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佛山市2003~2012年麻风病新发病例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1
作者 赵培来 沈宝贤 +1 位作者 招文颖 何均初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95-297,共3页
目的:分析佛山市2003~2012年麻风病流行特征,探讨麻风病在低流行状态下的防治策略。方法:对2003~2012年问佛山市新发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0年来麻风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病例的早期(诊... 目的:分析佛山市2003~2012年麻风病流行特征,探讨麻风病在低流行状态下的防治策略。方法:对2003~2012年问佛山市新发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0年来麻风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病例的早期(诊断延迟期〈2年)发现率为61.54%,发病到确诊平均延迟期为1.82年,Ⅱ级畸残率为13.82%,早期发现病例其畸残率明显低于延迟期〉2年的畸残率汐h地籍病例数明显多于本地户籍病例数,皮肤科门诊发现病例约占92.31%。结论:经过近60年的综合防治,佛山市麻风病已处于低流行状态,达到基本消灭指标,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多,流动性大,输入病例每年仍有零散发生,且多为多菌型的青壮年,防治工作力度丝毫不能放松。当前的防治策略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三级防治网建设,加强培训,筑牢网底提高基层相关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把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入职体检关,着重做到早期发现病人,治疗病人,以控制疾病传播和降低其致畸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病 流行病学 防治策略
下载PDF
广东省佛山市2004~2011年淋病和梅毒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赵培来 王小坡 +3 位作者 陈韵 招文颖 伍英伟 李志坚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分析佛山市2004~2011年淋病和梅毒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佛山市淋病和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自2005年以来,淋病报告发病率呈减少趋势;在梅毒报告病例中,隐性梅毒构成比为5... 目的:分析佛山市2004~2011年淋病和梅毒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佛山市淋病和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自2005年以来,淋病报告发病率呈减少趋势;在梅毒报告病例中,隐性梅毒构成比为50%,其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Ⅰ期+Ⅱ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呈减少趋势。淋病及梅毒报告病例中,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0.13、1∶0.85,发病均以20~39岁青壮年为主,职业构成均以工人、民工为主。报告例数主要集中在南海区、顺德区。结论:由于近年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自2005年以来佛山市淋病与梅毒的流行呈减少趋势,但控制梅毒母婴传播的任务依然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病 梅毒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佛山市2004~2013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志坚 何均初 +1 位作者 王小坡 周业鹏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4年第4期337-340,共4页
目的:了解佛山市2004~2013年梅毒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及SPSS15.0对2004~2013年佛山市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3年佛山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47 632例,其中... 目的:了解佛山市2004~2013年梅毒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及SPSS15.0对2004~2013年佛山市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3年佛山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47 632例,其中后天梅毒45 45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4.94/10万,年报告发病率缓慢上升,2012年达到高峰;Ⅰ+Ⅱ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曲线平缓;隐性梅毒年报告发病率与后天梅毒报告发病率变化基本一致;近十年胎传梅毒共报告2 17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17.4/10万活产数,2004至2007年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7年后呈波动下降趋势;年龄组别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是30~39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居前三位的职业分别是工人、家务及待业、农民;顺德区和南海区病例数最多。结论:青壮年是梅毒重点防治人群,但老年人群也不容忽视;要加强孕期妇女的梅毒筛查,减少胎传梅毒的发生;同时应加强梅毒监测,继续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我市梅毒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广东省佛山市2000~2009年流动人口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余剑兰 潘锐光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0年第4期305-306,314,共3页
目的:分析佛山市流动人口麻风病的发病特征,探讨其防治策略和优质的管理模式。方法:对2000~2009年佛山市流动人口发现并登记的35例麻风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35例患者占全市同期麻风发病总人数的49.3%,早期发病率(病期... 目的:分析佛山市流动人口麻风病的发病特征,探讨其防治策略和优质的管理模式。方法:对2000~2009年佛山市流动人口发现并登记的35例麻风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35例患者占全市同期麻风发病总人数的49.3%,早期发病率(病期<2年)为54.84%,首诊Ⅱ级畸残率为16.13%,男女比为3.38:1,民工占42.86%,门诊发现居多,占94.29%。结论:佛山市流动人口麻风病不容忽视,要加强流动人口麻风病的主动发现、及时诊治和规范管理,以尽快消除传染源,减少传播,保护健康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病 流动人口 流行病学 分析
