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期与分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梁秋发 刘文松 +4 位作者 刘文胜 郑越生 王强 陈胜阳 陈圣龙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384-387,共4页
目的比较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TKA)和分期双侧TK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因双膝原发性骨关节炎接受双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且随访资料满1年的患者67例。按双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是否分期进行分为同期手术组和分期手术组... 目的比较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TKA)和分期双侧TK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因双膝原发性骨关节炎接受双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且随访资料满1年的患者67例。按双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是否分期进行分为同期手术组和分期手术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并发症、治疗因素和治疗效果的差异。术前因素包括年龄、体质指数、病程和术前合并症;治疗因素包括总住院时间、总手术时间、伤口总引流量、总输血量;疗效判断采用术前、术后1年时的HSS评分及其改善程度作为观察指标,并统计并发症的种类及例数。结果同期手术患者45例,分期手术患者22例。分期手术组术前合并症率明显高于同期手术组(P<0.05),但两组年龄、体质指数、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分期手术组总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同期手术组(P<0.01),但同期手术组总输血量明显多于分期手术组(P<0.01),两组总手术时间、总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前、术后1年时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有小腿肌间静脉发生血栓及伤口延迟愈合,但两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住院死亡率均为零。结论在合理选择患者并进行完善的术前准备下,同期双膝TKA和分期双膝TKA具有相同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双侧 同期手术 分期手术
下载PDF
依那西普治疗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梁秋发 黄立清 +2 位作者 王强 甘春葆 刘岭峰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7期1249-1251,共3页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a拮抗剂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143例活动性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给予依那西普25mg,皮下注射,2次/周,共6周)和对照组(20例,给予安慰荆治疗)。用流式细胞术...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a拮抗剂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143例活动性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给予依那西普25mg,皮下注射,2次/周,共6周)和对照组(20例,给予安慰荆治疗)。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树突状细胞(DC)和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水平。【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DC和Treg数量升高(P〈0.05),血浆可溶性IL-2受体水平降低(Pd0.05)。【结论】依那西普阻断DC的成熟,从而增强了Treg的水平,并抑制了效应T细胞的功能从而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药物疗法
下载PDF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一抗体融合蛋白治疗急性发作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3
作者 梁秋发 黄立清 +2 位作者 王强 甘春葆 刘岭峰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6期-,共3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治疗急性发作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急性发作AS患者(男19例,女2例),益塞普每次25 mg,每周2次皮下注射,连用3个月后停药.观察患者晨僵持续时间,腰背痛和外周... [目的]评价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治疗急性发作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急性发作AS患者(男19例,女2例),益塞普每次25 mg,每周2次皮下注射,连用3个月后停药.观察患者晨僵持续时间,腰背痛和外周关节痛变化,治疗后第1、3、6及12个月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枕-墙距、指-地距的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后外周关节痛和腰背痛等症状显著改善,ESR由(54.41±28.21) mm /h降至(18.12±15.10)mm/h(P<0.05)、CRP由(74.30±10.26) mg/L降至(5.13±3.82) mg/L(P<0.05),治疗3个月后ESR和CRP基本降至正常.指-地距和枕-墙距在1、3、6和12个月较基线亦有明显改善.停止治疗后随访12个月,复发5例.[结论]益赛普治疗AS起效快,安全性好,本组病例5例于停药后复发,远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药物疗法 重组融合蛋白质类/治疗应用 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临床解剖及MRI特点
4
作者 梁秋发 王文军 +3 位作者 刘文松 王麓山 孟红旗 陈圣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8-411,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临床解剖及MRI特点,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3例确诊的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解剖、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平... 目的探讨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临床解剖及MRI特点,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3例确诊的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解剖、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平均发病年龄18.6岁,表现为局限于手和前臂的肌萎缩,前臂呈斜坡样;肌电图显示患者双侧上肢远端肌肉均呈神经源性损害,受损节段多在下颈髓前角细胞;屈颈MRI均见下段颈髓前移、变平,硬脊膜向前移位,硬脊膜外间隙增宽,硬脊膜外间隙内半月形信号影;与正常自愿者比较,在C6椎体上沿水平,MRI自然位和前屈位可显示出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患者脊髓前后径明显缩小(P<0.05)。结论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可能为下颈段脊髓病变,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其早期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患者应早期佩带颈托和避免长时间屈颈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肌萎缩 临床解剖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药剂科管理对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林逸诚 陈碧艳 《海峡药学》 2019年第7期262-263,共2页
目的 分析药剂科管理在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发挥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本院药剂的400张用药处方,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将2016年3月~2017年2月未实施药剂科管理的200用药处方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3月~2018年... 目的 分析药剂科管理在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发挥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本院药剂的400张用药处方,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将2016年3月~2017年2月未实施药剂科管理的200用药处方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3月~2018年2月实施药剂科管理的200张用药处方设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抗菌药物应用率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药物金额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实施药剂科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利用率,避免过度浪费抗菌药物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较为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科管理 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
下载PDF
老年查体人群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现况分析
6
作者 林逸诚 陈碧艳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2期197-199,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查体人群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现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到医院进行体检的240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的药物类型将入组老年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组和双抗组,对比三...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查体人群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现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到医院进行体检的240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的药物类型将入组老年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组和双抗组,对比三组老年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水平和治疗效果。结果 ADP途径下三组患者均达到起效范围,AA途径下双抗组达到起效范围,阿司匹林组接近起效,三组的凝血反应时间均在正常范围值内;在ADP途径中,氯吡格雷组的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和双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AA途径中,阿司匹林组和双抗组的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整体来看,氯吡格雷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在老年查体人群中均能够发挥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起到有效的治疗与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体人群 抗血小板药物 应用现状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内支阻滞治疗全身麻醉拔管后咽喉疼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美容 欧阳惠碧 +3 位作者 林逸诚 李志鹏 何妹仪 柳垂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双侧喉上神经内支(internal branch of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ibSLN)阻滞对全身麻醉拔管术后咽喉疼痛(postoperative sore throat,POST)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全身麻醉拔管后出现中重度咽喉疼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双侧喉上神经内支(internal branch of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ibSLN)阻滞对全身麻醉拔管术后咽喉疼痛(postoperative sore throat,POST)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全身麻醉拔管后出现中重度咽喉疼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岁~4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多卡因+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组(L组)及喉上神经内支阻滞组(S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治疗前即刻(T0)、治疗后10 min(T1)、治疗后30 min(T2)、治疗后1 h(T3)、治疗后2 h(T4)、治疗后4 h(T5)、治疗后8 h(T6)、治疗后24 h(T7)POST的VAS评分及镇痛显著有效率,记录T0~T7时MAP、心率及SpO2,观察并记录两组饮水呛咳、反流误吸、声音嘶哑(声嘶)、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治疗满意度评分。结果S组T0~T6时咽喉疼痛VAS评分低于L组(P<0.05),镇痛显著有效率S组在T1~T6时高于L组(P<0.05);S组于T1~T4时心率低于L组(P<0.05),MAP于T1~T3时低于L组(P<0.05);满意度评分S组高于L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饮水呛咳、反流误吸、声嘶、呼吸困难等。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ibSLN阻滞可有效治疗全身麻醉拔管后POST,镇痛效果明显高于传统的激素复合局部麻醉药雾化吸入,为全身麻醉拔管后POST提供了较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喉上神经 神经阻滞麻醉 术后咽喉疼痛 麻醉 全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