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吸肌肉锻炼联合八段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孔晓洁 闫玉侠 +1 位作者 李苗苗 张孝飞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2年第5期433-435,共3页
目的探究呼吸肌肉锻炼联合八段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以及其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10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COPD急性期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同样进行解痉... 目的探究呼吸肌肉锻炼联合八段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以及其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10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COPD急性期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同样进行解痉平喘、控制感染以及祛痰等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呼吸肌肉康复锻炼,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八段锦康复锻炼。训练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以及6 min步行测试(6MWT)和COPD综合评估测试(CAT)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EV1、FVC以及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EV1、FVC以及FEV1/FVC均有了明显好转,且观察组FEV1(2.87±0.17)L、FVC(2.89±0.67)L以及FEV1/FVC(80.55±10.37)%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6MWD均有所改善,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94±21.87)m、治疗后2个月(415±28.72)m和治疗后3个月(437±25.79)m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A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AT评分明显改善,且观察组(17.26±3.4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段锦配合呼吸肌肉训练可提高COPD患者肺功能,改善运动耐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肌肉锻炼 八段锦 肺功能
下载PDF
无创呼吸机在慢阻肺急性加重并发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妍 蒋亚林 瞿香坤 《临床肺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1687-1691,共5页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对慢阻肺急性加重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各项指标(动脉血气指标、炎症因子)及CAT评分、BODE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亳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的60例慢阻肺急性加重并发Ⅱ型呼吸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对慢阻肺急性加重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各项指标(动脉血气指标、炎症因子)及CAT评分、BODE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亳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的60例慢阻肺急性加重并发Ⅱ型呼吸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和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IL-6、CRP、D-D表达水平及CAT评分、BODE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动脉血气指标(PaO_(2)、PaCO_(2)、SaO_(2))及外周血NLR、CRP、IL-6、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aO_(2)、Sa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_(2)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NLR、CRP、IL-6、D-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AT1评分、BODE1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AT2评分、BODE2指数较对照组分数明显下降(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应用可有效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合状态,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BODE指数分级下降,提高生活质量,从而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无创呼吸机 NRL
下载PDF
强力枇杷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和IL-6、CRP、PCT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寸寸 蒋亚林 +1 位作者 张孝飞 陈珂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569-575,共7页
【目的】探讨强力枇杷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和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痰热阻肺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 【目的】探讨强力枇杷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和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痰热阻肺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强力枇杷露治疗,疗程为5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咳嗽、咳痰、气短和喘息)评分、肺功能指标[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EV1)及其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炎症因子IL-6、CRP、PCT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疗效方面,治疗5 d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为77.50%(31/40),组间比较(χ2检验),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咳嗽、咳痰、气短、喘息等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肺功能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FEV1/FVC、FEV1等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血气指标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PaO_(2)、SaO_(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PaCO_(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对PaO_(2)、SaO_(2)水平的升高幅度及对PaCO_(2)水平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炎症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6、CRP、PC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方面,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4/40),对照组为7.50%(3/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力枇杷露治疗痰热阻肺型AECOPD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患者肺功能和血气指标,抑制炎症反应,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力枇杷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痰热阻肺型 肺功能 炎症因子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与肺癌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会芳 蒋亚林 +1 位作者 瞿香坤 钱会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77-381,共5页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99(CA199)5项肿瘤标志物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99(CA199)5项肿瘤标志物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及5项肿瘤标志物、VEGF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及5项肿瘤标志物、VEGF的相关性。