下载PDF
三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IgE抗体检测和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伍英伟 陈捷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5年第4期327-328,共2页
目的:对三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血清进行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和总IgE检测,了解佛山地区这三种皮肤病的过敏原状况,供临床治疗作参考。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对83例慢性荨麻疹、35例慢性湿疹、21例特应性皮炎、20例体检人员... 目的:对三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血清进行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和总IgE检测,了解佛山地区这三种皮肤病的过敏原状况,供临床治疗作参考。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对83例慢性荨麻疹、35例慢性湿疹、21例特应性皮炎、20例体检人员进行过敏原检测(IVT729、IVT730)。结果:三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总IgE检测阳性率为94.24%;各种主要过敏原:慢性荨麻疹:鱼48.19%、霉菌27.71%、菇类25.30%、屋尘、尘螨22.89%、猫、狗、羊、兔毛、虾、蟹均是16.87%;慢性湿疹:鱼40.00%、霉菌、菇类、蛋均是22.86%、蟑螂、飞蛾17.14%、屋尘、尘螨和榕树、桑树均是11.43%、猫、狗、羊、兔毛、虾、蟹均是5.71%;特应性皮炎:霉菌28.57%、屋尘、尘螨23.81%、鱼、榕树、桑树均是19.05%、松树、白桦树、猫、狗、羊、兔毛、虾、蟹均是9.52%。结论:在佛山地区,过敏原对这三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鱼、菇类、霉菌、屋尘、尘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慢性湿疹 特应性皮炎 过敏原 特异性IGE抗体
下载PDF
佛山市城区1958~1997年麻风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潘锐光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5年第4期337-338,共2页
目的:分析佛山市城区1958~1997年麻风病流行特征,探讨以后的防治策略.方法:对佛山市城区1958~1997年麻风病流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佛山市城区是麻风病次高发区,从1958年至1997年累计麻风病人525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1... 目的:分析佛山市城区1958~1997年麻风病流行特征,探讨以后的防治策略.方法:对佛山市城区1958~1997年麻风病流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佛山市城区是麻风病次高发区,从1958年至1997年累计麻风病人525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17:1.15岁以下儿童病人有54人,占10.28%.发病率最高年份是1958年,为34.87/10万,从1993年始到1997年保持了四年0发病率,显示了麻风病发病率四十年来平衡下降,并获得有效的控制.结论:麻风病的防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需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提高专业防治技术水平、健全三级防治网等防治策略,才能预期消灭麻风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病 流行特征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佛山市1987~1993年STD疫情登记及流行情况分析
7
作者 张显扬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1994年第2期27-28,共2页
佛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人口300多万,是广东省富裕地区。经济发达,交通方便,毗邻港澳。人口流动频繁,外来人口估计有200多万。本市自1982年开始发现STD以来,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1987年起建立疫情报告登记的病例平均每年增长74%,增... 佛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人口300多万,是广东省富裕地区。经济发达,交通方便,毗邻港澳。人口流动频繁,外来人口估计有200多万。本市自1982年开始发现STD以来,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1987年起建立疫情报告登记的病例平均每年增长74%,增幅最大的1989年比1988年增加3.8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传播疾病 佛山市 疫情登记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佛山地区产青霉素酶淋球菌和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质粒谱型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燕娃 石正琪 +2 位作者 赵培来 吴兴中 潘洪亮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了解佛山地区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TEM-1基因和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tetM基因分子流行情况。方法采用纸片酸度法检测PPNG,琼脂稀释法检测TRNG。建立PCR方法分别扩增TEM-1基因和tetM基因,电泳分析其质粒谱型。结果 98株临床分... 目的了解佛山地区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TEM-1基因和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tetM基因分子流行情况。方法采用纸片酸度法检测PPNG,琼脂稀释法检测TRNG。建立PCR方法分别扩增TEM-1基因和tetM基因,电泳分析其质粒谱型。结果 98株临床分离淋球菌青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96.9%和94.9%,共检出PPNG 34株(34.7%),TRNG 63株(64.3%)。质粒分型结果显示PPNG中亚洲型30株(88.2%),非洲型4株(11.8%),未检出多伦多/里约型,TRNG均携带荷兰型质粒。讨论佛山地区PPNG大多数携带亚洲型质粒,少见非洲型质粒,TRNG均为携带荷兰型tetM基因的流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球菌 青霉素酶 四环素耐药 质粒谱
下载PDF
电脑辐射对颜面部皮肤的影响
9
