埃及伊蚊在云南省边境地区的分布,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孳生地捕捞幼虫,对4龄幼虫分类鉴定以观察埃及伊蚊的分布;采用伊蚊布雷图指数和容器指数观察伊蚊幼虫种群密度。结果在边境17个县(市)共调查积水容器159 924个,其中有伊蚊孳生的阳性容器2388个,布雷图指数为3.97,容器指数为1.46;捕捞幼虫7489条,共3种伊蚊,其中埃及伊蚊幼虫3303条,占捕捞总数的44.10%;白纹伊蚊幼虫4119条,占55.00%;圆斑伊蚊幼虫67条,占0.90%;伊蚊幼虫高峰期为5-10月,其中最高峰为7-8月;景洪、勐腊、勐海、盈江、陇川、瑞丽、泸水7个县发现埃及伊蚊的分布。结论云南省边境地区7个县已有埃及伊蚊分布,结果提示该蚊有向周边地区逐渐扩散趋势,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及伊蚊 分布调查 布雷图指数
原文传递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等位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苍林 杨亚明 潘卫庆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3-376,共4页
疟疾是全球5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以恶性疟的危害更大。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与其入侵有关,是疟疾疫苗的重要候选抗原,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等位基因分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恶性疟裂殖子表面蛋白1,2等位基因研究进展... 疟疾是全球5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以恶性疟的危害更大。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与其入侵有关,是疟疾疫苗的重要候选抗原,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等位基因分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恶性疟裂殖子表面蛋白1,2等位基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恶性疟 裂殖子表面蛋白 等位基因 综述
原文传递
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2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苍林 杨亚明 +3 位作者 叶润 聂仁华 刘慧 潘卫庆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21-127,共7页
目的 对云南省及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的裂殖子表面蛋白(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MSP)1,2基因进行分型研究,确定其等位基因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结合当地的恶性疟原虫株流行病学信息,为该地区疟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缅... 目的 对云南省及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的裂殖子表面蛋白(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MSP)1,2基因进行分型研究,确定其等位基因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结合当地的恶性疟原虫株流行病学信息,为该地区疟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缅甸拉咱、那威和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德宏瑞丽、保山腾冲采集恶性疟患者血样。用巢式PCR(nest-PCR)扩增18S rRNA基因,确定感染疟原虫的种类。对检测为恶性疟原虫以及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的样本,进行恶性疟原虫MSP-1、MSP-2基因的扩增并作测序、验证与序列分析。 结果 共采集89份恶性疟样本,经18S rRNA基因检测,确定间日疟9例,恶性疟78例和混合感染2例。在检测为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的80份样本中,69例扩增出MSP-1基因片段,77例扩增出MSP-2基因片段。在MSP-1等位基因中,以MAD20型68.75%为主,RO33型23.75%和K1型20.00%次之。来源于勐腊的样本均未检出RO33型和K1型;MSP-2等位基因FC27型和3D7型的感染率均为91.25%,无明显的优势虫株;MSP-1和MSP-2基因多克隆样本所占百分比与多重性感染(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分别为22.50%、1.81和86.25%、3.51。MSP-1 和MSP-2等位基因目的片段多样性与其原虫密度之间存在相关性(Spearman’s r=0.496,P<0.05;Spearman’s r=0.240,P<0.05)。MSP-1和MSP-2等位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在FC27型基因序列3'端发现1个新的APK序列,在3D7基因型序列中检测到1个新的PAT重复序列和其它19个新的序列。 结论 云南省及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分离株MSP-1等位基因存在MAD20型、K1型和RO33型3种类型,以MAD20型为优势虫株,勐腊样本未发现K1型和RO33型;MSP-2等位基因存在FC27型和3D7型2种类型,其优势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蛋白1 裂殖子表面蛋白2 等位基因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中缅边境缅甸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的抗性调查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剑 孙晓东 +2 位作者 周红宁 杨捷 邓艳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5年第10期1201-1203,共3页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缅甸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的抗性现状,指导恶性疟治疗用药。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11月,选择缅甸拉咱市单纯恶性疟现症患者,用青蒿琥酯片(每片含青蒿琥酯50g)7d疗法治疗,口服总剂量16mg/kg体重,每天顿服2 mg/kg体重...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缅甸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的抗性现状,指导恶性疟治疗用药。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11月,选择缅甸拉咱市单纯恶性疟现症患者,用青蒿琥酯片(每片含青蒿琥酯50g)7d疗法治疗,口服总剂量16mg/kg体重,每天顿服2 mg/kg体重,连服7d,首剂加倍。用WHO 28天体内法观察并评价其疗效。无性体原虫密度为1 000~80 000个/μL血纳入病例,服药前采集血样,用WHO体外微量试验测定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的敏感性。结果共纳入65例,49例完成全程观察,完全临床原虫治疗成功率95.9%,服药后第3d 25.4%的病例和第4d 3.45%的病例血中恶性疟无性体原虫阳性。体外微量试验有效测定27例,测得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的抗性率为22.2%,其50%、90%和99%抑制浓度(IC50、IC90和IC99)分别为(24.3±3.5)、(121.0±4.4)和(696.2±5.6)nmol/L。结论青蒿琥酯治疗中缅边境缅甸恶性疟疗效不理想,当地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有一定程度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缅边境 恶性疟 青蒿琥酯 体外微量试验 体内试验 抗性
原文传递
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配子体易显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剑 孙晓东 +4 位作者 杨沅川 邓艳 周红宁 杨捷 刘慧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分析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配子体携带危险因素,探讨恶性疟配子体形成的影响因素以阻断多重抗药性恶性疟传播。方法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同一研究小组2002~2010年在中缅边境地区纳入研究的恶性疟病例资料。结果分... 目的分析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配子体携带危险因素,探讨恶性疟配子体形成的影响因素以阻断多重抗药性恶性疟传播。方法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同一研究小组2002~2010年在中缅边境地区纳入研究的恶性疟病例资料。结果分析567例恶性疟病例13项信息,其中77例携带配子体,配子体携带率为13.58%,几何平均配子体密度为(140.15±3.58)个/μl。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体温、对数无性体原虫密度、有疟史者末次发病时间、病程和2周内用药史为危险因素,血红蛋白含量为可能的危险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无性体原虫密度为主要危险因素(OR=0.322,OR95%CI为0.146~0.712)。结论近期获得疟疾保护性免疫力、不规范治疗和中重度贫血可能促进恶性疟配子体形成,配子体携带率随病程的延长和随无性体原虫密度的降低而升高。早发现、早诊断、早规范治疗,使用高效速效抗疟药和配子体杀灭药是减少配子体形成及阻断多重抗药性恶性疟传播的必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恶性 配子体 配子体形成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