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晓婧 代兴龙 +4 位作者 马鑫 董述鑫 张秀 初金鹏 贺明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65-1071,共7页
为明确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在大田条件下,以山东省主推的21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0、120、180、240和300kg·hm^(-2)共5个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 为明确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在大田条件下,以山东省主推的21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0、120、180、240和300kg·hm^(-2)共5个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氮肥、品种及两者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氮肥水平不同则品种间的氮效率差异程度不同。大部分供试品种的氮效率类型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聚类结果不一致,仅临麦4号、鲁原502、泰山28和山农25在各氮肥水平下的产量、氮素利用率均较高,可划为氮高效品种。氮高效品种达到高氮效率的途径不同,临麦4号通过高氮素吸收效率、泰山28通过高氮素利用效率、鲁原502和山农25通过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共同作用实现氮高效。由此可知,应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对冬小麦品种进行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综合评价,以筛选出适应不同地力环境的品种和与品种特性相适应的施肥技术;在氮高效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中,应针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特性进行鉴别和调控,才能最大程度挖掘和利用其高产、高效潜力,实现增产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利用率 产量 氮素吸收效率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播期冬小麦小花发育特性与同化物代谢的相关性 被引量:20
2
作者 朱元刚 肖岩岩 +5 位作者 初金鹏 张秀 钤太峰 马鑫 代兴龙 贺明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0-381,共12页
【目的】推迟播期能够维持单位面积粒数已在前期研究中得到证实,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不同播种期冬小麦小花发育特征及分化、退化的差异性,分析植株同化物积累、分配与小花发育和结实的关系,旨在为提高小麦穗粒数以及丰富小麦高产栽培理论... 【目的】推迟播期能够维持单位面积粒数已在前期研究中得到证实,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不同播种期冬小麦小花发育特征及分化、退化的差异性,分析植株同化物积累、分配与小花发育和结实的关系,旨在为提高小麦穗粒数以及丰富小麦高产栽培理论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连续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东武村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田(35°57′N,117°3′E)进行,以泰农18和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10月15日和10月22日共5个播期处理,观察记载小花发育过程中分化和退化数量动态以及最终结实粒数,测定开花期穗部和茎秆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计算小花退化阶段整株和穗部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速率。【结果】播期推迟条件下,单位面积可孕花数和单位面积结实粒数获得了维持,单位面积最大分化小花数明显降低,小花存活率显著提高。推迟播期明显减少了小花退化数量,小花退化速率明显降低。在小花退化阶段,推迟播期加速了整株和穗部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从而为开花期穗干重的维持以及干重穗茎比和氮素穗茎比的提高提供了保证。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单位面积可孕花数分别与穗干物重、干物重和氮积累量穗茎比、整株和穗的干物质和氮的积累速率以及小花存活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推迟播期明显减少了有效茎蘖和无效分蘖所产生的退化小花数,尤其无效分蘖产生的退化小花数下降幅度更加明显。提高主茎在群体中同化物所占比例能够有效维持单位面积可孕花数和减少退化小花数,降低了小花死亡消耗。此外,推迟播期提高了可孕花累积生长度日生产效率,降低了退化小花累积生长度日生产效率。【结论】推迟播期明显降低了小花的退化,从而提高了小花存活率,开花期单位面积可孕花数的维持与植株同化物代谢密切相关。适期晚播提高了主茎在群体中的比重,有利于减少无效消耗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小花发育 同化物代谢
下载PDF
不同播期冬小麦氮素出籽效率与氮素利用及转运的相关性 被引量:15
3
作者 朱元刚 初金鹏 +3 位作者 张秀 钤太峰 代兴龙 贺明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51-1160,共10页
为探讨不同播期冬小麦氮素出籽效率与氮素利用及转运的关系,在2014—2016年2个生长季,比较了不同播期(S_1:9月24日;S_2:10月1日;S_3:10月8日;S_4:10月15日;S_5:10月22日)冬小麦氮素出籽效率、氮素利用和转运的差异及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 为探讨不同播期冬小麦氮素出籽效率与氮素利用及转运的关系,在2014—2016年2个生长季,比较了不同播期(S_1:9月24日;S_2:10月1日;S_3:10月8日;S_4:10月15日;S_5:10月22日)冬小麦氮素出籽效率、氮素利用和转运的差异及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产量和单位面积粒数在不同播期处理间未发生显著差异.推迟播期降低了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穗部氮素积累量,从而降低了氮素吸收效率,但明显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出籽效率.氮素出籽效率与氮素利用效率呈正相关,而与氮素吸收效率呈负相关,与氮素利用率无显著相关关系.氮素营养指数随播期推迟趋于最佳状态,与氮素出籽效率的改善展现出同步性.推迟播期显著降低了花前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但明显改善了花前营养器官氮素转运效率.氮素出籽效率与氮素转运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氮素转运效率的改善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穗部氮素生产籽粒能力的提升.综合来看,适当推迟播期减少了氮素吸收,但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出籽效率,改善了氮素供应状态.研究结果为本地区冬小麦生产中氮素减施增效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氮素 积累 转运 出籽效率 冬小麦
原文传递
冬小麦高产高效群体的年际间稳产性能 被引量:22
4
作者 马鑫 代兴龙 +5 位作者 王晓婧 董述鑫 王月超 徐海成 朱元刚 贺明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926-3934,共9页
以冬小麦品种‘泰农18’为试验材料,设置传统农民管理习惯的农户模式(T_1)、不计肥水和人工等投入以获得高产的高产模式(T_2)和优化种植密度、播期、肥水管理运筹的高产高效模式(T_3)3种种植模式,于2012年10月—2016年7月连续4个小麦生... 以冬小麦品种‘泰农18’为试验材料,设置传统农民管理习惯的农户模式(T_1)、不计肥水和人工等投入以获得高产的高产模式(T_2)和优化种植密度、播期、肥水管理运筹的高产高效模式(T_3)3种种植模式,于2012年10月—2016年7月连续4个小麦生育季,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小麦主茎与分蘖成穗特性、不同年份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利用、光合产物分配等光能利用特性和产量差异,结合年际间的光、温、水等生态因子分布差异,分析了高产高效群体的稳产性能.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内的光、温、降雨等生态因子的总量和各生育时期分布存在较大变异.T_1、T_2、T_3模式主茎穗的比例分别为38.9%、58.7%、66.9%,表明T_1、T_2、T_3模式在群体结构构建上分别是以分蘖穗为主、主茎穗和分蘖穗并重、主茎穗为主.T_2模式的生物量和产量最高,T_1最低,T_3模式自孕穗期之后,尤其是在开花14 d后仍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能截获率和截获量、群体光合速率,并具有较高的干物质分配能力,使其在干物质积累相对偏低的情况下仍可获得高产.T_3模式花后的叶面积指数、光能截获率和截获量以及光合速率等的年际间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均小于T_1和T_2模式,由此也保证了T_3模式生物产量的稳定.相关分析表明,以主茎成穗为主的T_3种植模式能够有效应对年际间气候变化并实现稳产,关键是具有年际间稳定的生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物质 产量 光能利用 稳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