作者 李志坚 招文颖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4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研究电脑辐射对从事专职电脑终端( VDT)人员颜面部皮肤的影响,以期客观、综合地评估电脑辐射对皮肤屏障的危害。方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佛山地区工作时间小于1年的VDT人员105名,按每日工作时间划分,小于3 h/d、3~5 h/d、... 目的:研究电脑辐射对从事专职电脑终端( VDT)人员颜面部皮肤的影响,以期客观、综合地评估电脑辐射对皮肤屏障的危害。方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佛山地区工作时间小于1年的VDT人员105名,按每日工作时间划分,小于3 h/d、3~5 h/d、大于5 h/d的工作人员分别为43、34和28人;另随机选取每日工作时间3~5小时的工作人员86名,其中工作年限<1年、1~2年、>2年的人员分别为33、29、24名,由专门医师询问受调查者工作期后有无面部干燥、瘙痒感、脱屑、紧绷感、烧灼感等自觉症状及主观评价,统计方法采用双向有序属性不同分组资料χ2检验。结果:每日工作时间小于3h/d、3~5 h/d、大于5 h/d的三组分别有12例、21例、22例出现颜面部自觉症状;参加工作年限小于1年、1~2年、大于2年的分别有30例、27例、23例出现颜面部自觉症状。颜面部自觉症状随着每日工作时间及参加工作年限的延长而加重,二者均存在线性相关关系(χ^2=17.10,P<0.01;χ^2=4.13,P=0.017)。结论:电脑辐射对颜面部皮肤有损害作用,VDT人员应注意采取适当的防护方式降低电脑辐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脑辐射 皮肤屏障 VDT人员
下载PDF
不同人群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和平 江丽芳 +8 位作者 方丹云 李美玲 吴兴中 李燕娃 徐钢 薛耀华 冯占芹 吴亚安 黄进梅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8期900-902,945,共4页
目的研究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沙眼衣原体流行基因型分布和不同人群间感染的差异。方法应用巢式PCR扩增沙眼衣原体omp1基因VS1-VS2序列,利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66株沙眼衣原体感染标本中,通过基因分型共检出182株菌。... 目的研究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沙眼衣原体流行基因型分布和不同人群间感染的差异。方法应用巢式PCR扩增沙眼衣原体omp1基因VS1-VS2序列,利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66株沙眼衣原体感染标本中,通过基因分型共检出182株菌。包括9个基因型,总体优势流行型为E型(27.5%)、F型(22.0%)、D型(14.3%)、J型(15.0%)和H型(8.8%)。113例性病门诊病人中,以F(26.9%)、E(24.3%)、J(16.8%)、D(13.4%)和H(8.4%)型为主,混合型感染率为5.3%(6/113)。而53例卖淫女性标本中,发现混合感染8例(15.1%,8/53),以E(33.3%)、D(15.9%)、F(15.9%)和K(12.7%)型为主,混合感染率为15.1%(8/53)。F型在门诊病人中的流行率显著高于卖淫女性(!2=4.8,P<0.05),而混合型感染率和K型流行率卖淫女性显著高于门诊病人(!2=4.5,P<0.05;!2=7.4,P<0.01)。结论性病门诊患者和卖淫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血清型存在差异。加强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于有效控制性病传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衣原体 基因型 分子流行病学
下载PDF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误诊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剑兰 马寒 谢淑霞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95-996,共2页
患者女,46岁。反复双下肢结节、水疱13年,加重伴泛发全身2年。先后在各地多家医院进行了4次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痒疹、扁平苔藓"等。躯干背部、肘关节、双下肢胫前对称性分布紫红色丘疹、斑块,部分斑块上可见水疱,Nikolsky... 患者女,46岁。反复双下肢结节、水疱13年,加重伴泛发全身2年。先后在各地多家医院进行了4次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痒疹、扁平苔藓"等。躯干背部、肘关节、双下肢胫前对称性分布紫红色丘疹、斑块,部分斑块上可见水疱,Nikolsky征阴性,局部见散在抓痕、结痂。皮肤病理示表皮下裂隙形成,直接免疫荧光结果IgG,IgA,IgM,C1q,C3a均阴性。确诊为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松解 大疱性 营养不良型 痒疹样
下载PDF
男性尿道沙眼衣原体血清型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吴亚安 郑和平 +3 位作者 吴志华 黄进梅 李燕娃 吴兴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8-220,共3页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T)血清型与男性尿道CT感染患者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型沙眼衣原体的毒力。方法:采用巢式PCR扩增omp1基因的VS1-VS2序列,并进行酶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涂片法检测阴道毛滴虫、念珠菌和炎性细胞,...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T)血清型与男性尿道CT感染患者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型沙眼衣原体的毒力。方法:采用巢式PCR扩增omp1基因的VS1-VS2序列,并进行酶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涂片法检测阴道毛滴虫、念珠菌和炎性细胞,培养法分离鉴定淋球菌。结果:94例男性尿道感染患者CT株基因分型检出9种血清型,主要流行型别是F(28.7%),E(26.6%),J(19.1%)和D(10.6%)。无症状患者的CT感染率为28.3%,其中以F和E型为主(65.4%)。剔除2例伴有淋球菌感染患者后,分析各血清型(群)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F和J型引起的炎症反应较重。结论:CT血清型与男性尿道CT感染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原体 沙眼 血清型 临床症状 男性
下载PDF
基于omp1基因VS1-VS2序列的沙眼衣原体RFLP基因分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亚安 郑和平 +2 位作者 吴志华 李燕娃 吴兴中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7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建立和评价基于omp1基因VS1-VS2序列的沙眼衣原体RFLP基因分型技术。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omp1基因的VS1-VS2序列,以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RFLP)进行检测分型,与VS1-VS2测序分型结果比较。结果:扩增12株沙眼衣... 目的:建立和评价基于omp1基因VS1-VS2序列的沙眼衣原体RFLP基因分型技术。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omp1基因的VS1-VS2序列,以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RFLP)进行检测分型,与VS1-VS2测序分型结果比较。结果:扩增12株沙眼衣原体标准株omp1基因VS1-VS2序列,长度为453-463 bp,用AluⅠ及DdeⅠ酶切此得出标准血清型的特征性图谱。37例沙眼衣原体ELISA检测阳性标本的VS1-VS2-PCR扩增均阳性,RFLP检到B-K型和2例混合型感染,分型率为94.59%。与DNA直接基因测序分型进行对比,符合率为94.59%。结论:基于omp1基因VS1-VS2序列的沙眼衣原体RFLP基因分型技术,较以前的方法更为敏感和特异,可作为对沙眼衣原体分型研究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衣原体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分型
