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
作者 李佳羲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3年第9期102-104,共3页
研究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02月~2023年02月进院体检的1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是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而观察组是应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常规指... 研究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02月~2023年02月进院体检的1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是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而观察组是应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常规指标和血栓四项指标。结果:观察组的PT、aPTT、TT、FDP以及D-D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Fbg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TAT、PIC、TM以及t-PAI-C的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应用凝血检验的效果较好,可及时地发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并判断患者病情的程度。可在患者进行手术前,提前掌握患者身体凝血的情况,预防治疗时产生的意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检验指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效果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四项评价临床患者凝血功能的应用效果观察
2
作者 李佳羲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3年第11期33-35,共3页
研究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四项评价临床患者凝血功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01月~2023年01月入院治疗的90例患者,应用常规凝血四项检查,检查项目有活化部分凝血活化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含量(Plt)以及凝血酶原时... 研究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四项评价临床患者凝血功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01月~2023年01月入院治疗的90例患者,应用常规凝血四项检查,检查项目有活化部分凝血活化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含量(Plt)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查诊断患者的凝血功能。比较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四项检查的结果及两种检查方式对临床的价值。结果:血栓弹力图中的MA值跟常规凝血四项检查中的APTT、Fib和Plt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值跟PT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中的R值跟常规凝血四项检查中的APTT、Fib和PT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值跟Pit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中的K值跟常规凝血四项检查中的Fib和Pit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值跟APTT和PT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中的K值跟常规凝血四项检查中的Fib、APTT、PT和Pit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四项检查的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两者之间的一致性比较低,这两种检查模式都不可以被替代,检查患者的凝血动能时,只有联合这两种检查模式才可以提升检查结果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常规凝血四项 凝血功能
下载PDF
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3
作者 何娜 崔浩杰 +1 位作者 彭永利 张连坡 《检验医学》 CAS 2017年第7期607-609,共3页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对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80例骨折患者按不同骨折部位分为手足组30例、上肢组30例、下肢组40例、骨盆组40例、脊椎组40例,分别于入院后、术前、术中、术后第1天、...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对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80例骨折患者按不同骨折部位分为手足组30例、上肢组30例、下肢组40例、骨盆组40例、脊椎组40例,分别于入院后、术前、术中、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同时选取体检健康者50名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180例骨折患者中有17例并发DVT。并发DVT组、未并发DVT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未并发DV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2个组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进行性升高,未并发DVT组呈进行性下降。不同部位骨折各组术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时间点,下肢组、骨盆组、脊椎组血浆D-二聚体水明显高于手足组、上肢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预防骨折患者发生DVT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深静脉血栓 骨折 围手术期
下载PDF
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恶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文英 郝艳芳 +5 位作者 郑玉先 董书领 任志艳 董灵芝 夏铁路 穆艳辉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740-742,共3页
目的探讨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恶化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呼吸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422例,应用9项呼吸道联检试剂检测并分析乙型流感病毒(INFB)、腺病毒(ADV)、嗜肺军团菌... 目的探讨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恶化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呼吸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422例,应用9项呼吸道联检试剂检测并分析乙型流感病毒(INFB)、腺病毒(ADV)、嗜肺军团菌(LP)、呼吸道合胞病毒(RSV)、Q热立克次体(QFR)、肺炎衣原体(CP)、甲型流感病毒(INFA)、肺炎支原体(MP)和副流感病毒(PIVS)9种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的检出情况,同时分析呼吸衰竭和不同AECOPD级别患者对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检出情况的影响。结果 422例AECOPD患者中病原体检测率为46.21%,阳性率排名为MP>INFB>ADV>PIVS1型、2型、3型>CP>RSV>INFA>LP血清1型>QFR;呼吸衰竭组患者的MP、ADV、INFB和PIVS1型、2型、3型阳性率显著高于非呼吸衰竭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分级的增高,MP、ADV和INFB三种病原体检测的阳性率随之增加。结论非典型病原体在AECOPD恶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除针对传统病原菌的治疗,还应加强对非典型病原体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 慢性阻塞性肺病 肺炎支原体 乙型流感病毒 腺病毒
下载PDF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在临床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永涛 李坤苓 +2 位作者 丁艳梅 刘杰 杨桂梅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577-579,共3页
目的对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在临床筛查中的应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2016年7月28日-2017年3月13日术前常规检查的患者进行检测,初... 目的对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在临床筛查中的应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2016年7月28日-2017年3月13日术前常规检查的患者进行检测,初筛阳性样本加做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并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证,经SPSS 18.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 952份检测样本中初筛阳性133例,RPR阳性85例,阴性48例;TPPA确证阳性80例,阴性53例。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与TPPA的总符合率为99.62%。结论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可作为临床初筛实验,但也同样存在假阳性,因此梅毒的检测应根据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体检测情况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综合进行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梅毒螺旋体 特异性抗体 临床筛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