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与神经功能缺失的关系 被引量:9
1
作者 方麒林 刘团结 +6 位作者 丁联斌 姜国林 毛蕾 沈滔 王博 钟玲 刘恋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692-695,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组(NIHSS评分≥8分)与急...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组(NIHSS评分≥8分)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轻症组(NIHSS评分〈8分)两组,测定患者人院时血浆BNP水平并进行比较,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相关的多个变量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院时NIHSS评分与梗死体积、入院时BNP值均明显相关(P〈0.01),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轻症组(P〈0.01)。血浆BNP水平≥634.15pg/ml可以作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较严重(NIHSS评分≥8分)的预测指标,其敏感性为86.96%,特异性为86.1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水平可作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钠肽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缺失
下载PDF
智能预警系统在脑卒中患者院前院内衔接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洪剑 刘团结 +9 位作者 王文安 徐建华 解炯 蒋超 徐中杰 张永巍 杨鹏飞 邓本强 朱勤忠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70-976,共7页
目的探讨智能预警系统在脑卒中患者院前院内衔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病中心进行治疗并采用智能预警系统进行院前预警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院前预警定义为12... 目的探讨智能预警系统在脑卒中患者院前院内衔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病中心进行治疗并采用智能预警系统进行院前预警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院前预警定义为120在将患者转运至目的医院之前通过软件向脑卒中团队发出预警。按照院内处理方式将患者分成非脑卒中组、保守治疗组、单纯溶栓组、单纯取栓组、桥接组和脑出血组。评价各组患者救治中智能预警系统各环节的效率,急救医师判定脑卒中的能力和应用凝视-面臂语言时间(G-FAST)量表识别重度脑卒中的能力,接诊医师急救响应速度,以及初级卒中中心急救效率[入院至出院(DIDO)时间]。结果共纳入患者248例,其中非脑卒中患者24例,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保守治疗组101例、单纯溶栓组23例、单纯取栓组32例、桥接组22例、脑出血组46例)。248例患者的中位初筛时间、预警时间、响应时间分别为28.0(13.0,92.5)、11.0(7.3,15.3)、19.0(13.0,35.0)s。6名院前急救医师应用G-FAST量表识别重度脑卒中的总体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分别为84%、71%、83%、72%、79%。其中8例重度脑卒中患者通过软件实行院前救治全流程监测,中位转运时间为113(82,142)min,DIDO时间为84(12,125)min。结论智能预警系统可实现对转运时间点数据采集自动化,使数据更全面、可信度高。该系统有助于分析脑卒中患者院前院内衔接环节中急救医师、驾驶员、脑卒中团队的效率及初级卒中中心院内救治效率等,从而不断缩短院前救治时间,提高院前救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院前急救 信息化 人工智能 预警系统
下载PDF
慢性睡眠剥夺对大鼠海马超微结构和海马内多巴胺D1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团结 陈斯 +6 位作者 方麒林 王博 毛蕾 沈滔 徐玉萍 马文领 史仍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7-762,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睡眠剥夺(CSD)对海马超微结构及海马内多巴胺D_1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5只,剔除体质量最轻、负重游泳时间最短和Morris水迷宫实验中90s仍找不到平台的11只大鼠,其余24只随机分为大平台对照(TC)组、CS... 目的探讨慢性睡眠剥夺(CSD)对海马超微结构及海马内多巴胺D_1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5只,剔除体质量最轻、负重游泳时间最短和Morris水迷宫实验中90s仍找不到平台的11只大鼠,其余24只随机分为大平台对照(TC)组、CSD组和CSD+多巴胺D_1受体激动剂SKF38393(SKF)组,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大鼠CSD模型,SKF组在CSD 15~21d腹腔注射SKF38393(1mg/kg)。CSD 21d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的超微结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qPCR检测大鼠CSD后海马内多巴胺D_1受体相关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表达。结果 CSD导致的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变性、膜结构破坏可通过使用SKF38393得以改善。与TC组相比,CSD组大鼠海马内腺苷酸环化酶5(Adcy5)、cAMP依赖蛋白激酶α型催化亚基(Prkacα)、多巴胺和cAMP调节的磷蛋白(Darpp32)、Ras相关蛋白(Rap)1a、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和2(ERK1/2)、磷脂酶Cβ1(PLCβ1)、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a和Ⅳ(CaMKⅡa、CaMKⅣ)mRNA表达均降低(P<0.05),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α(PKAcα)总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磷酸化ERK1/2、PLCβ1和磷酸化-CaMKⅣ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CSD组相比,SKF组Prkacα、Darpp32、Rap1a、Rap1b、ERK1和CaMKⅣmRNA表达均增加(P<0.05);PKAcα总蛋白及其磷酸化均以及磷酸化CaMKⅣ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但PLCβ1和CaMKⅣ总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CSD可破坏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使用多巴胺D_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可有效改善海马超微结构,其机制可能与PKA和磷酸肌醇信号通路的参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多巴胺D1受体 信号通路 海马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治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团结 王博 方麒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75-1779,共5页
目的设计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之间的关联。方法连续入组门诊非心源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完成研究117例,其中57例为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60例为非他汀治疗组... 目的设计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之间的关联。方法连续入组门诊非心源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完成研究117例,其中57例为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60例为非他汀治疗组。结果治疗前他汀治疗组与非他汀治疗组血清ADM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2);治疗后他汀治疗组较非他汀治疗组血清ADMA水平明显降低(P=0.0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患者年龄(β=0.26,P<0.05)和他汀类药物治疗(β=-0.20,P<0.05)是血清ADMA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清胆固醇水平(β=0.00,P=1.0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β=0.00,P=0.98)不是血清ADMA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ADMA降低之间显著相关,可能通过降低血清ADMA水平,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他汀类药物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多效性效应
下载PDF
