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学应走向开放 被引量:5
1
作者 杨鼎川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83-86,共4页
论文具体探讨教学观念转变后大学文学史教学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并就"史"与作家作品的关系、关于经典文本的确定、文本的解读与细读、教与学之互动等问题,提出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学如何走向开放的一些看法与实践体会。
关键词 中文专业本科 现代文学教学 开放
下载PDF
文学性:文化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董馨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3-125,共3页
随着 2 0世纪的理论旅行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学对各个学科的渗透 ,文学性不再成为文学的特有属性而成为众多理论的共性 ,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主义的美学概念 ,而是指由此引申从而渗透到文化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 ,积极参与社会历史的生成... 随着 2 0世纪的理论旅行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学对各个学科的渗透 ,文学性不再成为文学的特有属性而成为众多理论的共性 ,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主义的美学概念 ,而是指由此引申从而渗透到文化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 ,积极参与社会历史的生成发展并成为诸多领域潜在的统治性的因素 ,构成了文化社会的显著意识形态特征 ,其强大的渗透力可以化解当前文学、文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文化 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 后现代 范式
下载PDF
让文学课教学回归文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3
作者 赵义山 万伟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50-553,共4页
长期以来,高校中文专业文学课教学一直重视从历史本位主义出发的社会伦理与思想文化内涵,忽略了文学文本自身的体式构成与审美特征,文学课教学的文学性被逐渐淡化甚至消解,由此造成中文专业学生理论认识与写作实践的脱离以及理论认识片... 长期以来,高校中文专业文学课教学一直重视从历史本位主义出发的社会伦理与思想文化内涵,忽略了文学文本自身的体式构成与审美特征,文学课教学的文学性被逐渐淡化甚至消解,由此造成中文专业学生理论认识与写作实践的脱离以及理论认识片面化等问题。文学课教学应坚持文学本位主义原则,从有关问题的理论探索入手,对教材的编写和课堂教学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教学改革 历史本位 文学本位
下载PDF
文学史编写中的历史本位主义批判 被引量:4
4
作者 赵义山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8-122,共5页
本文立足于 2 0世纪文学史编写的历史 ,对文学史著作编写中所形成的历史本位主义 (以朝代为纲的结构模式、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的叙述模式和“社会化”的主流话语模式 )及其成因作了简要分析 ,认为文学史编写必须突破这种历史本位主义而... 本文立足于 2 0世纪文学史编写的历史 ,对文学史著作编写中所形成的历史本位主义 (以朝代为纲的结构模式、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的叙述模式和“社会化”的主流话语模式 )及其成因作了简要分析 ,认为文学史编写必须突破这种历史本位主义而回归文学本位主义 ,才可能真正改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历史本位 结构模式 叙述模式 主流话语
下载PDF
文学性探究与文学理论的建构 被引量:6
5
作者 董馨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44-147,共4页
文学性不仅已经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构成了维护后现代状态的重要因素,而且可以促进文学理论范式的变革。对"文学性"尤其是跨学科的"文学性"探究,是文学理论既突破画地为牢又保持紧贴自身、从而摆脱当下危机... 文学性不仅已经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构成了维护后现代状态的重要因素,而且可以促进文学理论范式的变革。对"文学性"尤其是跨学科的"文学性"探究,是文学理论既突破画地为牢又保持紧贴自身、从而摆脱当下危机的重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文化 文学理论 后现代
下载PDF
“文革”文学的反文化特质省思 被引量:1
6
作者 徐美恒 姚朝文 张朝丽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31-34,共4页
“文革”文学中的反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否定和忽略文学的审美属性、情感属性等根本性内涵,过分强调文学的政治功用性和社会功利性因素;而这种功利追求又是违背人类社会基本生存价值原则和历史进步规律的,也是反科学真理的。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文学 文化 中国 审美价值
下载PDF
文学性与历史性的融通——海登·怀特的反本质主义历史诗学 被引量:1
7
作者 董馨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21-225,共5页
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充满了强烈的反本质主义色彩,他认为“文学性”的语言建构了多种对象,铸就了各式的想象或概念。历史学家不仅赋予过去的事件以实在性,也赋予它们以文学性,文学性与历史性在历史修撰中走向融合:用来叙述事件的... 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充满了强烈的反本质主义色彩,他认为“文学性”的语言建构了多种对象,铸就了各式的想象或概念。历史学家不仅赋予过去的事件以实在性,也赋予它们以文学性,文学性与历史性在历史修撰中走向融合:用来叙述事件的历史话语充满了隐蔽的诗意内涵;由叙述所形成的历史文本具有深层的诗性结构;在以上基础上建构的历史诗学呈现出明显的诗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历史性 海登·怀特 历史诗学
