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再激活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化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发生率较高[1],化疗前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已达成共识.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显示,某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伴...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再激活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化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发生率较高[1],化疗前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已达成共识.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显示,某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伴核心抗体阳性即HBsAg(-)/HBcAb(+)的淋巴瘤患者,在应用了含利妥昔单抗的免疫化疗后,也发生了HBV再激活.但不同研究之间所报道的发生率差异较大,为2.2%~23.8%[2-4],是否需要常规抗病毒预防治疗目前也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明确HBsAg(-)/HBcAb(+)患者在接受含利妥昔单抗的免疫化疗后,出现乙肝再激活的发生率,探索危险因素,为治疗提供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再激活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化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发生率较高[1],化疗前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已达成共识.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显示,某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伴核心抗体阳性即HBsAg(-)/HBcAb(+)的淋巴瘤患者,在应用了含利妥昔单抗的免疫化疗后,也发生了HBV再激活.但不同研究之间所报道的发生率差异较大,为2.2%~23.8%[2-4],是否需要常规抗病毒预防治疗目前也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明确HBsAg(-)/HBcAb(+)患者在接受含利妥昔单抗的免疫化疗后,出现乙肝再激活的发生率,探索危险因素,为治疗提供依据.
文摘目的探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作用,为ITP的防治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照组60例健康体检者、研究组55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测定MDSCs、一氧化氮合酶(i NOS)、精氨酸酶(ARG),T细胞亚群。结果研究组外周血中MDSCs比例、i NOS和ARG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78±0.45)%vs.(1.75±0.34)%,(0.54±0.33)mIU/m L vs.(1.02±0.13)mIU/m L,(0.32±0.19)mIU/m L vs.(0.86±0.15)mIU/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23,0.034)。研究组中治疗达CR及R者,治疗后外周血中MDSCs、CD4^+CD25^+细胞比例均高于发病时(1.65±0.36)%vs.(0.76±0.39)%,(0.95±0.63)%vs.(0.25±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42)。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中的MD-SCs较健康者明显下降。MDSCs、Treg细胞可能参与改变ITP患者免疫失衡状态,需要进一步实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