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优势 追求相互信任共赢进取
1
《云南科技管理》 2010年第6期123-123,共1页
云南西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7月,坐落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内。西力生物的成立源于国内植物化学研究领域优秀研究人员的敏锐视野与专业审视,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技产业化的结晶。
关键词 生物技术 人才优势 相互信任 中国科学院 进取 共赢 2007年 科技产业化
下载PDF
凤丫蕨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陈佳佳 刘守金 +1 位作者 高原 方成武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3期277-279,共3页
目的研究风丫蕨Coniogramme japonic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onitisin(1)、1,3-双棕榈酸甘油酯(2)、5α,8α-过氧麦角甾-6,22E-二烯-... 目的研究风丫蕨Coniogramme japonic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onitisin(1)、1,3-双棕榈酸甘油酯(2)、5α,8α-过氧麦角甾-6,22E-二烯-3β-醇(3)、β-谷甾醇棕榈酸酯(4)、棕榈酸(5)、硬脂酸(6)、豆甾-4-烯-3β,6β-二醇(7)、芹菜素(8)、β-谷甾醇(9)、β-胡萝卜苷(10)、葡萄糖(11)、9S,12S,13S—trihydroxy-10-octadecenoic acid(12)、胡萝卜苷棕榈酸酯(13)、4-oxododecanedioic acid(14)。结论化合物1~3、5~8和11—14均是首次从凤丫蕨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丫蕨 化学成分 光谱分析
下载PDF
金黄喇叭菌中一个新的炔酸化合物(英文) 被引量:4
3
作者 蒋孟圆 王飞 +3 位作者 董泽军 张漪 朱华结 刘吉开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4-616,共3页
从担子菌金黄喇叭菌(Craterellus aureus)子实体中分离到3个炔酸类化合物,其中一个为新化合物,其化学结构通过波谱学方法和量子化学计算鉴定为(8E,10R,14Z)-10-羟基-8,14-十八碳二烯-12-炔酸(1)。
关键词 金黄喇叭菌 炔酸 担子菌
下载PDF
不同加工形式茶叶茶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万方 张怀令 +2 位作者 陈丽 史彩艳 肖怀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4年第10期18-21,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形式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为不同需求人群提供选择依据。方法:茶叶粉碎后用95%乙醇超声提取,以没食子酸作为对照品,采用福林酚比色法在波长765 nm处测定各种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抗氧化活性通过紫外分光光...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形式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为不同需求人群提供选择依据。方法:茶叶粉碎后用95%乙醇超声提取,以没食子酸作为对照品,采用福林酚比色法在波长765 nm处测定各种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抗氧化活性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提取物对Fe3+的还原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不同加工形式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较大,其中绿茶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抗氧化活性也最好。结论:茶叶中多酚含量与茶叶发酵程度密切相关,发酵程度越大,茶多酚含量越低;茶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与茶多酚含量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说明茶叶的抗氧化能力主要与其中的茶多酚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茶多酚 含量测定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橙黄网孢盘菌中的新没药烷倍半萜(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凌 王飞 +1 位作者 董泽军 刘吉开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1-613,共3页
从橙黄网孢盘菌(Aleuria aurantia)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没药烷型倍半萜,其化学结构通过波谱方法鉴定为:(1R,7S)-15-hydroxy-1-epi-β-bisabolol,命名为aleuriol(1)。没药烷型倍半萜在盘菌科中为首次报道。
关键词 橙黄网孢盘菌 没药烷倍半萜 Aleuriol
下载PDF
尾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胡孝鹏 高原 +1 位作者 王飞 刘守金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3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研究唇形科植物尾叶香茶菜Rabdosia excisa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等柱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化学方法和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尾叶香茶菜地上部位... 目的:研究唇形科植物尾叶香茶菜Rabdosia excisa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等柱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化学方法和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尾叶香茶菜地上部位分离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dayecrystal A(1),acetylsventenic acid(2),sventenic acid(3),trichokaurin(4),maoyerabdosin(5),pedalitin(6),syringic acid(7),β-谷甾醇(8)和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1、2、3、4和5为首次从尾叶香茶菜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形科 尾叶香茶菜 地上部位 化学成分
下载PDF
绵枣儿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任福才 王丽霞 +1 位作者 王飞 李宝才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984-1988,共5页