下载PDF
梁斌小说的文学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杨鼎川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134-137,共4页
梁斌小说的代表作《红旗谱》在当代革命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本文探讨梁斌在创作《红旗谱》的过 程中,在整体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试图进行的个人化写作努力,以及种种努力所具有的文学意义和 难以突破的局... 梁斌小说的代表作《红旗谱》在当代革命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本文探讨梁斌在创作《红旗谱》的过 程中,在整体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试图进行的个人化写作努力,以及种种努力所具有的文学意义和 难以突破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旗谱》 个人化写作 文学意义 局限
下载PDF
改造与重塑--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文学作品中的“戏子”群像及其功能性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曾令霞 《天府新论》 CSSCI 2011年第6期147-151,共5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文人面向工农兵作最民间的写作,要让不识字的战士、工人、农民也能通过看戏、看画、唱歌、听音乐等方式成为意识形态宣传的接受者。主流文艺政策对"戏子"的改造与形象的重塑影响深远。《在...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文人面向工农兵作最民间的写作,要让不识字的战士、工人、农民也能通过看戏、看画、唱歌、听音乐等方式成为意识形态宣传的接受者。主流文艺政策对"戏子"的改造与形象的重塑影响深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纲领性的文艺政策统帅了解放区乃至当代文学,也渗透到表现"戏子"生存状态的作品中。新与旧的二元对立为作家们开拓出另一种表现空间,文学作品中的"戏子"形象被不同的作家以不同方式重新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戏子 ”主流意识 “改造”与“重塑 ”文艺政策
下载PDF
意在象外 事中有象——《登高》文本解读
10
作者 石了英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49-52,共4页
杜甫《登高》是中国抒情诗名篇。意象是中国抒情诗教学的重要抓手,紧扣象征解读意象内涵,从意脉和意境把握意象之间的有机整体性,都是意象解读的角度。《登高》前两联感物兴情,意在象外;后两联缘事写情,事中有象。写景与叙事都是抒情的... 杜甫《登高》是中国抒情诗名篇。意象是中国抒情诗教学的重要抓手,紧扣象征解读意象内涵,从意脉和意境把握意象之间的有机整体性,都是意象解读的角度。《登高》前两联感物兴情,意在象外;后两联缘事写情,事中有象。写景与叙事都是抒情的方式,是诗人不同悲情侧面的展开,看似有别,实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登高》 意象 文本解读
下载PDF
论微篇小说反差艺术规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朝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48-54,共7页
微篇小说在叙事中展现出的前后情境在发展的向度与趋势上的翻转或思想意绪、情感心理、色调氛围等在表现程度上的落差构成了微篇小说创作的反差艺术。在反差艺术统摄下,微篇小说创作生成了四条规律。反差的必然性法则──规模上的缩龙... 微篇小说在叙事中展现出的前后情境在发展的向度与趋势上的翻转或思想意绪、情感心理、色调氛围等在表现程度上的落差构成了微篇小说创作的反差艺术。在反差艺术统摄下,微篇小说创作生成了四条规律。反差的必然性法则──规模上的缩龙成寸,内质上的杯水生波。反差的“偶然性”法则──神思独运而出人意表,入手常理又新巧惊奇。接受主体受到的误区诱导则具有三类情形:正相关──共鸣,全同──冷淡,反相关──惊奇或反感。创作主体的逆向思维运用于反差艺术,往往在一个关键点翻转,以变序逆转来瞬时闪现事物的底蕴,快速简练、直达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篇小说 反差艺术 必然性法则 “偶然性”法则 误区诱导 变序逆转
下载PDF
文学:经验的对象——从乔治·布莱的文学批评观看意识批评的特征
12
作者 董馨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3-56,共4页
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门派众多,但国内翻译过来的西方文论著作中对意识批评的介绍甚少。然而,正象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所指出的那样:该学派“最令人瞩目、最突出的一点是,它成功地提供了一些具有相同洞察力的个人的批评研... 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门派众多,但国内翻译过来的西方文论著作中对意识批评的介绍甚少。然而,正象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所指出的那样:该学派“最令人瞩目、最突出的一点是,它成功地提供了一些具有相同洞察力的个人的批评研究。”这种相同的洞察力即表现在他们对文学中意识现象的共同关心。综观以乔治·布莱为代表的批评家的文学观念和批评实践,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性即表现在他们对文学的基本性质的共识上,认为文学作品是人类意识的一种形式,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对意识的批评;文学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经验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观 批评家 经验模式 批评者 “我思” 波德莱尔 文学作品 作家 批评意识 普鲁斯特
下载PDF
实践的思想及其对艺术实践研究的意义
13
作者 莫运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73-77,共5页
