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随机扩增多态DNA分型在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锦燕 项明洁 +2 位作者 张华 彭奕冰 倪语星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由于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器官移植手术的开展、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癌症患者及艾滋病患者增多等原因,临床上真菌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假丝酵母菌(Candida)感染在医院中最为常见。因此对假丝酵母菌感染的诊断... 由于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器官移植手术的开展、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癌症患者及艾滋病患者增多等原因,临床上真菌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假丝酵母菌(Candida)感染在医院中最为常见。因此对假丝酵母菌感染的诊断和分型已成为临床工作中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分型技术因具良好的稳定性、重复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分型 假丝酵母菌 医院感染
下载PDF
白假丝酵母菌随机扩增多态DNA分型及其流行趋势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项明洁 彭奕冰 +5 位作者 徐炜新 张华 陈华 刘明 沈韻 倪语星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临床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分型结果及其流行趋势。方法:选用不同的引物、Mg^(2+)、模板浓度、Taq聚合酶用量等,获得一优化的反应体系以对白假丝酵母菌进行RAPD分型。结果:经优化的RAPD方法能... 目的:探讨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临床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分型结果及其流行趋势。方法:选用不同的引物、Mg^(2+)、模板浓度、Taq聚合酶用量等,获得一优化的反应体系以对白假丝酵母菌进行RAPD分型。结果:经优化的RAPD方法能将105株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分成8个基因型。结论:结果显示该方法的可分型性、灵敏度、重复性及特异度均较良好,可对白假丝酵母菌快速、简便地进行基因分型,可广泛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假丝酵母菌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型 基因型 流行趋势
下载PDF
尿膀胱癌抗原作为膀胱肿瘤标志物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华 项明洁 +4 位作者 张华 仇昀阳 朱剑骞 李永兴 黄海峰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08年第1期17-19,25,共4页
为评价尿膀胱癌抗原(urinary bladder cancer antigen,UBC)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诊断价值,采用ELISA法对53例BTCC患者、25例泌尿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和13例健康志愿者进行UBC检测,并同时行尿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1)BTCC患者UBC平... 为评价尿膀胱癌抗原(urinary bladder cancer antigen,UBC)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诊断价值,采用ELISA法对53例BTCC患者、25例泌尿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和13例健康志愿者进行UBC检测,并同时行尿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1)BTCC患者UBC平均含量为26.26±28.49μg/L,与泌尿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相比(9.41±9.63μg/L、1.73±0.79μg/L),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2)以7.5μg/L为最适临界值时,UBC诊断BT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8%、76.3%,与尿细胞学检查(32.1%、97.4%)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UBC具有简便、敏感和无创的特点,可作为辅助诊断BTCC的尿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膀胱癌抗原 膀胱移行细胞癌 细胞角蛋白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尿膀胱癌抗原、CYFRA21-1和透明质酸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华 张华 +4 位作者 项明洁 张志伟 周文龙 沈周俊 黄海峰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8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评价尿膀胱癌抗原(urinary bladder cancer antigen,UBC)、CYFRA21-1和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3例膀胱癌患者、25例泌尿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和13名健康志愿者的尿UBC,并采用RI... 目的:评价尿膀胱癌抗原(urinary bladder cancer antigen,UBC)、CYFRA21-1和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3例膀胱癌患者、25例泌尿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和13名健康志愿者的尿UBC,并采用RIA法检测其CYFRA21-1和HA,同时行尿细胞学检查。结果:①通过ROC曲线确定UBC、CYFRA21-1和HA的最适临界值分别为7.5μg/L、2.85ng/mL和154.47ng/mL,3种尿肿瘤标志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6.8%、86.8%、71.7%,与尿细胞学检查(32.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种方法的特异度分别为76.3%、78.9%、84.2%、97.4%;阳性预期值分别为83.6%、85.2%、86.4%、94.4%;阴性预期值分别为80.6%、81.1%、68.1%、50.7%。②3种尿肿瘤标志联合检测诊断灵敏度可提高至96.2%。结论:尿UBC、CYFRA21-1和HA检测技术简便,具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其联合检测更有助于诊断膀胱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膀胱癌抗原 CYFRA21-1 透明质酸 膀胱癌 细胞角蛋白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ERG11基因突变介导白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耐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项明洁 刘锦燕 +2 位作者 张华 彭奕冰 倪语星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白假丝酵母菌是健康人群皮肤、黏膜表面共生的微生物,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在免疫缺陷患者可引起口腔、阴道黏膜感染或严重的系统性感染,危及生命,如艾滋病(AIDS)患者晚期往往会发生口咽念珠菌病(OPC)。近十年来,唑类抗真菌... 白假丝酵母菌是健康人群皮肤、黏膜表面共生的微生物,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在免疫缺陷患者可引起口腔、阴道黏膜感染或严重的系统性感染,危及生命,如艾滋病(AIDS)患者晚期往往会发生口咽念珠菌病(OPC)。近十年来,唑类抗真菌药物由于具有广谱、高效、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好的特点(尤其是三唑类药物)而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随之而来的是耐药现象的不断出现,占酵母样真菌耐药首位不仅在晚期AIDS患者,而且连化疗、放疗的肿瘤患者及器官、骨髓移植患者中也都发现耐药株,使临床治疗变得棘手。因此关于白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耐药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其中,14α-去甲基化酶(14-DM)为白假丝酵母菌与唑类抗真菌药物作用的关键靶酶,由ERG11基因编码,该基因突变是导致耐药产生的常见机制之一。笔者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假丝酵母菌 三唑类药物 ERG11 基因突变 耐药现象 唑类抗真菌药物 条件致病性真菌 介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