根据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再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及5项肿瘤标志物、VEGF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对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ROC曲线分析5项肿瘤标志物、VEGF预测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观察组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99(CA199)、VEGF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FVC、FEV1、FEV1%pred与血清CYFRA21⁃1、CEA、CA125、CA153、CA199、VEGF呈负相关(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FVC、FEV1、FEV1%pred、CYFRA21⁃1、CEA、CA125、CA153、CA199、VEGF等资料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进展、分化程度增高、淋巴结转移、FVC下降、FEV1下降、FEV1%pred下降、CYFRA21⁃1升高、CEA升高、CA125升高、CA153升高、CA199升高、VEGF升高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CYFRA21⁃1的AUC为0.678,CEA的AUC为0.765,CA125的AUC为0.852,CA153的AUC为0.867,CA19⁃9的AUC为0.869,VEGF的AUC为0.835,联合检测的AUC为0.927(P<0.05),表示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价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有效监测指标。结论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YFRA21⁃1、CEA、CA125、CA153、CA199、VEGF的水平与其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且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有效监测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癌 肺功能
下载PDF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Swanson关怀理论的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5
作者 梁艳芳 陈静 杜萍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4年第4期990-993,1048,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老年慢阻肺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间在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104例,依据不同干预措施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 目的观察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老年慢阻肺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间在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104例,依据不同干预措施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健康教育。观察并比较2组干预前后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和肺功能指标值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吸入药物治疗依从性量表(TAI)评分均较同组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TAI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活动能力、胸闷、精力和日常活动能力评分较同组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VC、FEV 1/FVC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基于Swanson关怀理论的健康教育可显著改善老年慢阻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Swanson关怀理论 健康教育 治疗依从性
下载PDF
阿替利珠单抗的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挖掘 被引量:5
6
作者 狄潘潘 胡云飞 +2 位作者 孟祥松 钱会 贾淑云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3025-3028,3033,共5页
目的挖掘阿替利珠单抗上市后的药品不良事件(ADEs)风险信号,为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FAERS数据库中阿替利珠单抗从上市(2016年5月18日)至2022年3月31日的ADEs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综合标准法(以下简称“MHRA法”)... 目的挖掘阿替利珠单抗上市后的药品不良事件(ADEs)风险信号,为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FAERS数据库中阿替利珠单抗从上市(2016年5月18日)至2022年3月31日的ADEs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综合标准法(以下简称“MHRA法”)对阿替利珠单抗的ADEs风险信号进行挖掘,利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3.0版)药物不良反应术语集中的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SOC)进行描述和分类。结果共收集到16051份以阿替利珠单抗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s报告,挖掘出401个PT,涉及17个SOC。16051份报告中,以男性患者居多(51.64%),年龄主要分布在19~64岁和≥65岁。按报告数排序,ADEs主要表现为发热、疾病进展、间质性肺病、贫血症和肺炎等,累及的SOC包括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良性、恶性及性质不明的肿瘤(包括囊肿和息肉)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按信号强度排序,发现说明书未收录的ADEs包括黄斑增厚、副肿瘤神经综合征、反应性穿孔性胶原病、副肿瘤性皮肌炎、抗红细胞抗体阳性和肺结节病。结论临床在使用阿替利珠单抗时,除关注患者可能出现说明书中已收录的ADEs外,还应重点关注眼部、神经及皮肤系统方面的ADEs,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利珠单抗 药品不良事件 警戒信号 数据挖掘
下载PDF
血清补体C5a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严重性以及预后关联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瑞祥 蒋亚林 +2 位作者 付淑贤 陆友金 付林 《临床肺科杂志》 2022年第7期1066-1071,共6页
目的基于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入院时血清补体5a(Complement 5a,C5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之间的关联。方法选择2019年6月到2021年3月期间来亳州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 目的基于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入院时血清补体5a(Complement 5a,C5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之间的关联。方法选择2019年6月到2021年3月期间来亳州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并确诊为CAP的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和血清样本,观察随访其预后,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C5a水平。结果最终120名诊断为CAP符合标准的患者被纳入到该研究。随着CAP严重性评分(CRB-65,CURB-65,PSI)的升高,血清C5a水平也逐渐升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C5a水平与CAP严重性评分、肾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以及炎症因子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C5a水平升高增加了CAP患者严重程度。此外,随着入院时血清C5a水平的升高,CAP患者的住院时间是逐渐延长的;死亡患者入院时血清C5a水平是高于存活患者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清C5a水平升高增加了CAP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死亡风险。结论血清C5a水平升高与CAP患者的严重性以及不良预后呈正相关,表明补体系统激活,可能参与了CAP的病理生理学进程,提示血清C5a可被用作CAP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一个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补体5a 住院时间 死亡风险
下载PDF
间歇式气压治疗对肺癌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2
8
作者 黄艳艳 周汝航 +2 位作者 闫玉侠 李苗苗 张孝飞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99-103,共5页
目的探讨以综合康复为目的的间歇式气压治疗对肺癌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亳州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2例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和观察组(在常规干预... 目的探讨以综合康复为目的的间歇式气压治疗对肺癌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亳州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2例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和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采取间歇式气压治疗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模式),每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血栓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和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分别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双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PT、APTT、TT均长于对照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总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间歇式气压治疗的个性化健康管理能够降低肺癌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康复 间歇式气压治疗 肺癌 下肢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有氧抗阻运动结合健康信念干预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洋洋 程亚艳 黄书芹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1328-1330,F0003,共4页
