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互联网法院的功能定位与程序创新 被引量:23
1
作者 段厚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83,共12页
互联网法院作为从事“网上案件网上审”的专门法院,其设置的背景乃是人们需要通过互联网审判实践的探索来形成和完善互联网空间治理秩序,实现诉讼程序在效率提高和正义供给方面的革命性进步。互联网法院规则探索的维度有二:一是探索互... 互联网法院作为从事“网上案件网上审”的专门法院,其设置的背景乃是人们需要通过互联网审判实践的探索来形成和完善互联网空间治理秩序,实现诉讼程序在效率提高和正义供给方面的革命性进步。互联网法院规则探索的维度有二:一是探索互联网空间治理的实体规则,二是探索在线诉讼的程序规则。互联网法院的规则探索在路径上应采二阶思维的模式。就程序规则的探索而言,第一阶的思维乃是在传统程序规则的语义范围内,以互联网技术来改造传统诉讼程序,以提高其运行效率;第二阶的思维是建构出某种与传统诉讼程序不同且与传统诉讼程序并行的在线诉讼程序,为当事人提供一种更加便捷的解纷路径。此外,为消解程序创新与法律规范安定性之间的内在紧张,应坚持增量保障的原则,也即程序创新乃是为了给当事人提供更加充分的程序保障,这种增量保障,同时内含对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保障,也即应给当事人合理的程序选择上的自由,鼓励当事人以诉讼契约的方式来选择互联网法院在第二阶思维下所创新的诉讼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法院 互联网诉讼 在线诉讼 民事诉讼 电子法庭
下载PDF
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风险及治理路径
2
作者 王镭 孔晓婷 《检察风云》 2024年第20期30-31,共2页
2023年12月23日,《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发布,根据《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过去5年,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89.5%提升至95.1%,未成年人触网低... 2023年12月23日,《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发布,根据《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过去5年,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89.5%提升至95.1%,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路径 未成年人 网民规模 低龄化趋势 《报告》 互联网普及率
原文传递
互联网法治论坛会议综述 被引量:2
3
作者 《人民司法》 2019年第34期53-60,共8页
9月6日,在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学会支持下,首届互联网法治论坛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政产学研各界的人士300余人参加会议,深入研讨网络社会治理的法治化问题。本论坛由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主办,互联... 9月6日,在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学会支持下,首届互联网法治论坛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政产学研各界的人士300余人参加会议,深入研讨网络社会治理的法治化问题。本论坛由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主办,互联网法治研究院(杭州)承办。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其江,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少平,浙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昌荣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浙江高院党组书记、院长李占国主持开幕式。本次论坛除主旨演讲环节外,共设了4个分论坛,围绕8个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学会 院党组书记 网络社会治理 法学研究会 最高人民法院 互联网法治 主旨演讲 网络与信息
原文传递
智慧法院视野下司法公信力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4
作者 陈禹竹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54-58,共5页
司法公信力是公众在司法运作过程中感知到程序正义进而认同司法、信任司法的结果。智慧法院的建设推进了在线诉讼的运行,但由于公众对在线诉讼了解程度较低、当事人与法官难以在在线诉讼中充分交流、诉讼进程容易受到技术因素影响,公众... 司法公信力是公众在司法运作过程中感知到程序正义进而认同司法、信任司法的结果。智慧法院的建设推进了在线诉讼的运行,但由于公众对在线诉讼了解程度较低、当事人与法官难以在在线诉讼中充分交流、诉讼进程容易受到技术因素影响,公众对司法的认同度不高,司法公信力建设面临困境。公众能否感知到程序正义,与其对程序正义感知能力的高低、在司法运作中是否具有尊严感与控制感相关。公众在智慧法院中感知能力薄弱、尊严感不高、控制感不强是其难以感知程序正义,进而信任司法的主要原因。扩充诉讼服务的内容、重视当事人的情绪、提升当事人有效参与诉讼的能力能够增进当事人对司法的认同,提升司法公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法院 在线诉讼 司法公信力 程序正义
下载PDF
互联网法院案件管辖范围的实践与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侍孝祥 《中国审判》 2021年第17期74-77,共4页
2018年明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实施,正式确立了互联网法院的11类案件管辖范围。三年来,杭州、北京和广州三家互联网法院据此受理了大量的互联网案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重大裁判... 2018年明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实施,正式确立了互联网法院的11类案件管辖范围。三年来,杭州、北京和广州三家互联网法院据此受理了大量的互联网案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重大裁判规则意义的典型案例,有力回应了网络社会矛盾纠纷的新特点和互联网对社会治理提出的新挑战,集中展现了我国互联网司法的制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审理案件 互联网法院 社会矛盾纠纷 《规定》 案件管辖 裁判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 实践与探析
原文传递
远程异步审判的程序正当性探析
6
作者 段厚省 《中国审判》 2020年第17期96-99,共4页
远程异步审判的实践探索远程异步审判这一审判样态始于杭州互联网法院的实践创新,广州互联网法院随后亦有谨慎探索。2018年3月30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发布《涉网案件异步审理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根据《规程》,所谓“涉网案件... 远程异步审判的实践探索远程异步审判这一审判样态始于杭州互联网法院的实践创新,广州互联网法院随后亦有谨慎探索。2018年3月30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发布《涉网案件异步审理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根据《规程》,所谓“涉网案件异步审理”,是指“将涉网案件各审判环节分布在法院的网上诉讼平台上,法官与原告、被告等诉讼参与人在规定期限内按照各自选择的时间登录平台,以非同步方式完成诉讼的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参与人 程序正当性 互联网法院 审理模式 非同步 实践探索 实践创新 审判
原文传递
信息处理视角下人脸识别的法律规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江桥 侍孝祥 李群涛 《人民司法》 2021年第23期9-13,共5页
2021年4月,备受瞩目的“人脸识别第一案”(以下简称郭兵案)二审落下帷幕,二审法院赞同一审法院的意见,认为原审被告(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进行人脸识别不符合必要性原则,并增判原审被告应删除原审原告(郭兵)的指纹信息。®该案引发全... 2021年4月,备受瞩目的“人脸识别第一案”(以下简称郭兵案)二审落下帷幕,二审法院赞同一审法院的意见,认为原审被告(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进行人脸识别不符合必要性原则,并增判原审被告应删除原审原告(郭兵)的指纹信息。®该案引发全社会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由于目前立法不健全,司法、执法标准不统一,加之行业自律规范缺失,导致人脸识别涉及的诸多法律问题没有达成共识:一是面部特征信息的法律属性尚有争议,二是人脸识别应用的规范要求亦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审法院 二审法院 必要性原则 执法标准 人脸识别技术 面部特征 指纹信息 信息处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