"实践"概念在西方传统哲学里主要是在价值论或认识论的领域内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引入了本体论的一维,并将实践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价值论相结合,是研究艺术实践理论的指导思想。艺术实践是以人为中心的出于实现人的类特... "实践"概念在西方传统哲学里主要是在价值论或认识论的领域内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引入了本体论的一维,并将实践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价值论相结合,是研究艺术实践理论的指导思想。艺术实践是以人为中心的出于实现人的类特性需要的创造性活动,它是对艺术存在的形而上的追问,同时包含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它既是创作主体,同时也是欣赏主体的人生实践的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艺术实践 西方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 艺术研究
下载PDF
现代文学版本学的理论与实践——评金宏宇《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
14
作者 巫小黎 《长江学术》 2006年第1期168-169,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长篇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版本学 不同版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 名著 理论与实践 围城 研究者
下载PDF
真理与艺术: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
15
作者 莫运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34-38,共5页
诗哲之争由来已久。诗在时间上先于哲学,但在哲学诞生后,它的合法性却要用真理来检验。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对真理的理解虽有不同,但是无论哲学是以诗无真理非诗,还是以诗含有真理为诗辩护,都反映出了哲学家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有着共同的... 诗哲之争由来已久。诗在时间上先于哲学,但在哲学诞生后,它的合法性却要用真理来检验。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对真理的理解虽有不同,但是无论哲学是以诗无真理非诗,还是以诗含有真理为诗辩护,都反映出了哲学家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有着共同的政治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艺术 合法性 政治情结
下载PDF
西方诗学对文学精神的建构与解构
16
作者 莫运平 《理论与创作》 2009年第5期11-13,共3页
文学是一精神产品,精神性是文学本质的核心,这是中西方诗学的共识。而且,中西方的文学精神都同样经历了从被建构到被解构的过程,后者至今还属现在进行时。但是,中西方诗学对文学精神的建构和解构的内涵和方式肯定是截然不同的。这... 文学是一精神产品,精神性是文学本质的核心,这是中西方诗学的共识。而且,中西方的文学精神都同样经历了从被建构到被解构的过程,后者至今还属现在进行时。但是,中西方诗学对文学精神的建构和解构的内涵和方式肯定是截然不同的。这不仅是中西方文学实践不同造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中西方诗学的不同入思方式所造成的。我国学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不断地在对文学精神的“沦丧”进行攻击,各自从不同立场提出了拯救文学的不同方案,试图重构一种适应市场化语境的文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精神 西方诗学 解构 现在进行时 精神产品 文学本质 文学实践 九十年代
下载PDF
可能性道德资源:西方文学教学心得
17
作者 莫运平 《科教文汇》 2009年第4期114-115,共2页
西方文学包蕴的一些基督教道德,如非人化倾向的抵制、对工具理性膨胀的克服以及对爱的宣扬等,在当今社会仍是可能性道德资源。对此,在西方文学教学中应加以有益的引导,使之成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来源之一。
关键词 西方文学 道德资源 教学
下载PDF
“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琪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5-148,共4页
台港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乃明确标举“中国艺术精神”之第一人,而美学大师宗白华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阐释过这一美学命题。徐氏从儒道两大思想系统出发,偏重于艺术精神主体心的揭示,认为中国艺术精神以庄子之“道”为精髓和根本,最... 台港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乃明确标举“中国艺术精神”之第一人,而美学大师宗白华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阐释过这一美学命题。徐氏从儒道两大思想系统出发,偏重于艺术精神主体心的揭示,认为中国艺术精神以庄子之“道”为精髓和根本,最终落实在传统山水画上。徐氏由出发点的“全”到结论的“偏”皆因其将艺术精神纯而又纯化了;宗氏从诸艺术门类的并列研究出发,于会通处提炼精神,认为舞蹈精神乃中国艺术精神的表现,“道、舞、空白”则是中国艺术精神得以表现的空间。由于二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个性、学养皆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徐氏和宗氏贯通古今中西的探索,为我们开辟了一种中西美学比较的阐释方法以及对古典进行现代转换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 宗白华 生命之舞
下载PDF
楚系简牍中从“肉”从“歹”之字考释
19
作者 杨泽生 余飞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简牍 曾侯乙墓 竹简 考释 相同 写作
下载PDF
宗教影子中的文学
20
作者 丘上松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47-53,共7页
从文学的角度探讨宗教与文学的姻亲关系、中西方宗教对文学影响的异同、利用宗教题材的用意.
关键词 宗教 文学 姻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