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风环境下悬挂式轨道列车气动特性研究
1
作者 高宏波 李志伟 黄莎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36-44,共9页
为了研究侧风对悬挂式轨道列车运行安全的影响,本文以时速80 km/h运行的某型悬挂式轨道列车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粘性、不可压缩N-S方程以及标准双方程k-ε湍流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探究在20 m/s、30 m/s、40 m/s风速下不同风向角的悬挂... 为了研究侧风对悬挂式轨道列车运行安全的影响,本文以时速80 km/h运行的某型悬挂式轨道列车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粘性、不可压缩N-S方程以及标准双方程k-ε湍流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探究在20 m/s、30 m/s、40 m/s风速下不同风向角的悬挂式轨道列车周围流场和气动载荷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大,列车的升力、侧向力、侧滚力矩绝对值均逐渐增大;随着侧风风向角的增大,列车的表面压力系数、升力、侧向力、侧滚力矩均呈现先增后减小的趋势;头车、中间车、尾车气动载荷出现峰值的风向角略有不同;倾覆力矩主要由侧向力主导受升力影响不大;编组中头车最容易在强风中发生较大横向位移,引发车体晃动.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悬挂式轨道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挂式列车 侧风 气动特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环形垃圾分拣系统的设计及验证实验
2
作者 杨智才 林梓健 +3 位作者 李卓学 刘命庆 张无忌 林群煦 《现代信息科技》 2024年第19期193-198,共6页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环形垃圾分拣系统,旨在解决传统垃圾分拣系统存在的堆积、分拣缺漏等问题。通过实验验证了该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未来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该系统结合计算机视觉、机械臂控制和编...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环形垃圾分拣系统,旨在解决传统垃圾分拣系统存在的堆积、分拣缺漏等问题。通过实验验证了该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未来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该系统结合计算机视觉、机械臂控制和编码器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机械臂和机械爪进行垃圾抓取,实现了高效、准确的垃圾分拣。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不同垃圾类型上的分拣率较高,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环形传送平台的设计提高了容错率和适应性,减少了系统工作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垃圾分拣系统 计算机视觉 机械臂控制 编码器 实验验证 分拣效率
下载PDF
按摩机械臂仿真试验台设计与实现
3
作者 何成刚 张坤雄 +2 位作者 俞茹昕 罗东玮 刘吉华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48-54,共7页
针对现有机械臂仿真试验台开放性和可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本文基于QT架构与VTK工具自主设计了一款机械臂仿真试验台.试验台的机械臂基于D-H坐标系,利用VTK库进行了仿真.程序设计根据任务框图采用模块化方法,并通过MVS模型进行整体统筹调... 针对现有机械臂仿真试验台开放性和可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本文基于QT架构与VTK工具自主设计了一款机械臂仿真试验台.试验台的机械臂基于D-H坐标系,利用VTK库进行了仿真.程序设计根据任务框图采用模块化方法,并通过MVS模型进行整体统筹调度,并以按摩机械臂为对象进行仿真和按摩实验.结果表明,按摩机械臂整体误差不超过7 mm,能根据任务需求二次开发,实现了交互界面和误差数据可视化,整体精度控制满足项目需求,该试验台具备快速开发、可迭代和可视化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臂 机器视觉 仿真试验台 可视化
下载PDF
机器视觉在钢轨表面病害检测应用研究综述
4
作者 何成刚 张坤雄 +3 位作者 俞茹昕 王欣纪 徐逸勋 刘吉华 《高速铁路新材料》 2024年第1期7-13,共7页
繁忙的铁路运输会导致钢轨表面病害的出现,及时对钢轨表面进行检测能有效确保铁路的安全运行。首先介绍了钢轨表面病害的产生原因以及病害类型;其次分析了自动检测技术中机器视觉检测法的实现系统以及该方法的优势和面临的困境;再次从... 繁忙的铁路运输会导致钢轨表面病害的出现,及时对钢轨表面进行检测能有效确保铁路的安全运行。首先介绍了钢轨表面病害的产生原因以及病害类型;其次分析了自动检测技术中机器视觉检测法的实现系统以及该方法的优势和面临的困境;再次从轨道背景、病害分割提取以及病害分类评估3个方面归纳了现如今主流的钢轨表面病害识别处理方案,即传统图像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传统方法从纹理、图像语义2个方面进行特征提取和病害识别的算法设计,实现了对病害的识别、提取和预警,通过优化算法来克服环境因素带来的干扰,提高鲁棒性。近年来研究趋向于将传统方法与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自动学习特征,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发挥机器学习方法在自适应性和泛化能力方面的优势,以实现更高的性能和应用广泛性。2种方法在特征设计方式、数据驱动与人工设计差异以及适应性和通用性3个方面各有优缺点。最后,提出视觉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应主要集中于提高算法的兼容性和多数据融合能力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表面病害检测 机器视觉 深度学习
下载PDF
基于仿生鲨鱼鳍结构的高速磁悬浮列车气动减阻研究
5
