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手机报受众的需求、评价和建议
被引量:
1
1
作者
廖圣清
张海鹰
唐旻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47-49,共3页
本研究通过对在北京、上海、宁波三地进行的手机报用户焦点群体访谈资料的分析,针对手机报的采用、评价、建议等方面的问题,较为深入地了解受众的相关需求和意见;为推进手机报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和理论思考。
关键词
手机报
受众
新媒体
移动媒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被编码的艺术性:对人工智能生成画作的美学批判
2
作者
陈荣钢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5-13,共9页
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图像艺术引发了对于美学领域的新思考,例如从历史和技术的角度挑战传统美学观念和理论。艺术创造力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人类独有的特质,然而,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正被重新定义。主张评估...
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图像艺术引发了对于美学领域的新思考,例如从历史和技术的角度挑战传统美学观念和理论。艺术创造力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人类独有的特质,然而,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正被重新定义。主张评估美学价值应从观看者和创作者双重角度出发,同时审视人工智能的中立性和自主性。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作品,我们应认识到其历史维度和技术背景。换言之,美学理论需要在技术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下进行反思和更新,以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语言模型
人工智能
美学
原文传递
时间的艺术,艺术的时间:跨学科视角下艺术史时间观念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陈荣钢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3年第4期14-23,共10页
艺术史论的时间观念揭示了时间性在艺术品意义演变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在反映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重要性。这一观念进一步深化了时间性与物质性的互动关系和它们与空间性的交织方式,为艺术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20世纪八...
艺术史论的时间观念揭示了时间性在艺术品意义演变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在反映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重要性。这一观念进一步深化了时间性与物质性的互动关系和它们与空间性的交织方式,为艺术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跨学科研究热潮带来的时间观念挑战了传统的艺术史写作方式,并在更广泛的学术环境中建立了不同研究对象间的有效连接。这种对时间观念的重新解读和发掘,意识到了传统的艺术史写作方式在更宽泛的学术语境下的局限性,促进了历史和学科边界的打破,从而为艺术史研究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
时间观念
历史编纂学
原文传递
去联接与非联接:微信朋友圈非使用的技术可供性与用户能动性
被引量:
6
4
作者
刘松吟
刘德寰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93,共11页
本文梳理了当前媒介非使用研究中功能主义、后采纳行为和媒介抵抗等理论脉络的启示与不足,基于对微信朋友圈非使用者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提出了“去联接-非联接”的概念框架,以强调技术可供性和用户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媒介非使用...
本文梳理了当前媒介非使用研究中功能主义、后采纳行为和媒介抵抗等理论脉络的启示与不足,基于对微信朋友圈非使用者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提出了“去联接-非联接”的概念框架,以强调技术可供性和用户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媒介非使用的重要性。研究从技术可供条件、用户能动角度对去联接和非联接进行辨析,并从意义建构和媒介反思性等方面探讨用户如何能动性地实践和合理化媒介非使用。研究发现技术可供性塑造了去联接和非联接的基础和可能性,而个体通过多样的和情境性的媒介非使用发挥能动性,在不同的生命情境里通过媒介非使用具现对社交媒介参与的反思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非使用
去联接
非联接
技术可供性
能动性
原文传递
题名
手机报受众的需求、评价和建议
被引量:
1
1
作者
廖圣清
张海鹰
唐旻
机构
复旦大学新闻
学院
传播
学
系
系
复旦大学新闻
学院
传播
学
系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介与传播系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47-49,共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0CXW017)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项目编号:2009BXW004)成果
文摘
本研究通过对在北京、上海、宁波三地进行的手机报用户焦点群体访谈资料的分析,针对手机报的采用、评价、建议等方面的问题,较为深入地了解受众的相关需求和意见;为推进手机报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和理论思考。
关键词
手机报
受众
新媒体
移动媒体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被编码的艺术性:对人工智能生成画作的美学批判
2
作者
陈荣钢
机构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介与传播系
出处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年第2期5-13,共9页
文摘
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图像艺术引发了对于美学领域的新思考,例如从历史和技术的角度挑战传统美学观念和理论。艺术创造力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人类独有的特质,然而,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正被重新定义。主张评估美学价值应从观看者和创作者双重角度出发,同时审视人工智能的中立性和自主性。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作品,我们应认识到其历史维度和技术背景。换言之,美学理论需要在技术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下进行反思和更新,以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
关键词
大型语言模型
人工智能
美学
Keywords
Large Language Models
AI
Aesthetics
分类号
TP18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J205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时间的艺术,艺术的时间:跨学科视角下艺术史时间观念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陈荣钢
机构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介与传播系
出处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3年第4期14-23,共10页
文摘
艺术史论的时间观念揭示了时间性在艺术品意义演变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在反映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重要性。这一观念进一步深化了时间性与物质性的互动关系和它们与空间性的交织方式,为艺术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跨学科研究热潮带来的时间观念挑战了传统的艺术史写作方式,并在更广泛的学术环境中建立了不同研究对象间的有效连接。这种对时间观念的重新解读和发掘,意识到了传统的艺术史写作方式在更宽泛的学术语境下的局限性,促进了历史和学科边界的打破,从而为艺术史研究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关键词
艺术史
时间观念
历史编纂学
Keywords
Art History
The Idea of Time
Historiography
分类号
J110.9 [艺术—艺术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去联接与非联接:微信朋友圈非使用的技术可供性与用户能动性
被引量:
6
4
作者
刘松吟
刘德寰
机构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介与传播系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出处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93,共11页
文摘
本文梳理了当前媒介非使用研究中功能主义、后采纳行为和媒介抵抗等理论脉络的启示与不足,基于对微信朋友圈非使用者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提出了“去联接-非联接”的概念框架,以强调技术可供性和用户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媒介非使用的重要性。研究从技术可供条件、用户能动角度对去联接和非联接进行辨析,并从意义建构和媒介反思性等方面探讨用户如何能动性地实践和合理化媒介非使用。研究发现技术可供性塑造了去联接和非联接的基础和可能性,而个体通过多样的和情境性的媒介非使用发挥能动性,在不同的生命情境里通过媒介非使用具现对社交媒介参与的反思性。
关键词
媒介非使用
去联接
非联接
技术可供性
能动性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手机报受众的需求、评价和建议
廖圣清
张海鹰
唐旻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被编码的艺术性:对人工智能生成画作的美学批判
陈荣钢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4
0
原文传递
3
时间的艺术,艺术的时间:跨学科视角下艺术史时间观念研究
陈荣钢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3
1
原文传递
4
去联接与非联接:微信朋友圈非使用的技术可供性与用户能动性
刘松吟
刘德寰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6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