目的研究绵枣儿Scillascilloide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制备液相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绵枣儿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绵枣儿素(1)、2-羟基-7-0-甲基绵枣... 目的研究绵枣儿Scillascilloide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制备液相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绵枣儿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绵枣儿素(1)、2-羟基-7-0-甲基绵枣儿素(2)、4'-demethyleucomin(3)、5-羟基-7-甲氧基-3-(4-羟基苯亚甲基1色原-4-酮(4)、4'-demethyl-3,9-dihydroeucomin(5)、3'-hydroxy-3,9-dihydroeucomin(6)、8-O-demethyl-7-0-methyl-3,9-dihydropunctatin(7)、芹菜素(8)、木犀草索(9)、金圣草黄素(10)、3-脱氢.15.脱氧尤可甾醇(11)、15-脱氧尤可甾醇(12)、4-烯丙基儿茶酚(13)、norlichexanthone(14)、drimiopsinC(15)、6-阿魏酰梓醇(16)、梓苷(17)、黄金树苷(18)。结论首次从绵枣儿属中分离得到环烯醚萜类化合物(16-18):化合物4、7-10和化合物13-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枣儿 绵枣儿素 芹菜素 木犀草素 金圣草黄素 4-烯丙基儿茶酚 黄金树苷
原文传递
白鹃梅化学成分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家佳 李香梅 +2 位作者 任丽花 方成武 王飞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98-1201,共4页
目的:研究蔷薇科植物白鹃梅Exochorda racemos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以及RP-18等多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运用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白鹃梅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20个化合物,分别为N-对-香豆酰-... 目的:研究蔷薇科植物白鹃梅Exochorda racemos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以及RP-18等多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运用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白鹃梅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20个化合物,分别为N-对-香豆酰-N′-咖啡酰腐胺(1)、sutherlandintrans-p-coumarate(2)、apigenin 7-O-methylglucuronide(3)、黄芪苷(4)、烟花苷(5)、kaempferol 3-neohesperidoside(6)、芦丁(7)、芹菜素(8)、木樨草素(9)、linalool-1-oic acid(10)、betulalbu-side A(11)、熊果酸(12)、科罗索酸(13)、gynuramide II(14)、β-谷甾醇(15)、胡萝卜苷(16)、尿嘧啶核苷(17)、腺嘌呤核苷(18)、紫丁香苷(19)、对羟基肉桂酸(2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1是一个新天然产物,2是一个罕见的氰苷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蔷薇科 白鹃梅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阔带凤丫蕨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云飞 刘守金 王飞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46-950,共5页
目的:研究阔带凤丫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包括10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是(3S)-蕨苷D(1),表蕨素L(2),蕨素D(3),金粉蕨亭(4),蕨素Z(5),onitisin(6),on... 目的:研究阔带凤丫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包括10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是(3S)-蕨苷D(1),表蕨素L(2),蕨素D(3),金粉蕨亭(4),蕨素Z(5),onitisin(6),onitisin-glucopyranoside(7),onitin-15-O-β-D-glucopyranoside(8),(2S,3R)-pterosin-L-2'-O-β-D-glucopyrano-side(9),(3R)-peterosin D-3-O-β-D-glucopyranoside(10),其他化合物分别是尿嘧啶(uracil,11),3,4-二羟基苯甲醛(3,4-di-hydroxybenzaldehyde,12),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13),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胡萝卜苷(dau-costerol,15)。结论:以上1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阔带凤丫蕨中分离得到,其中9个化合物首次从凤丫蕨属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带凤丫蕨 化学成分 倍半萜
原文传递
乌檀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鲜红 左文健 魏国柱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4-36,共3页
用乙醇提取乌檀(Nauclea of ficinalis)的化学成分,对其非生物碱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波谱解析及理化性质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共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植物醇、β-谷甾醇(β-sito... 用乙醇提取乌檀(Nauclea of ficinalis)的化学成分,对其非生物碱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波谱解析及理化性质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共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植物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乌苏醇、乌苏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檀(Nauclea officinalis) 非生物碱 化学成分 植物醇 Β-谷甾醇 乌苏醇 乌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