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中学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1
作者 魏晓斌 《中学教学参考》 2010年第31期32-32,共1页
我国基础教育的难点在农村,农村教育中学科教学的难点在语文,语文教学的难点在写作。《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 我国基础教育的难点在农村,农村教育中学科教学的难点在语文,语文教学的难点在写作。《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调查农村学校写作教学现状,提高农村学校写作教学水平,是语文学科的一项紧迫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能力 教学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乡村中学 调查 农村教育 语文教学 农村学校
下载PDF
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魏晓斌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0年第5期13-13,共1页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 乡土文化就是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如民风民俗,包括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 乡土文化就是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如民风民俗,包括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广义的乡土文化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化 教学意义 内涵 学生特长 地域特色 生态文明 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下载PDF
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几点思考
3
作者 姬养杰 《甘肃教育》 2006年第01B期12-12,共1页
关键词 农村教师素质 农村教育 学习能力 教学理念 继续教育
下载PDF
乡土作文教学案例
4
作者 李富荣 《学生之友(最作文)》 2011年第4期26-26,共1页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在自己编写的面向中学生的乡土读本《贵州读本》中写道:“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在这个层面上...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在自己编写的面向中学生的乡土读本《贵州读本》中写道:“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的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教育 教学案例 《贵州读本》 作文 民族文化 青少年 中学生 钱理群
下载PDF
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5
作者 闫鸿玺 《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第5期66-67,共2页
从学生写作议论文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在使用论据方面常常出现两个弊端:一是论据陈旧,材料雷同。大多是引用司空见惯的一些材料,毫无新意可言。二是不典型,用了好些材料,可还是难以支持论点,缺乏说服力。另外,还有的材料与论点之间没... 从学生写作议论文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在使用论据方面常常出现两个弊端:一是论据陈旧,材料雷同。大多是引用司空见惯的一些材料,毫无新意可言。二是不典型,用了好些材料,可还是难以支持论点,缺乏说服力。另外,还有的材料与论点之间没有联系,无法证明论点。这些方面都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论文 论据 真实 熟悉 典型 新颖 联系 深刻
下载PDF
例谈小说教学的有效取舍
6
作者 魏晓斌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2年第11期50-51,共2页
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也是小说样式的基本特点。小说的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丰富、细致地刻画人物... 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也是小说样式的基本特点。小说的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丰富、细致地刻画人物,必须借助情节来充分展开,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又给人物活动、情节铺叙创造了特定的氛围。三者互相作用,构成了小说世界。因此,教学的时候,就应该根据小说的基本特点,有所取舍地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教学 取舍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 社会生活 刻画人物 互相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