入院时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体积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团结 聂志余 方麒林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527-52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能否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体积大小的预测指标。方法选择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8例,于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浆BNP,并将其分为大而积梗死组(19例)...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能否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体积大小的预测指标。方法选择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8例,于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浆BNP,并将其分为大而积梗死组(19例)与非大面积梗死组(69例)。结果脑梗死体积与入院时BNP值等级有显著相关性(P〈0.01),大面积梗死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梗死组[(843.32±420.95)pg/ml和(328.72±328.08)pg/ml,P〈0.01]。入院时血浆BNP水平≥603.50pg/ml可作为大面积脑梗死的预测指标,其敏感性为96.00%,特异性为76.19%。结论入院时血浆BNP水平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体积的预测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利钠肽 缺血性脑卒中 脑梗死体积
下载PDF
H型高血压在复发性脑梗死中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方麒林 刘团结 +1 位作者 王博 沈滔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3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随机入选98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有高血压患者,测定半胱氨酸水平、高血压,分为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51例,非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47例,计算其首发性脑梗死和复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随机入选98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有高血压患者,测定半胱氨酸水平、高血压,分为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51例,非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47例,计算其首发性脑梗死和复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像技术检测颈部动脉颈动脉斑块。结果 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复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脑梗死组(P<0.05),H型高血压梗死组颈总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P<0.05)结论 H型高血压可能为复发性脑梗死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复发 H型高血压 危险因素 颈动脉硬化
下载PDF
血浆脑钠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病死率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团结 方麒林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6-38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能否成为住院病死率的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入选175例发病24h内,且人院即行血浆BNP检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选病例分为死亡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和生存组。采用多因...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能否成为住院病死率的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入选175例发病24h内,且人院即行血浆BNP检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选病例分为死亡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和生存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死亡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人选病例中有20例(11.4%)患者死亡,死亡组的心房颤动、心源性脑栓塞的构成比,脑卒中前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的构成比,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空腹血糖、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值均〈0.01)。死亡组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751.5±315.9)比(224.1±111.5)ng/IL,P=0.001],其中BNP较为可靠的预测水平(截点)为280ng/L(敏感度为74.3%,特异度为73.6%)。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NIHSS评分〉13分(OR=4.78,95%CI为1.55~15.47,P=0.007)和血浆BNP水平〉280ng/L(OR=4.67,95%CJ为1.28~17.09,P=0.020)为住院死亡事件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院时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其住院死亡事件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脑钠肽 住院病死率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水平与梗死部位关系 被引量:11
8
作者 方麒林 沈滔 +6 位作者 刘团结 丁联斌 姜国林 毛蕾 王博 钟玲 刘恋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18期3465-3468,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随机入选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梗死部位,将其分为前循环病灶组(66名)和后循环病灶组(22名)两组进行比较。测定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随机入选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梗死部位,将其分为前循环病灶组(66名)和后循环病灶组(22名)两组进行比较。测定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比较。两组脑卒中病人的危险因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全套,肝肾功能分析对比,并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部位相关的多个变量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前循环病灶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的中位数是225.90 pg/mL,四分位数间距为596.00 pg/mL;后循环病灶组的中位数是750.95 pg/mL,四分位数间距为907.00 pg/mL。后循环病灶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要显著高于前循环病灶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两个部位间入院时的脑利钠肽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04)。通过入院时脑利钠肽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梗死部位的关系的ROC曲线,得出截点299.50 pg/mL。入院时血浆脑利钠肽水平≥299.50 pg/mL可以作为后循环病灶组的预测指标,其敏感性72.72%,特异性62.12%。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水平可作为急性期区别前后循环脑梗死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钠肽 缺血性脑卒中 梗死部位
原文传递
依那普利叶酸片对伴发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博 沈滔 +3 位作者 毛蕾 徐玉萍 方麒林 王晓平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7年第10期680-686,共7页
