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5—2012年佛山市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泽锋 黄祖星 《职业与健康》 CAS 2013年第23期3129-3130,3133,共3页
目的分析佛山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2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用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特... 目的分析佛山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2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用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2005--2012年佛山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61例,其中该地感染病例356例,输入性病例5例。共报告7起暴发疫情,累计发病314例,暴露总人数54249人。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不同年份间病例数波动较大。病例分布于禅城、南海和顺德3个区。男女比例为1.01: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的青壮年,占病例总数的62.88%。结论佛山市登革热疫情为输入性或由输入性病例引起该地传播,禅城、南海、顺德是佛山市登革热防控的重点地区。加强监测,做好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病学 分析
原文传递
2005—2011年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被引量:7
2
作者 李艳容 黄祖星 《职业与健康》 CAS 2013年第11期1309-1313,共5页
目的为了掌握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现状及特点,分析其发病、死亡的变化趋势,为传染病防治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佛山市2005—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佛山市报告甲乙... 目的为了掌握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现状及特点,分析其发病、死亡的变化趋势,为传染病防治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佛山市2005—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佛山市报告甲乙丙法定报告传染病共29种259 855例,年均发病率615.51/10万;死亡11种164例,年均死亡率0.39/10万,年均病死率0.06%。2005—2011年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前5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梅毒和乙型肝炎(乙肝)。发病种类(按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分类)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年平均发病率为192.67/10万;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65.91/10万;再次是手足口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52.49/10万。结论佛山市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应重点做好手足口病、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等的预防控制工作,不能放松麻疹的防治和监测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发病率 疫情分析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佛山市外环境水体非O_1群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和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爱贞 蔡戴崧 +4 位作者 朱素仪 黄祖星 廖华乐 严国有 朱文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 了解佛山市外环境水体中非O1群霍乱弧菌的菌型分布及毒素携带情况。方法收集外环境水样 ,用常规的细菌培养方法分离非O1群霍乱弧菌。采用分子生物学PCR技术检测霍乱肠毒素 (CT)基因 ,用ELISA检测耐热肠毒素 (ST)和不耐热肠毒素 (... 目的 了解佛山市外环境水体中非O1群霍乱弧菌的菌型分布及毒素携带情况。方法收集外环境水样 ,用常规的细菌培养方法分离非O1群霍乱弧菌。采用分子生物学PCR技术检测霍乱肠毒素 (CT)基因 ,用ELISA检测耐热肠毒素 (ST)和不耐热肠毒素 (LT)。结果 共检测水样 16 4 4份 ,分离到非O1群霍乱弧菌 4 78株 ,分离率为 2 9 0 7% ;血清学分型显示近年佛山市外环境水体中非O1群霍乱弧菌的主要菌型为VBO7。霍乱肠毒素基因检测阳性率为 1 91% ;耐热肠毒素、不耐热肠毒素的检出率分别为 13 14 %和 12 17%。结论 个别非O1群霍乱弧菌可同时带有多种毒力因子 ,提示佛山市外环境水体中存在的非O1群霍乱弧菌具有潜在的致病性 ,加强监测对做好感染性腹泻的防治工作实属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山市 外环境水体 非O1群霍乱弧菌 生物学特性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