目的:评价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中实施有氧抗阻运动结合健康信念干预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老年COPD病人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及健康信念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 目的:评价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中实施有氧抗阻运动结合健康信念干预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老年COPD病人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及健康信念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氧抗阻运动,连续干预12周。比较2组干预前后心肺功能与生活质量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及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最大耗氧量、相对最大摄氧量、峰值氧脉搏、最大心率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COPD病人中实施有氧抗阻运动结合健康信念干预可改善病人心肺储备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有氧运动 抗阻运动 健康信念干预
下载PDF
DLL3表达和血清NSE与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丹丹 张孝飞 +2 位作者 王锦 黄慧华 程雪松 《临床肺科杂志》 2022年第12期1793-1797,1803,共6页
目的评估Delta-like protein 3(简称DLL3)、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erum neuron-specifc enolase,NSE)和其他潜在预后因素在晚期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SCLC的患者,采用免疫组化... 目的评估Delta-like protein 3(简称DLL3)、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erum neuron-specifc enolase,NSE)和其他潜在预后因素在晚期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SCLC的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LL3在SCL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根据DLL3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DLL3-high)和低表达组(DLL3-low)。Kaplan-Meier和Cox多因素分析探究DLL3表达及血清NSE对晚期SCL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结果DLL3-low组的中值PFS为6.6个月(区间:5.6~7.6),DLL3-high组为4.2个月(区间:3.1~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NSE<35ng/mL组的PFS和OS均长于NSE≥35ng/mL组(P<0.05)。低DLL3表达和血清NSE<35ng/mL的患者呈现出最佳的生存期。Cox Hazard多因素分析显示,高DLL3表达和肿瘤直径>5cm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NSE<35ng/mL、年龄<70岁和Ki67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细胞数≤60%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分期和化疗是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联合DLL3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治疗前血清NSE,有助于预测晚期SCLC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DLL3 NSE 预后
下载PDF
AE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血清SUA、SCr、β2⁃MG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海波 苏永峰 蒋亚林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7期1195-1198,共4页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血清尿酸(SUA)、血肌酐(Scr)、β_(2)微球蛋白(β_(2)⁃MG)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间涡阳县人民医院接治的102例AE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作为实...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血清尿酸(SUA)、血肌酐(Scr)、β_(2)微球蛋白(β_(2)⁃MG)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间涡阳县人民医院接治的102例AE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另选99名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及不同疗效患者的血清SUA、Scr、β_(2)⁃MG水平,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E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前血清SUA、Scr、β_(2)⁃M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治疗前血清SUA、Scr、β_(2)⁃MG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治疗前血清SUA、Scr、β_(2)⁃MG高水平是影响AE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治疗前血清SUA、SCr、β_(2)⁃MG高水平表达会影响AE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的预后情况,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 尿酸 血肌酐 Β2微球蛋白
下载PDF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致Ⅳ度骨髓抑制及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狄潘潘 钱会 +3 位作者 贾淑云 王志远 李帅 岳云月 《巴楚医学》 2021年第2期15-17,20,共4页
替吉奥为替加氟、吉美嘧啶和奥替拉西钾的复方制剂,用于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紫杉醇为抗微管药物,可联合替吉奥用于晚期胃癌的辅助治疗[1,2],特别是对于老年晚期胃癌患者,具有较好的耐受性[3]。紫杉醇和替吉奥的常见不良反... 替吉奥为替加氟、吉美嘧啶和奥替拉西钾的复方制剂,用于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紫杉醇为抗微管药物,可联合替吉奥用于晚期胃癌的辅助治疗[1,2],特别是对于老年晚期胃癌患者,具有较好的耐受性[3]。紫杉醇和替吉奥的常见不良反应均有骨髓抑制,而其联合用药致重度骨髓抑制的报道较为罕见。本文拟通过报道1例应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后引起重度骨髓抑制的病例,以期为该联合用药所致骨髓抑制的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替吉奥 骨髓抑制
下载PDF
利伐沙班用于肺栓塞患者维持期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钱会 刘魁 +1 位作者 蒋亚林 赵侠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59-962,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维持期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评估其获益-风险。方法将PTE患者按队列法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给予利伐沙班每次15mg,每天2次,3周后改为每次20mg,每天1次;低剂量组给...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维持期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评估其获益-风险。方法将PTE患者按队列法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给予利伐沙班每次15mg,每天2次,3周后改为每次20mg,每天1次;低剂量组给予利伐沙班每次10mg,每天2次,3周后改为每次15mg,每天1次,抗凝治疗时间均≥3个月。记录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的血清指标[D-二聚体(D-D)、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Ⅰ)]、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血尿素氮(BUN)、肌酸酐(Cr)],治疗后随访3个月,记录2组PTE复发、死亡等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常规剂量组入组42例,低剂量组入组44例。治疗3个月后,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总有效率均为100.00%,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血清D-D分别为(0.31±0.08)和(0.29±0.07)mg·L^(-1),NT-proBNP分别为(125.49±24.16)和(121.39±22.08)ng·L^(-1),cTnI分别为(0.02±0.00)和(0.02±0.00)μg·L^(-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CPT、GOT、BUN、Cr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随访期间出血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6.82%和23.81%,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剂量的利伐沙班,低剂量利伐沙班具有相似的抗凝效果,但能降低PTE患者出血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片 肺血栓栓塞症 抗凝 剂量 复发 出血