目的分析伴发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ACI患者,随机抽取符合入选标准患者400例,根据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三组:H型高血压组(A组)、单纯高血压组(B组)... 目的分析伴发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ACI患者,随机抽取符合入选标准患者400例,根据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三组:H型高血压组(A组)、单纯高血压组(B组)和单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C组),再将A组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组(A_1组)和依那普利片治疗(A2组),每组各100例。分析各组的人口学特征和基线临床资料,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各组患者出院时和随访1年后的预后情况。结果除性别和尿酸水平外,各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_1组和A_2组患者出院时m 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8,P=0.759),但1年后m RS评分A1组低于A2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8,P=0.046)。直线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ACI的远期预后具有协同作用(t=2.425,P=0.017;t=3.393,P=0.001)。结论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ACI患者远期预后具有协同作用,依那普利叶酸片长期治疗可改善ACI患者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高血压 急性脑梗死 预后 协同作用 依那普利叶酸片
原文传递
依那普利叶酸对伴有H型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博 沈滔 +5 位作者 方麒林 刘团结 丁联斌 姜国林 毛蕾 钟玲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4期319-325,共7页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伴有H型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伴有H型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叶酸治疗组和依那普利治疗组。依那普利叶酸治疗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10mg/0...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伴有H型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伴有H型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叶酸治疗组和依那普利治疗组。依那普利叶酸治疗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10mg/0.8mg,1次/d);依那普利治疗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mg,1次/d)。收集所有患者的人121学特征以及基线临床资料。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acle,mRS)评估患者出院和90d时的转归情况,转归良好定义为mRS评分0~2分,转归不良定义为mRS评分〉2分。结果共纳入248例患者,其中男性占66.5%,平均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水平为(18.513±9.700)μmol/L。依那普利叶酸组和依那普利组分别为123例和125例,2组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资料均无显著差异,转归不良的患者比例亦无显著差异(16.3%对18.4%x2=0.198,P=0.738)。将2组所有病例分为转归良好组和转归不良组,其中转归良好组205例(82.7%),转归不良组43例(17.3%)。转归良好组平均年龄显著小于转归不良组[(69.22±11.12)岁对(75.88±9.26)岁;t=-4.826,P〈0.001],基线收缩压[(139.88±19.23)mmHg对(144.28±17.92)mmHg,1mmHg=0.133kPa;t=2.138,P=0.033]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2.454±2.340)分对(13.605±6.415)分;t=-27.081,P〈0.001]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患者构成比(58.50%对74.4%;X2=5.901,P=0.015)均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但Hcy水平[(18.524±10.339)μmol/L对(18.298±6.105)μmol/L;t=0.013,P=0.989]和接受依那普利叶酸治疗的患者比例(50.2%对46.5%;X2=0.198,P=O.738)无显著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优势比1.025,95%可信区间1.002~1.049;P=0.006)和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2.4,95%可信区间1.734~3.322;P〈0.001)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ey水平不是伴有H型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依那普利比较,依那普利叶酸不能显著改善伴有H型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高血压 高半胱氨酸 依那普利 叶酸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入院时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团结 方麒林 +6 位作者 丁联斌 姜国林 毛蕾 沈滔 王博 钟玲 刘恋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12年第10期536-540,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入院时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能否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发病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的预测指标。[方法]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前瞻性入选88例24 h内发病的急性缺血性...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入院时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能否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发病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的预测指标。[方法]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前瞻性入选88例24 h内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于入院24 h内检测血浆BNP,将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与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病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与入院时BNP值等级、梗死体积均有显著相关性(P值﹤0.001),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组入院时血浆BNP水平[(884.75±330.07)pg/mL]显著高于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263.27±281.89)pg/mL],P<0.001。入院时血浆BNP水平≥366.40 pg/mL可作为发病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组的预测指标,其敏感性为96.00%,特异性为76.19%。[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入院时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其发病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利钠肽 缺血性脑卒中 梗死部位 梗死体积 改良的Rankin量表 预后
原文传递
心源性脑卒中诊断中血生化标志物检查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团结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年第2期57-59,共3页
目的寻找较为有效可行的血生化标志物应用于脑卒中病因学诊断,从而指导临床卒中亚型(尤其是心源性卒中)的明确诊断和后续进一步治疗与预防的开展。方法收集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因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 目的寻找较为有效可行的血生化标志物应用于脑卒中病因学诊断,从而指导临床卒中亚型(尤其是心源性卒中)的明确诊断和后续进一步治疗与预防的开展。方法收集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因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脑CT、磁共振成像(MRI)、心脑血管超声及其他检查手段确诊,并经TOAST分类标准进行病因学评估鉴定。血样于患者急诊入院后24h内采样,进行如下数种血生化标志物检查: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imer,DD),脑钠肽(BNP)(均使用ELISA法测定)。并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卒中亚型诊断中上述血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入选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其他亚型卒中患者比较,在心源性卒中患者中,检查发现存在较高水平的BNP与DD表达(P〈0.05)。结论使用上述血生化标志物检查,可能成为急性期心源性卒中诊断的一种较为可行有效的诊断方法,并指导其他进一步诊断性检查及后续防治措施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脑卒中 脑钠肽 D-二聚体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