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河地区火干扰后天然次生林的分布格局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滨凡 刘广菊 李凤芝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1-33,38,共4页
黑龙江省黑河地区为我国三大重点火险区之一,近20a火烧轮回期为35.8a,火干扰后天然次生林不同森林类型分布格局发生明显变化。黑河地区森林类型共归纳为9类,其中:软阔叶混交林类型面积分布为1.15×106hm2,占总面积的60.9%,为主要森... 黑龙江省黑河地区为我国三大重点火险区之一,近20a火烧轮回期为35.8a,火干扰后天然次生林不同森林类型分布格局发生明显变化。黑河地区森林类型共归纳为9类,其中:软阔叶混交林类型面积分布为1.15×106hm2,占总面积的60.9%,为主要森林类型;原生顶极群落针阔混交林类型则分布极少,仅占总面积的3.0%;软阔叶混交林斑块为49889块,占总斑块的59.0%,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仅占总斑块的2.7%。林木蓄积多集中在软阔叶混交林中,为7.03×107m3,占总蓄积的56.8%,其次为白桦林、蒙古栎林和黑桦林森林类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蓄积占总蓄积的9.4%。黑河地区针阔叶森林类型比例严重失衡,远离了当地森林顶极群落类型,这是森林火灾和过度采伐造成的严重恶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火干扰 火烧迹地 森林类型 分布格局
下载PDF
黑河地区林火分布规律 被引量:7
2
作者 柴造坡 田常兰 +1 位作者 李凤芝 刘广菊 《林业科技》 2009年第4期38-41,共4页
根据黑河地区1987~2006年林火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黑河地区林火时空动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河近20年林火次数、林火面积随时间发展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并明显分成1987—1999年的低发阶段和2000—2006年的... 根据黑河地区1987~2006年林火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黑河地区林火时空动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河近20年林火次数、林火面积随时间发展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并明显分成1987—1999年的低发阶段和2000—2006年的高发阶段,爱辉区和嫩江县是黑河地区林火次数的主体。黑河地区及各区火烧轮回期均小于黑龙江省的平均值,为黑龙江省火灾高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时空分布 火烧轮回期 规律
下载PDF
圆冠榆嫁接无性系优良类型的选择
3
作者 杨广乐 胡连秋 刘立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12,共2页
通过为期7a的圆冠榆引种栽培实验,研究了圆冠榆5个品种的树冠圆满度、枝条生长量、耐寒性和抗虫能力,选出了适于哈尔滨地区栽培的圆冠榆优良嫁接无性系类型。结果表明: 5类无性系在冠幅所反映的树冠圆满度方面无显著差异,而在枝条生长... 通过为期7a的圆冠榆引种栽培实验,研究了圆冠榆5个品种的树冠圆满度、枝条生长量、耐寒性和抗虫能力,选出了适于哈尔滨地区栽培的圆冠榆优良嫁接无性系类型。结果表明: 5类无性系在冠幅所反映的树冠圆满度方面无显著差异,而在枝条生长量方面差异显著。在树木冻害指数方面,无性系NO. 1最低,NO. 3和NO. 2次之,NO. 5和NO. 4最高。圆冠榆5类无性系均能抵抗榆紫金花虫的取食,而对榆小蠹的取食, 5类无性系之间差异显著。冠幅、枝条生长量、耐寒能力和抗虫能力的隶属函数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圆冠榆NO. 1无性系好于其它4类无性系,圆冠榆NO. 5无性系不宜在哈尔滨地区进行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嫁接无性系 圆冠榆 优良类型 哈尔滨地区 抗虫能力 差异显著 生长量 栽培实验 综合评判 隶属函数 耐寒能力 枝条 耐寒性 榆小蠹 满度 树冠 冠幅 取食 冻害 树木
下载PDF
林隙大小和隙内位置对小兴安岭蒙古栎林内红松光合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李佳欣 牟长城 +1 位作者 田博宇 叶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目的】确定红松(Pinus koraiensis)幼树在次生林生境中生长的最适林隙面积及林隙内位置,为恢复温带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优化抚育经营措施提供支持。【方法】以黑龙江小兴安岭红松幼树(15 a)为试验材料,采用CI... 【目的】确定红松(Pinus koraiensis)幼树在次生林生境中生长的最适林隙面积及林隙内位置,为恢复温带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优化抚育经营措施提供支持。【方法】以黑龙江小兴安岭红松幼树(15 a)为试验材料,采用CIRAS-2光合仪分别测定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次生林4种林隙[大(206.1 m^(2))、中(116.9 m^(2))、小(52.4 m^(2))、林内(对照,12.6 m^(2))]内3种位置(中心区、过渡区与边缘区)生长的红松幼树光合参数(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蒸腾速率等)、叶绿素含量和微环境因子(透光率、气温),采用带有180°鱼眼镜头的Nikon CoolPix 4500数码相机采集林隙照片并计算出各样地透光率。通过比较不同大小林隙及隙内不同位置红松幼树光合能力之间的差异,分析林隙大小及隙内不同位置对红松幼树光合能力的影响。【结果】①红松幼树的光合能力在中、小林隙内显著提高,中、小林隙使其最大净光合速率较在林内(对照)显著提高20.0%~60.7%,且中林隙又显著高于小林隙9.2%~15.1%,而大林隙对其无显著影响;②在各大小林隙内红松幼树最大净光合速率沿林隙中心区至边缘区微环境梯度均呈规律性递减(92.7%~22.5%);③在中、小林隙内红松幼树的光饱和点高于林内,但光补偿点却低于林内;在中林隙内其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高于林内,而叶绿素含量低于林内;在各林隙内沿中心区至边缘区微环境梯度,红松幼树的光饱和点降低而光补偿点提高,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呈递减趋势,而叶绿素含量呈递增趋势。【结论】红松幼树在蒙古栎林中林隙(116.9 m^(2))内的中心区光合能力较强。建议在阔叶红松林恢复实践中创建适宜大小的林隙,充分利用林隙内的中心位置来加速其恢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红松 光合能力 林隙大小 林隙内位置 小兴安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