下载PDF
淋球菌对头孢克肟等6种抗生素敏感性及耐药质粒分型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吴兴中 郑和平 +10 位作者 李燕娃 黄澍杰 陈少楠 郭炽星 黄进梅 覃晓琳 薛耀华 曾维英 蓝银苑 李奕歆 唐三梅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年第6期352-355,358,共5页
目的:检测2011年广东省广州、佛山、江门、肇庆四市临床分离的淋球菌流行株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等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对质粒介导的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和四环素高水平耐药淋球菌(TRNG)进行... 目的:检测2011年广东省广州、佛山、江门、肇庆四市临床分离的淋球菌流行株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等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对质粒介导的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和四环素高水平耐药淋球菌(TRNG)进行耐药质粒TEM-1和tetM基因分型。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6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敏感性按WHO西太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其中头孢克肟敏感性试验和判断标准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判断。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菌株,多重PCR方法鉴定β-内酰胺酶质粒并进行TEM-1和TRNG tetM基因分型。结果:来自四市429株淋球菌中检出青霉素耐药364株(84.8%),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株(率)分别为389株(90.7%)和418株(97.4%),未发现对大观霉素、头孢克肟和头孢曲松耐药菌株,但头孢曲松低敏率达到34.0%(146/429),头孢克肟低敏只有1株(0.2%)。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检出PPNG株156株(36.4%),TRNG株201株(46.9%)。耐药质粒TEM-1基因分型以亚洲型为主(94.9%,148/156),只有8株携带非洲型质粒;tetM基因分型均为荷兰型。结论:四市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对大观霉素、头孢克肟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高,TEM-1基因质粒分型以亚洲型为主,tetM基因分型均为荷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瑟氏球菌 淋病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TEM-1
下载PDF
广东省5市525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兴中 黄进梅 +11 位作者 刘小凤 黄澍杰 陈少楠 郭炽星 李燕娃 覃晓琳 薛耀华 曾维英 唐三梅 蓝银苑 李奕歆 郑和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3年第6期396-400,共5页
目的:对2011~2012年广东省广州、佛山、江门、肇庆和珠海等五市临床分离的525株淋球菌流行株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等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我省不同地区淋球菌耐药株的流行现... 目的:对2011~2012年广东省广州、佛山、江门、肇庆和珠海等五市临床分离的525株淋球菌流行株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等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我省不同地区淋球菌耐药株的流行现状。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6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敏感性判断按WHO西太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其中头孢克肟敏感性试验和判断标准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判断。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菌株。结果:来自五地525株淋球菌中检出430株对青霉素耐药(81.9%),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株(率)分别为484株(92.2%)和514株(97.9%),未发现对大观霉素、头孢克肟和头孢曲松耐药菌株,但头孢曲松中敏有178株(33.9%),头孢克肟中敏只有7株(1.3%)。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帅均已超过耐药标准。检出PPNG株189株(36.O%),四环素高度耐药淋球菌(TRNG)248株(47.2%)。X2分析显示,肇庆市淋球菌流行株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于总体水平(X2=13.88,P〈0.01);广州市四环素耐药率最高(X2=10.58,P〈0.01);五地市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一致(94.1%~100%);头孢曲松的中敏率之间相差较大(X2=19.60,P〈0.01),广州收集的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中敏率高于总体中敏率(x2=6.96,P〈0.01);5地市PPNG流行率有明显差异(X2=15.67,P〈0.01),其中肇庆PPNG流行率高于总体水平(X2=6.31,P〈0.05);5地市TRNG流行率无统计学差异(X2=4.16,P〉0.05)。结论:不同地区的淋球菌流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明显差别,广州市收集的淋球菌流行株对头孢曲松中敏率较高,肇庆市收集的淋球菌流行株中PPNG流行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瑟氏球菌 淋病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药物监测
下载PDF