作者 李志伟 吴京龙 +2 位作者 黄莎 曾广志 公维斯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07-4019,共13页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升,气动阻力急剧增大,引发高能耗,不利于轨道交通节能。本文基于仿生学思想,提出一种安装于磁浮列车尾部的仿生鲨鱼鳍减阻结构,并采用三维Realizable 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对安装鲨鱼鳍结构前后的高速磁悬浮列车...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升,气动阻力急剧增大,引发高能耗,不利于轨道交通节能。本文基于仿生学思想,提出一种安装于磁浮列车尾部的仿生鲨鱼鳍减阻结构,并采用三维Realizable 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对安装鲨鱼鳍结构前后的高速磁悬浮列车周围流场及尾流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鲨鱼鳍结构参数对列车尾流及气动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鱼鳍结构使列车尾流向车辆纵向对称中心汇聚,从而起到了减速、增压的效果;不同鱼鳍结构参数对列车头车和中间车的气动阻力影响很小,但对尾车的气动阻力影响明显,且主要影响尾车压差阻力;当在鱼鳍高度较小时改变鱼鳍前角,或在鱼鳍前角较小时改变鱼鳍高度,尾车气动阻力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即尾车气动阻力随鱼鳍高度的增加和前角的增大均呈现平缓下降趋势。当仿生鱼鳍高度为300 mm、前角为60°时,气动减阻效果最佳,尾车减阻率达10.2%,整车减阻率达4.3%。研究成果可为更高速列车的气动减阻降耗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列车 气动减阻 仿生鲨鱼鳍 尾流 数值仿真
下载PDF
一种变刚度柔性机械手的设计及其性能测试
6
作者 林群煦 张立炜 +3 位作者 黄祖成 王卫军 王建 刘成沛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 2024年第3期515-525,共11页
随着人机协作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机械手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本研究针对机械手在抓取不同形状物体时对承载力和通用性的高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鳍条效应原理的变刚度柔性机械手。该机械手融合了欠驱动技术和柔性材料的优点,展现出卓越的... 随着人机协作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机械手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本研究针对机械手在抓取不同形状物体时对承载力和通用性的高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鳍条效应原理的变刚度柔性机械手。该机械手融合了欠驱动技术和柔性材料的优点,展现出卓越的被动柔顺性,并通过变刚度结构设计,显著提升了其承载能力。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刚度手指设计方案,通过外骨骼集成的概念,实现了机械手的双模态操作能力:低刚度模式下轻柔抓取易损物品,高刚度模式下牢固握持重物。通过ABAQUS仿真和实验测试,验证了变刚度机构对机械手性能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开启变刚度机构后,机械手的承载能力最高提升了近9.89倍,同时保持了良好的柔顺性。本研究为柔性机械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并为未来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of human-robot collaboration, th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robotic arms are increasingly high.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high demands for carrying capacity and versatility when the robotic arm grasps objects of different shapes, and has designed a variable stiffness flexible robotic arm based on the fin ray effect principle. The robotic arm integrates the advantages of under actuated technology and flexible materials, demonstrating excellent passive compliance, and significantly enhances its carrying capacity through the design of a variable stiffness structure. A new variable stiffness finger design scheme was proposed in the study, which, by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an exoskeleton, realizes the dual-mode operation capability of the robotic arm: gently grasping fragile objects in low stiffness mode and firmly holding heavy objects in high stiffness mode. ABAQUS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testing were used to verify the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effect of the variable stiffness mechanism,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he variable stiffness mechanism was activated, the maximum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robotic arm was increased by nearly 9.89 times, while maintaining good compliance.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sol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lexible robotic arm technology and offers a broad prospect for future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机械手 鳍条效应 变刚度结构 ABAQUS仿真 承载力测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