原文传递
血清S100A8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关联 被引量:5
14
作者 蒋亚林 付林 赵卉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67-973,共7页
目的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入院时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A8(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A8,S100A8)水平与预后之间的关联,并探讨血清S100A8升高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 目的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入院时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A8(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A8,S100A8)水平与预后之间的关联,并探讨血清S100A8升高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CAP患者临床信息和血清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S100A8和炎症因子的水平。结果最终招募100名符合条件的CAP患者。随着入院时血清S100A8水平的升高,CAP患者住院时间延长(F=23.562,P=0.005)。期间有10名CAP患者死亡,死亡组血清S100A8水平高于存活组(t=4.352,P=0.004)。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发现血清S100A8升高是住院时间延长(OR=3.111,95%CI:1.112~8.702,P=0.031)和死亡率增加(OR=1.214,95%CI:1.058~1.562,P=0.022)的危险因素。Pearson关联性分析发现S100A8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发现,年龄(OR=1.230,95%CI:1.030~1.528,P=0.044)、高SBP(OR=1.155,95%CI:1.011~1.320,P=0.033)以及合并肾脏疾病(OR=2.541,95%CI:1.578~6.537,P=0.038)均是CAP患者血清S100A8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P患者入院时血清S100A8水平与不良预后呈正相关,血压升高、合并肾脏疾病的CAP老年患者血清S100A8更易升高。血清S100A8水平可能作为CAP患者预后的一个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S100钙结合蛋白A8 住院时间 死亡风险 炎症
原文传递
经远端桡动脉路径与经近端桡动脉路径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5
15
作者 方红义 陈珂 +4 位作者 涂胜 李妍 牛海军 董松武 江荣炎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2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路径与经近端桡动脉路径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包括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单纯球囊扩张术等)的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路径与经近端桡动脉路径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包括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单纯球囊扩张术等)的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经近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观察组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穿刺时疼痛评分、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第1、2天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3天桡动脉闭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85.0%(68/80),低于对照组的96.2%(77/80)(χ2=5.959,P=0.015)。观察组穿刺时疼痛评分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近端桡动脉路径相比,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穿刺成功率低、穿刺时疼痛明显、穿刺时间长,但术后第1天并发症发生率低,故经远端桡动脉路径可作为经近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一种备选方案,特别是对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需要保留桡动脉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对比研究
下载PDF
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脑炎44例文献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狄潘潘 贾淑云 +1 位作者 钱会 王杰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分析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脑炎的发生情况、临床特征及治疗与转归,为纳武利尤单抗在临床治疗中出现的免疫相关性脑炎的鉴别及处置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及Elsevier/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关于纳武... 目的:分析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脑炎的发生情况、临床特征及治疗与转归,为纳武利尤单抗在临床治疗中出现的免疫相关性脑炎的鉴别及处置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及Elsevier/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关于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脑炎的文献报道并进行分析。结果: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脑炎的个案报道共44例,平均发生时间为(59.9±67.3)d,其影像学特征主要为T2/FLAIR高信号,脑电图特征主要为弥漫性慢波。28例患者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痊愈或好转。死亡16例,其中10例与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脑炎有关。结论: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脑炎死亡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神经系统症状,鉴别其可能导致的免疫相关性脑炎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武利尤单抗 免疫相关性脑炎 临床特征 文献分析
原文传递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异丙托溴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及对FeNO、cTnI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珂 钱会 +2 位作者 张孝飞 王寸寸 蒋亚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4期781-785,共5页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异丙托溴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及对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心肌肌钙蛋白(cTnI)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异丙托溴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及对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心肌肌钙蛋白(cTnI)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41)和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异丙托溴胺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FeNO、cTnI、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CRP)、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FeNO、cTnI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FeNO、cTnI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IL-6及CRP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IL-6及CRP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憋喘、咳嗽、哮鸣音及湿啰音消失需要的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76%、17.95%,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应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异丙托溴胺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FeNO、cTnI水平,且不会增加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 异丙托溴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呼出气一氧化氮 心肌肌钙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