37例性病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基因分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燕娃 潘锐光 +4 位作者 江海燕 黄西元 潘洪亮 郑和平 吴彩威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7年第6期346-347,350,共3页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高危人群中沙眼衣原体分型特征。方法:采用巢式PCR扩增omp 1基因的VS_1-VS_2序列,自动测序仪测序,对沙眼衣原体临床菌株分型。结果:以12株标准株omp 1基因VS_1-VS_2序列为标准,37例沙眼衣原体感染样本基因分型共检出9...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高危人群中沙眼衣原体分型特征。方法:采用巢式PCR扩增omp 1基因的VS_1-VS_2序列,自动测序仪测序,对沙眼衣原体临床菌株分型。结果:以12株标准株omp 1基因VS_1-VS_2序列为标准,37例沙眼衣原体感染样本基因分型共检出9个血清型,B型1株(2.7%)、D型5株(13.5%)、E型11株(29.7%)、F型5株(13.5%)、G型1株(2.7%)、H型3株(8.1%)、J型9株(24.3%)、K型1株(2.7%)、混合感染型1例(2.7%)。结论:本组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基因型以E型、J型、F型、D型为主,分型对于监测特定型别的流行动态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衣原体 测序 分型
下载PDF
论临床药师应具有的素质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志坚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6期141-142,共2页
临床药师能协助医生在正确的时机为患者处方正确的药物和正确的剂量,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临床药师的责任与权利,探讨临床应具有的素质,证明建立临床药师制度的必要性。
关键词 临床药师 责任 权利 职业素质
下载PDF
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志坚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7期55-56,共2页
目的:观察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5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患者采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对照组27例患者采用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 目的:观察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5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患者采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对照组27例患者采用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为66.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χ2=5.8928,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疹疗效满意,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丙酸氟替卡松乳膏 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
下载PDF
氯雷他定与自血疗法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志坚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16期1955-1956,1961,共3页
目的:探讨氯雷他定与自血疗法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给予氯雷他定与自血疗法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口服,对照组仅给予氯雷他定治疗,两组患者分... 目的:探讨氯雷他定与自血疗法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给予氯雷他定与自血疗法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口服,对照组仅给予氯雷他定治疗,两组患者分别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分别对用药后第7、14、28天瘙痒、风团最大直径、数量及发作持续时间进行四级评分,观察治疗28d后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各项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用药28d后总观察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没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氯雷他定与自血疗法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口服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雷他定 自血疗法 复方甘草酸苷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应用评价
下载PDF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咪唑斯汀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志坚 石正琪 招文颖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4年第4期319-321,323,共4页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0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A、B、C三组。A组34例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B组36例采用咪唑斯汀片口服;C组37例采用...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0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A、B、C三组。A组34例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B组36例采用咪唑斯汀片口服;C组37例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治疗36天后比较三组疗效。各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另设健康人对照组30例,检测项目同上。结果:A、B、C三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3+、CD4+降低,CD8+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治疗前后自身配对比较,CD3+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CD4+、CD4+/CD8+比值升高(P值均<0.05),CD8+降低(P值均<0.05)。治疗后C组与A、B组比较,CD3+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CD4+升高(P值均<0.05),CD8+降低(P值均<0.05)。治疗后C组总有效率91.89%,与A组(58.82%)、B组(72.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可提高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其机制可能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介菌多糖核酸 咪唑斯汀片 慢性荨麻疹 细胞免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