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格里拉纳帕海高原湿地越冬黑鹳生境选择 被引量:3
1
作者 唐文章 任国鹏 +2 位作者 陈光楷 余红忠 刘宁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09年第12期68-69,共2页
2007年11月30日至2008年4月29日期间,对香格里拉纳帕海高原湿地黑鹳越冬种群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域内,按照从湖心到村庄方向将黑鹳所利用的生境分为沼泽生境和草地生境。整个越冬季节划分为越冬前期(12月)、中期(1—2月... 2007年11月30日至2008年4月29日期间,对香格里拉纳帕海高原湿地黑鹳越冬种群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域内,按照从湖心到村庄方向将黑鹳所利用的生境分为沼泽生境和草地生境。整个越冬季节划分为越冬前期(12月)、中期(1—2月)和后期(3—4月)三个亚季节。越冬期间,黑鹳一直偏好在沼泽活动。此外,牲畜和周边居民对黑鹳的生境选择也有一定影响。黑鹳分布数量与样方内和周边牲口和人口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即牲口和人口多的地方,黑鹳数量就越少,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 黑鹳 生境选择 人为干扰
下载PDF
云南纳帕海越冬黑颈鹤日间行为模式与年龄和集群的关系 被引量:32
2
作者 王凯 杨晓君 +2 位作者 赵健林 余红忠 闵龙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4-82,共9页
2006年10月—2007年5月,在云南省西北部纳帕海,采用路线调查结合瞬时扫描行为取样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的时间分配及其与年龄、集群和时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说明,黑颈鹤越冬活动主要是以觅食为主,占日间时间的(76... 2006年10月—2007年5月,在云南省西北部纳帕海,采用路线调查结合瞬时扫描行为取样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的时间分配及其与年龄、集群和时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说明,黑颈鹤越冬活动主要是以觅食为主,占日间时间的(76.81±9.1)%。越冬期间黑颈鹤日间行为的节律性较为明显,具有适应高寒气候的特点。集群形式对成鹤的行为有着显著影响,集群和家庭中活动的成鹤在觅食、警戒和争斗中存在显著差异(F1,76=0.27、0.77,U=279,P=0.001—0.000)。年龄是影响鹤群行为的因素之一。幼鹤相比成鹤有较多的觅食时间和休息时间,警戒行为比例较低(F1,76=0.04—2.59,U=188—299,P=0.006—0.000),且不受集群形式的影响。随着越冬期间的早、中、晚3个时期的环境变化,黑颈鹤的时间分配有显著变化(F2,36=4.63—26.54,χ22=5.29—13.68,P=0.0016—0.000)。不同越冬地的黑颈鹤行为存在差异。气候、食物资源和人为影响可能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纳帕海 黑颈鹤 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年龄 集群
下载PDF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生物量及其凋落物分解 被引量:33
3
作者 郭绪虎 肖德荣 +1 位作者 田昆 余红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25-1432,共8页
选取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oli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刘氏荸荠(Heleocharis liouana),研究其生物量及其凋落物分解特征,结果表明:水葱、茭草、刘氏荸荠为纳帕海湿地湖滨带单优植物群落... 选取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oli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刘氏荸荠(Heleocharis liouana),研究其生物量及其凋落物分解特征,结果表明:水葱、茭草、刘氏荸荠为纳帕海湿地湖滨带单优植物群落,均具有较高的地上生物量,不同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不同,其中,茭草地上生物量(853.6±58.2)g·m-2·a-1显著高于水葱(730.7±7.8)g·m-2·a-1与刘氏荸荠(338.9±32.6)g·m-2·a-1的地上生物量。3种植物群落凋落物分解速率不同、并随月平均气温升高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刘氏荸荠分解速率k值最大(0.067±0.0026)、茭草(0.062±0.0072)其次、水葱最小(0.039±0.0062)。凋落物经过1年的分解,水葱、茭草和刘氏荸荠凋落物存留率分别为(62.0±8.8)%、(47.5±9.0)%和(44.5±7.9)%。综合3种湖滨带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凋落物年分解,水葱地上生物量年存留量(453.1±4.9)g·m-2·a-1显著高于茭草(405.4±27.7)g·m-2·a-1和刘氏荸荠(150.9±14.5)g·m-2·a-1。研究进一步表明滇西北高原湿地湖滨带植物具有极高的生物量存留率,成为该类型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基础,其碳汇过程及其贡献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湿地 湖滨带 优势植物 生物量 凋落物分解
下载PDF
不同放牧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的差异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范桥发 肖德荣 +3 位作者 田昆 姚茜 安素帮 余红忠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51-1156,共6页
土壤中的碳、氮含量是湿地'汇'功能的基础。滇西北高原湿地具有重要的'汇'功能,但不同放牧对其'汇'功能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尚缺乏研究。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为研究对象,对践踏型(牛羊践踏STD)、扰动型(... 土壤中的碳、氮含量是湿地'汇'功能的基础。滇西北高原湿地具有重要的'汇'功能,但不同放牧对其'汇'功能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尚缺乏研究。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为研究对象,对践踏型(牛羊践踏STD)、扰动型(藏香猪翻拱扰动PDD)放牧影响下,以及长期禁牧(NG)草甸土壤容重、表面紧实度及其碳、氮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0~40 cm)的增加均呈增加的趋势,但不同放牧对表层(0~20 cm)土壤容重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STD】NG】PDD。随着土层深度(20~40 cm)的增加,这种影响差异不断减小至无差异。不同放牧干扰对草甸土壤表面紧实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STD】NG】PDD。(2)不同放牧干扰下,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但不同放牧干扰下,表层(0~20 cm)土壤S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NG】STD】PDD。随着土层深度(20~40 cm)的增加,不同放牧干扰对土壤SOC含量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放牧干扰下,土壤全氮(T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0~40 cm)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但不同放牧干扰对表层(0~20 cm)土壤TN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NG】STD】PDD。到20~30 cm,PDD放牧下的土壤TN含量显著高于NG和STD放牧的。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放牧干扰对土壤TN含量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了放牧对湿地表层土壤(0~20 cm)物理性状及其碳、氮营养物质积累存在显著影响,不同放牧对其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对湿地生态系统'汇'功能产生影响。研究为加强滇西北高原湿地放牧的分类管理、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汇'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纳帕海 不同放牧 土壤碳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